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用什么样的雕刻头
Ⅰ 牙雕是象牙做的吗
传统上说的牙雕就是指用象牙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很自然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象牙自牙头开始,有小黑点,一直延伸到空心的管口部心,称之为心。如果我们把象牙尖横断切开,就可以发现象牙的心,大致分三种:太阳心、芝麻心、糟心。以太阳心最好,芝麻心次之,糟心最差,也比较少。象牙有其自然的纹路,以牙心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牙纹也变得越来越粗,象牙天然的纹为“人”字形和网状形。
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普遍发展起来,雕刻艺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的风格时,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点,以其洁白玲珑、温润典雅的风貌取胜。当时在宫廷内专设工场,雕刻工艺细腻繁复,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以典雅高贵风格称雄。
有专家指出,象牙雕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是宫廷制品。当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就有专制象牙制品的作坊。宫廷雕刻艺匠做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南派指广州牙雕。由于广州是一个沿海口岸,外来的象牙首先抵达广州,广州逐渐开始象牙雕刻艺术。广州象牙制作侧重雕工,讲究雕刻和漂白色彩的装饰,多以质白莹润、精镂细刻、玲珑剔透见长。
Ⅱ 象牙雕刻的技法风格
象牙雕刻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牙雕“持经观音”,手持经卷,闭目而坐,其形容仪范体现出观音菩萨的清净端庄、慈悲的道德风范。坐像虽小,但雕像特别注重衣饰的刻划、线条明显增多,刀法流畅但稍欠浑厚,与明代牙雕人物风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象牙雕刻都有运用此法。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如牙雕渔樵图笔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渔樵、牧童,画面呈立体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后,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名竹艺人加入牙雕工艺之中,更加丰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如竹刻的毛雕法被运用到牙雕工艺,明代的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筹等,画上雕刻文字,图画多用毛雕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岁寒三友”纹笔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兰、石,阴纹细刻如毫发,画面紧凑而不拥挤。又刻行楷七言诗一首:“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充满着文人味。而“松荫策杖图”笔筒则仿竹雕铲地法,将花纹以外的刮去,使主纹微微高于平面然后在上面作雕饰,这种刻法被称为薄地阳文、“减底法”。这属于阳刻但又结合阴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时,先以此法作出轮廓,再在轮廓面上以阳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时,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设计图样进行拉花镂刻,再结合浮雕手法进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珑之美。透雕成熟为镂雕的重现基定了基础。
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可实现。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适合于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称“鬼工球”,乾隆时期象牙球已发展到镂雕十三层了。镂雕工艺极其复杂,需要艺人有着高超的技术与素质才能完成。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经锯工开料,次由车工车成圆球,再车成里外自由转动的若干层,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层雕刻花纹,凿工把里层逐层凿成精细的各种图案,最后转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为成品。牙球工艺在清代获得了大发展,这种技艺发端于广州,是广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牙雕摆件的装饰。而同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成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
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备,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制作装饰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虽雕工精细华丽,但又略带繁杂,发展至近代尤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层组成宝塔形,顶端为圆钮形式屋顶,揭盖为空腔,两侧各附一兽首衔环耳,内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银丝底座。瓶圆身透雕六层,除三层为暗八仙花纹外,其余数层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罗汉等,人物多达百余人,神情动态,皆不相同,在每层主纹之间,以回纹、菱形纹或莲瓣纹间隔,使画面层次逐渐厚重。
另有一项独特的技艺——象牙编织,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而成作品。象牙劈丝技艺,在汉代就有,从此一直没有间断过。劈丝是编织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细纹的纹理和具有韧性的特点,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中,待其软化后,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纸,呈半透明状,再将牙片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光泽,再行编织,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很少采用这项技术,广州遂成为象牙编织的主要生产地。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制成品价值相当昂贵。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而其功用只是为了奢侈斗富,乃下令禁止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步衰落,直到失传。象牙具有良好的恒温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制成的席小,更为凉爽宜人。象牙编织席,现存世二张,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Ⅲ 中国哪里产牙雕牙雕都是用象牙雕刻的吗
