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萨拉雕刻象征什么
A. 霍格沃茨四大学院的简介
霍格沃茨共分为四个学院,分别是格兰芬多(Gryffindor)、赫奇帕奇(Hufflepuff)、拉文克劳(Ravenclaw)和斯莱特林(Slytherin)。
1、斯莱特林学院
创始人为四巨头之一的萨拉查·斯莱特林。学院传统:有野心,精明,重视荣誉,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胜利至上。事实上斯莱特林学院不只招收纯血统,学院内超过一半的学生只有父母中的一方是巫师。
2、拉文克劳学院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大学院之一,象征四大元素中的风。由罗伊纳·拉文克劳创立,以智慧聪敏作择生条件。拉文克劳拥有辉煌的历史。大多数伟大的巫师发明家和革新家都是出自该学院。哈利·波特的初恋女友秋·张,以及哈利的好友卢娜·洛夫古德都是此学院的学生。
3、赫奇帕奇学院
赫奇帕奇特别以擅长与食物有关的魔咒而闻名,也许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大学院里拥有学生最多,最好心的学院了。
虽然相比其他几个学院很少出现非常杰出的魔法师,但毫无疑问,赫奇帕奇学院的毕业生是魔法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凡的大众中多是其的曾经学子,而且大多数非纯种的巫师也出自此学院,并且赫奇帕奇学院的原则都是可贵的品德,是他们建筑起了魔法世界的一砖一瓦。
4、格兰芬多学院
始建于9世纪。用创办人戈德里克·格兰芬多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学院培养出了诸如哈利的父母,邓布利多校长等优秀的巫师和女巫。据说只有真正的格兰芬多才能把戈德里克·格兰芬多剑从分院帽中拔出。哈利二年级时就拔出过此剑。
(1)阿普萨拉雕刻象征什么扩展阅读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来源于J.K.罗琳的《哈利波特》魔幻小说。
霍格沃茨是一所寄宿学校,位于山湖旁的城堡中。但是作者(J.K.罗琳)说明霍格沃茨位于苏格兰。霍格沃茨的学生必须乘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到达学校。
在霍格沃茨中无法幻影显形或幻影移形,成年巫师利用 不同方法到达学校:他们可以使用飞天扫帚或飞路粉来旅行,也可选择搭乘骑士公共汽车或幻影移形到学校附近的地点再步行回校。
学生在校有优异表现或贡献,除了能为自己的学院赢得分数外,也有可能获得“特殊贡献奖”。据书中所记,汤姆·里德尔、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曾获得此奖项。
相反,若触犯校规,不但会被扣分,还有可能被关禁闭;关禁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不用魔法进行清洁工作、或协助鲁伯·海格到禁林巡逻等。
霍格沃茨校训是Draco dormiens nunquam titillans,这是拉丁语,意思是“永远不要逗弄一条睡着的龙”,这校训是不是学校创办人的亲身经历而定下的,已经不得而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格兰芬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赫奇帕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拉文克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斯莱特林
B. 哈利波特里伏地魔共有几个魂器分别是什么
共有七个魂器,分别是:汤姆·里德尔的日记、马沃罗·冈特的戒指、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哈利·波特、罗伊纳·拉文克劳的冠冕、大蛇纳吉尼。
1、汤姆·里德尔的日记
是小说《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七个魂器 之一,五十年前伏地魔学生时期留下的,这本日记能证明他是斯莱特林的继承人。食死徒卢修斯·马尔福把它放进金妮·韦斯莱的坩埚里,致使里德尔利用金妮打开密室,放出蛇怪。最后是哈利波特用斯莱特林蛇怪的毒牙摧毁了这本日记。
2、马沃罗·冈特的戒指
是小说《哈利波特》中伏地魔七个魂器 之一,上面镶嵌着一块刻着佩弗利尔饰章的黑宝石。被邓布利多在冈特家族老宅中找到,并被邓布利多用格兰芬多宝剑摧毁,同时邓布利多的的右手被伏地魔在戒指上施的诅咒击中。
3、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
斯莱特林挂坠盒是伏地魔的七大魂器之一,被伏地魔藏在了离霍格沃茨十分远的一个孤岛的岩洞中,岩洞中伏地魔把挂坠盒放入一个玻璃做的容器底部,然后在容器中用咒语灌入一些让人喝了之后会有生不如死感觉的魔药,只有喝完了魔药才能拿到挂坠盒。此外,伏地魔还在藏匿挂坠盒的容器所在的小岛周围的水里派了很多阴尸保护魂器
4、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
赫奇帕奇的金杯(hufflepuff's goblet),制造者是赫尔加·赫奇帕奇。金杯有两个精细加工过的纯金把手,杯身上雕着象征性的精美雕刻。它拥有有神奇而特殊的魔法。它曾经是第一个霍格沃茨里协助家养小精灵做魔法食物运输的器皿。它一直被存在在赫奇帕奇学院里,直到赫尔加去世。
5、哈利·波特
戈德里克山谷,由1981年10月31日伏地魔的杀戮咒回火击中自己所创(伏地魔和哈利·波特都长期对此不知情)。
销毁者:伏地魔本人。在1998年5月2日的霍格沃茨之战中段的一小时停战期间,哈利得知真相,决定牺牲自己,独自来到霍格沃茨城堡外的禁林中面对伏地魔。
伏地魔用老魔杖施展阿瓦达索命咒给哈利致命一击,但因为他之前为复活曾从哈利身上强行抽取血液,加上哈利有自我牺牲的决心,血液中的保护咒威力被激发,同时是老魔杖忠于哈利的,发出的魔咒无法真正杀死哈利,反而销毁了哈利体内的伏地魔灵魂碎片,毁掉了第六个魂器。
6、罗伊纳·拉文克劳的冠冕
拉文克劳的冠冕,又名拉文克劳的冠冕,是拉文克劳学院的创建者——罗伊纳·拉文克劳的唯一一件遗物。她给它施了魔法,可以增加佩带者的智慧。那冠冕是一顶镶有宝石的,闪闪发光的王冠,王冠的底边上刻着拉文克劳著名的格言——“过人的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销毁者:文森特·克拉布(无意间),于1998年5月2日的霍格沃茨之战时在有求必应屋里用厉火(Fiendfire)攻击哈利等人时意外烧毁。
7、大蛇纳吉尼
