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良渚玉用什么雕刻

良渚玉用什么雕刻

发布时间: 2021-02-07 21:58:57

1. 良渚文化的玉器用什么工具雕刻的为什么要制作如此多的玉器

有的学者说是用水晶玛瑙一类比良渚玉更硬的玉石,有的说恰恰相反,是用最柔软的丝线反复打磨出来的。这时的玉器是用来与天神交流和祭祀用的

2. 古代人用什么来雕刻玉石的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早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后制成礼器或神器。
使用的工具可有以下三种:
1、马尾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3. 良渚玉琮是什么玉料为什么可以雕琢的如此精细在远古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

多为溧阳小梅岭山的玉矿石,透闪石系列的软玉,莫氏硬度在6到6.5.
雕刻工具有专家曾提出过是采用鲨鱼牙齿。

4. 良渚文明的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约4200~年。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5. 良渚的玉器有什么用

良渚文化为我国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之一 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 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内
社会形态处于原始社容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当时的玉器除了具有神玉祭祀的作用 还有作为氏族首领或奴隶主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6.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小窍门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小窍门

曾面纹玉琮

中国人历来喜欢玉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发现的一对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国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中间还有河姆渡文化、罗家角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都有玉器的发现,而且琢玉逐渐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喜爱从来没有中断过。

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由于在浙江余杭的良渚镇发现,所以叫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玉器(仰韶文化则以丰富的陶器而著名),良渚玉器数量众多,雕刻非常繁密细致,工整和谐。尤其在良渚玉器上的细细的阴刻线,其精细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是五千年前的人类所做。

良渚玉钺

考古工作者比较系统地对良渚文化进行了考古发掘,因此良渚玉器的特点总结也比较系统全面。不存在太多的争论(有很多人为了搅浑水,经常在在各种媒体病毒式地宣传很多错误的鉴别口诀和知识,好令人上当。不光是在古董市场上,像医学知识,尤其在中医领域和癌症领域尤甚,在占卜风水领域也是,大量的杜撰的信息令人防不胜防)。

良渚玉曾文面纹镯式琮

良渚玉器的特点分析:

一、种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饰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镯三种单体玉器外,绝大多数是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术比较成熟,造型规整对称,厚薄均匀,线条端正,轮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体型较大(红山玉器的体型较小),上面常见浅浮雕,刻线技艺几乎空前绝后,是良渚玉器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逻辑的,主要用了浙江一带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江苏溧阳的梅岭玉),质地不纯,以青色为主,少部分是黄色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还有附近地区产的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石料。这种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钢制刻刀的硬度要大,不能用这种刻刀雕刻。仿制品一般用岫岩玉仿制。

良渚玉鳖

五、一些文献说良渚玉器使用了软玉法雕刻。因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较高的玉料,在远古时期没有高碳的合金工具,无法使用金属刻刀进行雕刻。在清代叶尔宽的《摹印传灯卷》中记载了软玉法:玉石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又法取虾蟆肥者,煎膏涂之,则柔软可刻。经过软玉法处理的玉石,玉器表面的硬度会降低一到两个摩氏硬度,就可以用金属刻刀(锟铻刀)雕刻,但是软玉法使玉器软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纹不深。在金庸写的《神雕侠侣》中王重阳和林朝英打赌,看谁能用手指在石碑上写字,林朝英就用了软玉的药。

古墓派祖师林朝英

常见的雕刻方式有三种:直接式、全遮盖式,半遮盖式。直接式是直接把玉器全部用软玉法处理,然后在上面雕刻。全遮盖式是类似染布,整个玉器用不透水的材料保护起来,然后雕刻去除较软的保护层,再用软玉法处理玉器,将软化的部分去除。半遮盖式,就是用画上的保护层保护不要雕刻的地方,要雕去的地方不保护,再进行软玉处理,如同蜡染的技艺一样。

