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龙门石窟是怎么雕刻的

龙门石窟是怎么雕刻的

发布时间: 2021-01-05 16:04:31

① 古代龙门石窟位于哪里有哪些雕刻特点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版洛阳(权494年)前后,延续到北宋,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躯,碑刻题记3600多品,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慈香窑、魏字洞、普泰洞、石窟寺、药方洞、赵客师洞、唐字洞、路洞和唐代的潜溪寺、奉先寺、看经寺、敬善寺等,专为唐高宗及武后开凿的大摩崖像龛奉先寺内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雕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一组唐代石雕佛像。

②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特色有哪些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回及至北宋。北魏造答像达到30%,唐朝占60%,其余朝代10%。所以北魏造像基本代表了你所说的北朝造像。孝文帝从山西大同迁都至洛阳,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也沿袭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主要特点是以清瘦为美,面部修长,鼻梁高挺,体态瘦削,衣纹密集,着偏袒右肩式袈裟,雕刻手法是北魏流行的平直雕刻手法。造像布局多以释迦摩尼为主座,两边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啊难、迦叶两位弟子,或者是三世佛题材。与唐朝造像讲究以丰腴为美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③ 龙门石窟佛像是在什么情况下雕造的,有何特点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北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孝文帝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共用了四年时间。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其中,武则天曾捐出脂粉钱二万贯以助建。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另一品在慈香窑内。
[编辑本段]【简介】
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和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大家会看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那样子生动极了.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的,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那样子你看了也会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刚力士在怒视着偷盗他的贼人,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龙门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而洞口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2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龙门风景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龙门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一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龙门石窟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龙门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
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三十五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
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就是古阳洞,它开凿于公元493年,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年。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以南。窟内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南壁的大龛有释迦多宝并坐佛,在佛教中又称“二佛并坐”。南北两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龛,每列分别为四个相互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大龛。
释迦多宝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佛传故事,表现了悉达多王子成道的过程。
古阳洞中大小列龛多达数以百计,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龛上图案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华丽,严谨完整,丰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们所奉献的,每尊佛像上都记载着敬奉者的祈愿经过。从这些造像铭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时期开凿的主要洞窟还有宾阳三洞。
宾阳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两边各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侍立,左边是迦叶和文殊菩萨,右边是阿难和普贤菩萨。佛和胁侍面相都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宾阳中洞顶上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拂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的内壁两侧是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龙门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礼佛图,以宾阳中洞的为最佳,但是已经被盗往国外。
在北魏晚期还开凿过一些很有特点的洞窟,如莲花洞、火烧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大量古代的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是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的。
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按时代先后大体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的西山,到了武则天时期,一部分才转移到了东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龙门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
唐代开凿的第一个洞窟是位于龙门西山北端的潜溪寺。这时正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建立的时期。
唐代开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鼎盛。虽然石窟造像属于佛教艺术,但它跟政治紧密相连。从龙门许多唐代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
万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及太子诸王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宫廷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等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体为唐高宗及武则天发愿雕造的。
在武则天当皇后期间,特别迷信弥勒。为此,她在龙门广造弥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万五佛洞、极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弥勒佛为主尊的洞窟。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龙门石窟在唐代的造像与北魏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的造像题材中弥勒佛的造像数量仅次于阿弥陀佛,释迦却显著减少,菩萨中以大势至、观世音为最多。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二个高潮结束于公元705年前后,这一年武则天退位,同年去世,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也就日见绝迹了。而龙门石窟的辉煌历史,也伴随着弥勒神灵的消失,从绚烂的顶峰跌落了下来。
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已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它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龙门石窟断断续续开凿了四百多年,经过了四百多年的苦心营造,不同时期的能工巧匠在龙门石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被世界称为我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编辑本段]【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于公元675年建成完工,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传说卢舍那大佛的脸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建造的。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编辑本段]【文物珍藏】
龙门博物馆藏有造像36座、题记8块、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铜器32件、砖雕64块、石刻16件、书画碑刻160件、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雕刻风格】
主要以佛像造像为主,延习北魏、唐代雕刻风格。

