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为什么雕刻在徽州得以发展

为什么雕刻在徽州得以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2-13 20:06:04

『壹』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流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始建于宋,大修于明嘉靖年间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艺术就是一个佐证。古祠木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种图案。在艺术上有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从含义来看,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贰』 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徽州三雕只出现在古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徽商巨贾,光宗耀祖。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徽商们,为了回报桑梓同时也为了叶落归根、光宗耀祖,他们有财力、有欲望在家乡修祠堂、树牌坊、建宅第、造水口,也有足够的财力和雅趣用于精雕细刻,以尽显其豪华富贵之气势,徽州三雕应运而生。
第二,精雕细刻,变相越限。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徽商心态始终处于压抑窘境,一方面想借此大兴土木之机大肆张扬些微释放,但另一方面又限于礼制法规不得超越限制,于是只得将财力、精力和发泄欲全部花在精雕细刻上面去,来个变相越限,照样辉煌壮观。
第三,能工巧匠,尽施绝技。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曾评价“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扬州园林大多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龙也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正因为徽州有这么多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才使得徽州三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宏村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砖雕是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艺术,尤其以民间建筑最为花样繁多,是古代汉族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鲍老板,你别吹牛,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你会什么技艺!”中年妇女说:“我会做莲花”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 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从此徽州砖雕发展起来,名扬全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的风格过趋粗扩、推拙而朴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楼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 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饲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寻味。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本世纪80年代,随着徽州古建材料公司的成立,砖雕作为一种实用装饰艺术重新恢复了生机。 徽州三雕
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叁』 为什么晋商和徽商能发展起来

晋商:
一、山西商人资本的发展,不仅使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财,让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回家乡,而且促进了山西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商品物资的交流,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王廷煜投资开采铜矿,刘永和投资开采龙门煤矿,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明朝官营解盐生产,征发盐户到盐池服役做工,叫做“盐丁”。盐丁另立户籍,世代相起,实际上是封建国家的工奴,生活痛苦万状,经常抗工逃亡,生产效率极低。1648年,清政府废除“盐丁”制,把解盐生产改官营为民营,交给商人自行浇晒。第二年又把盐池分为五百一十三号,规定一户商人经营一号,逐一登记。这种经营解盐生产的“坐商”,自筹资金,雇人捞盐,每产盐一百引(二百四十斛为一引),其中七十引要纳税,一引折合白银三钱二分,另外三十引不纳税,抵作商人工本费。坐商对盐池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是却有占有权和使用权,他们只要向政府纳税,就可获得一号盐池,经营生产。坐商雇佣工人的工资,以其技术高低来决定,按年支付,实际上已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坐商就是早期的资本家,盐工则就是近代盐池产业工人的前身。当时,盐池有 20000多名工人,生产规模巨大,超过了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水平。

二、造就了一代理财人物。山西商人资本不论是商品经营资本还是货币经营资本,一般都不是资本的拥有者(即商业资本家)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多数是由财东(商业资本家)出白银若干,委托一个自己信赖的、精明能干的人当掌柜(相当于经理),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财东把资金运用权、人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交给掌柜,独立自主地从事经营活动。定期结帐一次,由掌柜向财东汇报经营成果。如果财东满意,就继续任用,财东信不过就可以辞退。这种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理负责制的方式,再加上以后实行的顶身股制度,促使经营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管理人才的出现,提高了经营效益,这在中国企业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舍得智力投资,举办商人职业教育。早在元代,运城盐池就设有盐商子弟学校,叫做“运城盐运使司学”。清代在包头城,也有山西商人自办的子弟学校。驰名中外的旅蒙商“大盛魁”商号,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设有本企业的训练机构,从晋中招收十五、六岁的男青年,骑骆驼经过归化、库伦到科布多接受蒙语、俄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及商业常识的训练,一般为半年,然后分配到各分号,跟随老职工学习业务。这种重视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办法,就是现在来看,也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四、首先创造了民间汇兑业务、转帐和清算中心,首先创造了类似中央银行的同业公会,都显示了山西商人的精明能干和创造能力。山西商人,最先打入国际金融市场,表现了他们敢于向新的领域开拓的风姿。学习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山西人并不一向就是那么封闭落后,因循保守。明清时代,敢于远离家乡,开拓致富的山西商人,并不比沿海一带的商人逊色。
徽商:
一是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诚信经商在徽商中十分普遍,他们认为“惟诚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二是薄利竞争,甘当廉贾。这在徽州粮商、典商中比较突出。

