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属于什么雕刻
Ⅰ 雕刻的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
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的出现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
Ⅱ 寿山石雕茶壶上雕刻4条鱼什么意思
如鱼得水,连年有余
Ⅲ 福建省寿山石雕大师苏雅波
石雕雕刻设计手法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浮雕,圆雕,沉雕,影雕,镂雕,透雕。
1、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浅浮雕及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没有镂空透该。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都较繁复,多采取透雕手法镂空,更能引人入胜。浮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墙壁装饰,还有寺庙的龙柱、抱鼓等。北京故宫的御道就是浮雕。
2、圆雕。是单体存在的立体拟造型艺术品,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此类雕件种类很多,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此类雕体发展了多促微型产品,有的小似果核,有的薄如蝉翼,更是巧夺天工,被称为“微雕”。此类产品已完全脱离建筑实用而成为纯工艺品,由于小巧而更便于携带,为纪念性珍品,发展前景甚佳。
3、沉雕。又称“线雕”,即采用“水磨沉花”雕法的艺术品。此类雕法吸收中国画与意、重叠、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程度,利用阴影体现立体感。此类产品多数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
Ⅳ 寿山石的石雕款识
“款识”又叫“落款”或“题款”。就字面来说,“款”和“识”还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内容。什么叫“款”呢?就是作品完成后,签署上作者姓名、字号、地点、时间或施印,也就是盖上的印章。“识”指的是,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可以是心得抒发,也可以赋以诗词,它属于“识”。
“款识”艺术并不是寿山石雕文化的创造,它是受到书画的影响并从中“移植”过来的,但是又有自己的特色。如清朝雕钮名家周尚均,在博古印面上刻八分体的“尚均”,因独具特色被誉为“尚均钮”。还有魏汝奋、杨玉璇等名家均有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历史在发展,艺术在前进。因为“款识”艺术源于书画,而且需要比较精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初期的寿山石雕款识很多是由雕刻师和篆刻家共同完成的。当今,随着整个寿山石雕界的艺术文化内涵的提高,“款识”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石雕艺术家应用和发挥,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虽然寿山石雕的“款识”艺术源于书画,但他们又各有特点。书画以笔墨纸为载体;石雕则以刻刀作工具,在变化万千的作品外形制约下,寻求表现空间,而且还要考虑到雕刻之后的因素,选什么字体,章法的安排,字体的大小,空间位置的选择,整体与留白的关系,印章雕刻的高低等等。总而言之,“款识”艺术虽然不是寿山石雕艺术的主体,但是它能够丰富并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纵观这些年寿山石雕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兴盛时期,它也开始走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雕刻家要掌握更多的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加强绘画、书法、篆刻、色彩学、美学、历史文化、艺术理论的修养等等。款识艺术的借鉴和移植,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遗产,也是丰富和发展寿山石雕文化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Ⅳ 福州地区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工艺品是什么
福建山岳连绵、丘陵起伏,蕴藏着丰富的石材,亚热带气候孕育着葱郁繁茂的林木,漫长的海岸滩涂有色彩斑谰的贝壳。心灵手巧的艺人就地取材,将石、木、竹、贝等材料加工创作成为身价不凡的寿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贝雕等工艺品,其中以福州寿山石雕、惠安青石雕和福州、莆田的龙眼木雕为代表。 寿山石雕为福建最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是以福州北郊寿山所产的色彩斑烂绚丽、光泽润滑的寿山石为原料,根据石料的自然形状、色泽和纹理,因材施艺,将天然美与艺术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雕刻艺术品。 寿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即已问世。至宋代,逐渐形成独立的专业。元、明之际,寿山石印章钮饰艺术开始闻名于世。清代名手辈出,著名艺人杨玉璇、周尚均雕刻的佳作,冠绝一时。近代,雕刻技艺蔚成“东门”及“西门” 等各具风格的流派。西门派雕刻名师林清卿,运用中国画手法雕刻薄意作品,独辟蹊径,精巧绝伦。东门派多利用石材之自然形态雕刻人物,主要艺人有林友琛等。 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寿山石雕技艺不断提高,佳作纷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的《九鲤连环卣》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的《二十八古兽印钮》、林亨云的《海底世界》以及石雕名作《求偶鸡》、《花果累累》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均为传世之作。