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刻作品有什么区别
『壹』 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的不同
中国雕塑:
讲究的是一种“神似”。它更注重表现人物脸上的表情所代表的含义。
而外国的雕塑,更强调展现人体的曲线美,在于男性的阳刚,和女性柔美的一面。
中国与外国的雕塑,都十分重视,一种思想上的体现,在中国是佛教,在外国,则是,“耶酥拯救世界”的主题。
随着,世界的发展,现代雕塑,更趋向于表现一种“抽象”美,更大胆地表现只存在于人脑中的图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祝愿雕塑的前景将越来越好。
中国辛亥革命(1911)以来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概况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时期,即有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术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举行的雕塑作品展览,促进了中国架上雕塑的发展。他们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中国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始于1920年,其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立雕塑科,之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相继设立雕塑系、科。比较大的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雕塑创作又有巨大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派留学生、研究生到苏联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1958年 4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并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领导全国城市雕塑创作活动,雕塑创作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塑工作者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不顾艺术质量,滥造大型雕塑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造领袖像的两次教训,提出积极稳步的方针;制定规划,进行试点,陆续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包括纪念碑雕塑、园林装饰雕塑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创作的,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架上雕塑 20~40年代,在各种展览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肖像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与少量的浮雕。最早有留学美国、英国攻雕塑与油画的李铁夫,他与梁竹亭、陈锡钧都作过孙中山像。较早的肖像作品有:李金发的《蔡元培像》(1925),江小鹣的《马相伯像》、《谭延□像》、《胡文虎像》,张辰伯的《梁启超像》,潘玉良的《王济远像》,张充仁的《春》,廖新学的《少女》,滑田友的《陈散原像》,梁竹亭的《高剑父像》,王朝闻的浮雕《毛泽东像》等。抒情性作品有黄土水的《山地牧童》,张充仁的《春》雕塑,柳亚藩的《人类的悲哀》,金学成的《少女》雕塑,滑田友的《沉思》、《轰炸》,傅天仇的《抗战八年赞》、《暴风雨》,叶络、苏
晖等的民间彩塑和滕白也、郑可等人的动物雕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架上雕塑创作有了新的发展。70年代以后,木、石、青铜等硬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代表性作品有:袁晓岑的《母女学文化》(1951)、潘鹤的《艰苦岁月》(铸
铜,1957,见彩图《艰苦岁月》(中国现代))、龙德辉的《觉醒》、郭其祥的《百万农奴站起来》(1960)、田金铎的《稻香千里》(石雕)、孙纪元的《草原民兵》、 陈道坦的《大庆人》(1964)、刘焕章的《少女》(木雕)、王济达的《边防英雄》(1972)、唐大禧的《海的女儿》
(石雕,1977)、张德蒂的《小达娃》(1979)、程亚男的《夏天》(木雕,1979)、田世信的《欢乐柱》(木雕,1982)、刘小岑的《家乡的河》(铸铜,1984,见彩图《家乡的河》(中国现代))、杨冬白的《饮水的熊》(石雕,1984)等。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闻的《刘胡兰像》(1951,后来放大型纪念碑雕塑)、张松鹤的《鲁迅》(1974)、贺中令的《白
山魂》(石雕,1984)、邢永川的《杨虎城将军》(石雕,1984)、钱绍武的《江丰》(石雕,1984)等。此外,还有周轻鼎、王合内、刘政德、周国桢、滕文金、郑于鹤等人创作的各类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广泛的影响。
江小鹣:《谭延□像》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纪念性雕塑较早出现的有作于民国初年的《史坚如像》。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许多雕塑家都创作过孙中山纪念像,分别建立于广州、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地。较早的为1925年11月建于上海市中心的《孙中山立像》(江小鹣作)。1935年曾进行孙中山像评选活动,获得首选的为滕白也所作《孙中山演说像》。
在此前后,雕塑家们为已逝世或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民主革命家创作了不少纪念像。如陈锡钧作的《程壁光铜像》,李金发作的《邓仲元像》、《伍廷芳像》,江小鹣作的《陈英士像》、《黄兴像》等。抗日战争时期和胜利后,王子云、王临乙、梁竹亭等人曾设计或创作过抗日英雄纪念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刘开渠1934年所作《八十八师淞沪阵亡将士纪念碑》(铸铜,建于杭州西湖)、《无名英雄铜像》(铸铜,1943,建于四川成都)。战斗在敌占区的新四军美术工作者在枪林弹雨中创作了《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1943)和《新四军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44),塔上分别铸有新四军战士铁、铜像,为芦芒所设计。在黑龙江哈尔滨烈士纪念馆,由苏晖等人合作创作了《无名英雄纪念碑》(1948)。
李金发:《邓仲元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缅怀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各地先后建造了不少纪念碑,如1949年在山东临沂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1955年在辽宁大连建立的《苏军烈士纪念碑》(青铜,卢鸿基作)。50年代规模最宏伟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活动。该碑是根据1949年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兴建的。1952年 8月1日动土,1958年5月1日揭幕。