阿尔巴尼亚,由1994年夏天杀死墓地管理员所创。保存处:伏地魔身边,经常被派出实施暗杀,后来因怕被毁便施咒加以保护层。销毁者:纳威·隆巴顿,于1998年5月2日的霍格沃茨之战中从燃烧的分院帽内抽出格兰芬多宝剑将其斩首。
C. 瑞典阿兰达机场到阿普沙拉怎么坐车
如果您的目的地是Uppsala, 可以很方便地到机场的火车站搭乘 SJ Intercity、SJ Snabbtag、Upptaget 或任何其他列车,专第一站或第二站就是 Uppsala 中央火属车站,车程约 65 分钟。
D. 黄致列唱的一首歌 歌词有一句最关心的朋友 是什么歌
库撒拉来 哪路给昂萨拉自
库撒拉 哪路给嗯萨拉
库撒拉 大度她你速录 内给 哪新家怒掐架 穷萨拉
库撒啦 起翁素哦农呆
库撒啦 依旧苏哦农呆
库撒啦 奶送噶吐撒拉 苦咯撒拉你倒拿 卡内有
库撒啦吗 萨拉拿 啊普卡森吗 阿姆不都目力怒 擦拉吗
萨拉诶够 都撒拉黑搜 普乃苏把给 哦浓撒拉嘛 内撒拉啊
奶嘎苏 NO都够嗯得都 刻求哦 哪路赛我接漏度
库撒啦 护理浓木里 哪绿脱误豆阿普给哈奶哟
库萨拉吗 萨拉那 啊彭卡素嘛 阿姆狗都谋利路萨拉玛
怒木呆西 苏碰呆西 那都里够还波卡给撒狼球 内撒拉啊
屋里萨米斗害扫 屋里独龙卡姆呆
裤袋哈姆gi哟刻
库萨拉吗 萨拉啊 啊彭卡素嘛 阿姆狗都某类录萨拉玛
萨拉诶哭 赌萨拉黑搜 剖来苏把给 昂弄萨拉嘛 内撒拉啊 内撒拉啊 内撒拉啊
E. 仙女舞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仙女舞》是柬埔寨宫廷舞蹈中的经典作品,源自印度教传说。舞蹈灵感来自飞天雕刻和吴哥的雕塑。1940年后期,尼里丽亚的大女儿帕花·戴维公主表演了这一舞蹈,成为当时非常有名的舞蹈明星,她饰演舞蹈中的中心人物,美丽动人。《仙女舞》的舞姿优美典雅,其中许多舞姿来源于吴哥浮雕中的阿普萨拉女神。在吴哥大约有1700多尊造型优美、舞姿纷繁的阿普萨拉女神浮雕像,每一个浮雕像的舞姿形态都极具魅力。早在吴哥王朝时期,为皇家庙宇庆典、祈祷的舞蹈家都被称为仙女,享有非常尊贵的地位。《仙女舞》以其优雅的舞姿、舞者端庄的神态著称,身体幅度小,动作变化缓慢,舞者主要靠眼神和观众交流。《仙女舞》的舞者都经过严苛的训练,她们的手臂、手指纤细柔美,在表演过程中主要用手臂和手指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信息。《仙女舞》的舞蹈程式严谨,如我们国家的京剧一样,有特定角色,有明显的戏剧意味。《仙女舞》由于取材于浮雕,雕塑感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舞者的动作基本是在一个个美丽的造型间变化,仪态万千、连绵不断,动作中的流动感是体现柬埔寨舞蹈运动方式和古典精神的典型例子,显示出了内在含蓄的东方美。
柬埔寨著名的《仙女舞》演员还有金花斯丽宝,她供职于柬埔寨暹粒省文化厅,也是柬埔寨著名的宫廷舞蹈家。她用曼妙的舞姿让人们领略到吴哥窟的魅力,在幽深的廊道里,穿过算盘珠子一样的窗棂,用细腻的舞韵讲述《仙女舞》的原始魅力,仿佛造型优美、舞姿纷呈的浮雕化身为人,落入凡间。舞技高超的她是暹粒唯一一个入选在吴哥窟表演《仙女舞》的人,她身着柬埔寨传统服饰演绎古典舞蹈——《仙女舞》,幽静的吴哥窟中,《仙女舞》的演员灵动优雅、宽舒洒脱,仿佛我们面对的是仙女、神灵,光阴流转,岁月更迭,人也恍如处在时空隧道中,辨不清过去、现在和未来。
F. 柬埔寨宫廷舞蹈有哪些历史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也称为高棉古典舞,不仅具有象征作用,而且体现了柬埔寨优雅的传统价值观。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艺术文化与传入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国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崇拜对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鸟、兽。大约在公元1世纪,古老的印度文化传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印度文化,因此当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尤其是印度传入的婆罗门教。公元6世纪后的真腊王朝时期,柬埔寨已经成了东南亚佛教的中心,在这个造就了吴哥灿烂文化的时期,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兴盛。在阁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国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兴建了大量庙宇,重修了吴哥城,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中,自然无法抹去宗教的影子,从宫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绎和姿态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类形象为原型的。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雏形,古典宫廷舞蹈逐渐形成。吴哥时期,高棉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舞蹈艺术繁荣,宫廷和寺庙里养了一大批舞蹈家和乐师,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贵,如今在柬埔寨举世闻名的吴哥窟里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萨拉女神舞姿浮雕,这些雕像体态优雅、美丽动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来源于印度的宫廷舞,在许多印度神话中,传说有专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萨拉就来源于印度神话,阿普萨拉舞是柬埔寨宫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传统舞蹈,音乐欢快,舞姿美丽动人。阿普萨拉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在吴哥,许多寺庙的墙上都雕刻着佩戴金色头饰和穿着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据估计,12世纪,柬埔寨宫廷里约有3000名阿普萨拉舞蹈演员,她们用无声的动作和手势讲故事,她们微微一笑,从不开口。