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雕刻发生了什么变化
㈠ 木材燃烧是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
其实木头燃烧 就是
C+O2=CO2 碳燃烧氧化形成二氧化碳 这是化学内反应 而燃烧时一定时间内缺氧就会发生容炭化反应 这其实是一种变化过程 时间和氧气允许条件下 木头会渐渐炭化燃尽 总归有C+O2=CO2 以及C+O=CO 缺氧 然后由一氧化碳再度变为二氧化碳
㈡ 什么原因造成木材雕刻机断刀的呢
用于木材加工来的木工雕刻机在很多自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可是其经常发生的断刀现象令众企业苦恼不已。断裂的刀具不禁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拖慢了生产进度,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于是怎样减少断刀发生的可能性就成了各个企业钻研的重点。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木工雕刻机发生断刀的原因。
一般来说,造成木工雕刻机断刀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木工雕刻机的加工程序
加工程序是雕刻加工的指令,它包含了位置指令和速度指令,是机床运动的依据,所以加工程序是否正确和合理直接影响刀具是否会断刀。
2、机床本身
雕刻机是雕刻加工的执行者,也是雕刻动力的提供者,加工中雕刻机是否选用正确、雕刻机当前的状态是否正常都会成为断刀的影响因素。
3、刀具
雕刻机刀具的装夹状态也是断刀的一个影响因素,比如刀具装夹不整,径向跳动大,或者刀具深处长度太长,都可能引起断刀。
㈢ 几种常用雕刻木材介绍
木雕在木质的选用上比拟的考究,太硬的木材不容易雕琢,太软的木材不易保管, 直丝的木材容易缺损,在选料上必需软硬统筹,选择质地细密而又畅通,坚韧牢实的木材 为之。核桃木、紫檀木、紫柚木、香檀木、青皮木、椿木是运用较多的木材。由于香樟树 和椿树具有自然的抗病虫才能,而且质地细腻柔韧,材源丰厚,所以运用较普遍,核桃木 青皮木、水冬瓜木、豆花木、楸木、野樱桃木、杜鹃木等运用也较多,紫檀木由于消费量 小,比拟昂贵,运用较小,此外,还有许多 产的杂木、松木。各地工匠习气量体裁衣 合理应用当地出产的或容易取得的适宜木材。介绍几种高挡雕刻用木材:
1、紫檀木
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纹不明显。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将立即分解成粉红色,且与酒形成较粘的胶状物,倾倒时能连成线,这是鉴别紫檀木的有效方法。紫檀木的产地主要在印度,我国的云南、两广等地也有生产。其中有两种分布于我国:一为紫檀,俗称小叶檀;一为蔷薇木,俗称大叶檀。小叶檀很少有大料,材料直径多在20厘米以内,再大就会空心而无法使用,小叶檀木纹不明显,色泽紫黑,有的黝黑如漆,几乎看不出纹理。一般认为中国从印度进口的紫檀木是蔷薇木,即大叶檀。大叶檀纹理较粗些,颜色较浅些。打磨后有明显木线,即棕眼出现。我国自古认为紫檀木是最名贵的木材,由于过于名贵,故紫檀器物比黄花梨的要少。虽然紫檀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静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拟的。
2、黄花梨
这种材料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花梨木颜色从浅黄到紫赤,木质坚实,花纹精美,成八字型,锯解时芳香四溢,中国海南产的花梨木最佳,其显著特点是花纹面上有鬼脸,即树结子为最佳,花粗色淡者为低。另一特点是其心材和边材差异很大,其心材红褐至深红褐或紫红褐色,深浅不匀,常带有黑褐色条纹。其边材灰黄褐或浅黄褐色。黄花梨古无此名,只有“花梨”或写作“花榈”,后来冠之黄花梨,主要是区别现在的所谓“新花梨”,因为海南花梨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砍伐殆尽,所以现在用料多为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进口花梨木,但品种繁多,质次各异,品质相差很大。
3、鸡翅木
鸡翅木属红豆科,计约四十到六十种,在我国有二十六种,主要产于福建省。因其花纹秀美似鸡翅膀而改名。匠师普通认为鸡翅木有新、老两种,新鸡翅木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老鸡翅木肌理细致紧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文。尤其是纵切面丝细浮动,具有禽鸟头翅那样灿烂闪耀的光辉。目前市场的鸡翅木,绝大部分是新鸡翅木。
4、铁力木
