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刻寓意是什么
㈠ 艺术家闻福良用鸡蛋壳雕刻出八百头牛,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什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牛和水牛是勤力的象征,奶牛则是获取少贡献多的代表。而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牛也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
奶牛在古代的典籍里出现的较少。却并不妨碍“他吃的是草,奉献的却是温暖的奶汁”这种思想的流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奶牛也一直被人们看成吃苦耐劳、获取少奉献多的典范。
而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牛也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在《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是“坤为牛”。他的意思是说牛是大地的象征。而在古代的祭祀上,牛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更不用说在《庄子》中,还有一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诗经》中的牛郎织女,还有《古诗19首》中的牵牛星、河汉女.....
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什么呢?我认为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牛驯养为家畜。算起来,牛已经与我们相伴了数千年,也早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㈡ 中国古代的一些器物上同时雕刻蝙蝠和桃子代表什么意思
桃代表寿,蝙蝠代表福,两者通常一起也现,寓意福寿双全;
福至心灵:蝙蝠、寿桃、灵芝。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的到来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明清圆雕件及玉牌子常用此图案。
㈢ 中国和西方雕塑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德国美学家黑格抄尔曾将艺术风格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严峻的风格,它坚守描写的客观简朴性;其次是理想的风格,这一般是艺术发展成熟、完美、繁盛时期的风格;再次是愉快的风格,它往往是一门艺术衰落时期的风格,目的是为“取悦于人”,追求形式的华美与雕琢。(《美学》第三卷)用黑格尔的观点分析中国雕塑风格的发展,发现大致上是吻合的。如果从中国雕塑的成熟期一秦汉时期开始,秦汉雕塑正是严峻风格的典型,而隋唐雕塑则是理想风格的典型,明清雕塑则是愉快风格的典型,至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宋则分别是从秦汉到隋唐,隋唐到明清之间的过渡风格。
㈣ 在中国的建筑物上有雕刻龙,这有什么寓意比如桥上、柱子上、屋檐上的等等
那是龙之九子,各有所长()
㈤ 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
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作复品造型处制理的方式上主要运用简化的手法。所谓简约是指用最少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形象。简约有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单纯朴素之美的深刻认知。中国在美学中一直强内在美,认为朴素单纯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需要通过去除掉多余的华丽表象才能达到的境界。中国传统雕塑始终没有像西方雕塑那样精确地塑造形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样,一般运用简单、明快以少胜多又耐人寻味。例如中国传统雕塑在刻画人物头部的时候就是及其简约的。眉毛往往被简约为几何形,没有鼻骨转折与肌肉的变化。颧骨咬肌等面部的结构也被简约法则所取消,成为平整、饱满的大形。头部造型的简约成为中国传统雕塑表现神韵的重要手段。这种简约的手法使中国雕塑在精炼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
㈥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门口的雕塑是什么其寓意是什么
