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薄意雕刻
1. 学寿山石雕好找工作吗工资呢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的出现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圣祖等皇帝均用寿山石制宝玺,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料身价最高,俗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于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后来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进入诗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现在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人,西门派有林文举、刘爱珠、江依霖、王洧华等,东门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等。
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需求这样的人才呀,你说呢
2. 王炳荣 雕刻大师
中国早先的瓷器讲究施釉和刻画,后逐渐被彩色釉取代,不同色彩的釉料配置,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使瓷器上的图案绘制宛若在绢本和纸本上绘画一般,直到民国浅绛彩的出现,更是将瓷器上的绘画表现演绎到极致。而雕剔工艺的出现,正是民间艺人大胆创意的成果,使瓷器画面又产生立体效果和质感。从阴刻到阳剔,再施釉彩烧制,在清代中后期开始流行。也许是民间艺人的手笔,这类作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地位不高。这类雕刻技艺,人们更多的是把它和木、竹、石连在一起,至於和瓷器的结合,其作品往往列入另类。一般瓷器书中很少介绍,更谈不上研究。
从存世的雕瓷分析,清中晚期的陈国治,王炳荣,李裕成是公认的名家,陈国治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人物,刀法细腻,构思精巧,风格淡雅,宛若寿山石的薄意雕刻。王炳荣的作品题材广泛,动物、花鸟、人物皆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和陈国治相比,刀法上前者偏重於剔,后者偏重於雕。李裕成的作品风格接近於陈国治,题材上接近於王炳荣,喜好开光剔地。前几年市场上还常可见得他们的作品,价格也较高,近几年市场上已难见踪影,偶见一件,价格也都进万。可见他们的作品正逐渐被人们认识。
多年来,我偏重於素胎雕瓷的收藏。所谓素胎,即是不上釉的也有称之为“生瓷”;初见误以为是毛坯,实则是有意而为之。因不上釉,胎料极为讲究,手感极其柔滑,胎白如雪叩之响声脆亮,胎面上的剔雕圆润逼真。(如图)这几件菊花图案文房用品,是几年来觅购於不同地方,结集成套。不少人见之误以为是瓷工漏了上釉,也有的误认为新仿的而不敢问津。现在市场上确实有不少新仿的这类东西,但雕剔粗糙,胎泥混浊,图案呆板,细察即可明辨,尤其是仿陈国治、王炳荣、李裕成三大名家的,更要格外小心。
素胎除雕剔以外,也有在胎面上绘有墨彩的,其图案大多为山水人物诗意图,洁白素胎绘上墨彩图案,黑白相映,清雅灵动,极有观赏性。
素胎墨彩也好,生瓷雕剔也好,都反映了清代瓷业兴旺,工艺精湛,百花齐放的历史特征。名家名作虽出现在清代晚期,而这一奇葩却是初绽在清早期。十年前,我曾在当时的福佑路市场上买到过一只笔筒,筒身厚重,拿在手上有沉甸之感,底有“乾隆年制”阳刻篆书款,筒身雕有鸬鸭吃稻谷图案,粗细有致,神态生动,限於当时的工艺水平,图案胎泥和笔筒胎泥有色差,图案的胎泥比笔筒的胎泥略白一点,和清晚期胎泥浑成一色相比,略有差异,但细细品鉴,却另有一番雅趣。记得当时那个地摊老头要价1000多元,在旁的行家冲我一句“好东西不要错过”,於是买下了,珍藏至今。
3. 寿山石雕有什么特点
寿山石雕的特点是:用整块石料雕成,不作任何拼接,巧取天然,因材施艺。
寿山石雕,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绘画、书法、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异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独特的构思,另外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4. 鉴宝图片
薄意是一种难度很高的雕刻艺术,自明朝以来,许多寿山石雕刻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把薄意浅雕艺术发扬光大。早在清康熙年间,著名艺人杨璇和周彬二人,常在印台四周雕刻极浅的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的博古图饰,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后来,“西门派”鼻祖潘玉茂继承杨、周遗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种图饰,以掩盖石疵,这是薄意的雏形。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福州寿山石雕艺术逐步发展。
石料多是用田黄石和其他寿山石。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因其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为这样,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薄意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名冠寿山石界,而且因其雕刻技艺高绝而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薄意是寿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它和其它雕刻技法相比,不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功底,还要求艺人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音律等方面,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只有这样,薄意作品才能达到清新洒脱高远而飘逸的艺术境界。
而田黄石是产于福建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田黄的“黄”,要求浓艳俏丽,娇美醒目,明朗神采。田黄石由于千百万年埋藏于水田的砂土中,表皮被铁质酸化,使得石色外浓内淡,从而产生了色皮与“萝卜纹”的特征。
说到薄意雕刻就要说到一些名家
薄意雕刻大师林清卿(1867~1948),福建福州人,师从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薄意雕刻。其刻薄意以画法行之,自出新意,成为誉满榕城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
他诞生于“西门派”人文荟萃之地——福州西郊凤尾乡,自幼天资聪颖,初随陈可应学艺,未弱冠即声名远播。带着更大志向,毅然放下刻刀,往城里拜师访友,研习书画,《芥子园画谱》《晚笑堂画集》是其烂熟于心的摹习范本。后又从古代石刻、画像砖中找来灵感,将绘画技巧、章法融于雕刻中。龚纶《寿山石谱》赞其“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玉璇)、周(尚均)二家,别开生面者”。
林清卿的薄意富有书卷气,可以让人读出诗意。无论简繁皆注重画理,讲究笔墨。色质洁净纯正的佳石,因构思巧妙更锦上添花,遇多裂瑕疵,能化腐朽为神奇,尤见天然妙趣。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是其艺术的又一特色。
林清卿刻高山花卉薄意对章,是林氏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此高山对章,石品珍贵稀见,质地细腻润泽,洁白通灵,作海棠、月季各一,清新别致,气韵生动,四面延续犹如一幅完整的通景画,单面又能独立成画。简洁的布局、圆浑的刀法、平整的剔地,真鬼神之技。
继林清卿之后,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等人,继续弘扬薄意雕法,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王炎铨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等。
新中国建立后,从大中专美术院校毕业的年轻一代进入石雕创作队伍,在薄意创意上揉入了现代元素。像青年雕刻家林文举等青年俊才,既有家学熏陶,又有扎实的国画基础,同时又私淑于林清卿,潜心研究雕艺精髓,得其创作真谛,尤擅鸟竹薄意,曾出版《林文举薄意艺术》。女雕刻家刘爱珠毕业于艺术院校,又师从名师王雷霆,曾得到林清卿薄意真传,其薄意人物作品也受人们的喜爱。
“东门派”在薄意浅雕上也是人才辈出颇有建树,像林友清、林友琛、林寿堪、郭懋介等诸名家,其薄意作品也是别具风格。特别是“东门清”林友清及其子林寿堪,其薄意作品风格与“西门派”迥然不同。他们的作品用刀尖利,画面层叠俊秀而意境深遂。当今寿山石薄意大师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每件作品都如诗似画,显示了大师炉火纯青的非凡功力。
寿山石薄意艺术能从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把中国画的写意融于石头创作之中,使山水人物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福州雕刻艺术家们的追求精神是令人敬佩的。经过西门林清卿为代表的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和推陈出新,才使石刻薄意作品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特有门类,其艺术风格及欣赏价值,堪称我国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还想多传几幅图片的,可惜只能传一幅。
希望对你有帮助!
PS:现在出现不少直接复制他人答案的回答者,谴责“盗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