铁力木或作“铁犁木”或“铁栗木”,在几种硬木中长的最高大,价值又较低廉。铁力木有时有花纹,似鸡翅木而较粗,过去家具商曾用它冒充鸡翅木出售。铁力木是较大的常绿乔木,树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径达丈余。原产东印度。我国两广皆有分布:木质坚硬耐久,心材暗红色,色泽及纹理略似鸡翅木,质糙纹粗,棕眼显著。在热带多用于建筑,极经久耐用。
5、榉木 6
榉木属榆种,产于江、浙等地,别名榉榆或大叶榆,木材坚致,色泽兼美,用途极广,颇为贵重,其老龄木材带赤色故名“血榉”。又叫红榉。它比一般木材坚实,但不能算是硬木,故老匠师及明式家具的真正爱好者都予以重视,认为不应因用料较差而贬低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榉木材质坚硬,色纹兼美,有很美丽的大花纹,层层如山峦重叠,被木工称之为“宝塔纹”。
6、沉香
A 进口沉香 ,又名沉水香、燕口香、蓬莱香、密香、芝兰香、青桂香等。来自瑞香科植物沉香的含树脂的心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伊朗、泰国等地。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所产的沉香习称新州香,质量最好,燃之香味清幽,并能持久。越南产的沉香习称会安香,质量稍次,燃之香味甚善,带有甜味,但不能持久。
进口沉香多呈圆柱形或不规则棒状,表面为黄棕色或灰黑色;质坚硬而重,能沉于水或半沉于水;气味较浓,燃之发浓烟,香气强烈。进口沉香性微温,味苦辛。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药效比白木香佳。
B国产沉香,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耳香、上沉、白木香、海南沉香、女儿香、莞香、岭南沉刀香。来自瑞香科植物白木香的含树脂的心材。
土沉香分为一号香(质重香浓)、二号香(质坚香浓)、三号香(质较松、香味佳)、四号香(质浮松、香淡)四种规格。其状不规则,表面多呈朽木状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质相间的斑纹。
7、黑檀木
黑檀木属柿树类,主要产于印度、印尼、泰国、缅甸等国。黑檀木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白色(带黄褐或青灰)至浅红褐色;心材黑色(沌黑色或略带绿玉色)及不规则黑色心材(其深浅相间排列条纹)。木材有光泽、无特殊气味。纹理黑白相间,直至浅交错,结构缅而匀,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细腻,是一种十分稀少的珍贵家具及工艺品用材。
8、绿檀木
绿檀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主要为印度越南、非洲,我国云南也有少量分布,因其木质坚硬,香气怡人,色彩绚丽多样,且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钴为抗癌物质,其香味需经摄氏35度以上方可蒸发出,而人体正常体温为摄氏37.5度,中医理论认为檀香味能起到定心、安神、醒脑、镇邪、通窍等,所以人们常把它作为吉祥物,自己佩戴或馈赠亲友。
9、檀香木
檀香木是檀香的芯材部分,不包括檀香的边材(没有香气,呈白色)。檀香隶檀香科檀香属,是一种半寄生性小乔木,高可达8至15米,胸径约20至30厘米,小者仅3至5厘米。原产地为印度哥达维利亚河流域,南至迈索尔邦及印度尼西亚,东、西努沙登加省及东帝汶。檀香木一般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时间长了则颜色稍深,光泽好,包浆不如紫檀或黄花梨明显。香气醇厚,经久不散,久则不甚明显,但用刀片刮削,仍香气浓郁,与香樟、香楠刺鼻的浓香相比略显清淡、檀香分老山香,新山香,地门香,雪梨香。
10、酸枝木
酸枝木有多种,为豆科植物中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在黄檀属植物中,除海南岛降香黄檀被称为“香枝”(俗称黄花梨)外,其余尽属酸枝类。酸枝木大体分为三种,黑酸枝、红酸枝、和白酸枝。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过程中发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故名酸枝。
在三种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颜色由紫红至紫褐或紫黑,木质坚硬,抛光效果好。有的与紫檀木极接近,常被人们误认为是紫檀,唯大多纹理较粗。
红酸枝纹理较黑酸枝更为明显,纹理顺直,颜色大多为枣红色。
白酸枝颜色较红酸枝颜色要浅得多,色彩接近草花梨。有时极易与草花梨相混淆。
11、花梨木
花梨木,属于紫檀属树种,它的木质比较硬,颜色大多是赤色或红紫色,纹理很清晰,色泽也比较柔和,木材的颜色有点淡时靠近木材的中心,但是越往外颜色就越深,就是赤色或红紫色,其实这才是花梨木的本色。
12、香樟木
