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举雕刻什么
1. 学寿山石雕好找工作吗工资呢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的出现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圣祖等皇帝均用寿山石制宝玺,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料身价最高,俗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于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后来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进入诗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现在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人,西门派有林文举、刘爱珠、江依霖、王洧华等,东门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等。
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需求这样的人才呀,你说呢
2. 鉴宝图片
薄意是一种难度很高的雕刻艺术,自明朝以来,许多寿山石雕刻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把薄意浅雕艺术发扬光大。早在清康熙年间,著名艺人杨璇和周彬二人,常在印台四周雕刻极浅的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的博古图饰,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后来,“西门派”鼻祖潘玉茂继承杨、周遗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种图饰,以掩盖石疵,这是薄意的雏形。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福州寿山石雕艺术逐步发展。
石料多是用田黄石和其他寿山石。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因其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为这样,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薄意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名冠寿山石界,而且因其雕刻技艺高绝而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薄意是寿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它和其它雕刻技法相比,不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功底,还要求艺人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音律等方面,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只有这样,薄意作品才能达到清新洒脱高远而飘逸的艺术境界。
而田黄石是产于福建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田黄的“黄”,要求浓艳俏丽,娇美醒目,明朗神采。田黄石由于千百万年埋藏于水田的砂土中,表皮被铁质酸化,使得石色外浓内淡,从而产生了色皮与“萝卜纹”的特征。
说到薄意雕刻就要说到一些名家
薄意雕刻大师林清卿(1867~1948),福建福州人,师从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薄意雕刻。其刻薄意以画法行之,自出新意,成为誉满榕城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
他诞生于“西门派”人文荟萃之地——福州西郊凤尾乡,自幼天资聪颖,初随陈可应学艺,未弱冠即声名远播。带着更大志向,毅然放下刻刀,往城里拜师访友,研习书画,《芥子园画谱》《晚笑堂画集》是其烂熟于心的摹习范本。后又从古代石刻、画像砖中找来灵感,将绘画技巧、章法融于雕刻中。龚纶《寿山石谱》赞其“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玉璇)、周(尚均)二家,别开生面者”。
林清卿的薄意富有书卷气,可以让人读出诗意。无论简繁皆注重画理,讲究笔墨。色质洁净纯正的佳石,因构思巧妙更锦上添花,遇多裂瑕疵,能化腐朽为神奇,尤见天然妙趣。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是其艺术的又一特色。
林清卿刻高山花卉薄意对章,是林氏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此高山对章,石品珍贵稀见,质地细腻润泽,洁白通灵,作海棠、月季各一,清新别致,气韵生动,四面延续犹如一幅完整的通景画,单面又能独立成画。简洁的布局、圆浑的刀法、平整的剔地,真鬼神之技。
继林清卿之后,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等人,继续弘扬薄意雕法,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王炎铨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等。
新中国建立后,从大中专美术院校毕业的年轻一代进入石雕创作队伍,在薄意创意上揉入了现代元素。像青年雕刻家林文举等青年俊才,既有家学熏陶,又有扎实的国画基础,同时又私淑于林清卿,潜心研究雕艺精髓,得其创作真谛,尤擅鸟竹薄意,曾出版《林文举薄意艺术》。女雕刻家刘爱珠毕业于艺术院校,又师从名师王雷霆,曾得到林清卿薄意真传,其薄意人物作品也受人们的喜爱。
“东门派”在薄意浅雕上也是人才辈出颇有建树,像林友清、林友琛、林寿堪、郭懋介等诸名家,其薄意作品也是别具风格。特别是“东门清”林友清及其子林寿堪,其薄意作品风格与“西门派”迥然不同。他们的作品用刀尖利,画面层叠俊秀而意境深遂。当今寿山石薄意大师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每件作品都如诗似画,显示了大师炉火纯青的非凡功力。
寿山石薄意艺术能从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把中国画的写意融于石头创作之中,使山水人物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福州雕刻艺术家们的追求精神是令人敬佩的。经过西门林清卿为代表的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和推陈出新,才使石刻薄意作品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特有门类,其艺术风格及欣赏价值,堪称我国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还想多传几幅图片的,可惜只能传一幅。
希望对你有帮助!
PS:现在出现不少直接复制他人答案的回答者,谴责“盗答者”!