纪念碑按照民族形式设计,形式崇高、肃穆,碑高37.94米,碑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10块反映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迹的大型浮雕,为雕塑家、画家共同设计,由优秀民间艺人雕刻而成。内容为:《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见彩图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中国现代))、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参加创作的雕刻家有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张松鹤、萧传玖、傅天仇、王丙召等(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其他重要的烈士纪念碑还有:《英勇就义——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石雕,南京,集体创作,1979),《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石雕,四川石棉县,叶宗陶、许宝忠、高彪作,1982),《渡江胜利纪念碑》(石雕,南京,集体创作,1986),《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青铜,四川泸定县,隆太成、叶毓山作,1986),《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石雕,四川重庆,叶毓山作,1986)。属于工矿史纪念性雕塑的有《克拉玛依矿史纪念碑》(水泥,新疆,集体创作,1984)等。革命家、烈士、文化名人的纪念像,重要的有萧传玖作的《鲁迅像》(青铜,上海,1956),尹积昌、詹行宪、廖加复作的《孙中山像》(水泥,广东,广州,1958),冯德安、程义宏、高全芳作的《刘文学像》(水泥,四川,1961),庞及轩、杨美应、赵判吉作的《雷锋像》(玻璃钢,1971),北京毛主席纪
念堂的《毛泽东像》(石雕,集体创作,1977),上海宋庆龄墓的《宋庆龄像》(石雕,集体创作,1983),章永浩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像》(石雕,上海,1984),李维祀作的《林则徐像》(青铜,福州,1985),应真华、仲兆乃、许叔阳作的《秋瑾像》(石雕,浙江,杭州),刘开渠作的《萧友梅像》(青铜,上海),曾竹韶作的《孙中山像》(青铜,北京,1986),傅天仇作的《周恩来像》(青铜,天津,1986)等。
王丙召:《金田起义》
在城市环境雕塑方面,较早的成功作品是北京农业展览馆两座群像雕塑,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完成于1959年。作品融汇了西方雕塑和民族雕塑技法的长处,以群像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自强精神。较早出现的大型园林雕塑作品为哈尔滨沿江公园的《天鹅》(苏晖作,1963)等组雕。
与城市环境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作品有,建于广东珠海市海滨的《珠海渔女》(石雕,潘鹤、段积余、段起来作,1982),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组雕《春夏秋冬》(铝合金,集体创作,1984),分别建于北京和平里的《和平鸽》(青铜,王一林作,1984)、正义路的《读》(石雕、司徒兆光作,1985)、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的《寓言组雕》(石雕,刘政德作,1985)等。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群雕》(石雕,尹积昌、陈本宗、孔凡伟作,1959)和深圳市委大楼前的《孺子牛》(青铜,潘鹤作,1984)被视为城徽或一个新兴城市的精神象征。
应外国邀请或赠送给外国的大型雕塑作品,比较重要的有《吉布提共和国烈士纪念碑》(青铜,吉布提人民宫,李守仁作,1985),《和平》(石雕,日本长崎和平公园,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作,1985),《走向世界》(青铜,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田金铎作,1986),《白求恩像》(石雕,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司徒杰作,1986)。
司徒杰:《白求恩像》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近代各类民间雕塑艺术相当繁荣,出现一些杰出的民间艺术家。比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张艺术的代表作家张明山作的《蒋门神》、张玉亭作的《钟馗嫁妹》、张景祜作的《惜春作画》,江西南昌范振华的木雕人像,广东石湾刘传的人物陶塑、区乾的动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头像,以及北京汤子博(见面人汤)、郎绍安等人的面塑
等。在60~70年代,部分专业雕塑家学习、汲取民间泥塑经验,和民间艺人一起创作了一些以阶级教育为题材的泥塑群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四川大邑的《收租院》, 共有与真人等大的泥塑人像114个,真实地表现了土改前农民向地主缴租时受到的敲骨吸髓的剥削情景。此外,在一些工厂、矿山也有过一些类似性质的作品。
『贰』 中国雕塑有哪些(一)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36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3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可谓中国早期人物雕塑的开端。作者巧妙地将陶瓶的口部塑成一个人头像,制作细腻,形象生动;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体小巧,带有浓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可能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7000年了。尽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却非常生动,可见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腻。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公元前21—前17世纪的河南二里头文化现象。与原始陶塑的性质一样,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而是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有历史学家将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这些大量的青铜器为奴隶主所占有,也是某种统治、权威、财富的象征。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总体雕塑风格比较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如西汉霍去病墓,至今还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艺术作品,它们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隐喻的手法,借战马的形象来体现霍去病的威猛和战功卓著,充分体现出纪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个雕塑浑然一体,四肢之间没留空间,增强了体、量的沉重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全面发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佛像艺术的第一种为石窟形式,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等等,都有明确的年号题记;一路开凿的还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等。