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有一整套表演手势,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从小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者除了需要独具天资和美貌外,无一例外都需要有一双灵活优雅的双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训练与芭蕾舞训练一样,它需要多年的实践和基础的训练。高棉古典舞蹈与观众的交流方式是复杂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表示笑或飞行的手势,这些手势不同方式的运用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外,华丽的服饰也能具体地体现意义。高棉古典舞一直与宫廷密切联系,在加冕、婚礼、葬礼等传统的皇家仪式上演出。历史悠久的宫廷舞蹈不仅是柬埔寨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一向重视文化艺术,19世纪,安东王继位后,复兴了当时濒于消亡的宫廷舞,并对它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圣、端庄的基础上,消减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软和纤巧,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优雅。后来的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也对宫廷舞蹈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哈努克亲王从小就生活在宫廷之外的乡村,他一直都非常热爱艺术,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对音乐、舞蹈、萨克斯和电影的学习,他还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摄影家。西哈努克的母亲尼亚里丽王后和大女儿黛维公主都曾担任过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团长,西哈努克的母亲西索瓦·哥沙曼·尼亚里丽是柬埔寨宫廷舞蹈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19世纪中叶,她支持高棉艺术和舞蹈的发展,20世纪中期,她不仅促成了高棉传统舞蹈研究的复苏和发展,而且还帮助宫廷舞蹈推广和宣传。西哈努克亲王的大女儿帕花·黛维公主对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极高的造诣,她在剧团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后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在手势和眼神上的细腻传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戴维公主还是王家芭蕾舞团的舞蹈编导,数十年来也一直为王室管理芭蕾舞团,公主的母亲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国王西哈莫尼从小聪颖好学,不仅与姐姐学习柬埔寨的宫廷舞蹈,还将宫廷舞蹈与法国芭蕾结合起来。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不仅在宫廷舞蹈的修复上作出了努力,还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这门有魅力的艺术。柬埔寨历来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1957年,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带着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团73人到中国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让“柬埔寨的明珠”,当时年仅14岁的帕花·戴维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这次访问表演了柬埔寨传统的《仙女舞》、《扇舞》、《雄鸡舞》以及神话传说《黑猴与白猴的战斗》等作品,当时中国文艺界还对戴维公主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1960年,西哈努克亲王再次带着皇家芭蕾舞团15名演员到中国访问,1963年又带着舞团30人到中国,包括他的女儿戴维公主,舞团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欢乐舞》等经典作品,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为保护和发展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多次访问世界各国,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艺术瑰宝。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传统宫廷舞剧目有《百花园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剑舞》等,而在舞蹈剧中的宫廷舞还有《罗摩衍那》、《黑猴与白猴的战斗》、《伯雷阿·金纳凤的神话》、《雷木·爱索与莫尼·麦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许多宫廷舞蹈也来源于戏剧史诗,如《摩诃娑罗多》。这是在公元4世纪时形成的古印度大型叙事诗,其中包括克里希纳神的故事《哈里万夏》和印度教的经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们都被称为印度教神话的源头,这一史诗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内部斗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间的斗争,以不断抗争恶势力,谴责恶势力对人民的伤害,坚持为正义力量战争到底为内容,表达人民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统一天下的愤怒情感,这部作品以各种艺术形式传播至东南亚,同时也对当地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柬埔寨宫廷舞蹈的伴奏乐器以黄铜面锣、木琴和银铃为主,以弦乐和五声音阶的芦笛为辅,其中弦乐大众性强,芦笛乐是宫廷舞蹈的重要乐曲之一。聪颖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乐曲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乐曲会在不同的节日中使用,如节奏欢快、活泼的乐曲适合在欢乐的节日中使用,而节奏平缓、悲凉的乐曲适合在痛苦的场景中使用。