应该是貔貅。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口无尻,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聚财催官运。 史记还追述了一个故事:4000多年前,黄帝指挥驯养过虎豹、熊、罴、貔貅等猛兽的部落,在阪泉(河北涿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由于阪泉之战比较著名,所以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它加以记载。除了《史记》外,中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尚书》,在《牧誓》篇中也曾叙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王的军队,一直到后代,还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士,战无不胜。 貔貅是中国古代五大瑞兽之一生下来吞金吃银而不泻,爱吞邪灵.所以也有人把它叫辟邪,是镇宅的极佳物品.在炎皇帝和蚩尤打仗的时候貔貅立有战功被封为天禄神.即送福送禄之意.历史上只有皇家可以独自拥有,所以也是皇宝.平常百姓和大臣之家若有此物论律当斩.在清朝只有大贪官和申胆敢偷偷拥有此物,结果后来富可敌国,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貔貅又名辟邪兽,粤音读作“皮休”。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 中国传统是有摆放“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 貔貅在风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点说明:一、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的平安。二、有趋财旺财的作用,这是较多人知道的,在一些赌馆麻雀馆,都很容易看到貔貅。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建国以后,毛主席把貔貅的图象定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标.而风水师们也把它作为挡各种凶煞的最有力的神兽,因为它太凶猛.又太能招财,很多的银行门口摆放的两个象狮子似的就是貔貅.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起先效益差,行情不景气,当时的行长周小川请了香港有名的风水大师来看风水,风水大师看过后说道,建行的建筑整体象一个倒扣的钟,势弱,不可走正门,要走西北角的偏门,在门口树立三个旗杆,但不可以挂旗,要在旗杆顶部亮三盏红灯,表示人间的三烛高香,可人间烟火不可以全吸,要在左右立两个貔貅来保护,貔貅的屁股对着前门,嘴巴对着西方,当时西方经济昌盛,可以吸收西方经济.行长周小川一一照办,周行长委托我们经过精心设计雕刻,我们参照大气自然的汉代石雕样式,雕刻出了气魄深沉雄浑的汉白玉貔貅,自此,综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吉势,建行效益蒸蒸日上,致使今日成为行中的龙头老大. 所以貔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年攀升,在香港甚至有的人带着貔貅去打麻将,马上就会遭到牌友的拒绝.在澳门如果佩带貔貅进入赌场马上就会被驱逐出门. 只有开过光的貔貅才会有神力,给貔貅开光的时候不能有第二个人在场,因为貔貅一生只认一个主人,认错了人你也就徒劳了.开光后的貔貅最喜欢叼路人之财送给主人.所以开公司的,买彩票的,搞金融抄股票的,跑业务的都很适合请个貔貅带在身上或摆在家中或者摆在公司.它可挡五煞,吞纳八方之财. 貔貅,龙生九子之一,即民间传说能使好人家,一夜致富的精灵——“皮拉狐”。
㈦ 中国龙牌的寓意是什么呢
其寓意可以分为:
1、在中国古代龙是九五之尊,四灵之首,被作为历代皇家的象征,也是天子的代表,象征着权势和尊贵,同样也象征着男性的刚强坚毅;
2、龙可以腾云驾雾,出海入云,升腾之势,自古也有着"望子成龙、府上有龙"的说法;
3、龙在民间能谅解百姓之苦,更有呼风唤雨之能耐,可以为百姓解燃眉之急,使百姓风调雨顺,寓意五谷丰登、大获丰收;
4、龙也是作为长寿的代表,象征着健康;
5、龙还与汉字“隆”谐音,可以寓意佩戴者生意兴隆、富贵吉祥;
6、鲤鱼跃龙门是每位学子的心愿,龙寓意着学有所成、独占鳌头、名列前茅;
7、龙凤配是古时的传统,,寓意喜结良缘、龙凤呈祥、天长地久;
8、古代一直就有一龙戏珠的说法,寓意红红火火,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7)中国雕刻寓意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人对龙有很深的情节,几乎在华夏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龙的痕迹,比如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里唯一虚拟的动物也是龙,更是有龙马精神、龙精虎猛之类多不胜数的成语。
龙作为一种中华的图腾现象,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想,这个身边无处不在的龙究竟是一种符号,还是真实存在但并没有被证实的神秘生物呢?
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对龙的来历大概进行了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图腾说,也就是当年远古部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最后的赢家就把被吞并的部落图腾取下一部分,最后组成一个蛇身、鹿角等不同元素组成的龙形象。
由于这种图腾代表了华夏文明的上古正朔,所以后来的帝王就把龙这种图腾专有化,成为真命天子的象征。
第二种就是演化说,他们是根据龙的繁体形状和熊的繁体形状很相似,于是就推断龙是根据熊演化而来的。他们认为远古人类发现熊这种动物存在冬眠的行为,而熊的寿命非常长。
于是他们就认为冬眠就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而熊就是长寿的吉祥象征,就好像楚国的国君就姓熊。于是就产生了对熊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进熊就演化成了龙。
参考资料:凤凰网-中国龙到底是图腾符号,还是真实存在?