④ 龙门石窟的详细介绍资料,

龙门石窟是中来国石刻艺术宝库之源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4)龙门石窟是怎么雕刻的扩展阅读: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⑤ 龙门石窟中古魏雕刻与古唐雕刻的区别

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493AD)开始营造,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400余年,雕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魏窟——北魏雕像特点是体态修长,面容清瘦。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唐窟——唐朝雕像的特点是脸部丰满圆润,体现唐朝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龙门石窟造像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雕造的石窟数量占所有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主佛卢舍那总高17.14米,头高3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卢舍那在佛经里面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卢舍那大佛面容丰满,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奉先寺规模最宏大,艺术最精美,寓意最深刻,代表性最强,是龙门石窟中的核心石窟。

龙门石窟雕刻艺术的意义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窟内造像雕刻精湛,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与魏晋和南朝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⑥ 洛阳龙门石窟是人工刻雕的吗

是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始建造的。作为中国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已经矗立千年,它如同一个独立于时间轮回之外的王国,云卷云舒间刻画着历史和文化和色彩印痕。

⑦ 龙门石窟是怎么刻出来的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血刻出来的。

⑧ 龙门石窟中的雕像有什么特点

历史意来义
《帝后礼佛源图》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珍品,可惜在三十年代被美国人普爱伦勾结北平琉璃厂的古董奸商盗凿而去。从原壁被凿的痕迹和残存的浮雕斑痕,以及后来在奸商家中查出的几箱浮雕碎块来看,恐怕原作已被凿毁,现藏于美国的只是复制品。这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悲剧。
深层含义
《帝后礼佛图》反映了北魏上流阶层崇佛信佛活动的一个典型场面。
北魏统治集团利用佛教作为政治工具,以制民先制心,使百姓在佛教因缘说教下,认命今世,苦修来世,接受命运的摆布,不作乱犯上为目的,通过礼佛,起到上行下效,愚弄百姓的作用

⑨ 龙门石窟是什么样的

在我国绚丽多姿的文化宝库中,石窟雕像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之中龙门石窟以它年代之久远、蕴含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堪为众窟之冠。在这里有距今1600余年北魏时期的摩崖雕像,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章、墨宝,有风格各异的洞窟寺庙,有散布于沟崖山壁的佛龛、题刻。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我们探寻佛教在我国发展的足迹,研究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形象生动的资料。龙门石窟这个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写照,是寻古探幽的良师,是一部厚重无价的史卷。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透过岁月的隔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记载龙门石窟所走过的沧桑岁月的画卷。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距市区12公里。乘车出洛阳老城向正南行驶,一条笔直的大道一直通到龙门。这里两山夹一水,东边的山叫香山,西边的山就叫龙门山,中间的水叫伊水。由于这里东西两山陡然对峙,确实叫人感到是一道“门”。不过,龙门这个名称是隋唐以后才广泛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被称做“阙塞”。“阙”的意思是障壁中间开口处,即宫门。“塞”有防塞和堡垒两种意思。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洛阳城南面的要塞。由于河的名称叫伊水,所以这里又有“伊阙”之称,意思说伊水为两侧的高山所夹,像是一道狭门。

隋唐以后,这里则通称龙门了。据说,此处通称龙门,与隋炀帝对此处地形的感叹有关。史载,“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在隋朝以前,洛阳曾经做过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王朝的都城。隋炀帝在此所说的“自古何不建都于此?”是指为何不对着龙门口而建都城。后来,隋炀帝果然把东都建在了这里。从隋炀帝的感叹中,我们能够看出龙门这一带地理龙门石窟外景位置的重要。也正是因为隋炀帝有如此感叹,“龙门”这一称呼才取代“阙塞”、“伊阙”,成了此地的通称。石窟便是在伊水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开凿的。