三是宁可失利,不可失义。徽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处理义利关系上,能够做到“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以义为上”。例如徽商吴鹏翔一次购进胡椒八百斛,尚未付款,发现此胡椒有毒,卖主愿意全部收回,但他仍然照价买下,然后付之一炬。他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如果退了胡椒,卖主可能转售他人,这样就要坑害更多的人,所以他宁可自己受些损失。有一年皖省大灾,婺源商詹元甲受当地地方官的委托,携带20余万两银子去外地采购粮食,当地旅馆老板告诉他:“此地买米,便有抽息(回扣),自数百两至千万两,息之数,视金之数。今君挟巨赀可及数千金。此故例,无伤廉。”在数千两银子的回扣诱惑面前,詹元甲毫不为动,而是说:“今饥鸿载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钱,彼即少一勺,瘠人肥已,吾不忍为。”这种宁可失利、不可失义的精神确实令人感动。像这类例子还很多。

四是注重质量,提高信誉。这在徽州墨商、徽州布商等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肆』 徽州木雕的徽州木雕艺术特色

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赢得世人瞩目。
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徽州古建技艺,经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验,数百年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是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自然得体。
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分雅致的立体画,会给你留下无尽的遐想。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们把民居建筑和所在环境看成一体。因此无论是人们所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
特别鲜明突出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它们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相同,轮廓清晰,这些特点在这里均得充分体现。
同时它也是木雕中风光浮雕的蓝图,即便是人物活动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范本的。 还有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以及奇花异草、就有山区典型形象。更具有徽派版画和徽州盆景和造型特色。
那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虬松、顶平如削、枝著虬龙、苍翠欲滴、奇特的长相)。
那变化无穷的云海、云铺深壑,絮掩危崖,“妙在非海、确又似海”、它使本有千姿万态的奇松怪石,披上了万方魔巾。
黄山的巧石,似人、似物、似禽、似兽的造型,或具象或抽象、全在山崖的顶端。那生动活泼的黄猴,小松鼠以及具有皖南山区特性的飞禽、走兽、虫鱼、恰似鸟类、兽类云集的音乐盛会。
花卉虽说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但处在不同环境和位置上也能显示出地方特征。
即使是戏剧和其它人物动态形象,徽州木雕中很少见到体型高大,性格豪放粗犷的形象,剧中人即便是北方人、雕刻艺人还是设计得一般均比较矮小,不失江南人的秀色气韵。 徽州木雕中的个性特征,能充分体现在刀刻形象上,应该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作品从正面观赏最佳,每地一块或一组献词是在一个平面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增使层次加深。
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讲究观赏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中求变化。 充分利用制作条件及物质材料,表现出高度概括并美化构件。
如在传统题材中的龙、凤、麒麟等,花卉中各种花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
民俗题材双喜、寿字、万字、八节、回纹及人物题材中的力士,仙佛、罗汉等形象动态,赋予美好的,吉祥的寓意应用在建筑装饰的部位上。
但艺术作品中的装饰性不要单纯被理解为点缀的花花草草,它的实际内涵大得很。 艺术作品好内容是要有完美形式来表达的,而形式美与装饰性很难分开。即使是写实的作品也有内在的装饰性。 徽州民间木雕艺人们还善于把闪电等,经过雕刻者运用夸张的具象固定、提炼出他们所熟悉的可视形象,运用到雕刻中来。
徽州木雕的装饰处理,对所表现的形象均作高度概括,并带有变形手法。 特别是戏剧、小说、民俗、神州故事方面的题材,构成手法很像舞台布景、道具和人物活动。有戏剧特写镜头之感。
对人物和环境表现,手法均很简练,常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方法。
为突出重要部分,往往出现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一间屋子伸出一至两个人头,就把这房屋占满了。 民间雕刻匠师通过对生活观察,概括,运用想象,集它们各自优美的部分,来创造理想之物。
徽州木雕还善于把理想的事物和现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处理理想事物有现实的基础,处理现实的事物又有理想的意境。
如木雕中民俗题材“龙腾虎跃”,“麒麟送子”等。讲究表现气势,虎的奔腾如飞,在腿和身体两侧装上“火苗”形象,给人以飞动,快捷感。
有从美好的愿望出发,把不同时间、地点甚至两种生活中的相容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可视形象。
另外常见徽州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然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徽州古建筑工程中的装饰品,同时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完整艺术品。
不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沿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
随着岁月蹉跎,古建筑的变迁,这些三雕作品依然可以作为艺术品安装在现代化的厅堂,装潢客厅,它们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 徽州民居是内向结构,中间天井的四周,井口一样的天光,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几百年来,同一光源的制约下,突出,都是在上面大半部分挖得很深,面三分之一部分则很浅,雕人物的头、手、胸,在散光的投影下,得人物影影绰绰,产生会动的幻觉。很浅呈弧线斜坡与外框衔接,应。在这种特定的光源下,观者的视线只

