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雕刻方法以什么为造型
A. 陕西皮影的造型风格是怎样的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皮影艺术普及、成熟。陕西皮影工艺严谨、内制作精美,有容成套的雕刻技法。如陕西礼泉皮影“火狮子”,色彩丰富,造型威武。陕西皮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分支,并影响其他地区。其造型风格分东路和西路。东路皮影造型夸张大胆、小巧精致,一般高约33厘米,11个关节,头与身躯的比例为1∶5,突出脸部的表现,使之性格鲜明。生、旦角色皆鼻尖口小,并用朱红点缀若有若无,女性形象极尽妩媚之态。陕西大荔皮影“蝴蝶椅雪花妖旦”,夸张了其高额头、直鼻梁、樱桃口,衣裤以细腻的雪花纹等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装饰,华丽异常。
B. 皮影是怎么装饰花纹的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专高超的属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C. 皮影按按形象来分有哪些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D. 皮影一般采用什么刀法实现人物造型
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
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内用平刀去推;容
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
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
总之,刀法还是比较多变的。
E. 皮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一个皮影要刻3000多刀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需要经过八个步骤,选皮、制皮是专第属一步,是材料的准备过程。其后还要经过绘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几道工序才得以完成。
一般绘稿人物等图案都采用侧面影像为主。画完稿后是雕刻,通用雕镂、阴阳等手法,使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牛皮成为一件艺术品。李学林说,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要成就一个皮影人物往往要刻3000多刀,要用30把以上刀具。
给皮影上色用的颜料很有讲究,他用的都是过去给相片着色的颜料,这种颜料没有粉剂,透明度高。上色要经过平涂、烘染,颜色不可混淆,这样颜色在透明皮质上才会色彩饱满,平整工艺现在采用电熨斗熨平,之后喷上清漆,防止色彩脱落。
最后,皮影人物的关节部分要预留活动点,然后打孔穿线,打结固定,装上手动的表演杆。这样,一个完整的皮影制作就算完成了。
F. 皮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皮影复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就人制物形象而言,皮影中的人物多以阳刻雕刻出面部,以阴刻来表现身体服饰,因而面部多为简练明快的线条组成,身体及头部装饰部分则以复杂富丽的纹样构成,人物的大小比例大致遵循五庭的原则,头部被刻意的夸大,这样一来,面部的简洁与主体部分的繁复对比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视觉效果。
同时,在整体人物线条的表现上也体现了曲直的对比效果,人物身体的各个部位大体是以几何分割的造型方式来表现的,身体、四肢都呈现出长条形的直线块面形态,而在面部及服饰的细节部分又加入了曲线的优美成分,打破了几何结构的呆板,平添了精致、细腻的装饰美感。
此外,在皮影人物的服饰刻画中也表现出浓厚的平面装饰意味。根据不同的身份特点,人物服饰被点缀以不同的花纹装饰图案,如官员用松、鹤、福、寿团花等图案,武士神怪用人字甲、鱼鳞甲等,姑娘小姐则用牡丹、鸳鸯、蝴蝶等,这些图案在装饰过程中以反复、重叠等方式分饰在衣服的各个部位,以达到丰富人物形象、美化服装的装饰目的。
G. 皮影人的物造型有哪些
皮影戏中的影人是一种僵板的道具,除了操纵师傅根据剧情需要使其活动以外,它的表情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所以,皮影人物的造型,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我国众多的地方皮影中,河北滦州影人物造型堪称上品。皮影艺人们按人物的性别、年龄及其角色特征,区分为生、旦、髯、净、末、大、丑及神妖8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生动传神。
其中,旦角又是最为楚楚动人的一族。她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都能引起人们的瞩目。因为,她们有姗姗的莲步和婆娑的身姿,是婀娜俏丽的窈窕淑女。在传统戏剧中,扮演女性的都称“旦角”,皮影也是如此。女主角称为“正旦”,又有“小旦”、“老旦”、“花旦”等名目。