龙门石窟如同无数个蜂窝,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伊水两岸绵延1公里长的山岩上。据统计,龙门石窟共有2100个,佛像10万余尊,碑文题记2870块,石雕佛塔40余座。龙门石窟前后共营造了1000余年。其中集中营造时间为150余年,亦即北魏进行的第一次营建高潮,历时40余年,和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时期进行的第二次营建高潮,历时110余年。1000余年的营造史俨然就是一段雕塑艺术的发展史。

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龙门山,古阳洞、宾阳洞、石窟寺、莲花洞是魏窟的代表作。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为孝文帝雕造的,洞高11米,宽6.85米,深14.5米。早期的造像都在上部,较晚的在下部。后壁是高大的一佛二菩萨像,左右壁为趺坐释迦世尊像和弥勒佛像。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建的,共三洞,其中中洞最为富丽堂皇。宾阳洞洞口的两旁有两个金刚力士,后壁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在前壁入口的两侧原来有浮雕三层,上层为文殊问疾,中层为摩诃萨埵太子及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下层是有名的“帝后礼佛图”,分别以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组成南北相对的礼佛行进队列。这两幅雕刻生动的作品,1934年均被外国不法商人勾结北京古玩奸商岳彬盗走,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艺术博物馆。石窟寺位于西山南部,为北魏孝明帝时营造。窟内雕刻丰富,正龛两侧有菩提树,转角处雕供养人,在南北两壁的下部各雕有礼佛图一幅。莲花洞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因窟顶雕有一朵大莲花而得名。窟内龛额构图精美,有尖拱、眉拱和屋檐拱等式样,装饰花纹精雕细刻,富于变化。

唐代是龙门开窟造像的第二个高潮,也是龙门石窟在规模上和艺术成就上的鼎盛期。唐高祖武德年间,造像甚少。而太宗贞观年间和高宗永徽年间的造像数量却相当多。如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泰才继续营造了北魏始凿的宾阳南洞,永徽年间及稍后一些时候,又续凿了北洞和始凿潜溪寺。高宗永隆元年(680)还完成了万佛洞的开凿。武则天立为皇后至武周时期,龙门开窟造像的热潮达到顶峰,营建的大、中型窟龛较多,其中以奉先寺最具代表性。唐中叶以后。开窟造像的规模和数量却日渐式微。

奉先者,“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即奉祀祖先之意。这里因宋时加盖了9间木构保护性屋檐建筑,因此,又俗称“九间房”。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其瑰丽磅礴之势,令人惊奇赞叹。关于奉先寺的营造时间,唐玄宗开元十年(722)补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这样写道:“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参照宾阳洞营建的速度推测,奉先寺大概开凿于永徽年间,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奉先寺造像布局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的梵名是“卢舍那”。卢舍那即所谓报复佛,译名“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备故云满”。卢舍那坐佛总高度达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该像螺形发髻,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庞清秀丰满,寓微笑于唇间,蓄爱抚于目光,温雅敦厚,贤惠聪颖,表情庄严、温和、睿智、慈慧。卢舍那佛两侧侍立的二弟子,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形象。迦叶,虽已风化崩圮,但从仅剩下的头像局部来看,俨然是一位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老僧。而阿难则文静温顺,衣着朴实,宛如一位虔诚的小和尚。两侧侍立的菩萨,皆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薄衣贴体,衣裙飘洒,有出水之势,实乃雍容华贵的贵族妇女形象。南北两壁还各雕一天王、一力士。北壁天王盔甲严整,足蹬战靴,下踏夜叉,左手撑腰,右手托塔,面相威武,气势逼人。同侧力士则赤膊袒胸,蹙眉怒目,筋肌突起,咄咄逼人,如闻其声。南壁天王虽遭严重自然风化圮毁。但其足下的夜叉很有特点。侍立在两侧梳双髻,着长裙,穿云头履的供养人。虽也略有残损,但两个妙龄侍女的身分依稀可辨。