G. 哈利波特里的七个魂器都是什么
1.汤姆·里德尔的日记
汤姆·里德尔的日记是五十年前伏地魔学生时期留下的,这本日记能证明他是斯莱特林的继承人。
食死徒卢修斯·马尔福把它放进金妮·韦斯莱的坩埚里,致使里德尔利用金妮打开密室,放出蛇怪。
最后是哈利波特用斯莱特林蛇怪的毒牙摧毁了这本日记。
2.马沃罗·冈特的戒指
马沃罗·冈特的戒指一直是冈特家族的传家宝,被马沃罗·冈特(伏地魔的外祖父)看的比自己儿女的生命还要重要。
伏地魔用其做成魂器,最后邓布利多在冈特老宅中找到了它并用格兰芬多宝剑摧毁,同时也中了伏地魔在戒指上下的魔咒。
3.斯莱特林挂坠盒
斯莱特林挂坠盒被伏地魔藏在了离霍格沃茨十分远的一个孤岛的岩洞中,岩洞中伏地魔把挂坠盒放入一个玻璃做的容器底部,然后在容器中用咒语灌入一些让人喝了之后会有生不如死感觉的魔药,只有喝完了魔药才能拿到挂坠盒。
4.赫奇帕奇的金杯
赫奇帕奇的金杯制造者是赫尔加·赫奇帕奇。金杯有两个精细加工过的纯金把手,杯身上雕着象征性的精美雕刻。它拥有有神奇而特殊的魔法。
它曾经是第一个霍格沃茨里协助家养小精灵做魔法食物运输的器皿。它一直被存在在赫奇帕奇学院里,直到赫尔加去世。
5.纳吉尼
纳吉尼是伏地魔的宠物,雌性,伏地魔在孤儿院时就遇见了她。
6.拉文克劳的金冕
拉文克劳的冠冕,是拉文克劳学院的创建者——罗伊纳·拉文克劳的唯一一件遗物。她给它施了魔法,可以增加佩带者的智慧。那冠冕是一顶镶有宝石的,闪闪发光的王冠,王冠的底边上刻着拉文克劳著名的格言——“过人的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7.哈利·波特
哈利是伏地魔意外自造的魂器,伏地魔一直都不知道,因为他很自大,只向往权利。邓布利多从哈利和伏地魔有联系这件事就知道哈利是魂器,他告诉哈利:要想真正杀死伏地魔,就要在最后杀死伏地魔本体中的灵魂,这是伏地魔的第七份灵魂,但是他撒谎了。
哈利在发现自己是魂器之后,坦然赴死,但因为莉莉魔咒的保护,哈利和伏地魔建立了肉体和灵魂上双重的联系,所以伏地魔的阿瓦达索命咒,无法杀死哈利,只是消灭了哈利体内的灵魂碎片。
伏地魔实际将灵魂分成了八份,七个魂器被消灭,只剩下本体,所以才死于不可抵挡的阿瓦达索命咒。
扩展内容
“魂器”是指藏有一个人的部分灵魂的物体,制作魂器的过程就是你把你的灵魂分裂开,将一部分藏在身体外的某个物体中。
与门钥匙一样,一件东西被制成魂器之前可能非常普通(但伏地魔似乎倾向于用贵重的东西来制作魂器),一旦它被注入了一部分灵魂,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世界上最邪恶的黑魔法物品了。制作魂器的方式秘而不宣,即使在霍格沃茨的禁书区也找不到答案。
并且,要成功制作魂器,还必须以谋杀其他人作为前提,这样才能使灵魂分裂,装入魂器中。
资料来源网络-哈利波特
H. (一)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所谓华北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以及海河和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该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上述河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三角洲、渤海海滩和海成阶地所组成的华北平原,以及一些山间断陷盆地和河谷两岸,其中包括太行山、吕梁山、燕山和阴山山岳地区的一些山间断陷盆地和河谷。在华北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内,第四纪堆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在第四纪时期内,由于山岳地区与邻接的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区的差异性升、降运动的发展,在山岳地区各时期第四纪堆积物的山露情况良好;但在平原和盆地区的早期第四纪堆积物被埋藏于地下,保留得较为完整,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华北地区第四纪堆积物的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冰川及冰水堆积物、海积物等。这些堆积物的岩相特点清晰,并含有大量化石。
上述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华北地区是我国新生代地质研究(其中包括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进行得最早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数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地学工作者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标准地层剖面。华北地区的研究,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下更新统
(1)泥河湾组
泥河湾组的典型地区位于河北省桑干河河谷盆地,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带。泥河湾组是以湖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在底部及盆地边缘有河流相沉积。沉积物的厚度可能超过600m在盆地中心至今未揭露到底。泥河湾组以灰绿色、灰蓝色、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和泥灰岩层为主;有些地方上部具有浅红、浅黄、灰黑等杂色砂与砂质粘土层;个别地方发育沼泽相泥炭层;在底部及盆地边缘有砂、砾石层。细粒的粘土层具完整的大型水平层理;砂砾石层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含有丰富的淡水软体动物化石、鱼化石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一些层位中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上述特征表明,泥河湾组是以大型淡水湖泊沉积为主,在某些时期可能有海水侵入。这一套沉积集中分布于汾、渭地堑的一些大型断陷湖盆地中,例如延庆怀来盆地、蔚县阳原盆地、大同盆地、汾河河谷盆地、渭河河谷盆地、黄河中游三门峡地区等。