生角也就是青年男士,分为文生、武生,花生也就是丑角。文生,即文质彬彬的男士,包括书生、状元及其他文官。武生,即青年武士,包括元帅、先锋及其他武士。
旦角的标志是,额头有发鬓或脑后有发髻,戴耳环。姑娘留发辫或扎成马尾发束,已婚者梳发髻。旦角全是通天高鼻梁、环眉丹凤眼,闭口红嘴唇。
生角穿袍登靴,旦角穿裙,登绣花鞋,小脚。天子衣冠饰龙,皇后、王妃及公主饰凤。元帅不论男女,皆穿铠甲、戴头盔、蹬战靴,背部有令旗、令箭等饰物。文人和武士的区别,武士除了他们穿铠甲、蹬战靴以外,他们头饰前端有个矢形饰物,俗称“武矢”。
滦州皮影的髯角和净角造型也很有特点。髯,即胡子,长了胡子,自然就至中、老年时期,跟生角合在一起,那就是老、中、青三代人了。
髯角,是皮影戏中的专有称谓,相当于京剧中的须生或老生。在脸部造型上,把中年雕刻成黑色三绺胡。老年者,则雕刻成分绺长胡子。胡子及眉毛,视其年龄,可黑可白。
另外,髯角也有文武之别。文角包括皇帝、丞相、地方官员,及其他忠厚长者。武角有元帅及其他不同装束的武士。
净角是秉性率直的鲁夫,他们威猛、鲁莽。在狮鼻豹眼下,夸张变形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或长髯陪衬。很有点“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能当百万兵”的气势。
净角,也有老、中、青。青年,无胡须;中年,为三绺胡须,俗称三髭胡;老年,其胡须多不分绺。一般是长胡须或卷胡须。胡须颜年无胡须;中年为三绺短胡须,俗称“三尖胡”;老年则是整齐的分绺黑长须或白长须。末角又有文武之分,文角为忠色,有黑色或红色。净角,有元帅、先锋及其他不同装束的武士。番邦髯角和净角,皆着反扎巾装。
末角是威猛彪悍、血气方刚的忠义之士。在他们身上充满了自信与豪气。大有跺脚可使天地动、一人能当百万兵的气概。末角的主要特征是红面、粗眉、丹凤眼、嘴唇上下分开。末角有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之分。他们的区别是:幼年和青心耿耿的文官或文人;武角为统领大军的将领或武士。番邦末角有番王及番将,皆着反扎巾。丑角,在影人头茬中最容易辨认。通常都把他们雕成白脸或麻脸红面。突鼻子、粗眉毛。眼眶带白圈。或吐舌、露齿,呈奸笑状。赋美态于陋形之中,虽貌丑而不讨厌。他们是轻浮狂妄或幽默滑稽之人。
其实,丑角也并非全是坏人。他们犹如人群中的搞笑能手,有时竟也不可或缺,是社会生活中的调味佐料。丑角中也不乏机敏、睿智的贤达之士。
像宋代胶西的赵明叔,他家贫好饮,一醉方休。是个名副其实的酒仙。醉后,他便手舞足蹈,癫癫狂狂地边走边说:“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引得众人围观、哄笑。连苏轼都以为“其言虽俚,却近乎达”,并因申其意而作《薄薄酒》诗2首。
丑角,有男女文武之分。年轻男丑称“花生”,年轻女丑称“花旦”。文丑中有丑公子、丑员外、丑官吏及丑宦官等;武丑中,有丑武公子、丑武士及其他幽默诙谐的武丑。
滦州皮影的影人雕刻,偏重于对影人的眉眼、胡须及冠戴发式的刻画。以便更好地表现出忠奸善恶的品格特征。奸脸,俗称“大白脸”,在滦州皮影里叫“大”角,属于凶残、奸恶的一类。
其显著特征是:突鼻梁、大嘴巴、圆眼珠、扫帚眉,赘肉横生,凶相毕露。他们一出场,观众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是诡计多端的奸臣,便是心毒手狠的恶魔。这是由千百年来人们的传统审美意识和民间大众对忠、奸、善、恶的品质判断所决定的。
另外,在古时的传统大影中,有浓厚的宗教印迹。如影班供奉圣宗佛像,对影戏人称“师傅”,剧本称“影经”,唱影称“宣卷”。
剧本内容也多为宣扬善恶因果的佛家教义。所以,人们有“灯戏从来太虚玄,帐影幢幢尽妖仙”的评说。正因为如此,神仙妖道在影戏里,是个不小的群体。即使是经黄素志改造后的滦州皮影中,也有许多神仙道化戏和历史演义戏。所以,在皮影人造型中,有不少特定的神仙妖道头茬。
影雕艺人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其手中的艺术形象神奇多变。如牛头马面及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雕成兽面人身;阎罗判官凶煞怪诞,而另具特色。
滦州皮影的这些造型是广泛吸取了民间各类造型艺术的营养,加以创造发挥的结果。在我国传统的神话绘画和古刹庙宇的壁画中,都可觅其踪迹。
跟滦州皮影相比,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县皮影也颇具特色,它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鲜明强烈。
在造型上,因为传统的陕西华县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堂会的娱乐之物,其观看者为少数“上等”官宦、富豪、贵人,所以华县皮影的造型均趋向小巧。
华县皮影身高约33厘米,而陕西西路影人高约43厘米;影人由11个部件组成,身和头的比例为5∶1,有别于西路影人身高比例的7∶1。其头部较大,类似于民间剪纸人物和秧歌人物中的大头娃形象,和我国传统的绘画人物比例有共同特点。
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或神采奕奕,或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态神韵各有千秋。