香樟木有一种很好闻类似有樟脑的香味。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生于山坡、溪边;多栽培。主产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木材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横断面可见年轮。质重而硬。味清凉,有辛辣感。香樟木有治疗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食的功效。
13、黄杨木
黄杨木,树小而肌理坚细,色彩极艳丽,有的呈蛋黄色,因其难长,故无大料,常用其制作木梳及用于刻印,用于家具则多做镶嵌材料。
黄杨木是热带、温带较常见的常绿植物,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台湾都有广泛的分布。黄杨科树种有4属100多种。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木材淡黄色,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没有棕眼,生长期长,无大料,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逢冬开花,春到结子,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3—5米高,直径也不足15厘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旧时传说黄杨遇闰年不仅不长,反要缩短。宋苏轼:“俗说,黄杨一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故有“千年矮”之谓,
14、楠木
楠木中比较著名的品种可分三种: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也很美观;二是金丝楠,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更为难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三是水楠,木质较软,多用其制作家具。
楠木属樟科,种类很多,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 前者为常绿大乔木,产于四川雅安、灌县一带;后者别名金丝楠,产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南部。楠木的色泽淡雅匀称,伸缩变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软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
15、椴木
椴木的白木质部份通常颇大,呈奶白色,逐渐并入淡至棕红色的心材,有时会有较深的条纹。这种木材具有精细均匀纹理及模糊的直纹。椴木机械加工性良好,容易用手工工具加工,因此是一种上乘的雕刻材料。钉子、螺钉及胶水固定性能尚好。经砂磨、染色及抛光能获得良好的平滑表面。乾燥尚算快速,且变形小、老化程度低。乾燥时收缩率颇大,但尺寸稳定性良好。椴木重量轻,质地软,强度比较低,属于抗蒸汽弯曲能力不良的一类木材。抗腐力,白木质易受常见家具甲虫蛀食。可渗透防腐处理剂。
16、阴沉木
在中国民间,阴沉木即炭化木,蜀人称之为乌木,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木”。阴沉木的形成久远,据可考资料记载: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的百年千年名贵古木,由于遭受到突如其来的重大的地理、气象变化(如地震、山洪、雷击、台风等),有的被深埋于江河湖泊的古河床、泥沙之下,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阴暗地层中,时间长达数千年,甚至几万年,它们历经激流冲刷、泥石碾压、鱼啄蟹栖,以致形状各异,姿态万千。经大自然千年磨蚀造化,阴沉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其质地坚实厚重,色彩乌黑华贵,断面柔滑细腻,且木质油性大、耐潮、有香味,万年不腐不朽、不怕虫蛀,浑然天成。古籍中记载个别树种还具有药用价值。它集“瘦、透、漏、皱”的特性于一身,不愧享有 “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的美誉。