隋代又恢复了中央集权,曾在短期内出现了农、工、商繁荣富强的局面。佛教依然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统治者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济南玉函山石窟等处。其造型上的主要特点是,普遍较前代更为健硕,体态丰满。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显的在结构和比例上不够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库的隋代菩萨像,头颅显大。这是一个过渡性发展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由隋代拉开了更加灿烂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艺术,主要体现于宗教造像、陵墓随葬。但这一时期,随着工艺技术之发展,在材料运用上更加丰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还大量使用夹苎、铸铜等工艺材料。
初唐前期的雕塑风格,基本上还残留着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迹。初唐后期就开始出现兴盛的征兆,但对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时那么活泼动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盛唐时的整体社会面貌比较乐观豁达,佛教艺术也出现世俗化倾向,绘画、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现存的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东云门山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等。
其中规模最大、艺术特点最明显者,首推敦煌。唐代时期所开凿的窟龛,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数。所塑造的菩萨造像,从形象上和装扮上,基本上依据当时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坐姿出现了一腿盘起、一腿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丽已打破了宗教禁锢的气氛,更为强调艺术效果,似与参拜者对话。我们可以把同时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周昉等人的作品与之相比,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体态比例上、仪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于前代宗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地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既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鲜活的一面;既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细腻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也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关系时,很好地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与弟子迦叶、阿难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种形象变化,两个人物一老一少,一个是汉族人形象,一个是印度人形象,尽管都表露出虔诚的神态,但仍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护法力士像,其职司决定了他们强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发达,更加衬托出菩萨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关系动静结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则。
宋、辽、金的历史阶段,雕塑艺术出现了不同于前代的风格现象,也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但从总体上看,不如汉唐时期,在整个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与宋代的绘画艺术相比,其雕塑艺术的成就要远远落后了,这与统治者的好恶与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通过类似科举制选拔的宫廷画家,都有较高的修为,而雕塑行业的从业人员却得不到重视,甚至还受到歧视。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雕塑艺人的社会地位愈加卑下,此类造型艺术走向衰退就不足为怪了。
北宋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外族侵扰,几乎没什么心思像唐代那样进行较大规模的石窟建造。有一些规模不大的石窟遗留下来,如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北宋范仲淹曾有诗对其记录。再如子长县石空寺石窟,从造像题记上看,其开凿年代当在北宋,最优秀的部分在于罗汉群像,姿态各异,形神兼备。四川大足石刻中属宋代的,为数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宝顶山的窟龛群。它利用自然山体,顺崖壁开凿,工程浩大,内容复杂。最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极乐世界,人物众多,场面繁杂,但层次分明,描写细致。与之相邻的是地狱变相,逼真地表现除受刑者在地狱中的惨状,并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再现了种种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些石刻雕凿于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总长度500余米,前后施工了几十年,雕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连接。整个布局高大而完整,雕刻技法娴熟,细节刻画生动,如地狱变相中的一个养鸡妇女形象,完全是依据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大足石刻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硬盘坡、观音坡、佛耳岩、北塔寺等处。整个开凿历时250余年。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有那些为数很多的供养人造像,均有题记以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刻制年代,这是研究宋史难得的实物资料。浙江杭州的飞来峰也有比较集中的宋代雕刻,虽然尺寸不大,但其艺术水平却在宋代雕刻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化艺术特点则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日趋世俗化、民间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声,虽然在敦煌等大型历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已不能为雕塑史一提了。十三陵现在已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昌平县境内,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区。