在对影人性格的塑造上,华县的皮影制作艺人首先对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进行强调夸张,做延长处理,通过艺术的夸张变形,达到高度的神韵表现。并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阴柔与阳刚。
其中,华县皮影中的不同角色,刻画情况也不同,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华县皮影对于特殊的物体,也有自身的一套特殊处理手段和形式。如桌椅、帘帐等物,为了追求立体感,而作为显示三大面的俯视处理,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看起来倒也舒适自然。
这些似乎不合乎现代艺术法则的处理手法,由于适合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千百年来并无人提出非议。
另外,如对官帽两侧的羽翅做脑后正处理,正面方领又做侧面处理,对称的发髻却做半侧处理等。均不受现实生活形象和焦点透视法则的限制和约束,是根据皮影本身需要和作者的审美要求予以灵活处理的,这一手法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绘画中可找到依据。
华县皮影影人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
为了追求纤美完整,花朵多做正面处理,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宫殿帅帐、书院绣楼、天堂地狱等,多做满屏幕设置,构图力求饱满充实,装饰趣味郁。空间布局巧妙自然,真窗实门不显拥塞紊乱而气势宏大。
花木怪石也非常奇特,构图精巧、完整紧凑,单木独石即可组成独立画幅。随着剧情和人物活动的要求,可开合聚散,自然成趣。
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富浪漫色彩,特别强调装饰性,不一味拘泥于自然形象的逼真模拟,而是现实形象和主观想象巧妙的糅合,经过提炼、升华、变形,使其更典型、更理想、更有观赏性。
如把龙驹塑造成龙爪狮身、豹眼虎尾、马面鹿角,汇诸兽之精华于一兽,形象既威猛又矫健,鬃毛翘卷,口吐火焰,虽凶猛但望而不畏,虽不伦不类但无怪异之感,反而逗人喜爱。
鬼怪之类的造型,民间艺人们通过广阔丰富的艺术想象,使其手下的艺术形象神奇多变。
如牛头马面及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制造为兽面人身;阎罗判官凶煞怪诞,很有特色。
华县皮影的这些造型是广泛吸取了民间各类造型艺术的营养,加以创造发挥的结果,在我国传统的神话绘画和古刹庙宇的壁画、塑像中觅其踪迹。
华县皮影的雕刻,要求选用上等中型牛皮,经泡、刮、铲等工序炮制成半透明的皮子,再经打磨、摹画、雕刻、着色、上胶封色、熨缀、装订工序方能完成。
雕刻艺人在一块块死板的牛皮上,或认真描摹、精雕细刻;或大刀阔斧,随手运刀打凿,都能用精巧的道具为不同的形象赋予艺术的生命活力。
雕刻刀法基本以镂空为主,以刀凿代笔,结合传统的线描形式,运用简单的几把凿、刀,即可雕出多种形式的图案花纹。如甲靠花纹图案就有雪花、万字、梅花、鱼鳞、星眼、人字、十字、松针等互套四方连续图案。
人物的雕刻,用镂空与凿孔互衬,交相辉映,使玲珑剔透的影人繁而不冗,质朴单纯的影人简而不空,生、末影人的雕刻,线条平和刀法稳健,使其温文尔雅的神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其中,旦角影人的刀法婉转,线条柔和,花纹细腻纤巧,而且兼用明刀暗线,以精雕细琢的雪花万字、梅兰竹菊、福寿字形等图案装饰,使其温柔娴静的神态,更加妩媚动人,充分显示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净角的刀法挺直,线条粗犷奔放,以放射形状的线纹,将其暴躁骁勇的气质揭示得逼真生动,洋溢着将士威武英俊的阳刚之美。丑角的刀法更是独具匠心,为强化个性特征,采取大刀阔斧的粗拙线条,衬以柔巧的花纹图案,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呼应,俗中见雅,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从而产生出刚柔雅俗交融之和谐美。案几绣墩之类的装饰纹样,刀工尤为精细,纹路刀凿兼施,结合块面,虚实之衬,以达到玲珑精致,空灵典雅之装饰美。
宫殿、帅帐之类的大场面雕刻,作者在大块面积的牛皮上匠心独运,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整体安排,采用阴、阳刻兼施、点线面结合插缀的手法巧夺天工,使装饰纹样巧妙地排列接连。
在同一幅画面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同时运用。正面侧面随需要而设置。雕梁画栋,镂线聚密而不感壅塞紊乱;玲珑剔透得好似纤美而气势宏大,互相配合浑然一体,表现出物体的整体美。
花木怪石的刀法,以柔和细腻的镂线“勾勒”花朵,用粗犷简练的刀纹雕刻枝叶砖石,刚柔相济,花叶相衬,显现出饱满、充实的清新美。
牛马虎豹、龙蛇鹤凤之类,刀法简练准确,寥寥数刀就能把马的英姿、猪的笨拙、猴的机警、虎豹的凶猛,表现得活灵活现。各个关节都是用线连接的,可以灵活转动,能够翻滚跳跃,伸屈自如,形神兼备的情趣美。