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有圆雕、浮雕、薄意、镂空和镶嵌等。优良的质材、精湛的技艺使寿山石雕蜚声海内外。许多珍品为博物馆、珍品馆及收藏家所珍藏。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其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产品有浮雕、圆雕、影雕和碑石四大类。 明代以前的青石雕多为圆雕,风格粗犷。明末李周和清代李木生等石雕艺人,在工艺上精雕细琢,造型上追求形态神韵之美,所雕的人物、花鸟、渐趋精巧传神。当代惠安石雕艺术更臻成熟,作品遍及全国各地,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南昌“八一”纪念塔、井岗山纪念碑、厦门集美鳌园等都有宏伟壮观的石雕作品。影雕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石雕工艺,在古青石板上精心雕琢,不论仿制照片或国画都维妙维肖。 福建木雕艺术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品种有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主要产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闽北等,各地风格有别,佳作有《后羿》、《悟》等。福州龙眼木雕着重仿古,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莆田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则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划细腻、层次分明,闽南一带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金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题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树根雕,是近年来承传木雕、并借鉴其他工艺而演变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新品种,它利用天然乔木或藤本植物之老干枯根,相形度势加工成为人物、飞禽走兽、瓜果等陈列品,寓天然野趣,显物象神韵。 牙雕的主要产地在福州、莆田。福州牙雕源于传统的龙眼木雕,布局繁而不乱,雕法细腻流畅,气度稳重大方,风格独树一帜,是中国象牙雕刻四大流派(京、穗、沪、榕 )之一。现代牙雕佳作《曹大家》和《走雨》、《回娘家》等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是传统工艺美术吸取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成功之作。莆田牙雕装饰性强,技法全面,作品以雕刻古代人物见长,主要代表作有《追击》和《史湘云醉卧芍药丛》等。 福州玉雕别具神韵,圆雕山水花鸟形象逼真、工艺精细,玉雕《水仙花》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融寿山石雕艺术于玉雕之中,自成一格。 福州角雕以巧工奇镂闻名,多以蜻蜓、虾蟹、夏蝉、芦苇、动植物为题材。佳作有《柳蝉》等,画面神韵生动,角质透明,柔和淡雅。 竹刻以福州和漳州的为代表,艺人以“留青法”缩刻古名人字画竹片上,刀法精细、风格隽逸古雅,主要作品有竹刻笔筒、挂联、花插和镇纸等。 贝雕的主要产地在平潭、东山、福鼎、霞浦。平潭贝雕因材施艺,并力求形、纹、色的融和;东山贝雕以贝堆盆景为主;福鼎贝雕与漆器结合;霞浦贝雕则以贝贴画为主,都各具特色。
Ⅵ 怎么看石雕的好坏求大神帮助
在线砖家 [新手] 寿山石 福州的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寿山石的应用和欣赏 寿山石除了大量用来生产千姿百态的印章外,还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这种供艺术雕刻用的寿山石主要产于寿山及峨嵋、东仔、湖潭、石碧头等矿床,其矿物成分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叶腊石次之。 优美的寿山石艺术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助于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益寿延年。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用旗降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曲水流觞”就描绘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兰亭盛会。正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所赞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旷远,富有诗情画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贤”亦为郭功森的佳作。冯久和的高山石“鸟鸣花果艳”则展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永存。陈敬祥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求偶鸡”,在寿山石雕中首创了镂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只母鸡在鸡笼内扑翅欲出,笼外几只公鸡跳跃求欢,真实可爱。林亨云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海底世界”广泛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不仅红、黄、赭、白、黑、灰等各色艺术形象布局合理、协调一致,而且同一颜色中还有浓淡或深浅之分,使作品显得别有风韵。特别是原来重达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经过他精心雕镂,最后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显得色彩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虚实结合,玲珑剔透。