泥河湾组地层中发现了早更新世的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于是将它与维拉弗朗阶对比,成了我国和世界上第四系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
泥河湾动物群(即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主要代表如下:
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wongi)
三门马(Eguus sanmeniensis)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
板齿犀(Elasmotherium sp.)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
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
巨骆驼(Paracamelus gigas) 国猎狗(Hyaena sinensis)
步氏大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泥河湾剑齿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
四不象鹿(Elaphurus bifurcatu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
中国古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
此外,泥河湾组还含有大量软体动物化石,常见的有下列几种:螗螺(Limnaea)、平卷螺(Pianorbis)、蚬(Corbicula)、丽蚌(Lamprotula)和楔蚌(Cuneopsis)。
泥河组地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据近来一些工作中获得的资料简单介绍如下:
① 泥河湾组下部直接覆盖在含三趾马的上新统红土层之上。在阳原—蔚县盆地南部壶流河西的蔚县红崖村,发现的剖面(图13-6)中,1975年有人提出含三趾马红色粘土砾石层底部有1.7m是冰碛,定为“红崖冰期”。从而对第四系界线提出推到三趾马红土层以下的建议。这个建议尚未被采纳。
② 目前测得比较系统的泥河湾组剖面是郝家台剖面,实际它只是露出地表百余米的地层,并不能代表厚达600m以上的泥河湾组全部
图13-6河北蔚县红崖村乱石矻塔沟剖面
1—中生代火山岩;2—下第三系;3—上第三系三趾马层,4—下更新统F部(泥河湾组)灰绿色泥灰岩及砂质粘土
郝家台剖面位于阳原县化稍营乡小渡口东南角(图13-7),被桑干河与壶流河切割的湖积台地上,高出桑干河147m,地层总厚113m。上部为灰黄色砂质粘土与杂色亚砂土互层;下部为含钙较多的灰绿、灰白色砂质粘土或泥灰岩与灰黄含砾亚砂土互层。
③在泥河湾村的下沙沟剖面是发现化石比较丰富的地点,含泥河湾动物群的大部分哺乳动物化石。下沙沟剖面相当于泥河湾组上部。它在泥河湾期处于湖积平原与山麓交界处,因而形成一套砂、砾和砂质粘土的河湖交替相沉积。该剖面共厚43.6m(图13-8)。
图13-7河北阳原郝家台剖面
1—黄土;2—钙结核;3—砂;4—砂质粘土;5—泥岩;6—泥灰岩;7—砂砾石透镜体;8—无脊椎动物化石;9—脊椎动物化石
图13-8河北阳原泥河湾下沙沟剖面
1—黄土;2—交错砂层;3—砂;4—砂砾;5—粘土;6一钙结核;7—无脊椎动物化石;8—脊椎动物化石
图13-9河北蔚县东窑子头东南三里蔚县—宣化公路东侧第四纪泥河湾海相层实测剖面(据汪品先等)
④目前与这一层相当的,在怀来盆地的暖泉也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联系到华北平原的海相层,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时的某一段时间,桑于河的断陷盆地是和海水相通的。在这时,海水可以沿着某一通道侵入盆地中,带入一些有孔虫,在淡化半咸水的特殊条件下,出现一种变异的有孔虫并繁殖了一段时间。发现海相化石的剖面位于蔚县东窑子头东南三里,蔚县—宣化公路东侧(图13-9)。所含有孔虫有山西九字虫(Nonion shansiensis)仅一属一种,但数量很多,占微体化石部分的90%。其余10%有半咸水介形虫6属11种。还有可生活于淡水、微咸水及半咸水的瓣鳃类豆蚬(Pisidium)及陆生瓦娄蜗牛。
(2)三门组
这是与泥河湾组可以对比的一套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断陷盆地中,北界中条山,南接秦岭,西通汾渭河谷,东界三门峡谷。在这个盆地中堆积了总厚度约200—900m的河湖相砂砾石层和泥灰岩层,沿河谷两岸可以见到许多露头及部面(图13-10)。这一地层过去笼统地都称为“三门系”,1959年根据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现场会议,将原来的“三门系”分为五层,多数人的意见,其中③、④层是下更新统,称为三门组,①、②应属于上新统上部,第五层争论较多,暂列为中更新统。现简述如下:
⑤砂、砂质粘土层夹砾石层,分布于黄河Ⅱ、Ⅲ级阶地之下部。
剥蚀间断面
④棕红色砂质粘土层夹粘土、砂及砾石层。粘土质含量较高,含泥化蜗牛化石,沉积以后常遭受侵蚀,分布不广。厚60m
③砾石,砂砾、砂的互层。向盆地中心相变为夹粘土的细砂、粉砂层。砾石磨圆度高,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层中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含有丰富的蚌壳的哺乳动物化石。厚70—100m
上新统上部:
② 砂质粘土层夹砾石层或粘土夹砂层,颜色棕红色,岩性坚实,砾石分选性差,含李氏三趾马(Hipparion richthofeni)。厚200—240m
① 底砾岩层,灰白色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片岩及喷出岩组成,砾石分选差,略带棱角,钙质胶结坚硬。厚10—90m
不整合
下复地层为下第三系平陆组
图13-10三门峡一带的三个剖面(据贾福海)
A—山西平陆黄底河;B—三门峡市东坡沟;C—三门峡夭头沟剖面及柱状图