华县皮影的用色,基本上以红、黄、绿、黑、白为主,传统颜料以藤黄、铜绿、品红为佳。
着色采用我国绘画的工笔重彩方法,以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色彩浑厚沉着,丽而不艳,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装饰趣味。大胆运用色补,以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以镂线凿孔补白,自然调和,获得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
另外,为了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性格,仿照舞台戏剧服饰和脸谱化的色彩,结合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移植创新。采用镂线分色的方法在形象上施以强烈鲜明的装饰色彩,强化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红脸的精忠,黑脸的骁勇,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每种色调都有自身的处理方法和象征意义。
生、旦、末角影人的头部多为阳刻空脸,以空代色,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联想,透过空间联想达到色的补充,获得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效果。
衣着服饰的用色,贫富有别,老幼各异。旦角衣着多用高纯度的艳色,经浓墨重压,镂线调和,富丽而不艳目。
有的则能充分利用牛皮本色,淡色着里,深色压边,刀纹补白,呈现出端庄大方、清素典雅的格调。
老生、老旦用色单纯,多过两三色,在领口袖口处以素色空心花纹装饰,显得朴素大方。穷家生旦影人,多用绿、黑黄、赭、蓝等单色,镂以简练的刀路线条,在屏幕上则形成淳朴素洁的明快色调。
丑角色彩的运用,是以红花绿叶相杂互托,冷暖对称,产生不安定的浮躁色调,再用浓墨镂线调和统一,使色调重新得到协调稳定,获得躁而不浮,妖而不炫的特殊色彩格调,使色彩巧妙地烘托角色,并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殿宇楼阁之类大场面色彩的处理,善于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色进行装饰,非常注意整体色彩的关系。如朱色的柱子和门窗作为主体色调的宫殿,以绿色的瓦陪衬,檐下暗处的斗拱以深色重压,镂线配合,获得威严壮观、富丽堂皇的色调。
阴曹庙宇则以黑灰色的门窗和柱子作为主体色调,用深绿暗蓝烘托渲染,粗犷的线条和块面体积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给人一种阴森冰冷的感觉。
花木怪石的着色,采用互补色对比,鲜明强烈。花朵以镂线做“勾白”装饰,艳丽清新,山石树枝着色后用浓墨重勾,淡墨皴点,兼以刀线衬白,即活脱又沉着,花叶互衬,获得饱满、充实、明快的色调。
怪、兽之类的用色,夸张浪漫奇特。如赤色的驹、绿色的麟、青脸红须的鬼怪,粗犷夸张的色彩虽超出常态,但并不觉得别扭、难看,反而以自身强烈的色彩、独特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
H. 制作皮影的工艺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选皮
西安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为刻制原料,因为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强,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牛皮为最好。如果选用黑牛皮,不论公牛或母牛均可。
制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于木架之上,阴干即成。
另一种灰皮称为“软刮”,浸泡皮时用氧化钙(生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画稿
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由于纸质的样谱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现今能流传下来的明、清样谱寥寥无几。
过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磨,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描图样是用钢针笔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镂刻
雕刻刀具艺人们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雕刻的刀锋起落点叫刀口,刀口有断口、尖头、齐口、圆口之分。齐口多用于方正规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橱、建筑等;尖口多用于炊烟、流云、水波、风带等;圆口多用于花卉图案;断口是用来截断过长的阳刻线,使连接处更多,加强影人的使用寿命。
