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学院派雕刻是什么手法

学院派雕刻是什么手法

发布时间: 2021-01-29 04:53:08

Ⅰ 关于画家库贝尔、米勒、列宾、苏里柯夫和雕塑家罗丹的介绍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一1877)是法国写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世纪法国画坛掀起轩然大波,最受瞩目的一件事是1855年世界博览会。他专心为展览而作的两幅大画《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被否决,于是他在会场对面搭起展览棚,博览会开幕同时举行对抗性的命名为“写实主义——库尔贝绘画四十幅个展”,并在展览目录上发表他的主张:“我研究古人和今人的艺术,我不希望模仿任何一方。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这个时代的风俗、理想和形貌,——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段文字后来就成为法国写实主义绘画的宣言。

库尔贝出身于法国东部奥尔南农村的富裕农场家庭。初在贝桑松学法律,后来利用晚间到美术学校学画。1839年到巴黎专攻绘画,并埋头临摹研究罗浮宫名画。库尔贝创作全盛时期上值1848年2月革命,社会的进步思想活跃,他和同时代文学家福楼拜、左拉一样,把注意力放在社会生活观察上,因此画出《碎石工》、《奥尔南的葬礼》、《筛谷者》、《画家的画室》等名作,热情歌颂劳动者,在法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尤其是《画家的画室》,一个现实的寓意,概括了他七年艺术生活,宽大的室内聚焦法国社会上下中阶层各种职业者,他们没有必然关连,却有一定寓意,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

----------------------------------------------------------------------------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的开拓者,也是写实主义绘画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发表了著名的“写实主义宣言”,积极主张如实地表现现实,反对因袭模仿。他认为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只能描绘现实和存在着的事物。库尔贝的这种主张,不仅对法国写实主义运动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当时的批判写实主义文学。库尔贝创作全盛时期,正值1848年的法国革命,社会进步思想活跃,他观察社会生活,画了很多来自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如《碎石工》《奥尔南的葬礼》《画家的画室》《筛谷者》。他直接面向人民,从他们身上寻找生活的源泉。库尔贝一生创作一千件绘画作品,本书精选其代表作二百多幅,并有详细评传文字,提供读者了解库尔贝写实名画的全貌。
----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 等名作。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列宾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陡的表哥的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绘画着了迷。
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
俄罗斯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写实派画家和雕刻家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真实地描绘俄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专制制度。1878年列宾加入该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更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
列宾的创作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同时他本人也与进步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知识分子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绘制了许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描绘流放者突然回家场景时的《意外归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幅油画就象是一部小说向人们讲述一个革命者被流放后经受了怎样的痛苦,家人是多么的悲伤,以及流放者不期至后他和家人是多么的意外、兴奋。这是画家创作鼎盛时期的一幅作品。画家的绘画天赋在该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画面上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袭黑衣的老妇人刚从坐着的椅子中站起来,转向“归来者”,似乎要扑过去拥抱,又抬不动脚步;桌边坐着的两个孩子,稍大的男孩儿欣喜地抬起头注视着,嘴巴吃惊地半张着,好像要喊出声来;较小的孩子有些胆怯地把目光从读着的书本移向“陌生人”;……再看归来的“流放者”,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脚上是沉重的沾满泥土的靴子,他是经历了长途跋涉才得于与亲人相见,他的姿态有些犹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这久违的家中他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但他的神态却透出坚毅、勇敢。从流放者身上我们感觉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列宾抓住“流放者跨进门坎的一瞬间,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表情、行为”向人们展示“惊喜、意外”及其它种种复杂的情感。画家其它革命题材的作品还有《泥泞路上的押送》、《宣传者的被捕》、《拒绝忏悔》等

苏里柯夫(1848-1916年)是俄国历史画巨匠,他的历史画卷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艺术中的光辉一页。苏里柯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的一个哥萨克家庭,在故乡度过少年时代,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过许多关于自己祖先哥萨克勇敢、尚武和善战的故事,他对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868年苏里柯夫20岁时从西伯利亚乘着雪橇来到彼得堡报考美术学院,直到1870年才考取,师从于契斯恰柯夫学习绘画。毕业后在彼得堡从事美术创作,39岁时移居莫斯科。1881年参加巡回展览画派。
苏里柯夫曾赴西欧艺术之邦意大利考察学习,还多次深入到顿河、伏尔加河体验生活。他对彼得大帝非凡经历和俄国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这使他最终完成了表现彼得大帝历史的三部曲。它们是《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和《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在苏里柯夫的作品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精神和对农奴制度、贵族国家和教会的憎恶。实质上是表现沙俄旧生活方式与之相伴的旧观念的崩溃。苏里柯夫对俄国发生的历史悲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有一种庄严而动人的美。苏里柯夫在自己的历史画幅中总设法描绘特有的俄罗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盖的隆冬,严寒的西伯利亚,借以表现对祖国自然的深情。他是当时俄国画坛上对历史的主题有深刻理解,并用绘画语言揭示出来的大画家。他和列宾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俄国19世纪绘画的巅峰。