阴沉木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名贵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贵及地位的象征。我国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在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阴沉木家具及出自阴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历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阴沉木尤其成为各代帝王建筑宫殿和制作棺木的首选之材。清代帝王更将其列为皇室专用之材,民间不可私自采用,致使阴沉木更加稀少。民国时的窃国大盗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皇帝梦”没做多久就一命呜呼。但为了显示曾有过帝王身份,其家人费尽心思,耗费大量家财觅得阴沉木,为其拼了一副棺木。这虽是历史笑谈,但从中也看出了阴沉木的贵在难求。
严格说来,阴沉木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而应将之列为“珍宝”的范畴。这是因为,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苑”就珍藏有阴沉木雕刻而成的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可见其珍贵的程度已远远不是一般木头所能企及的。阴沉木家具及艺术品就其质地、文化价值和升值前景看,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甚至已经超过了名贵的紫檀木。
17条纹乌木
条纹乌木,又称纹乌木,顾名思义是有条纹的乌木。《红木》国标将条纹乌木从乌木中分出,独立成为一个类别。条纹乌木与乌木同属于柿树科(Ebenaceae)柿树属(Diospyros),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材色:乌木木材的心材材色乌黑,而条纹乌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间有浅色条纹。柿树属(Diospyros),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材色:乌木木材的心材材色乌黑,而条纹乌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间有浅色条纹。条纹乌木古时称木、文木、乌文木,晋代崔豹《古今注》:“木出交州林邑,色黑而有文,亦谓之文木。”晋代嵇合《南方草木状》:“文木树高七八尺,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马鞭,日南有之。”据古籍记载:“乌文”舶上将来,乌文烂然。在日本对乌木与条纹乌木有黑檀的称谓,据须藤彰司《南洋材》介绍:条纹黑檀,心材黑色,有灰色或红褐色的条纹。由于乌木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量越来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乌木艺术品极具 收藏价值。
㈣ 雕刻木头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吗
对身体没有伤害,主要是手,会起老茧。
㈤ 木材着火是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木材变成了其他物质了。
㈥ 木材发生变形是什么原因
木材的变形是多方面的,和木材的干燥有直接的关系。
一、急火熏干
木材急剧收缩,而且收缩的状况不均匀,形体变化很大。就是熏干的木板,一经锯开,靠边的木料当时就会弯曲,当然木工可以根据木材的变形情况处理和加工。
二、自然干燥
干燥过程缓慢进行,但是收缩的情况是比较均匀,其形体变化较小。
三、木材变形
包括横断面的变形和纵向木板变形。
(一)横断面的变形
横断面的变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弦切板。弦切年轮方向的木板,干燥后收缩大。形体两端逆年轮方向向外收缩,形成反翘曲形状。
2、径切板。因径切年轮方向,两端收缩大,髓心处收缩较小,木板常形成中间厚两端薄的形状。
3、在中间部分切割的圆柱体,因径向收缩大,弦收缩大,弦向收缩小,往往形成椭圆的形状。
4、径向切割的矩形木板,径向收缩率略大,弦向收缩率略小,其收缩的状况呈均匀状态。
5、与年轮45°切割的矩形木板端面可能形成略带菱形状态。
木材断面的变形,一是木材急火熏干较为明显,自然干燥不太明显。二是硬木干燥较为明显,软木干燥不太明显。
(二)纵向木板变形
1.瓦形翘曲。弦切板钟祥锯割的木板,如果木纹扭曲容易形成瓦翘状,即顺木纹方向两边反髓心方向锹曲的状态。
2.弓形弯曲。木材干燥后中间形成弓形,多为堆放不良原因和边材收缩不均匀所致。
3.瓦形弯曲。弦切板纵向锯割的木板,虽然木纹直顺,但是干燥后,容易形成瓦形弯曲。即顺木纹方向两边反髓心方向形成瓦状木板。
4.扭翘。木板干燥后形成扭曲形状。即四边不在同一平面上,两边缘反方向弯曲。这种情况多是扭转木纹的木材本身造成的。
5.边弯。也叫应力弯曲。木材急剧干燥后,随着木材锯割过程的木材分开过程,木材立即发生弯曲。这种弯曲是木材木材干燥过快或是外面干内部湿,板材和中心部分干缩不匀,一旦锯割时,内部应力受到表面应力的牵制和压缩,表面增加涨力,使木材形成弯曲。