关于软玉法的存在问题:2000年吴京山先生用“氟化钙和多种酸碱溶剂调配的试剂”对玉料进行直接式、全遮盖式、半遮盖式软玉法处理,仿制了良渚玉器的雕刻效果,并发表了《试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之谜》的文章。但是由于强酸试剂在古代得到的可能性比较小,并且受腐蚀的仿制品的性状与实际良渚玉器的形状有差别,吴京山的这篇文章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其实上面说的是不对的,哈哈哈哈哈。良渚玉器的阴刻线是反复蹭刻做出来的,金属的刻刀硬度不够,但是有很多石质刀具的硬度比透闪石高啊,具体的方式下面我们会讨论。但是就像我上面说这么多,有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就会信以为真,这种说法一旦出现就会被反复引用,以至于现在在网上搜索的还会找到很多。这种信息的铺垫实际为作伪来做准备的。

由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完全的保护,从良渚文化被发现开始到现在,有很多盗掘现象,就有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私人藏家之手,甚至海外藏家,其中有很多精品玉器。但是市场上更多的良渚玉器是仿制品,因为藏家对于良渚玉器的追捧,造就了利润可观的市场,有利润的地方就一定有仿制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余杭瓶窑镇就有众多的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大部分销往香港和日本(所以日本假货特多)

这个金阁就是个假古董,复制品,真的烧掉了

辨别这些良渚玉器的真伪,了解良渚文化,以及这些玉器的来历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一、玉料:

上面我们讲了,良渚玉器的玉料主要使用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一类是未沁色时是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变成鸡骨白的玉料(同一块玉器上更好比较),这种玉料主要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物、冠状饰物等。

另一类是未受沁色是暗绿色,受沁后变成五色斑驳的颜色,并且在玉石表面可以看到绢云母状交叉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主要被用来制作较大的玉璧,从良渚早期一直使用到晚期。到良渚晚期,这种暗绿色的玉料也被用来制作高节玉琮。但早期玉琮一般用第一种玉料制作,但是早期没有这种高节玉琮。这是玉器储量发生变化的规律和玉器形制由简到繁的演变规律。

现在作伪的技术是提高了,但是玉料与以前不同了,这是一个大破绽。因为作伪必然是用便宜的东西和便宜的方式,去博取高价的东西。像那种花二十万做十万的假货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

岫岩玉料

作伪的比较便宜和易得的材料就是现在辽宁还在大量出产的岫岩玉。岫岩玉的硬度是4.8-5.5度,良渚玉器的硬度在6·6.5度,更硬一些,颜色和做工可以近似,但是硬度无法模仿。

其他玉料作伪也有用硬度和颜色相似的独山玉、地方杂玉,1982年在江苏溧阳地区发现的小梅岭玉也被用来仿造。这些是新玉,成器后,还要进行染色和仿沁,这些工序的不同也成为我们进行判断的依据。

独山玉

二、沁色

良渚玉器多鸡骨白,鸡骨白是玉质受沁后失色的一种状态,实际的颜色有黄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黄色等颜色,根据玉质本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鸡骨白的玉器的沁色深入肌骨,是不透明的,不能透光。由于玉石是多种矿物质的集合体,同一块玉石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钙化程度也不会一致,鸡骨白玉器表面会有一些较为稳定的物质没有受沁,就会在玉器表面保留大小不一的晶点(小如芝麻,大如豆瓣),这种晶点通常是红褐色的,用手电贴在玉器表面观察,这些晶点是透光的。由于仿制鸡骨白是用火烧或腐蚀的办法,均匀变白,这种晶点是不容易造成的,几乎在仿品上是看不到的。

用硬度较高的独山玉仿制的鸡骨白,由于硬度大,玉器表面是呈现鸡骨白的样子,但是未透入玉质,用强光照射,依然是透光的。

上面我们谈到,良渚玉器中有一种暗绿色玉质,受沁后呈现五色斑驳的沁色,这种仿制较难,太容易露馅,少见仿品。

良渚鸡骨白

三、宝光

良渚玉器,特别是在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会有一种薄薄的致密的玻璃状的光膜。使玉器呈现一种我们传统所说的:宝光,这种宝光是强烈而柔和的光泽。这是仿制品用打磨抛光上蜡所无法体现的,仿制品的玻璃光往往看起来有些刺眼。独山玉仿制良渚玉器一般不会抛光,因为独山玉表面结构不均匀,一旦抛光,表面往往不平整。