3. 寿山石雕刻师石龍
中国寿山石抄雕刻大师、袭名家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以出生年月为序):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20名):郭懋介、林元康、冯久和、林发述、林亨云、王祖光、王则坚、刘爱珠、庄南鹏、俞世英、叶子贤、王一帆、潘泗生、林飞、陈文斌、林文举、林东、黄丽娟、郭祥忍、庄长华中国寿山石雕刻名家(30名):林廷良、朱元登、洪天铭、李福生、林荣基、丁梅卿、江依霖、王铨俤、林荣发、郭卓怀、陈益晶、汪世杰、陈建熙、黄忠忠、潘惊石、施东辉、林劭川、叶林心、郑则评、陈礼忠、郑幼林、林志峰、刘传斌、朱辉、温九新、林伟国、陈明志、冯伟、郑世斌、张志在
4. 中国那里的雕刻最多
中国寿山石、田黄雕刻大师精品展最近在北京天雅古玩城隆重开幕。100余件、套寿山石、田黄艺术精品光鲜亮相。展品包括荔枝冻、桃花冻、善伯石、高山冻、荔枝黄冻、水冻桃花、高山坑头晶、瓷白芙蓉等稀见品种,乌鸦皮、白田、琵琶黄等极品田黄。这是近年来同类展览荟萃名家大师作品最多的一次,郭功森、林清卿、郭懋介、林发述、林文举、林文钦、林东、陈益晶、刘爱珠、郑幼林、王祖光、白羽等著名雕刻艺术家都有代表作品亮相。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郭懋介(石卿)的《别有洞天》选用稀有的乌鸦皮田黄冻石,重量高达469克,十分罕见。田黄冻石在田黄中被推为极品,而重达近斤之重的田黄冻石更是凤尾鳞角,珍罕之至。作品取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以精细的刀功再现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美景,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来往种作,怡然自乐,造物匠心,天人合一,为大师一生之精品。在寿山石雕刻界,石卿的名字如雷贯耳,藏家以能拥有他的作品为荣,说石卿手中的雕刀可以点石成金毫不为过。早在上世纪,一块6万元的荔枝冻原石经石卿雕刻后就卖出28万的天价;当时以30万元卖到新加坡的石卿田黄雕品如今已经涨到千万。
展品中有一件国内目前所见最大的白田《弥勒佛》,重量达700克,由号称寿山石界林氏三杰的林亨云、林飞、林东父子合作雕刻,具有独特的金包银巧色搭配,弥勒佛像憨态可鞠,人体线条自然流畅,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北郊的寿山村,汲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数千万年始成,以其色彩斑斓,质地脂润,被誉为“石中君子”、“国之瑰宝”。田黄石出产在寿山村的一条8公里长、总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寿山溪溪流底下,更为稀少,尤为珍贵,世称“石帝”,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对于寿山石的名贵,前辈名流多有描述,西泠印社副社长钱君陶:“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著名金石篆刻家潘主兰:“寿山贞珉,岂惟秀色可餐,其丽质弥足珍视者,盖有五焉,曰润、曰灵、曰莹、曰嫩、曰腻。”上海金石篆刻家韩天衡先生更是赞誉为:“斑斓多姿,七彩流光,显示出撩人的美丽。”
常言道:好石要遇到好工,才不会埋没大地的精灵。一件完美的寿山石艺术品,除了石料的天生丽质外,还要经过大师的精心创作,才会锦上添花,成为传世艺术佳品。寿山石和田黄石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矿产资源,据了解,福州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不需随意开采。原料紧俏,必然引起价格的上涨,其中当然包括那些凝聚着杰出艺术家心血的精品之作。
这次主要针对收藏界的展事可谓本年度集大成的一次石艺荟萃,主办方仅作品征集就历时半年多,有一半以上作品来自新加坡、纽约、香港、台湾等海外收藏家手中。与以前历次展览在工艺美术行业系统不同的是,这次精品展选在一家古玩城举行,说明寿山石、田黄热正从工艺美术界悄然向收藏圈转移。主办方表示,这次精品展重点推出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希望逐渐改变收藏界“厚古薄今”的现象,迎接当代名家精品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
5. 福州寿山石雕刻大师
福州玉雕大师王一帆非常寿山擅长石雕刻,1953年生福建福州人,字逸凡,回师从吴略、周宝庭,擅长人答物、古兽雕刻,兼工篆刻,其篆刻得潘主兰指导,技术全面,题材广泛。作品立意新颖、巧思过人,富有文化内涵和金石味。
其雕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富有文化内涵,尤其以小品称妙,很得收藏家喜爱。作品曾多次获得各类大奖。
1984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 《文房珍宝》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二等奖”;王一帆对寿山石及雕刻理论深有研究,与人合著有《寿山石欣赏》、《品石明志》、《寿山石赏识》、《王祖光寿山石雕艺术》等。
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