十三陵是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线排列的雕塑群,与孝陵一致,但与前代有所不同。计有独角兽2对、石狮2对、华表2对、石马及石人物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官吏2对、伺臣28对,这条神道现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没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设牌坊、宫门、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体积上大于孝陵,从总体风格上看,虽有比较精细的技术处理,但与前代比较起来,缺乏艺术活力,有概念化的倾向。
在整个中国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经是尾声了。
清代的城市工商经济进一步纵向繁荣,手工业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工艺性雕塑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宫廷设立专门机构,督促、组织生产,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属铸造等艺术门类都有一些优秀闻世,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雕刻名家。
『叁』 什么叫微雕艺术中国有吗
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之一种工艺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内分支,为微容观雕刻一个门派。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中国当然有的。著名微雕艺术大师许通海正在创作国内首部《红楼梦》微雕作品!这部100多万字的中国古典名著将被微雕在120块大小不一的精美的中国名石上。
与一般的微雕艺术家不同,许通海大师在微雕微刻创作中,不用放大镜,不用视力辨别字迹笔画,全凭意念和感觉控制运刀。
『肆』 中国玉雕作品算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
既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工艺品本身就属于艺术品范畴,所谓工艺品实际是“工匠回艺术品”,属于艺术品答的一个类别,玉雕大师的职称是“中国玉雕工艺美术大师”。工艺品和艺术品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只不过工艺品分为高端工艺品和低端工艺品而已。高端工艺品被视为艺术作品,低端工艺品被视为工业产品。
『伍』 西欧国家的雕刻和我们中国的雕刻区别是什么特点又是什么
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面积9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1亿多(1958)。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流峡和多佛尔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法),布鲁塞尔(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人口5亿多(1988)。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形成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
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2)海岸线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3)地形
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郎峰本区最高
深受冰川影响: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 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自西向东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成因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大气环流 地处西风带,盛行西风将大西洋暖湿气流输送到内陆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气候与农业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
②、地中海气候——夏干冬雨(雨热不同期)——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
③、农业生产——耕地、劳力都不足——农业现代化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欧洲农业为次要生产部门。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为重要特点。主要种植麦类、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小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麦、燕麦约占60%以上。园艺业发达,主产葡萄和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绵羊为主。
(5)河湖
①、河流水文特征:
气候、地形-------决定本区水文特征-------河流众多,河网稠密,河流水量充沛,水位变化小,水流平稳,长河较少,通航里程长,有结冰期
②、主要河流: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 河:德、奥(维也纳)、斯、匈(布达佩斯)、克、南(贝尔格莱德)、保、罗、乌——注入黑海——河口在北纬45度、东经30度左右
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瑞士、法、德(鲁尔区、法兰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经工农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区,航运便利
法国塞纳河——巴黎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
德国易北河——汉堡(德国最大港口)
③、主要运河
多瑙河---莱茵河运河
基尔运河
④、英法海底隧道
2、国家和居民
(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欧盟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英国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轻重工业并重。
法国是工业和农业都有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工业分布: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呈“十”字型分布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英国————————————————————波兰
意大利
(4)发达的旅游业
条件: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历史上灿烂文化;各地独特风土人情