十二层玉琮高40cm直径8cm,体量就很大了,但是依然一个人可以拿动。

四、琢痕

良渚玉器的切割使用的方法是:线切割法、锯切割法,也发现用砣切割痕迹,在玉石的表面会发现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

良渚玉器的纹饰用燧石、石英、玛瑙等石质的刀具加解玉砂与水反复琢磨而成,阴刻线条挺拔有力。钻孔采用实心钻、管钻方法,中孔多由两面对钻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纹,伪品常常打磨光滑。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玉器表面的抛光面有粗细不均较顺畅的细凹线。

用石质刀具加解玉砂的方式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石质刀具的硬度其实比玉料的硬度大不了太多,不能一次性画出很长的线条,要现在玉料上画出要雕刻的内容,再用石刀一点点沿着之前画好的图案蹭划,这样同一条线条的深浅也会不一样。直线基本可以保持平滑,而曲线就比较容易偏离原来计划的图案,在转角处就会出现跑位的痕迹。

用放大镜观察,良渚玉器上的阴线会呈断断续续的游丝状,线条边缘有崩齿痕,腐蚀而成的玉器不可能有崩齿痕。同一条线的粗细也有细微变化,变化的距离一般在4cm之内。仿制品一方面玉料硬度稍低,一方面为了快速大量制造仿品,造假者会用硬度更高的钻石刀具(一只割玻璃刀很容易获得),刻出的线痕绝对不能模仿出真品的痕迹。虽然现在很多仿品也会刻意模仿仿佛蹭划的刻线,但是由于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做出的东西认真比较,分出真伪并不难。

由于雕刻时使用的石质工具也会磨损,工具本身的刃部不会太尖锐,用放大镜观察,弦纹底部的痕迹是比较圆润的,仿品用金刚石刻刀,刻纹底部是比较尖锐的。

五、形制

良渚玉器都是手工单件制作,每件都不一样,不会成对出现。

因为《良渚文化玉器》图录大家都比较容易看到,仿制品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形制,只是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仿制者往往会挑选有精美纹饰的琮、镯三叉形饰等来仿制,而且为了增加其美观度,会做很多画蛇添足的做法。例如现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中,没有浅浮雕和阴划线相结合的神人兽面纹饰,仿制者问追求华丽,就凑在一起,反而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追求高大,以致璧、钺、带钩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场上三节以上神人、兽面组合的柱状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钺、镯、带钩、三叉形器、半圆形器和琮形管均为仿品,并产量大。

