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过的玉石怎么形容
Ⅰ 如何形容玉石
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版身如玉,玉昆金友,权金声玉振,香消玉殒,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
(1)雕刻过的玉石怎么形容扩展阅读
玉与玉石
玉与玉石两词在使用有些混淆,早期和当前一些人们多把玉和玉石混为一谈,等同使用。至今在普通群众和工艺界和奇石界仍不予区分。但学术界多倾向于把玉和玉石分开,玉专指硬玉和软玉;而玉石则用作统称,包括玉和那些外观似玉的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贵美石。
玉器价值
玉器商品不是一般商品,它的价值虽然主要由劳动量获得,但不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石料质量的影响,受到艺术家对石料艺术处理手法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审美和物质条件的影响,提供给社会的玉器是少量的,社会的需求也是少量的,这种量的变化对玉器的影响很大。
优劣不同材质的玉石虽然同属一个品种,但价值有天壤之别。人的技术条件、加工技术、处理手法是否得当,都对玉器效果发生影响,使玉器在造型上千变万化,产生的价值自然也就有了出入。
人们在选用玉器中,由于民族、社会习俗、传统观念以及信仰的差异,对玉器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这些就是玉器无固定价值的主要原因。
Ⅱ 形容玉石的句子
这块玉形状圆润,仿佛整块玉里都浸着水一样,水润且有光泽.是上等的老坑翡翠回,颜色墨答绿剔,被人精心打磨散发出一阵若有若无的灵气.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Ⅲ 形容玉雕的成语
形容玉雕的成语
价值连城
温润光滑
晶莹剔透
小巧玲珑
雕刻精美
巧夺天工
Ⅳ 赞美玉雕的句子
【第1句】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第2句】作为中国翡翠玉牌的代表作,他们采用俏色巧雕、高低浮雕等表现手法,将国画、工笔画的绘图特点融合到玉雕技艺中来,利用天然翡翠飘花的纹理,在无拘无束的线条变化中,渐隐渐现,或浓或淡,犹如一幅幅水墨国画,尽显淡雅秀美、韵味十足的美态。一位来自天津的采购商将《山水牌》握在手心中,夸奖道:“手心大的一块翡翠牌子,描绘着山水景象,线条刻画竟可以如此流畅自然,方寸之间,形神交融,尽显诗情画意。这哪里是一块玉牌,这就是一幅山清水秀的国画。”
【第3句】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显示了中国玉雕的高超技艺。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辽宁、江苏、新疆等地。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4句】无人不爱的玉石之王翡翠是大自然一种神奇的存在,她葱郁艳丽的颜色代表了旺盛及向上的生命力,独特的美使它一直备受亲来,如果说大自然赋予了她灵气和神韵,那么玉雕大师则以精湛技艺,灵慧巧思赋予它文化与艺术内涵。
【第5句】镇平玉雕博采南北之长,既有京津气派的雄浑豪放,也兼苏杨派的细腻婉约。这些作品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精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中部风格。”“牧童盼回归”、“银球传友情”曾送往北京展出,并获国际金奖。国家级珍品“翠玉闹春”、“九龙转动花薰”再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目前,镇平玉雕集中了浮雕、透雕、悬雕、线雕等手法和工艺,各种雕刻配合协调、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题材丰富、新颖别致。
Ⅳ 形容玉石的语句
形容玉石的语句
解答
可以写句子:
玉石之美也。 玉不琢,不成器。 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
Ⅵ 形容“玉石”的句子有哪些
1.“瑶草珂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她启唇而歌,声音清越,直入云霄,身形也随歌而舞,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白绫在空中翻飞,衣裙飞扬于夜风中,仿若天女飞舞。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倾泠月《且试天下》
2.躺在沙滩上的小玉石,在准备要被海浪冲刷再次释放光芒的时候,总是会有嫉妒的脏泥沙不服气的死黏在玉石美丽的纹路上,不想让小玉石得到青睐与褒奖,可是后来泥沙一次次被冲得狼狈不堪七零八落,而小玉石却一直透着自己的光芒,洗天净云,静谧流芳。
3.黄沁也就自籽料表面黄色的皮色,它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玉石籽料浸入水中,水中的矿物离子慢慢的渗透浸入这些玉石的微小裂隙中并沉淀下来,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铁离子,它沉淀后在玉石的微裂隙中与空气发生氧化作用,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二铁,形成籽料的黄沁。
4.紫玉髓。市场上又叫“紫玉”,是玉髓中的紫色品种,也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玉石品种,主要以石英矿物为主,含少量蛋白石的矿物集合体,主要成分为SiO2,隐晶质,不透明或半透明,硬度在6.5左右。
5.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Ⅶ 描写玉雕的句子有哪些
玉雕是中国最来古老的雕刻品种之自一,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
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无人不爱的玉石之王翡翠是大自然一种神奇的存在,她葱郁艳丽的颜色代表了旺盛及向上的生命力,独特的美使它一直备受亲来,如果说大自然赋予了她灵气和神韵,那么玉雕大师则以精湛技艺,灵慧巧思赋予它文化与艺术内涵。
这架玉雕刻出来的屏风足足有一个人高。上面雕刻着一幅园林图景象。雕工逼真至极,巧妙地运用玉石的俏色,并且随着他的走动,山水能分得出来远近之趣,阁楼还能具现深邃之体。
镇平玉雕博采南北之长,既有京津气派的雄浑豪放,也兼苏杨派的细腻婉约。
镇平玉雕集中了浮雕、透雕、悬雕、线雕等手法和工艺,各种雕刻配合协调、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题材丰富、新颖别致。
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辽宁、江苏、新疆等地。
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
Ⅷ 求形容玉石的语句。
1、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2、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
3、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脍鲤鱼。
4、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
5、小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聊作此诗。
6、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Ⅸ 形容玉石的美文
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被人为地赋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出现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 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下来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 先秦时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孔子说玉有十一德,管子云玉有九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 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因此,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我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儒家学说宣扬“仁、义、礼、智、信”,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仁,人们敬仰那些“仁者爱人”的人,把他们尊为君子,而“仁”的核心就是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是把德与君子联系起来并追溯至远古。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过去人们还把玉作为信物来交换,这也是对玉德的一种景仰吧。 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最美的一种赞誉。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Ⅹ 关于玉石、玉佩、玉器的形容语句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瑗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珩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CHANG琫而QIU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盘
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