主要旅游地:希腊雅典巴农台神庙;意大利罗马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挪威奥斯陆峡湾和午夜太阳;荷兰鹿特丹花卉、风车、围湖造田工程;瑞士日内瓦湖光山色、手表作坊、登山滑雪;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沙滩风光、斗牛比赛;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时装节;英国伦敦白金汉宫、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墓地
3、英国
(1)西欧的岛国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2)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颁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3)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集中地区(小麦、大麦):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4)首都伦敦
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河谷十阴雨天气十燃煤粉尘),现在工厂大多将燃煤改为使用石油、煤气或电能,雾已少见。
4、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政策;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作物分布:小麦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北部高平原;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畜牧业主要在西南部丘陵地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全国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世界著名时装和化妆品中心,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塞纳河流经。
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 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5、德国
(1)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
中部谷地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3)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有利: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围发展宇航、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
衰落原因 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综合整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墨尼黑:南部中心,啤酒之都
『陆』 中国各地古代雕刻都有什么不同的手法
玉石雕刻历史悠久,其中区分南派,北派之分,另外就是古代玉石雕刻由于加工工具的原因大多线条更加粗犷简洁,最为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汉代汉八刀简单的几刀到了出的蝉极其生动栩栩如生非常收人们的追捧喜爱。
『柒』 中国历朝历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的6个钟铜人,均作武士装束,有彩绘,为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时期还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装饰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妇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头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服饰等问题的珍贵资料。而各种禽、兽、虫、鱼的圆雕与浮雕则十分生动,富有意趣。陕西宝鸡国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隶形象,皆盘发戴枷。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铜器人形器足,作裸体,也属于奴隶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随葬的风气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两类,也有以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的。遗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国地区的漆绘木俑,以及镇墓兽、鸟兽座屏、虎座飞鸟等,还出现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时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存,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汉时期
汉代各类材料制作的俑,对于现实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农夫、工匠、厨夫、俳优、部曲等各种不同身份和活动特征,其中击鼓说唱俑,动作至为传神。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舞乐杂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态生动(见无影山陶塑)。一些表现宫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庄矜持,其对内在性情的刻画,是前此所未曾有过的。 西汉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动物石刻。作为将军生前为国立功的战场──祁连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野兽和神怪的幻想动物形象,与大自然环境结为一体,充溢着生命力。这些作品雕刻手法异常简练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凿,便生动地呈现出不同动物的神态,形式博大、雄浑。其中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碑的成分(见霍去病墓石刻)。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中的贮贝器盖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饰,真实地表现了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的滇人的生活环境和宗教、战争、狩猎、乐舞等活动,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其表现牛、虎等动物题材的器物,描写动物之间生死搏斗的铜扣饰,表现的动态令人惊心动魄(见滇人青铜雕塑)。北方草原的东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铜扣饰,金、银制品中的动物形象风格较为粗犷剽悍。这些作品成功地表现出动势之美、力之美(见中国北方草原民族铜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雕塑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营造石窟风气以北魏为最盛。北朝营造的石窟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南朝石窟则仅存南京栖霞山一处。