良渚玉琮

这件玉琮的尺寸是高5厘米,射径7.1至7.4厘米,实际是很小的,可以托在手里,太重的玉琮就失去实用性了。

7. 良渚古国的良渚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8. 古代的人们都用什么雕刻玉石

古代的人们都用砣机雕刻玉石一
玉工艺开始孕育于石工艺之中,随着玉、石分化的过程而逐步分离,玉、石工艺分离的时间晚于玉、石分化。如果说玉、石分化是从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石器原料时开始,那么制玉工艺与石器工艺的分化应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开始。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工艺有直接打击法、砸击法、间接打击法三种方法,与制玉工艺联系较少,暂可不必考虑,然而直接研究磨制石器工艺对探讨玉石工艺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制工艺: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锋,并把石材磨制成型,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项进步。”[1] (页474)磨制石器的工艺过程是:1. 切割。先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压擦,从两面切成沟状,然后截断,往往留截断痕不加磨刮。2. 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制成光滑规整的石器。3. 钻孔。用石钻、骨椎、木杆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钻,或上述两种方法兼用。由于受技术制约,多从两面钻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钻透。两面孔均呈截顶圆锥形孔,因砂粗细掌握不好,孔坡面会留下旋痕,两面孔对接不正,往往出现台痕。珠管形器也是从两面钻于中部对接打通。
总之,磨制石器工艺是用切割、打磨、钻孔三种工艺完成的,这三种工艺完全为早期制玉工艺承袭下来。在这一阶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与石器工艺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艺与制石工艺并未完全脱离,很可能石玉匠还是在同一作坊内,玉匠仍借用磨制石器工艺来制理玉器。
磨制玉器与磨制石器两者工艺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者的区别,这就是抛光工艺的应用。磨制玉器时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抛光工艺,其表面比石器细腻整洁,光泽柔润晶莹,但尚未见其工具。北方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马家滨、崧泽文化玉器正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的制玉工具均为用于锯切、磨砻、钻孔等手工工具。那么到何时制玉工艺才能从制石器工艺中彻底分化出来呢?标志不在于应用抛光术,而在于砣机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一种新式工具的诞生,而不是某种工艺方法的改进,它给制玉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2] (页6-8)。

