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弥勒佛如何雕刻
⑴ 大肚弥勒佛的图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vclin22/18#
这里很全的.
⑵ 工艺品 大肚弥勒佛 能在家里摆放不
放在高净之处。
不要放在卧室。
不要对着卫生间。
不管有没开光。对佛像有多专少分属尊重。就有多少分功德。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节选)“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弥勒菩萨。祝你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⑶ 灵隐寺的弥勒佛雕刻和其他佛像有什么区别
杭州西湖灵隐寺畔的飞来峰造像,是元代石雕佛像的杰出代表。它作为大理风景区内的石窟艺术,各个洞窟的布置在选择环境上颇费心机,分布在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成为美妙的西湖风光的点睛之作,为景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有藏、汉两种,陆续雕刻于五代、宋、元时期,元代造像最突出,题材十分丰富。有藏传佛教造像,有各种密宗题材。更多弥勒佛介绍请阅读文章灵隐寺飞来峰石雕佛像观音菩萨雕刻赏析元代内地的佛教雕像上承宋代,又吸收了西藏等地的风格,有独特的面貌,在当时就引人注目。元代释圆至《牧潜集》记载石雕工匠张生:“一堂之上坐立有度,尊卑有容。怒者、喜者、敬者、居者,情随状异,变动如成人,住观者双目有神,不敢目为土偶,此塑之工也.菩萨则不然,慈眼视物,无瓦畏之色以耸观瞻,其见非愿。其慈若喜,其寂若悦。德悦于容,动于神。”据说,他塑造的观音完全体现了所塑对象所应有的含义。今天虽然见不到张生的作品了,但却留下这一段宝贵的文字记述。飞来峰是西湖边的一座高二百多米高的石峰,据说是从天竺的灵鹫山飞来的。飞来峰造像中的青林洞,也叫老虎洞、金光洞,洞口上方雕有五代时的西方三圣,弥勒佛和大势至、观世音,为后周年间雕刻;洞口右边石壁有北宋时雕凿的卢舍那佛会:头戴宝冠的卢舍那佛即大日如来,双臂高举作说法状,四周有文殊、普贤、四天王、四菩萨和供养人,还有浮雕的两名飞天。玉乳洞雕刻有北宋时的二十多尊小型罗汉像,还有六位禅宗高僧,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龙涨洞洞口有北宋雕刻的三组佛教故事。第一组是白马驮经,表现东汉时佛教传入的故事:两位南亚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明帝的邀请,用白马驮着经书,万里迢迢来到洛阳,建立了白马寺。石壁上的人和马显出经过长途跋涉的疲倦,很有艺术性。第二组是朱士行求经的史实。朱氏是曹魏时僧人,是较早前往西域取经的中国僧人之一。雕塑家表现他一手持棍,牵着马匹,大步前行.前往西天取经。还有大家熟知的唐僧玄类,唐僧在这里是位谦和的僧人,双手合十。这三组故事都是真实的历史,表现手法也较写实。请阅读;最完美的石雕菩萨雕刻像在哪里烟霞洞有宋雕观音,娴静优美,宝冠缨络,极为华丽,是江南女子的装束,衣裙的线条用了阴刻线,和仕女画相近。飞来峰梵式造像有菩萨、救度佛母、大白伞盖佛母、佛母、多闻天王、金刚等,还有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等。一处是五方菩萨,塑出了持柞、持剑、持铃三位。阎文儒先生对此曾有记述。还有一尊是金刚手菩萨,身子略肥胖变形,胸乳袒露,下系短裙,头戴硕大宝冠,一手举起,握金刚柞,配着飞舞的帛带,姿态更为生猛,虽然夸张,更能够吸引人。造型都符合人体比例,衣纹流畅生动,可惜肢体像使用面团塑成,比较圆胖,几乎看不见骨骼,,缺乏力度。飞来峰汉式造像是汉地流传的大乘教派内容,有弥勒和十八罗汉等。最着名的是第36窟那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南朝的剡县大佛、唐代的乐山大佛,(不明白乐山大佛请阅读四川乐山石雕大佛是怎么建造的呢)虽都是弥勒佛,但不是这样的。原来,这是五代后梁时的一位和尚,浙江四明人,在岳林寺出家,因为他手里常拿一个大布袋,互边装着他所有的生活用品,所以又称呼他为布袋和尚。这位和尚大腹便便,如果是天要下雨,就先穿着湿鞋行走;如果是晴天,他反倒要穿着木屐抱膝而眠。他见物即乞,并留下一丁点放进布袋,饥饿时就吃,吃饱了就睡。他最喜欢小孩子,常和小孩在一起嬉戏。在他坐化之前,留下一首诗:“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于是,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化身,建佛塔供养他的法体,(佛塔的介绍请阅读文章佛教石塔简称佛塔介绍)。以后塑造的弥勒佛就都以他的模样为模特,这尊飞来峰大佛为弥勒佛较早的遗存。它高约二米,胖头长耳,袒胸露肚皮,斜倚着布袋而坐,一手抓住布袋子,一手拿着佛珠,慈眉善目地笑着,胖而宽的脸出现了双下巴,突起的颧肌,下垂的耳朵,都有点夸张,但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同是弥勒佛,剡县大佛的笑容是可亲的,(剡县大佛也叫江南第一大佛,请阅读我写的文章江南第一石雕大佛像是怎么雕刻的))乐山大佛严肃一些,但也有慈和的心绪。布袋和尚更是满脸笑容而不是冷漠无情的,展示着他宽广的胸襟、慈悲的心性,和普通人一样可以亲近。看见它的人会受到感染,心头会快乐,并对他产生敬佩。难怪其形象近千年来能够深人人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肚佛”。大肚佛身边还雕刻着十八罗汉像,身形较小,动态各异,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群像。在飞来峰的冷泉边,有一座小山嘴,雕刻家就在山石上开一个小完,里边雕出一个跌坐的观音像,旁边设着一只净瓶。观音一腿曲起,微微侧头,似在倾听水泉之声。风景和石雕佛像紧密结合,相映成趣。