解放前杨钟健在东延村下部砂砾层中发现过米诺鼠(Minomys orientalis)这在欧洲是早更新世的化石;卞美年在风陵渡砂层地表上发现过肿骨鹿的下颚骨。解放后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甚多,除一些层位不明者外,在张峪后沟砂层中发现步氏鹿、原田鼠、鹿、犀牛、鬣狗等,裴氏板齿犀可能从这里产出。在山西临猗采集到平额象、三门马、秀丽黑鹿(Rusaelegans)布氏鹿,四角鹿(Euctenoceros tetroceros)羚羊等。这表明属于泥河湾动物群。在三门组中还发现现在生活于南亚的龟类(Clemmys sp)植物孢粉资料证明沉积时是森林草原环境,比现在略湿润的温带气候,属于间冰期气候。
在华北,泥河湾组及三门组地层,大部分遭受了构造变动,地层倾斜并发生了断裂。由此可证明早更新世以后的新构造运动是很激烈的这一期构造运动在华北称为“三门运动”
早更新世的“三门运动”及“元谋运动”以后,中部断陷沉积区的绝大多数断陷盆地,不再保存湖盆地的古地理面貌。除少数盆地有继承性的湖泊发育外,多数成为河谷的谷地。发育了不同时期的冲积层或间有其它成因类型的沉积。在中部断陷区,除了在谷地的冲积层外,由于气候向干旱方向变化,在北方地区发育了厚度很大的黄土层。黄土可覆盖在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及地形上,其分布区也超出了中部断陷沉积区的范围,是以反映气候分带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
2.中更新统
华北地区中更新统,过去称为周口店组,自从“蓝田猿人”化石发现以来,产蓝田人化石的泄湖组也成了一个标准地点,而且由于蓝田公王岭人化石较“北京猿人”老一些,所以泄湖组下部的时代可能也较早一些。
(1)泄湖组标准地点在陕西蓝田的塬上和灞河的第Ⅲ、Ⅳ级阶地上。沉积物的性质和成因,最主要的有两大类,即河流冲积的砾石层和红色土。前者分布于灞河沿岸,特别是灞河右岸,在稠水河、安沟及公王岭等地砾石层厚达40米左右,向西北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后者分布于黄土塬及灞河的Ⅲ、Ⅵ级阶地上。根据脊椎动物、埋藏土与剥蚀面,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泄湖组下部在黄土塬区,为黄褐色黄土状砂质土,含大块钙质结核,埋藏土壤A、B层颜色不明显,产状基本上与第四纪前基本一致。此外,在黄土塬区下层,还有一套具水平层理的褐色砂质土和亚粘土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黄土塬区古老冲沟的产物。分布在灞河阶地的有砾石、砂质上和红色亚粘土层,与下伏的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砾石层近于水平,在受新构造破坏区砾石层发生变位,并有断裂发生。
泄湖组上部上层是棕红色或红褐色黄土状砂质土,钙质结核常富集成网状,有时连成条带,埋藏土壤A、B层颜色鲜艳,表面起伏,可具有10°左右的倾角;下层亦为黄土状土,钙质富集成板状,埋藏土壤A、B层颜色淡。堆积范围较小。
在蓝田地区,“蓝田猿人”化石在两个地点发现,一是公王岭,另一地点是陈家窝村。它们分别属于泄湖组的上部和下部(图13-11)。
从泄湖组各处剖面对比看,泄湖组有以下特征:
① 泄湖组下部沉积了河流相沉积物,在塬上为古冲沟沉积;②泄湖组上部主要是土状沉积;③泄湖组上部埋藏土壤颜色较鲜艳,钙质结核零星;下部埋藏土壤颜色淡,钙质结核呈板状;④黄土塬上泄湖组上、下部产状不一致,上部倾角10°—15°,下部近于水平,两者之间有剥蚀面;⑤泄湖组上部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地点接近,公王岭动物群则介于泥河湾动物群与周口店动物群之间,且更接近于后者;⑥公王岭下部砾石层的时代可能属中更新世,也可能属早更新世。对砾石层的成因,也曾引起一些争论,一种意见认为是水流沉积,另外也有人提出是冰碛层,并且称作“公王岭冰期”。看来要把“公王岭冰期”确立起来,还应作细致的工作。
图13-11公王岭“蓝田人”化石产地—水子沟口剖面及蓝田泄湖组柱状对比图(据贾兰坡等简化,1964年)
(2)周口店组周口店组曾作为我国华北中更新统标准地点,它是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洞穴堆积。在周口店地区,裂隙及洞穴堆积甚多,周口店组是指“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堆积而言,其沉积岩性很难与洞穴外对比,然而它含有极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周口店组的哺乳动物群,称之为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是我国北方的标准动物群。
周口店第一地点物物化石名单:
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cf.cuvieri
后丁氏鼢鼠Myospalax epi-tingi虎Felis cf.tigris
鼢鼠Myospalax sp.豹Felis pars
竹鼠Rhizomys sp.猎豹Cynailurus sp.
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纳玛象Palaeoloxodon cf.namadicus
狼Canis lu pu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
变种狼Canis lupus var.variabilis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
中国狸Nyctereutes sinensi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豺Cuon alpinus var.antiqua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
洞熊Ursus spelaeus巨骆驼Paracamelus gigas
熊猫Ailhuropoda sp.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
獾Meles cf.leucurus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
貂Martes sp.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
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野牛Bison sp.
洞穴鬣狗Crocuta ultima翁氏转角羚羊Sipirocerus cf.wongi
剑齿虎Megantareon inexpectatus羚羊Gazella sp.