㈧ 中国的水晶雕刻件有哪些寓意
中国的水晶雕刻件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水晶雕刻件一般是有寓意的。艺术品作为民俗文化的物质基础,自身同时也罩上了强烈的民俗文化的色彩。有的工艺品类因民俗而产生,有的因民俗而改变。如民间工艺中的虎头鞋、虎头帽、除五毒肚兜等儿童服饰,便是民俗作用于工艺的产物。 中国人长期崇拜和使用龙凤作为装饰题材,使用谐音寓意的汉字与图形结合来表达吉祥意义,如用蝙蝠来寓意幸福,用鱼表示余裕,用鱼、莲等来表示多子多孙延绵不绝等,都是特定的民俗现象。大概从唐代开始,一下的题材寓意就已经定型了。 “马上封侯”,中国人认为猴是吉祥物,由于汉字“猴”与“侯”字谐音,在许多图画中的“猴”的形象都是“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叫“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叫“马上封侯”;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或者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叫“辈辈封侯”。 “平安富贵”‘富贵一般以芙蓉、海棠来借喻。平安,“平”与“瓶”谐音,“安”一般以古时候十八般武器中的“戟”插入瓶内叫“安”,一般插三只戟,一只是双耳戟,两只是单耳戟,加起来是四耳戟,以谐“四季”之音,所以用瓶插三戟来比喻“四季平安”。 民间多以瓶插牡丹图像表示富贵平安之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长命宝贵”或“宝贵姻缘”;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宝贵”即宝贵之家;牡丹与鱼绘在一起,叫“宝贵有余”。 大象驼宝瓶喻“太平景象”,大象的寿命很长,被人们看做瑞兽,象也喻为“景象”,观音菩萨的净水瓶,内盛圣水,滴洒能致祥瑞,也叫“太平有象”。 “五福临门”,“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佳,但通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人们将绘有五只蝙蝠,象征“五福和合”。 云纹与蝙蝠绘在一起,叫“天降洪福”;一只蝙蝠衔两枚古钱及两只寿桃,“两钱”谐音“双全”,桃象征长寿,所以叫“福寿双全”;寿星旁有蝙蝠飞舞,象征“福星高照”;“福至心灵”‘雕灵芝如意、蝙蝠;“福在眼前”雕蝙蝠、金钱。 水晶雕刻品受人喜爱的题材有“福豆”,以水晶雕成豆角,据说寺庙中常以豆角为佳肴,和尚称其为“佛豆”;“连年有余”,雕荷叶、鲤鱼,有的还有筒子骑在鲤鱼上,有的是雕鲶鱼,取其意“年年有余”;水晶辣椒,寓意红红火火;“福寿”雕佛手;“福禄”雕葫芦;“福禄寿”雕葫芦、小兽;“双欢”雕两只首尾相连的獾;“猕猴献寿”雕寿桃、小猴;“子孙万代”雕葫芦、花叶、蔓枝,去葫芦多子,蔓与万谐音之意;“节节高”雕翠竹;“岁寒三友”雕松、竹、梅等。 这些民俗现象与水晶工艺品结合,形成了水晶工艺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品格。
㈨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的主要特点
阶级性,体现墓主身份地位
象征性,每个装饰图案皆有寓意
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 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以寓意象征的手法表达特定的主题,雕刻技巧独特,整体造型稳定而强劲,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独的民族风格
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大型陵墓石刻肇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为南朝宋、齐、梁、陈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勋臣贵戚墓的遗存。北魏、辽、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严重破坏,仅有少量石刻遗留下来。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内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制,并为明、清两代所承袭。
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由于处于长期分裂动荡的阶段,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又大量从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因此雕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邻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的雕塑产生了影响。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31处,有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以齐、梁两代为多。从保存较完整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石刻观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石兽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劲健有力,造型雄伟,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体长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与汉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雕造技艺的长足进步和完全不同的时代风格,即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有的是24面体,有的多达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美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座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这3种石雕组合在一起,显得颇为庄严宏伟,但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实例,只有在洛阳邙山上砦发现有身高超过3米的石雕文吏残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静陵前石雕群中的遗物。但是发现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门拱券门楣两侧的龛柱上都有浮雕,题材是口衔宝珠的孔雀和手捧莲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圆熟,造型生动,是罕见的北魏浮雕艺术精品。