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勋臣贵戚名义,动用国家资金和营建力量兴造的,工程浩大、宏伟。其中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大佛、龙门石窟古阳洞的群龛,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艺术风貌。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从典章制度到审美风尚均受到南朝汉族文化的影响,石窟造像也开始脱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样式的影响,而形成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新风格特征。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其衣纹流畅,层叠稠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金铜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变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时的戴逵、戴父子,他们以首创夹造像和善于权衡大型造像的比例关系而著称。南北朝时期另一类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宋、齐、梁、陈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处石雕群。其组合关系为成对的石兽、石柱与石碑。置于帝陵前的石兽有角,称天禄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其造型自汉代墓前大型石兽脱出,而趋向于劲健、华丽。兽作行进姿态,颈部很长,头向后仰,其影像与弓屈的背部形成一个极富于力度的S形曲线。身上有翼,并有流畅而华丽的线刻花纹(见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坏,仅存个别文吏残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还发现有砖、石浮雕和石刻线画,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有神话人物。墓室中随葬俑的风气,北朝盛于南朝,数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组合。北魏以后随葬俑群,主要包括镇墓俑与镇墓兽、出行仪仗、奴婢和伎乐等。一个墓中随葬俑群数量由数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犷,北魏太和以后趋向清瘦修长,到北朝晚期又转向丰圆,其审美趋向的变化,大体与石窟寺造像的变化相一致。
隋唐时期
北朝晚期的东、西魏和北齐、北周晚期是雕刻艺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历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时期(约当7世纪后期至8世纪前期),达到中国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乱后中衰,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毁寺庙、销铜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毁坏。此后,终唐之世不复有大规模的营造石窟活动。 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艺术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续有大规模的开凿。其代表性作品为雕成于高宗、武后时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卢舍那大佛面相庄严、睿智,气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强大国势与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时代精神在雕塑艺术上的反映;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形象各自体现着宗教艺术类型化表现的具体要求,9尊造像之间的组合关系、尺度的权衡、动静的呼应,为适应大型雕像与膜拜者之间距离与观赏角度而在造像身躯比例上所作的调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畅、自然,都表现出古代雕刻家斩山造像,创作大唐代雕塑家创造了一系列与时代审美风尚相一致的宗教艺术形象。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与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萨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当时贵族妇女形象为参照,丰颐长目,体态婀娜,缨络遍体,表现出超出了宗教氛围的富贵气息。性格、气质迥异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现世装束的虔诚供养人,也都是此一时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创造上的新发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许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势,以增强整体布局的宏大气势,是雕刻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见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内容早期诸陵差异较大,乾陵(高宗、武则天合葬陵)以后,逐渐规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华表、飞马、朱雀、鞍马及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狮等所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体的单纯、完整和置于山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数量上的参差、重复,体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作用于谒陵者的心理,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于整个陵区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献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骏(见昭陵石刻),顺陵(见顺陵石刻)、乾陵的石狮,庄、泰、建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诸陵规模缩小,石刻造型矫饰、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气度。 唐代盛期还曾在都城建造过纪念性雕刻。如武则天在洛阳以铜铁材料铸造的天枢纪念柱,立体部分高达百尺,四周有石狮、麒麟环绕。 俑类作品在隋唐时期也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种材料,以黄、褐、蓝、绿等釉色烧制而成的三彩俑数量众多,特别能够代表俑类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热衷于表现人物处于具体情节之中的特殊神态和动作。妇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转向丰腴,面相圆润,神情恬适、慵懒,长衣曳地,是唐代艺术中表现妇女理想美的典型样式。以佛教天国形象塑造的镇墓俑,神采飞扬,动中有静,夸张而有分寸。对于马与骆驼等动物形象,注重描写具体性与生动性,多表现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中的动势(见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时期,许多金银器上的锤、镶嵌浮雕纹饰、青铜镜上的花纹,也十分丰富、生动,并常有一些现实生活内容或神话题材的描写。有些纹饰受到波斯等国艺术的影响。隋唐雕塑艺术对周围邻国也有重要影响。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以长于塑造具体人物达到传神地步而著称。