这一动物群的特点是:代表第三纪残留种属有的已灭绝,如三趾马,但有极少数的残留种,如剑齿虎。出现了中更新世代表种属,如肿骨鹿、中国鬣狗、居氏大河狸等。也有些更现代化的种属,如狼、狐、猞猁、骆驼等。
周口店第一地点,解放前及解放后五十年代的发掘,揭露地层厚达40m,共划分了十三层(图13-12)。从探井底部揭露出红粘土砾石层,称为“底砾石层”。1978—1979年,在对周口店进行综合研究过程中,揭露了探井中厚达10m的地层,继续按原划分的十三层再向下划分出第十四至第十七层。原称为“底砾石层”者是第十四层。
第一层粗角砾岩层。厚约3m
第二层石灰华层,为胶结坚硬的粉红色土,位于洞的最高处。含有化石、石器及人类的材料。厚约1m
第三层不规则的巨大角砾岩层,含有极大的石灰岩块,是洞顶崩塌造成的,下部较软的堆积物受巨石压力,有折曲现象。厚约3米
第四层为一极厚的红、黄、紫、黑色细土层。黑色者为炭灰。红黄、紫色是受了烘烤的泥土。该层发现的石块及化石,也都经过火烧烤,改变了颜色和形状。这一层化石以啮齿类最多,由于有较多的石器存在,因之称为“上文化层”。西部厚约6米,至东部尖灭
第五层含化石的黑色硬灰层,一部分为角砾岩层或“上文化层”的底部。西部渐变为厚约一米的石钟乳层,东部渐薄而消失
第六层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内有大石块,石器很少。
第七层深灰色松散砂层。化石保存完好,以野猪为最多,鹿次之,肉食类较少,其它如水牛及水獭等都发现在这一层理。此层西部较厚,约一米,东部渐薄
第八及第九层为不规则的角砾岩层,其中夹有薄灰烬层,化石丰富,且较完整。有鹿、猪、马、犀、狼、狐及鬣狗。这两层的石器及人类化石也最多,因此称为“下文化层”。厚约6m
第十层上部为含化石的红色土层,下部为灰烬层。厚约2m
第十一层为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厚约2m
第十二层红色粗砂层,含小砾石和化石碎块,化石碎块受磨蚀。厚约2m
第十三层红色粘土层夹红色或灰色砂透镜体,底部有巨大石灰岩块。厚约2m
第十四层棕红色粘土质砂及砾石混杂的粘土砾石层。下部砾石减少,星散于粘土之中。该层即过去所称“底砾石层”。因上部被掘去并已填土,不能正确估计其厚度。可见厚约4m
第十五层棕红色粗砂砾石层及含砾细砂层。厚约1m
侵蚀面
第十六层灰色薄层状具平行层理的粉砂层,产状倾斜,80°(10°)上部有明显的侵蚀面的痕迹。厚约1.5m
第十七层黄棕色粗砂砾石层,未见底。可见厚度约1m
根据对这十七层的综合研究,包括年代学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的研究,将侵蚀面以下的第十六、十七两层划为下更新统,第十四、十五层为距今0.7—0.8Ma的中更新统早期,相当于公王岭蓝田猿人产出层位,命名为“龙骨山组”。第十三层以上为“周口店组”。并按气候演变划分为五段。
对周口店地区洞穴内外对比研究,建立了这一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表13-2),可以作为对比我国北方的第四纪地层的参考。
图13-12周口店第一地点剖面(据贾兰坡)
1—角砾岩;2—灰烬;3—石灰华;4—砂;5—红色土,6—泥砂;7—砾石;8—石灰岩
表13-2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简表
续表
*据孔昭宸、张子斌等
图13-13山西襄汾丁村第四纪地质剖面及98地点剖面图(据裴文中、贾兰坡)
3.上更新统
(1)丁村组丁村剖面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至柴庄间的汾河沿岸。因剖面中挖掘出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而驰名。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幼年人颅骨。对古人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丁村组沉积属河湖相沉积(图13-13),位于汾河河谷第三级阶地上,上覆微红色黄土(红色土上部)。
丁村组的砂砾层中所含脊椎动物化石很丰富,主要有方氏鼢鼠、野驴、野马、纳玛象、梅氏犀、披毛犀、葛氏斑鹿、原始牛、转角羚羊、羚羊等24种;还有鱼类、瓣鳃类化石。从动物群性质看,比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要晚。所发现的丁村人为较直立人进化的“古人”,其创制的石器有第二次加工痕迹。所以它的时代应晚于中更新世周口店期,应归入上更新世早期。在1959年地层会议上作了这样的暂定,但是一直有人认为丁村组应属于中更新世。
(2)萨拉乌苏组该组最初发现于内蒙古河套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格林等地,为河湖相沉积,常构成二、三级阶地。由于在这一地层中发现了“河套人”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又很丰富,为我国北方上更新世标准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
各层均为连续沉积,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称赤鹿—最后鬣狗哺乳动物群,动物名单如下: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lis野驴Equus hemionus
野马Equus przewalskyi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
双峰骆驼Camelus knoblochi普氏羚羊Gazella przewalskyi
赤鹿Cervus canadensis盘羊Ovis ammon
鄂尔多斯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诺氏象Palaeoloxodon namanni
王氏水牛Bubalus wansijocki最晚斑鬣狗Crocuta ultima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野猪Sus scrofa
萨拉乌苏组的剖面,最早是德日进测得。相当于萨拉乌苏组的地层,目前发现地点很多,整个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几乎都有分布。
萨拉乌苏组的岩性为黄、灰黄、灰绿色粉细砂,夹含钙质结核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具有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剖面情况如图13-14所示。
图13-14萨拉乌苏河地层剖面图(据P·德日进)
1—风成砂丘;2—黄土;3—淡水沉积;4—砂层;5—砂质粘土;6—风化层;7—脊椎动物化石;8—石器;9—软体动物化石;10—剥蚀阶地及冲积阶地
萨拉乌苏组的底部砂层中含河套人(Ordos man)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重要种属有洞穴鬣狗、披毛犀、野驴、蒙古野马、赤鹿、河套大角鹿、纳玛古象等,还有驼鸟。并发现了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旧石器。