俑 这一时期的立体圆雕作品中,以俑的数量最多,绝大部分是涂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从西晋时开始,出现了以镇墓兽、甲胄武士、鞍马、牛车和男仆女婢组合成的俑群。以后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袭西晋旧制,数量较少。北方有所不同,从十六国时期起,就在继承西晋旧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俑群内容增多、数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组内容:①驱邪镇墓的镇墓兽和全装甲胄执锐按□的镇墓俑;②模拟墓内死者生前出行的仪卫,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包括人和马均披铠甲的甲骑具装俑、身负箭□的步兵、骑马的鼓吹乐队、骑马和步行的属吏,以及仪仗、仆从等;③模拟墓内家居享乐的大量舞乐和男奴女婢;④模拟庖厨中执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还有各种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数量从西晋时的10余件扩大到几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各类陶俑近400件,而东魏茹茹公主叱地莲墓中出土陶俑多达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渐精美,多为先制模具,然后合模成型,入窑焙烧后再贴金绘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从西晋时的呆滞古拙,转向生动自然;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人物的面相也随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而变化,从西晋到北魏早期,面相宽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后,面相趋于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东、西魏时,面相由瘦削又转趋圆润,直至北齐、北周,遂开唐代圆润丰颐之先河。人像的体态也是神韵日增,出现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例如北齐库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装舞蹈老人,面目传神,姿态生动,颇具艺术特色。陶塑动物中以骏马和骆驼的塑造最佳,骏马多是鞍辔鲜明,挺立欲嘶,劲健异常,这可能与古代鲜卑族对骏马的特殊喜爱有关。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赏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与珠饰串联在一起。小的仅长2~4厘米,大的也不超过10厘米,除习见的璜、□等物外,最具时代特点的是一些小型圆雕的神兽像。神兽为兽首人体,肩附飞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状,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发现,形体虽小,但造型呈现出小中见大的气势。如南京甘家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张,巨乳硕腹,双手按膝,两肩上耸,头微下缩,如顶负重物,造型浑厚有力,整体轮廓呈立方体,态势极为稳重,形体虽不大,看来似能力负千钧。此外,六朝墓中经常出土石雕的伏猪,多成双放置,即东晋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记的“玉□”。东晋墓中出土的石猪,生动写实,以后日渐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仅把石材修治成长条状,再施加简练的几条刻线以代表猪形,反而显得别具情趣。
装饰雕塑 大量施用于各种器物上面,以铜镜和陶瓷的装饰雕塑最具有艺术价值。东汉晚期在南方开始出现的神兽镜和画像镜,至三国孙吴时有了很大发展。镜背纹饰呈高浮雕状,极为精美,多为人物、车马、鸟兽及神仙、神兽等,神仙中多见东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还出现了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装饰,南方和北方在风格方面有些不同。这一时期正是青瓷器烧造的极盛时期,特别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极为优美。例如水注,常在圆硕的注腹前面塑出蛙头,后面塑出蛙尾,两侧各塑二足,活现出一只浮于水面的蛙,颇为生动。再如羊形水注,器呈卧羊形,体腔中空可储液体,羊的姿态生动,加以釉色晶莹,使人喜爱。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伟,如江苏省宜兴县西晋周氏家族墓群出土的神兽尊。此外,当时南方还流行一种陶瓷制的谷仓罐(也称魂瓶),其上盖常有许多小型人物塑像,多仅具轮廓,刻出鼻口耳,形象古朴生动,并塑有楼阁及鸟兽,罐腹则贴塑各种人物、神兽、凤鸟、鱼、鳖等,还有的谷仓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这些谷仓罐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在北方,不见谷仓罐和南方那种造型较灵巧的青瓷艺术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贴塑或模印的图案显得更浑厚古朴。例如北齐娄睿墓出土的黄釉陶器上的贴塑花纹,由莲花、忍冬、宝珠所组成,繁缛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图像,是由乐队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颇为生动传神,反映出当时北方人民喜爱的舞乐形象。
http://ke..com/view/712350.htm
㈩ 上海世博中国馆门前的雕塑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专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属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以和谐为核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展示中国庄重详和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