⑷ 怎样在葫芦上烙大肚弥勒佛写笑口
你首先得有绘画的功底和电烙画的实践经验,然后找到弥勒佛像或者在网上搜索适合烙画的简单线条佛像,先用铅笔把线条轮廓勾勒上去照着去烙,估计你能够成功!另外画佛像还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⑸ 大肚弥勒佛应如何拜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借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如果加以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虚。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了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只知道“他”在拜。
如果在寺院拜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经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拜佛的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撑起,直腰起立,两手合掌立直。
⑹ 雕件弥勒佛什么意思
弥勒佛是未来佛,又是现在在兜率天宫讲法的弥勒菩萨,摆件弥勒佛有吉祥的寓意,大肚弥勒佛又有笑口常开,能容天下的品德。
⑺ 菩萨和大肚弥勒佛在佛堂应怎样摆放位置
弥勒同为菩萨可以与诸菩萨一同摆放,无需刻意分别。
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在龙华树内下证得阿容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于兜率天讲法。与此世间有大因缘,曾以布袋和尚示现。深入民心,使人见之而生欢喜心。世人常称以弥勒佛。
菩萨,在民间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除佛门中的诸菩萨外,还有诸如天神、地祇、或是当方土地山神等众都被称为菩萨。
如上情况在摆放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以菩萨为上首位,天神下首,地祇等神再依次向下。
⑻ 大肚弥勒佛挂件自己怎么开光
阿弥陀佛
安放在上位恭敬诚心供奉,不用开光,你误解了开光的意思。
问:有人说佛像,佛珠、念佛机等要开光才能够结缘?需要开光吗?
净空法师答:
这个没有必要。什么叫开光?是佛像开了光才灵,我替他开光就灵,你们从今之后不要再相信佛像,要相信我。为什么?我叫他灵他就灵,我叫他不灵他就不灵,这不是很明显的吗?统统搞错了。这个开光,我以前讲过几次,也讲得很清楚,大家要记住。开光是什么?是新的佛像建好,是启用典礼。启用典礼一定要介绍给大家,这尊佛像代表什么意思。譬如说建观世音菩萨像,启用典礼的时候开光了,向大众说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看到这个佛像开启我们自己慈悲的光。是佛像开我们的光,不是我们开他的光,这不是颠倒了吗?见到释迦牟尼佛,你就想到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这就是释迦。见到地藏就想到什么?孝亲尊师。他常常提醒我们,我们自性的光明就发出来,是他开我们,不是我们开他。我们开佛菩萨的光,还要佛菩萨干什么?这个错误的观念,我们同学们都应当为大家解释,你不解释,全迷信了。佛菩萨开了光就灵了,灵在哪里?这一定要懂得,不要迷信。
佛菩萨形像全是表法的,全是教育的作用,时时刻刻用他来提醒我们。如果有个人天天说你要慈悲对人、慈悲对人,不是讨厌吗?说得太烦了。用个观音菩萨像放在那里,你看像又凋塑得好,你看得也很欢喜,看到他就想到我要用慈悲心对人,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要用孝敬心对人,那我就是地藏菩萨,这就对了。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果德,他是表法的,他是个教学的工具,不是别的。你要把他当作神明看待,那全是迷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⑼ 大肚弥勒佛木雕起源哪个年代
大肚弥勒佛木雕最早起源于宋代时期,因为在宋代之前,弥勒菩萨的形象并不是回大肚子的答形象,而是一位身材非常匀称的菩萨形象。之所以后来弥勒菩萨的形象变成了大肚子的样子,是因为在五代时期,有一位生于浙江奉化的和尚。他原名契此,号长汀子,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身体肥胖,常肩搭一个布口袋,见到有五谷掉在地上,便随手捡入布袋内,用来施舍穷人,人称“布袋和尚”。后来他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涅槃,此前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后来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