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云岗石窟叫什么雕刻

云岗石窟叫什么雕刻

发布时间: 2021-01-27 09:48:37

『壹』 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有什么特点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贰』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雕塑分别有什么特色主要是怎么区分

敦煌石窟雕塑的特点是,泥塑彩绘!
麦积山石窟雕塑的特点是,夸张变形!
龙门石窟雕塑的特点是细腻!
云冈石窟的雕塑是豪爽霸气、文华底蕴、皇家味道更甚一筹!主要区分:开凿的时间不同,统治者不同~

『叁』 云冈石窟的雕塑为什么有那么多孔

您好,来云冈窟石壁上的源孔是用来固定木梁的。石窟的学名叫“石窟寺”,就是在石窟的前面有寺庙建筑,现寺庙不存,只剩石窟了。比如460年始凿的昙曜五窟(16-20窟),石壁遍布有规律的方孔,窟前就曾建有宏大的古建筑,建筑的梁架与石壁相连,建筑不存,方孔犹在。同样的例子也可见于龙门的卢舍那大佛前面的奉先寺,史料中关于奉先寺的记载颇为丰富,卢舍那佛当是寺院最后一进院落、最后一座大殿所供奉的主像。现在卢舍那大佛两侧仍有若干石孔(见图)。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石窟外面原来建有回廊或窟檐,所以凿石孔以固定,可见于敦煌莫高窟的宋代遗存窟檐。图片无法上传啊,我发新浪博客里:希言工作室。

『肆』 石窟雕刻主要有哪些

石窟雕刻以北方为主,主要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河北邯郸响堂山,新疆拜城赫色尔等地石雕造像等,数量多、规模大闻名于世。

『伍』 石窟雕塑造像是什么

中国佛教石窟的开凿,与印度佛窟有直接关系。首先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幽静的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故多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区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供为信徒们礼拜修行之所。在印度就遗留有这类石窟群多处。中国西部的新疆,甘肃等地,在过去是由中原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沿路遗留有很多的佛教石窟群,只是那些石窟,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难于雕刻石像,因此造像多用泥塑,并在窟壁满绘壁画,所以新疆、甘肃一带的石窟特别显得绚丽多彩。但建窟制度传到中原地区以后,由于石质坚细,适宜用作雕像,如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群,则是以雕刻代替了壁画。雕工用锐细的雕刀,经过精雕细刻,呈现出与壁画同样的绚烂景象,而且更能坚固耐久,千年不变。从艺术效果看,石雕虽然没有如壁画那样的缤纷色彩,但因有体积形成的光影明暗的映照,令人感到其琳琅灿烂,并不比壁画逊色,在由立体所产生的真实感方面,且有过之。如洛阳龙门石窟由于石质的坚细,使得富有才智的雕工们能以尽量发挥其创造性和才华,把一些造像龛中神光的飞天位乐雕成高仅三四厘米的精巧形象,耳目清晰,毫发毕现,神情面貌都极为生动传神,说明雕工们锋利的雕刀,可以媲美于画工手工上神妙的画笔。

关于中国的佛窟创始时代,历史文献少有记载,就现已发现有纪年可考的,首推甘肃敦煌千佛洞石窟(莫高窟),创始于东晋符秦建元二年(366)。又据清人考证谓“像教自汉明帝流入中土,终汉之世,凡宇内……未有镌及佛像者,至东晋始有之”。因此我们似可假定,中国的石窟造像,很可能是由东晋十六国时期创始的。

中国现有石窟的分布,就整个封建时代佛教的发展传播情况来说,主要是沿着当时对外的交通线自西而东,即由最西部的新疆开始,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以及四川、广西、云南各地,据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小石窟群将近百处之多,而每一窟群的窟龛数,有多至三四百个者。但在石窟的开凿时代上,属于东晋、南北朝的只有20多处,且不是每处都遗有雕刻造像,新疆境内的石窟就是一个例子。

新疆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走廊地带。石窟群分布在天山以南的阿克苏、拜城、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约计十多处,共有佛窟六七百个。其中最大的窟群,如克孜尔千佛洞,就有洞窟二百三十六个,其他库车境内的库木吐拉,吐鲁番境内的吐峪沟、伯孜克里克,也都有石窟五十个以上。按照佛教西来的路线估计,这些石窟群的创始年代,有的可能早于内地,即比较早的敦煌千佛洞的历史,可能还早些。但深为惋惜的是,所有新疆境内的石窟,窟中原有造像(泥彩塑像),由于人为的破坏,已全数荡然无存。著者曾于1953年随新疆考古工作团前往调查,踏遍天山南北,对库车、拜城一带的千佛洞,勘查特别详细,仅在克孜尔窟群流沙中找到一块立佛的残肢,从它那犍陀罗式的造型风格上,可以看出是较早时期的制作。

『陆』 云冈石窟早中晚雕刻特点分别是什么

来云冈石窟的造像自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柒』 我国四大著名石窟有什么不同最好是从结构、外形、雕刻、佛像特征等方面说下

我国四大石窟即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特点总结: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雕刻特点: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整幅画面以活灵活现,整幅有完整故事延续。

建筑特点:雕塑壁画与窟檐建筑相结合。

地理位置: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

云冈石窟
特点总结: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雕像特征:雕刻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彩,以石刻著称,单窟巨像为最,时间跨度较大,石像风格多样。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时期。

龙门石窟(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特点总结: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地,风景极佳。

雕刻特点: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是石窟艺术中国化、世俗化变革的“里程碑”。
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

麦积山石窟(绝壁上的艺术瑰宝)
特点总结:高崖凿窟千古一绝,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雕刻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地理位置: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

『捌』 云冈石窟 雕刻上的突出特点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帝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帝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玖』 云冈石窟是怎么雕刻出来的

榔头和凿子雕刻出来的

『拾』 我国雕塑名作"云冈石窟"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云冈石窟是在来北魏中期开凿的.北魏自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