㈦ 木材受热变化是什么现象
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木材物理、化学和构造特性的改变。研究木材受热时的变化,对木材加工,木材炭化、液化、气化,利用森林生物量作能源和化工原料(见森林生物量化学利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在常温下,木材有相当好的稳定性。但温度较高时,特别是在100℃以上,木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构造特征都会随温度升高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在木材人工干燥、塑性加工、人造板生产和制造纸浆的过程中,都要加温,但一般都不超过200℃,还不至于引起明显的热降解。如果加热到200℃以上,就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异致木材发生变化的因素除了热的作用外,诸如升温持续时间、环境气体的组成、压力、木材含水率及其在材内的分布状态等,也都有一定影响,并且协同起作用。
木材受热时的物理性质变化
主要表现为吸附性能下降、失重、体积收缩、机械强度降低等。只要温度不超过100℃,强度的降低部分还能恢复,但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加热,则会使木材的部分强度永久丧失,而且木材含水率越高,其强度性质对温度的变化越敏感。因此,在对关键承重构件进行高温炉干时,必须考虑木材的这种特性。含水率对木材软化温度有显著影响,含水率越高,软化温度越低。木材受热时会失去胞壁水,同时发生热分解而失去部分木材物质,导致木材失重和体积收缩。在120℃将云杉木材加热24小时,失重0.8%;在200℃加热24小时,失重高达15.5%。在进行热处理时,木材半纤维素在热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部分纤维素链之间的氢键受到破坏,形成氧桥,使亲水基团减少,成为吸湿性低的材料,从而大大提高尺寸稳定性。
木材受热时的化学变化
在100℃以下短时间加热,通常不会引起木材物质的实质性变化;在100℃以上加热,木材成分即开始分解,热水浸提物含量明显增加;加热到120℃以上,冷水浸提物含量也开始增加;加热到150~180℃,热水和冷水浸提物的量都增加到最大值。木材在100~200℃之间分解很慢,生成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一氧化碳;当温度升到200~260℃,半纤维素发生分解,纤维素在240~350℃分解,木质素在280~500℃之间才分解。在隔绝空气下加热木材,木材发生热解。热解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①200℃以下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木材表面先失水,同时放出二氧化碳、甲酸、乙酸和乙二醛。②200~280℃为第二阶段。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甲酸、乙酸、乙二醛和少量一氧化碳气体。在280℃以下的热解是吸热反应,产物多为挥发性气体,伴随着木材炭化。③280~500℃是第三阶段。热解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为放热反应。若不采取降温措施,温度会急剧升高,产生一氧化碳、甲烷、甲醛、乙酸、甲醇和氢气等可燃气体,同时生成木炭。反应初级产物在离开反应区之前就相互反应,生成二次反应产物。④500℃以上为第四阶段。在此温度下,木炭层内也进行着剧烈的二次反应。木材炭化是在400~600℃之间完成的。在空气中把木材加热到一定温度,放出的气体就会燃烧。可燃气体的闪点为225~260℃,着火点为260~470℃,在330~470℃自燃。木材的燃烧就是由于上述各种过程放出的可燃气体引燃而开始的。
木材受热时的构造变化
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发生收缩是由细胞壁收缩造成的。云杉早材体积收缩可达26.5%,晚材收缩率为29.5%。这种收缩导致早材管孔体积减少,晚材管孔体积增大。升高温度会使木材因热分解而失去部分物质,从而使体积收缩加剧。由于细胞壁各层失去物质的量不同,收缩程度有差别,这就使胞壁受到额外的收缩应力。收缩不均使胞壁承受压迫,并产生裂隙。裂隙多出现在胞壁最薄弱的区域,即细胞角隅的S1和S2分界处。在180~200℃加热云杉木材时,晚材管胞复合胞间层和与之相邻的S1层即受到压缩。在120~160℃对山毛榉和桦木进行水热处理,就能使细胞壁(主要是S1和S2层的界面)变得疏松。加热山毛榉材,能使胞腔内侧的瘤层软化并消失。热处理云杉材可使沉积在具缘纹孔塞上的无定形物质变软,沿着塞缘和纹孔缘流动。纹孔塞物质在180~200℃能溶于苯一醇混合溶剂,用该溶剂浸提后只剩下一层纤维素膜。有些木材经550℃处理,管胞壁上螺旋加厚部分会被破坏掉。在加热时,复合胞间层的无定形组分变为塑性物质,当冷却到60℃以下时,塑性消失,无定形组分恢复原来的硬固状态。