罗丹 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Ⅱ 罗丹写过哪些书

《伤鼻抄的男子》(1864年)、《青铜时代》(1876年)、《圣约翰的说教》(1878年 )、《地狱之门》(1880年-1917年)、《亚当》(1880年)、《夏娃》(1881年)、《加莱义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尔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希望楼主满意

Ⅲ 罗丹的作品有什么

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 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 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 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 ,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采纳哦

Ⅳ 罗丹的雕塑作品有哪些

伤鼻的男人
(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
1858至1875年间,罗丹创作了包括“伤鼻的人”在内的一些出色的雕刻作品。但是,他得到认可是在1877年,他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名为“青铜时代”的男子裸体雕塑被沙龙所拒绝,被认为是罗丹用活生生的模特石膏制模而翻铸的,但雕刻家布歇等十分赏识,联名上书,最后才获准展出,获得赞扬。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一个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却以“青铜时代”为题来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即将进入智慧的创造期。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
自此罗丹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接受政府定件,题材自定。他便选择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狱之门”这一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巨大艺术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
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是依据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神曲”的“地狱篇”构思而成,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比起“天堂之门”(佛罗伦萨洗礼堂东门,吉伯尔蒂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人,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你们进到这里,便丧失一切希望”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的造型,来综合表达罗丹的总体构思,表现全人类的各种苦难。结合“地狱之门”完成的“吻”、“思想者”、“亚当”、“夏娃”等获得普遍的赞扬。
思想者
“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一个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大诗人——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
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十四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十九世纪后叶,为了纪念这六位壮烈牺牲的市民,加莱城政府决定在市中心建立这一纪念群雕。
1886年,罗丹以真实手法创作了这一组历史人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状态,有坚定者、有绝望者、有听其自然者。
巴尔扎克(Balzac)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雕像:巴尔扎克、雨果、萧伯纳、莫扎特等,有青铜、大理石、石膏质不等,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争论的是大作家“巴尔扎克”像。当这件雕像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引起了一场是非大波。一边是某些文人学士及部分观众的猛烈抨击,一边是罗丹艺术的拥护者的坚决反对。罗丹一气之下将作品从沙龙带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园里。

Ⅳ 雕像<<思考者>> 的作者是谁

思考者作者是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专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属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Ⅵ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是如何打破学院派雕塑的呆板和浮夸的

罗丹的时代复,学院派雕塑只善于制粉饰太平,在雕塑上作华丽的装饰,人物雕塑呆板没有生气。罗丹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艺术气氛,他重视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通过形体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灵、思想和激情;通过人体的运动表现出人的内在的生命力,他的雕塑表面起伏变化,保留了活跃多变的塑痕,加强了雕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Ⅶ 罗丹的雕塑有哪些、

伤鼻的男人 (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 1858至1875年间,罗丹创作了包括“伤鼻的人”在内的一些出色的雕刻作品。但是,他得到认可是在1877年,他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名为“青铜时代”的男子裸体雕塑被沙龙所拒绝,被认为是罗丹用活生生的模特石膏制模而翻铸的,但雕刻家布歇等十分赏识,联名上书,最后才获准展出,获得赞扬。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一个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却以“青铜时代”为题来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即将进入智慧的创造期。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 自此罗丹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接受政府定件,题材自定。他便选择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狱之门”这一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巨大艺术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

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是依据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神曲”的“地狱篇”构思而成,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比起“天堂之门”(佛罗伦萨洗礼堂东门,吉伯尔蒂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人,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你们进到这里,便丧失一切希望”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的造型,来综合表达罗丹的总体构思,表现全人类的各种苦难。结合“地狱之门”完成的“吻”、“思想者”、“亚当”、“夏娃”等获得普遍的赞扬。
思想者 “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一个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大诗人——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
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十四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十九世纪后叶,为了纪念这六位壮烈牺牲的市民,加莱城政府决定在市中心建立这一纪念群雕。 1886年,罗丹以真实手法创作了这一组历史人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状态,有坚定者、有绝望者、有听其自然者。
巴尔扎克(Balzac)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雕像:巴尔扎克、雨果、萧伯纳、莫扎特等,有青铜、大理石、石膏质不等,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争论的是大作家“巴尔扎克”像。当这件雕像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引起了一场是非大波。一边是某些文人学士及部分观众的猛烈抨击,一边是罗丹艺术的拥护者的坚决反对。罗丹一气之下将作品从沙龙带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园里。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