哪里产就不知道了,不过牙雕可不一定是象牙雕刻,不要让人骗了
任何牙齿雕的东东都可以叫牙雕
Ⅳ 牙雕的牙雕发展
在我国诸多工艺美术中,象牙雕刻是具有独特风华的一门。象牙属于有机质、表面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易受刀,用之雕刻精巧的器物,即成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结合。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早在商周时代,我国的牙雕工艺就极其发达,后历经汉、唐、宋、元、明代,牙雕工艺更为精湛。
清代,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代,牙雕与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样,成为几案上陈设珍玩。清代前朝,象牙雕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中期以后,象牙雕刻艺术创作方面走向了繁琐堆饰。当时,象牙雕刻分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两类,宫廷制作者精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的章法。虽然如此,但两者是没有绝对区别的,许多宫廷牙匠都是从民间直接招募的。清代的象牙雕刻已基本形成江南与广东两大艺术流派。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出现了,为了获得好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画家不仅设计构图,还直接参与雕刻,使牙雕的风格出新的变化。
总体而言,象牙雕刻发展至清代,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大件牙雕已不常见。文房用具理所当然地成了牙雕工艺的主要部分。主要以文玩、装饰品为主,笔筒、笔架、砚台、墨盒、水墨、镇纸以及一些文具盒、印盒、画托等都比较常见,这些象牙小件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题材为装饰,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象牙雕刻成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贵员的案头把玩。
清代,象牙雕的实用品不是牙雕工艺的主要部分,但决不是完全不生产,也偶然生产,只为少数贵族服务,品种也只是筷、扇子之类的小件作品。其他还有灯、冠架、鞋拔、鼻烟壶之类的。
Ⅳ 象牙雕刻制品损坏怎样修复
方法/步骤
1、保养注意点一、象牙是由磷酸钙和有机体组成,冬天气温悬殊不定、气候干燥,容易导致象牙龟裂、老化、脆化。若象牙发生龟裂时,会发出“迫迫”的响声。所以象牙制品的存放环境,应尽可能保持恒温,其存放的适宜温度在15-25度之间。
Ⅵ 牙雕的传统工具有哪些种类
? 牙雕的传统工具分两类,一类是凿活工具,一类是铲活工具,两类工具的刀口有薄厚之别。原因是凿活要用敲锤击打凿子的顶部,所以凿铤较厚;铲活只用手作推,按、切、刮的动作,所以刀口尺寸较小,口较薄。沉香佛珠 雕刻工具有扁铲、圆口、反口、和尚头、齐口等。这些工具口刃有不同大小,是专门用于起线、雕刻、找细、铲平地子的工具。其中,扁铲是薄口利刃,用于雕刻和刻直线、凿直墙的主要工具。圆口是刃部呈圆弧形的刻刀,是雕刻和刻圆线的工具。而在纹理复杂的象牙料上用和尚头进行雕刻,不易起堑碴。所谓和尚头是一种正面平,而背面呈圆头状的刻刀,在纹理复杂的象牙料上用和尚头进行雕刻,不易起堑;和尚头还用于表面修光,特别是复杂的曲面修光,特别有效。 齐口则是无利刃的扁铲,是将磨好的扁铲刃直立于油石上,将锋边的刀刃磨成一个小平面。使用时利用前方的棱角来进行修刮,可以将象牙料的表面修刮得光洁平整。在浮雕纹样中将地子找平,除利用扁铲外,主要用齐口、和尚头。 此外,象牙雕刻还使用框锯、挖锯,是去大料定形的工具,框锯、挖锯的形制与木工锯相同,只不过锯齿小,锯条更薄。 古代打孔用舞钻,这是一种利用皮带带动木杆转动打孔的工具。舞钻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被电动台钻所代替。现代所用的电动工具有蛇皮钻、手枪钻、大吊钻、风轮钻、气泵等。 广东的牙雕工具与北方不同,特别是铲活工具与北方不同。如有一种带细锯齿的微型刀锯,用于制作几何形纹饰,非常好用,效率优于用小蛇皮钻。源《雕刻投资与收藏入门》
Ⅶ 世界著名的象牙雕刻 都有哪些
很难找!
40英尺高的雕像《宙斯》是希腊雕刻家斐迪亚斯用象牙雕刻而成的。
山东宁阳县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
象牙雕刻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 ,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象牙雕刻品有鸟形象牙圆雕和双鸟朝阳象牙雕刻等。还发现了骨雕品有双头凤纹的骨匕和编织纹骨匕。这些器物,都雕刻得相当精致,显示出早在7,000年前我国远古人类已掌握了精湛的雕刻技艺。
在历代象牙雕刻作品中,有些作品已成为传世珍宝,如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的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牙雕制品列为皇室用品;现代作品中如时金兰制作的“文苑图”、杨士惠设计制作的“踏雪见梅”等等。
http://www.lcsh.cn/seenews.asp?n_id=618
http://www.mycollect.net/blog/BlogShow.asp?f_id=1307
Ⅷ 想学雕刻牙雕
这个可以网上找一找视频教程,可以先看一下视频中怎么教的,看看和自己想的一不一样,如果有兴趣,就可以看看贴吧,论坛,或者找一个培训班,都可以学习。
Ⅸ 象牙雕刻的基本特点
1.明清的象牙雕刻都以小件居多。
2.象牙雕刻制作要经过凿、铲、开脸、磨、彩回熏五道工序,答明代象牙雕刻主要采用“圆雕+浮雕”两种技法相结合,雕件风格多以圆润细腻的把玩小件为主。
3.明代牙雕人物最出色,常见有仕女、现音、八仙、福禄寿三星和十八罗汉等,特点是人物的动态是借助象牙料的自隅弯曲之形。
4.随形雕刻,只是头部两侧略有去料,全身去料很少,连手持器物都是随料而做,不顾忌原来的形态;刀法简练,衣纹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大折叠式和阴划线表现。
5.清朝则在前两种雕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透雕技法,工艺更趋复杂繁琐,追求奢华效果。
6.区别真假象牙的重要标志是看牙纹,真象牙的任何切面上都可以观察到一种类似镟削的线条,呈圆弧状两组交叉,而具菱形网格,也叫牙纹。
Ⅹ 汉代的象牙雕刻是什么样的
汉代的象牙雕刻已成为牙雕主流,其他的兽骨、兽牙雕刻则降为附属。
作品的纹饰回可划分成三类答:一是器面光素无纹的,如牙勺、牙碗等。
二是采用阴纹线刻或浅浮雕的表现手法,运刀柔美流畅,线条细如游丝,动感极强,题材则多取自于现实的生活,即使有神兽形象的出现,也趋于世俗化,不再有神奇诡秘的图案,表现简单明了,且多加菱形边。三是模仿玉器雕刻,常见的有几何纹、圈点纹。圈点纹出自白玉雕中的蒲纹、谷纹,特点是圆圈中心有小点。
汉代牙雕以线刻、浅浮雕为主,但也有个别作品采用深浮雕、镂雕手法,造型别致生动,如《鸡心佩》、《螭心佩》等。《西京杂记》还有汉武帝“以象牙簟赐给李夫人”的记载。
簟就是铺垫用的席子。这种象牙簟,据明人祝京兆《野记》介绍,系用象牙丝编织而成,“凡象牙齿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席面平整光滑,纹理细密均匀,且柔软舒适,收卷自如,是当时的重要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