用差热分析法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从木材中分离出来,分别进行热处理,各组分的变化和它们在细胞壁中处于复合状态时的情况是不同的。木材受热时的物理、化学和构造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三者紧密相关,有其内在联系。
加热处理可提高木材的耐腐性,但对木材的胶合性能有不利影响。
㈧ 经过雕刻的木头硬度能否发生变化
不变
硬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除非发生了化学变化
硬度才会改变
木头的话
在水中泡了硬度有可能会变小
我刚才说的太绝对了
㈨ 木头雕刻问题
您好,智能激光雕刻机可以的,有需要可以了解大族粤铭的机器。
㈩ 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雕刻物发生什么变化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单纯用作装饰品的钻孔石珠和贝壳等雕刻物,在新石器时代,更出现了雕凿精巧的玉石饰品,但却未发现有成形的雕刻艺术制作。只是在陶器出现的同时,才有了成形的雕塑,先是象形的陶器皿,如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和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祒(音规),狗形鬲,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杯(或鼎?)和武功出土的鸟(或龟?)形壶等等,都是运用艺术手法,把当时生活中最常见的鸟、兽形象,很巧妙地体现在日用器皿上,不仅塑出了对象的形体、动态,而且显得生动自然,没有一点牵强做作,它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可共欣赏的雕塑艺术品。这种象形陶器,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美的创作意识中,结合日常所见而创造出来的尚未脱离实用的原始雕塑制作,它对于后来的青铜器中多见的象形器物,影响是很大的。与此同时,离开实用的雕塑品或装饰品也出现了,如湖北宜都出土的陶猪和天门出土的陶狗,湖北京山屈家岭出土的陶鸡、陶羊,河南陕县出土的鸱鸮头和人面(也可能是陶器的装饰附件),青海乐都出土的塑有裸体人的彩陶罐,以及1967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人面形器物残部。特别是1973年和75年在甘肃秦安出土的两件完整的人头形陶器口部和礼县出土的一件同一类型的陶瓶残段,虽属陶器附属物,但对于人类的面部塑造,都表现得非常生动。这些陶塑,虽然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都能面目传神,并富有雕塑造型的体积感。即使有的是陶器的器口或装饰雕塑品,毕竟是一件成形的人物造型制作。说明原始时代的雕塑技术以及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表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体现着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另外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很可能是在塑造陶器时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形动物,“手法夸张,想像力丰富,有的似野兽奔跑,有的像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门,生活气息浓厚”。还有黑龙江的宁安集,也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动物出土,所有以上这些属于原始雕塑艺术的制作,如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那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类的智慧和手的灵巧程度来衡量,能把观察感受到的形象,特别是表现人的世界的形象,如实地捏塑出来,不仅说明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雕塑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现技巧,更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艺术的产生即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