砣机既是制玉工艺的关键设备,也是推动玉器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的真正动力及玉工艺走向独立手工业的标志。
砣机即磨玉机,清人称“水凳”,明人称“琢玉机”,工人称“砣子”、“铊子”,古代记载甚少。我们研究砣机的一种权宜办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虽然不易到达源头,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踪影,隐约听到它的瑟瑟琢磨声。
现代的砣机有两种:第一种是电动铁砣机,其砣子是用钻石粉制成,故称砂砣,转速10—5000转/分[3] (页33);第二种是蛇皮钻,类似牙医的修牙机,其旋转速度更快,转速达3000—20000转/分[3] (页34)。现代磨玉机——砣机,不用蘸水砂,只用细流水即可,确实方便,但是转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计不好做。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与清代砣机相联系。
(一)清代砣机的分析
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则是《玉作图说》,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4]。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纪实的工艺图书,不仅描绘了玉匠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个工序,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至十三这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
《玉作图说》的图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释,但尚须说明,我们通过李澄渊《玉作图说》不仅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设备及其基本工艺,也可窥探清代玉工如何操纵水凳。这种碾机是经过历代玉匠无数次改进而达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设备,可称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亦称“高凳”或“水凳”。
(二)明代至隋唐时期砣机的探讨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5] (页308)
其解说较简单,若参照附图不难了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刊砣机与李澄渊所绘《玉作图》砣机大体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图与说明均甚简括。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砣机资料只有上述明、清两代的图文,以前的砣机尚无材料可寻。当然,这种类型的砣机不会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机,其上限在于隋唐,不能再早了。这是因为我国起居所用室内家具大致在隋唐改变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凭几跽坐的习惯,离开矮踏,高高地坐于墩上或椅上。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现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笔者认为隋唐创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唐代已有旋机可由碾证之。所谓碾本为轹物器,即压碎谷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盘、碾砣两大部分,由牲畜拉动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转粉碎谷粒。唐宋人以“碾”训“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转以象征砣机琢玉,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机制玉之意。砣机的存在确实不容置疑了。而李澄渊所绘砣机和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玉机都是经过千余年的使用改进后留下来的非常先进的磨玉机,也是隋唐桌式砣机的发展及其完善的形式。可以说隋唐明清与20世纪60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机。
(三)南北朝至秦汉时期的铁砣几式砣机
从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做工来看,毫无疑问已用砣机来雕琢玉器,这一点研究玉器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当然,这时的砣机还不如隋唐的砣机那样高效先进,估计在机械原理上当与明清砣机一致,但其结构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汉人那样跽坐于地上使用砣机,其砣机应是跽坐几式而非足踏旋转的桌式。据悉,印度19世纪砣玉机是几式,一人拉弓带动砣具旋转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机的参考。我国此时几式砣机应为何种结构?用几人操作?须进一步探讨,但也不排除另有专司砣机转动的辅助工人,或许是由2人或3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而不是一人脚踏手托玉砣磨的先进砣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冶铁并逐步推广,用于工具和武器,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盖于此时不久或迟至秦汉,砣机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铁制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
(四)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砣几式砣机
关于汉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的设想判断也是来自三代的出土资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与兽等石雕和妇好墓出土的坐佣均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两种坐式均为席地而坐,所以可证商代砣机应是跽坐式砣机,其前之夏代及其后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为跽坐式砣机。
跪、跽均为古坐式,坐在机前双足不能发动砣机旋转,只可一手拉动弓弦转动,另一手托玉琢磨。或有另一二人来回拉动使其轴旋转带动砣子转动,可能二三人操一机。所谓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调水沙磨玉的人。砣机高度约30—50厘米。砣机结构由几、支架、轴、砣、条带或弓子等组成,砣子用青铜制作,可自行铸打而成,比原始砣机效率要高。
(五)原始砣机的发明与改进
砣机何时问世?这是我国玉器工艺史上长期争论而很难统一的问题。比如国内主张砣机发明于原始社会的有赵汝珍,认为:“至唐虞之时用玉尤为繁多,治玉亦见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纯用手工矣。”[6] 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机磨玉。
同时代的刘大同作《古玉辨》辨古玉之真赝,关于制玉特辟“刀工”及“昆吾刀之切玉”二节,其所指之“刀法”乃刻工,主张“玉器时代原无刀工,故指玉斧玉铲之类存于今者未见其有花纹者,可见上古未开化以来无刀工之可言也”[7]。刘大同认为:“余按古今雕刻一门可分为五大时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以石制玉时期,可称最古。一变而为周之昆吾刀,再变而为汉之八刀,又一变而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为最后。今人不见昆吾刀,而以菊花铁所炼之钢刀刻玉。”他认为玉器上的图案文饰均可用刀刻:“昔人云,自晋魏以来不见昆吾刀,诚然哉。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车制玉则愈趋愈下矣。倘若再用机器制作,则俗恶更不堪设想,可畏也哉!”[7]
所谓“双钩碾玉法”出自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原文如下:“然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段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8] (页172)
高濂主张“双钩碾玉法”是汉法,而刘大同之意是古有双钩玉法,并非汉人的。他既主张从周人始用昆吾刀刻玉,汉用八刀,六朝巧雕,乾隆精刻,今用铜刀等工具刻玉,又接受高濂汉人双钩碾玉之说,主张刀刻与砣碾并存,这是不妥的。以刀刻玉的说法不过是一传说,实不存在,琢玉只能以“他山之石可以错玉”的说法,以水沙磨玉,这是唯一正确的说法。
西方有人认为砣具产生于迦勒底,后向东西两侧传播,如波西尔提出:“中国玉工所用器具皆完备足用,其如法亦甚早,若溯其源当亦来自西方,似为迦勒底(Chaledea,地名,古代巴比伦王国之州)及苏西拿人所发明,然后自其地东行中国,西及欧洲,南至印度者,唯其传播之时确在何期则代远年淹没可考矣。”[9] 现在我们可看到19世纪印度玉工使用砣具的线描画以及新疆和田玉工所用之旋车均与水凳不同。这是同出一源发展不同还是共源共流?值得研究加以论说。
夏商周三代砣机是一人或多人操作的青铜几式砣机,来自原始砣机,反过来说原始砣机改进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砣机。
原始砣机发明于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关心的事。过去的主要根据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这些玉器文饰复杂,表面抛光还留下了一些砣痕。王遵国先生据此研究认为:“张陵山的玉蝉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琢痕。寺墩玉璧M3:22上留下直径分别为11厘米、16厘米、26厘米的弧形琢痕,说明切割工具当为直径大小不一的轮锯,或称圆砣,古代又称砂碾。其资料估计是含石英粒的砂面圆盘。从玉璧圆边和玉琮边角的匀称整齐,误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练技术外,还有固定的琢玉装置,估计已经出现同本世纪上半叶还使用的水作凳一类的琢玉机。从当时盛行陶器轮制机术来判断,这是可能的。祝你好运,祝你幸福!