敷彩
影子雕完后,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人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为一起成粥状,趁热敷之于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
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70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即可挥发,颜色即可吃人皮内,使皮影的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抽缩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则胶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仍会变形。
上述各法有优有劣。用烙铁、电熨斗脱水发汗的方法虽然便捷,但效果较差;压在热炕席下发汗的办法,主要用于皮影大型布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土坯和砖块脱水发汗效果很好,这是因为土坯烘热后,温度平和吸水力强的缘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缓慢。
缀结合成
皮影人物是皮影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
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I. 陕西皮影的雕刻技法有什么特色与风格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皮影艺术普及、成熟。陕西皮影工艺严谨、制作精美,有成套的雕刻技法。如陕西礼泉皮影“火狮子”,色彩丰富,造型威武。
陕西礼泉皮影“火狮子”
J. 成都皮影的造型
成都皮影,属四川西路皮影,古朴、庄重、典雅、大气的造型特点在中国汉族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它美观华丽、雕工精致、线条流畅,设色古朴不失鲜艳,其大气、典雅的特点,给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觉,使人一见倾心。皮影的造型全靠手上功夫,从一张牛皮雕刻成千万美丽的影子,再幻化成百千感人的故事,小小的影子既能让人悲悯剧中人,也能跟随它一起欢天喜地的迎神祈福。
皮影从雕刻开始,就得经过精心挑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制作除掉毛发和血水,将四周穿孔晾干,到最后制作成半透明的皮子,雕刻前用水润湿再按照皮影模子画出外形和轮廓,然后用铳子、刻刀等工具雕刻。虽然各地的皮影造型大不相同,但雕刻的过程却都大同小异。
成都皮影按照尺寸大小,分为大皮影和中皮影两种。大皮影身高六十至七十厘米,中皮影身高二十至三十厘米,影人按角色造型不同,由十一至十四个可活动部位组成,手上关节处比北方影人要多出一节,即手指和手掌关节分开,这就使得皮影戏演出起来更加细腻、生动。影人大多采用单眼侧面造型,使得影人在表演时候紧贴窗户上的剪影效果更为明显。个别神怪形象使用正面或者七分脸造型,形象更加鲜明,个性突出,给人印象深刻。影人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不同影人身段造型使用不同的雕刻花纹,再配以不同的头子,就能成为不同的角色。成都皮影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兼具多种形式的图案纹样,最常见的有蟒纹、雪花纹、梅花纹、菊花纹、水纹、豹头纹、虎头纹、羽纹等图案,总体特征是大额头,蒜头鼻,上唇向外微翘,下颚紧收,以充满智慧的形象展现于人,又不失含蓄典雅。
生角造型中,圆睁的大眼使影人显得炯炯有神,尤其是武生造型,着装多镂刻雪花,梅花等纹样,细致紧密的铠甲造型,北方影子中称之为“靠”。有些在胸部、膝盖等关节处镂刻虎头或豹头纹,疏密有致,配上帅盔即是将军,配以一般的武生头子极为士兵,威武雄壮的形象展现得恰到好处。千变万化,奇妙莫测,一切全掌握在操纵影子的艺人手中。
旦角造型中,微微翘起的小唇,长长的眉线,上挑的眼尾,含蓄中带着活泼。小旦着花衫,雕刻菊花、兰花等纹样,闲散而有序的分布于影人的全身,展现出温柔娴淑的特征,武旦配羽纹,再戴上风帽,风尘仆仆,侠女上路的感觉一观就能感受到。再辅以精致的发式,简洁的小脚,使得影人端庄而又不失妩媚。
净角造型中,圆圆的额头,大睁的眼睛,谨慎而又智慧的形象不宜于表。
丑角造型中,有在面部施以显眼的颜色或使用滑稽的着装,有的大大镂刻眼部,,似鱼状的眼睛,紧抿着小嘴,下颌向里收紧,简洁的几根线条就能展现出诙谐、逗趣的特征,看后让人忍俊不禁。
一些道具和场景的造型,也刻画得十分得体。无论是简洁高挑造型的落地灯具,抑或是自由自在游弋在水中的小金鱼,还是那高挑的梅瓶花架,都能体会到成都皮影在造型上刻意为之而又不做作的造型特点。
成都皮影设色大方得体,基本以红黄绿黑白为主。大胆使用色彩对比,使影人显得古朴大方。特别是黑,红大色块的经常使用,让整个影人变得沉稳,经过几百年的时光,更能显现出独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