龙门石窟1000余年的营造史俨然就是一段雕塑艺术的发展史。首先,在刀法上,龙门石窟石像的雕塑经历了一个从平直刀法向圆刀雕刻的演变过程。云冈石窟的石像,多是雕工们采用平直刀法雕刻而成的。这种方法,概括洗练,但形体衣褶棱角生硬,似乎与人世还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龙门石窟营造的前期,仍然保持着这种手法。但后期则不同了,在后期,雕刻的手法已由平直刀法演化为圆刀刀法。圆刀雕刻使形象本身和衣褶的生硬棱角转折消失。这就给人以亲切的世俗化之感,似乎与人间的鸿沟已经缩小。其次,在造像风格上,龙门石窟完成了从粗放洗练向入微写实艺术境界的过渡。云冈石窟,以至龙门石窟早期石像的雕刻,多带有奔放粗犷、大体大面、概括洗练的风格。有人分析这或许是鲜卑少数民族本身固有特点的反映。但后期,造像风格有了变化。粗放洗练的风格逐渐为精细入微、一丝不苟、趋向写实的风格所代替。例如,宾阳中洞的佛、菩萨造像就体现了这个风格特点。用这个风格雕塑的中央坐佛,神态自然生动,流露着神秘的浅笑,于严肃中表现出和蔼慈祥的神态。特别是两只手的雕刻,令人感到与真手一样,使坚硬的顽石变成了活的肌肉。这一变化可以看做是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并有意接受汉民族艺术传统的结果。再次,在总体构思上,龙门石窟存在着一个由想象走向表现生活的发展轨迹。石窟是佛教地庙的一种形式,所以石窟石像的组合自然要反映天国境界,具有一种想象的神秘色彩,早期的石窟构思即反映了这一特点。后期,特别是唐朝的石窟构思就变得与现实生活接近了。比如奉先寺卢舍那佛实际是武则天的化身,弟子阿难、菩萨、天王、力士等等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就是说,表面上它也仍然是天国世界,但实际上却是现实的反映。龙门石窟的这些艺术成就,使其成为典型的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并影响到了周围的石窟营造,甚至波及到边远地区,成为中国石窟寺网的中心点。诸如巩县石窟寺、浚县千佛洞和摩崖大弥勒佛、新安鸿庆寺、陕县温塘石窟、伊川石佛寺以及偃师水泉石窟等,都是受龙门石窟雕塑艺术直接影响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龙门母窟的子窟。

龙门石窟不仅有大量雕塑精美的石像,还有大量的记述修建石窟和雕琢佛像时间及缘由的碑碣石铭。据统计,龙门造像题记和其他碑碣约3600多块。这当中有相当部分都是书法珍品,特别是北魏时期的碑碣石铭。它们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魏碑体。所谓魏碑体就是一种以楷书为主,而用笔又稍带隶书意味的书体,它是在融汇了汉楷和晋隶两种书体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龙门石窟所形成的魏碑体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即古阳洞和老龙窝崖壁上的20块造像题记(其中19块在古阳洞)。“龙门二十品”的字均为方笔书写,字的转折、撇、捺都见棱见角,字形朴拙,结构紧密,极其硬挺有力。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虽说不像南朝楷书那样代表了书体发展的方向,但它也毕竟顺应了北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较缓慢地在隶书特别是晋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并且相当成熟的魏碑体。

龙门石窟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营造艺术,虽然是源自印度,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印度石窟寺艺术的模仿或翻版,而是融汇中外雕塑艺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再创造。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善于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从而不断地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新艺术的优良传统。

⑩ 传说洛阳龙门石窟是怎样来的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回山上放牧,在湖里答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

其实,龙门石窟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缘由,但这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赞美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