9. 怎样鉴定良渚玉器

您好
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鉴定要细辨玉质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未受沁时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是未受沁时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而是用高温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不同。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发经常会“打眼”。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
其次,良渚玉器的鉴定要辨别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经过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
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实际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内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因为地质作用和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恢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后会逐渐恢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很多清宫旧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红色的。
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有一些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这些切割痕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专家推测,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当年一种线切割工艺的痕迹,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称之为“解玉”,所谓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
在今天,由于有了各种型号的机械装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在古代,这种切割最为普遍的工艺就是采用了线切割。古人把兽皮拿下来割成小细条,然后卷成绳子状,因为它本身有坚硬程度,然后加上解玉砂,在玉料上进行反复地拉锯。经实验,一块10公分左右的玉料经过兽皮加解玉砂,在几十小时内就可以拉开一面。
在良渚玉器上,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艺极为繁复的神秘纹饰,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这些精美而细密的线条,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艺。在江苏一个良渚文化遗址内,曾出土了200多件尖状石器,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过良渚玉石,而且有着锋利的尖头和弧形的薄刃,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来雕刻良渚玉器纹饰的工具。
研究良渚玉器,就必须钻研其钻孔工艺,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钻孔一般不加打磨,这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多是采用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象。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但是大多不连续,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这就是收藏界常说的“台阶”,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
总之,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仿制的细部特征,就不难明辨真伪

10. 在古代是怎样制造出通神通灵的良渚玉器

198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西部的反山墓地发掘出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各类玉器1200余件(组),次年,又在反山墓地东北方向约5公里处的瑶山墓地发现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700余件(组)。这两处墓地出土玉器的总量大大超出了过去发现的所有良渚文化玉器的总和。反山、瑶山墓地的发掘,把人们对良渚文化及其玉器的总体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就目前的资料显示,良渚文化玉器已有30多个品种,主要器物有璧、琮、、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和镯、管、珠、坠、柱形器、锥形器、带钩、环等。

玉璧是一种圆形薄饼状、中部有一圆孔的器物。良渚文化玉璧几乎都是素面无纹,孔为对钻,璧体较大,出土数量也较多。在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璧有的集中堆放在墓主人的腿脚部位,有的则平铺在死者周围或尸体之下,在制作上又呈现出明显的精致和粗劣的差异,同时还存在有琮无璧、有璧无琮的现象。据此,人们认为,玉璧在良渚文化时期除了作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礼玉外,还应有其他的功能,如代表某种财富的观念或是贵重的馈赠礼品等。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十分精致的应是玉琮。所有发掘到的良渚文化玉琮都有繁简不一的雕刻纹饰,其主题是由兽面和神人组成的神人兽面像。琮的形状大多是外方内圆,琮体上大下小,有的还分层分节。最短的玉琮只有一节,最长的则在10节以上。被誉为“玉琮王”的标本出自浙江反山12号墓,这件“琮王”为矮方柱体,中有圆孔,上下贯通,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琮体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制一神人兽面图像,共8个,系首次发现。图像主体为一神人,脸面呈倒梯形,圆眼重圈,鼻宽嘴扁,16枚牙齿由横长线和竖短线勾出,头上所戴,内层为帽,线刻8组细密的卷云纹,外层为宽大的冠,刻22组以单线为茎、双线为边、短线为根的放射状翎羽,脸面与冠帽均为微凸的浅浮雕。下部为肢体,上肢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脚为三爪蜷曲,四肢上为阴纹线刻的卷云纹、弧线、横竖短直线,神人的胸腹部以浅浮雕凸出威严的兽面纹。在琮的四角,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左右对称,第1、3节为神人兽面像的简化形象,第2、4节为神人兽面像胸腹间的“兽面纹”,惟省去了鼻和细密的纹饰,在两侧各增加一组鸟纹图像。这件“琮王”所表现出的繁缛独特的纹饰、构思绝妙的匠心、精湛超凡的工艺和宽阔硕大的形体均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也是全面认识良渚文化玉琮的珍贵例证。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演进及其功能,学术界仍在不断探索,有些学者认为,玉琮可能是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某种物体的转化物,玉琮内圆外方的造型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地合一,这种玉质礼器既是贯通天地的法器,又是某些权力的象征。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像及其与鸟像的组合是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崇拜的神徽,鸟、兽、人寓意天、地、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在原始宗教进化过程中对崇拜对象多神“兼并”的最终亦是最高形式。