萨拉乌苏动物群与丁村动物群相比,有一些代表古老时代的动物,如原齿象、梅氏犀、大型马等都已绝灭。堆积物中大批“细石器”的出现,标志着向中石器时代过渡的象征。所以萨拉乌苏组是晚于丁村组的上更新统地层。在许多地方又发现萨拉乌苏组上面覆盖着厚度不等“马兰黄土”
(3)迁安组该组标准地点是河北迁安爪村,位于滦河第二级阶地上,为河流沼泽相沉积。其中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当。
迁安组地层剖面(图13-15)是冲积亚砂土层,中夹有厚1.2—2m的沼泽相黑土,其中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迁安组中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所含软体动物及介形虫很丰富。孢粉分析结果证明,爪村的上更新统迁安组,大约相当于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从孢粉资料可分为三个带(表13-3)。脊椎动物繁盛时期相当于孢粉划分的较温暖的间冰阶,其中也还有喜冷的披毛犀化石。哺乳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是典型的北方动物群。
图13-15迁安爪村滦河南岸阶地剖面示意图(示哺乳动物化石产物)(据裴文中等)
1—基岩;2—冲积物(砾石及砂);3—冲积物(砂质上);4—坡积物;5—沼泽堆积(黑土);6—冲积物(亚砂土);7—化石产地底部碎石层;8—冲积物(砂);9—化石产地
表13-3迁安爪村“迁安组”孢粉分析反映的气候变化
(据地质科学院地矿所新生代孢粉组资料)
(4)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根据华北平原钻探岩心第四纪堆积物的矿物学、岩石学及其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研究结果,可以分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的堆积物。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是源出或流经平原西面和西北面的黄土高原和山区,有黄河、海河和滦河等河流的干流及其支流搬运沉积下来的。
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形成了冰期堆积物和间冰期堆积物的交替顺序。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主要类型是冰川及冰水堆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海积物、湖沼堆积物、残积物等。由太行山、燕山山区经山麓、山前地带向平原和海滨方向去,第四纪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由于华北平原在第四纪过程中是一个断陷堆积平原,所以,第四纪堆积物被较完整地保留在埋藏剖面中。华北平原基底各个部分的断陷运动的强度是不一致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随平原基底各个部分断陷运动的发展而不同。在断陷运动剧烈发展的部分,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可达1000m以上,大部分地区的一般厚度在5—700m之间。
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基本顺序如下:
第一冰期堆积物山麓和山前平原多为紫色冰川泥砾和粘土;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带多为紫红色的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含暗针叶林及草甸沼泽植被孢子花粉。喜冷植物云杉及雪杉孢粉含量高达51%。计算当时年平均温度较现时低达10℃左右,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第一间冰期堆积物第一冰期堆积物顶部被风化形成的铁、锰铝土质残积物(埋藏风化壳);在断陷运动剧烈发展的地区和一些古河床中,出现冲积物和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出现海积物。含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在一些地方山毛榉含量高达15—22%。计算年平均温度10—11℃。
第二冰期堆积物山麓和山前平原地带为红色冰川泥砾和粘土;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带为埋藏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暗针叶林及草原带孢粉。云杉及冷杉孢粉达47.5%。
第二间冰期堆积物发育于第二冰期堆积物顶部的铁锰质残积物(埋藏风化壳);在埋藏古河道、断陷运动剧烈的部分和海滨地带出现冲积物、湖沼堆积物和海积物。针阔叶林草原带。推定年平均温度为12℃左右。
第三冰期堆积物在山麓和山前平原地带为褐色冰川泥砾和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在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区为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粉砂在一定程度上黄土化。暗针叶林草甸沼泽至针叶林草甸沼泽。云杉及冷杉占46.46%—14%。
第三间冰期堆积物发育在第三冰期堆积物顶部的铁、锰、碳酸盐质残积物(古风化壳)。埋藏古河道、断陷运动剧烈发育的部分,出现冲积物、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出现海滨堆积物。针阔叶林草原至针叶林草原。计算年平均温度8—10℃。
第四冰期堆积物埋藏的冰水砂和砂层,粉砂轻微黄土化。暗针叶林草原带孢粉。云彬、苔藓植物多。计算年平均温度较现时低11—13℃。
冰后期堆积物主要为河漫滩堆积物,主要为粉砂和细砂,在一些地方出现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分布着海滨堆积物。在一些河间地带,出现埋藏的碳酸盐质风化壳和古土壤。
根据海相堆积物以及其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研究,可以确定华北平原存在着六次海进和一次推定的海进。分别命名为渤海海进、海兴海进、黄骅海进、青县海进、沧西海进、献县海进和泡东海进。这些海进皆发生于间冰期或间冰阶和冰后期内。其中沧西海进的14C年龄为22900±1100a,献县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500—5500a,沧东海侵距今5000—3500a。
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中夹有玄武岩和凝灰岩,火山堆积物古地磁年代学测定结果如下:更新世初,相当于古地磁年表中的Mammth事件,距今3.05—3.15Ma;第二冰期、第二间冰期交界线,相当于Olvai事件,距今1.67—1.90Ma;第三冰期—第三间冰期交界,大致相当于Brunhes-Matuyama磁世之间,距今0.7—0.9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