五代、宋、辽、金时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少,比较重要的有山西平遥镇国寺一组彩塑佛教造像(见镇国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乐、抬棺神将的石棺(见王建墓雕刻),南唐钦、顺二陵的 190件陶俑(见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来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 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的发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类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车窟, 雕于南宋绍兴年间)八菩萨像庄严婉丽,129窟数珠手观音丰姿绰约,同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宝顶山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牧牛道场等摩崖造像,则充满了生动的人情世态。雕塑家热情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常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宋代寺庙金属造像遗存比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菩萨铜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金铜像(见万年寺普贤像),河南登封中岳庙镇库铁人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见晋祠圣母殿彩塑),江苏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紫金庵的罗汉像,被造成具有内心活动特征,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罗汉像被塑造成睿智、有异禀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辽、金两代在北方地区曾开凿石窟,并有不少寺庙造像遗存。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像,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犹存唐风,但又显示了向匀称、秀美发展的趋向。辽代许多佛塔还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巩县,共有8陵,现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体沿袭唐陵规范,而内容有较大差异。主要由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鞍马及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狮、镇陵将军、宫人组成。宋陵石刻在规模与艺术水平上均逊于唐代,但造型尚严谨。其陵区集中,石刻内容、数量更加规范的特点,对明清两代很有影响(见北宋陵墓石刻)。 宋、辽、金时期的俑数量不多。但墓室内的雕塑、壁画和随葬的俑很有特点。由于宋代日常生活习俗有很大变化,墓内出现大量直接模拟现实、表现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还出现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现杂剧演出活动的雕砖(见宋-金-元杂剧雕砖)。
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关云台浮雕护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门上的“六具”等石刻(见居庸关云台雕刻),杭州飞来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现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尔的阿尼哥和他的学生刘元。元代还留下有关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丰富经验,也标志着民族的宗教雕刻艺术的完全成熟。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园林。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圆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铜龟、鹤等,都对烘托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增加局部艺术气氛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此组建筑有力结束的保和殿后长近17米、宽3米多的下层石雕御路, 浮雕着蟠龙、海水江涯与各种图案,布局宏伟,雕刻精谨,是明清石雕艺术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宫、北海的琉璃九龙照壁,故宫内的鎏金铜龙、凤、麒麟、狮、象等动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质和丰富多样的造型点缀和调节着宫殿群的气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多组石刻群。其内容和配置沿袭宋陵而有所发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宫内的门、壁、券顶上刻有精细的浮雕佛像和各种图案。两个时代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宗教雕塑主要为寺庙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铜佛像。明代优秀造像有陕西蓝田水陆庵塑壁,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罗汉、渡海观音等(见平遥双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铜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时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和民间建筑、器用装饰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观音等。清末天津张明山的民俗题材和肖像泥塑达到很高的写实水平。
『捌』 中国中国雕刻最好的. 中国雕刻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是傻
『玖』 雕刻作品中属于中国古代雕刻的有哪些
竹木牙角,金石软片.
『拾』 中国王朝雕刻收藏世界的作品都是手工做的吗
现在机器雕刻是很流行,但是你所说的木雕应该属于浮雕类,并不是一般的小公内司能做出来的。辩认木容雕是不是机器刻出来的也很容易,细仔看它的路径,机器雕刻出的相对一致,没有手工痕迹。机器和手工总是有区别的,不过还得承认现在机器雕出来的东西是越来越棒了,这也是大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