在良渚玉器中玉冠形器的形状很像神人兽面像上部的插羽披茅的冠。以素面较多,只有少数在器身上刻有精美的神人兽面图像。反山、瑶山出土的冠形器,多数位于死者头部一侧,附近常摆放串饰或与玉管贯连的玉璜,似非实用器。该器用途目前还未明确,有人认为具有求神的意义,是巫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器物。

三叉形器仅见于反山、瑶山墓地,器物上端有3个并列的枝杈,杈均有孔,可以上下贯通,常和一枚长玉管相接,与成组的锥形器相邻或叠压,有的器背有3个钻有竖孔的方突或在两侧杈上各钻横穿。该器只反山和瑶山有出土,约半数琢有精致的神人兽面图像,有的正反面进行花纹雕刻,工艺十分精良。串饰是以管、珠、坠为主体的贯穿而成的装饰品。玉管数量较多,每件串饰通常有10余件或数十件,管截面呈圆形,同串中相邻的玉管能对接并合。珠的数量较少,有的形似短管,有的仅两端磨成圆形,有的呈球状,有的一侧平齐。坠的形状与锥形器相近,但较短矮,剖面浑圆,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对。

在玉器中还有一些锥形器长短不一,短者几厘米,长者近40厘米,形体有圆锥形、方柱形等。部分断面方正如琮,并饰有简化神人兽面图像,其功能尚待研究。牌饰以平面圆形的较多,圆形牌饰的中心都有孔,形体较小,一侧常有作穿系贯连用的一小孔。该器多素面,少数外廓雕出三或四个顺向或相向的龙首。出土位置在胸部,常与璜相伴,应是装饰类器物。

品种繁多的玉器是怎样造成的呢?良渚文化的琢玉工艺是人们长期以来十分关注和热心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尚未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先民们能琢制出如此精美绝伦、异彩纷呈的玉器世界,确实是人世间的奇迹。

良渚文化玉器的生产过程大致分为选料、切割、研磨、勾画、钻孔、雕琢、抛光等几道工序。

良渚文化玉器之所以工整、美观,与研磨、抛光等工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玉料切割后,胎料表面必然出现深浅不一、凹凸不平的状况。在雕琢之前,必须进行表面平整。工匠们可能采取磨制石器的方法,将胎料在平的砂石或在铺有一层细沙一类物质的平台上反复研磨。这种处理方法虽然最终也会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迹,但经过研磨后留下的痕迹毕竟是浅细的,在此后的抛光过程中都会消失。玉器的抛光,使用的可能是兽皮和麻丝织物等,在这些物品上来回摩擦,玉器会产生光洁如镜的效果。

钻孔工艺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广为运用。一些大孔径的孔洞,是用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钻成的,如琮、璧等玉器上的穿孔。一些直径较小,有的只有1~2毫米甚至更小的穿孔,则是由石质工具加工的。

良渚文化时期,镂空技术已经出现,从张陵山东山遗址的杖头、反山的冠形器、瑶山的璜上看,制作时有的先钻出单孔,有的是钻出连孔,然后可能使用锼弓子或锼条一类工具再进行勾勒。当时的镂空工艺虽然显得比较粗糙,造型也较简单,但这一工艺的出现却是对玉器制作的一种突破,它为后世玉器镂空雕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