各种鱼类游弋于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泽暗淡、质地较差的寿山石则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如耐火材料、造纸、橡胶、塑料、涂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学工业等生产即用之。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寿山石印章形制 寿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椭圆章(“鸭蛋章”)、圆形章和随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为常见和应用广泛。 印钮形制繁多,技艺精湛,闻名中外。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①古兽类,俗称“兽头”,在寿山石石章的钮饰中占主要地位。艺术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狮、螭虎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龙、凤、鳌、蛟、熊等。 ②动物类,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野兽、家畜,如龟、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为题材的“生肖钮”。 ③翎毛类,如鸡、鸭、鹅、鹰、鹤、喜鹊等。 ④鱼虫类,如鲤鱼、金鱼、螃蟹、蝉等。 ⑤人物类,多以仙佛形象为主,如弥勒、罗汉、寿星、八仙等。也可以人兽结合,如伏兽罗汉、刘海戏蟾等。 ⑥花果类,如牡丹、玉兰、荷莲、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⑦博古图案类,平顶印章多刻博古图案钮,如夔龙、夔凤等,其技法为浮雕、阴刻、麻花(即“线刻”)三种。另外,还有钟鼎彝器、古钱、瓦当、斗台、寿字、亭如楼阁等钮饰。 印台有平台、覆斗台、坛台、天然台等四种。平台寿山石印章又有刻边与不刻边之分。“刻边”就是在台下的四周施加阴刻或浮雕的纹饰,如夔龙、蟠龙纹、凤纹、鸟纹、兽纹、云纹雷纹等,多仿效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印面一般不加装饰。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阴刻花纹、文字(俗称“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灵石,巧匠有所钟。自古人皆爱,只因其趣浓。 建议你去博宝艺术网,那里有最权威的在线专家,希望能够帮到你
Ⅶ 福州寿山石雕刻大师
福州玉雕大师王一帆非常寿山擅长石雕刻,1953年生福建福州人,字逸凡,回师从吴略、周宝庭,擅长人答物、古兽雕刻,兼工篆刻,其篆刻得潘主兰指导,技术全面,题材广泛。作品立意新颖、巧思过人,富有文化内涵和金石味。
其雕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富有文化内涵,尤其以小品称妙,很得收藏家喜爱。作品曾多次获得各类大奖。
1984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 《文房珍宝》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二等奖”;王一帆对寿山石及雕刻理论深有研究,与人合著有《寿山石欣赏》、《品石明志》、《寿山石赏识》、《王祖光寿山石雕艺术》等。
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厂长。
Ⅷ 现在学雕刻玉雕跟寿山石雕哪个好
大器不琢多把玩人生一乐也! 你好我是专业玉雕师傅,现在雕玉的技术不现在玉雕也是分等级的,大师的工一个简单的挂件工费上万,一般以上技术的上
Ⅸ 寿山石雕有什么特点
寿山石雕的特点是:用整块石料雕成,不作任何拼接,巧取天然,因材施艺。
寿山石雕,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绘画、书法、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异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独特的构思,另外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Ⅹ 古代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间寿山石雕的一代宗师杨璇和周专彬。
杨璇,又属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客居福州,首创“审曲面势”雕刻法,即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杨璇在人物和兽钮雕刻上,技法特别精到,是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古朴,独具匠心。
与杨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宗师周彬。字尚均,闽南人,尤擅钮雕,其技艺超凡,名冠当时,所制印钮被专称为“尚均钮”,多为地方官吏进贡朝廷,作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钮”多是兽钮,雕风精细,手法夸张,形态与众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
继杨璇、周彬之后,福州还有董沧门、奕天、妙巷等人继承“钮雕”传统,闻名于世。清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周彬、杨璇的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并各自收徒传艺,各扬其长,以后又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有同风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也就是“西门派”和“东门派”。后经过逐渐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学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