『伍』 徽州木雕和石雕、砖雕并成为徽州三雕,它在建筑上面主要有什么用途

造型精湛的徽州木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徽派雕刻以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闻名。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之际,徽州雕刻堪称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州砖雕是在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陆』 徽州刻工的雕刻技艺有哪些特点

徽州刻工主要集中在抄歙县、袭休宁以及临近的旌德,其中以歙县居多。歙县一地当时除了县城内“刻铺比比皆是”之外,大部分分散在水路交通要道和县城附近的村落,如雄村、郑村、岩寺、潭渡、虬村等。

徽州刻工讲究精工细致,刀法一丝不苟。在徽州书画家的影响和合作下,刻工的素质和技巧日益成熟。

他们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我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我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

徽派刻工既世代相传,又各有所长,对镂刻十分讲究。徽州刻工长期在线描上寻求表现力的功夫,刻线技艺炉火纯青,灵活纤细精美已成了徽派的共同特点。以线条的粗细、曲直、动静相照,繁简互衬等对应统一的规律来刻画人物。

优秀的徽州刻工刀刻的线条能呈现出一种节奏感和转折顿挫的韵律味,点划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

如《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共有插图100幅,刻工黄诚之、刘启先均为徽派名工高手。

该书刊本插图绘刻精工、气势磅礴,人物多、场面大,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姿态生动,山水、树丛、屋宇、楼台置景饱满而层次分明,线条勾勒流畅须眉毕现,显示出线条的魅力,一点一划刀法纯熟极见功夫。

『柒』 徽州地方不大,为何当地文化影响力却不小

徽州是由六个不大的县城构建的,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徽州的概念,而六个县城中也被分到安徽省跟江西省,但是不可否认,徽州对当地的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徽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越人,因为徽州地区比较小,所以受到战争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唐朝末年至五代时,为了躲避战争很多汉族人都迁到徽州,并带来非常先进的文化。

三、徽文化的历史意义

现在的人将徽州六个县城的物质精神文明总结归纳为徽州文化,凡是跟徽州社会发展相关的,都归纳在其中。徽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完善。徽州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而且也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捌』 徽州三雕的传承意义

徽雕支系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婺源三雕”虽附属于徽派建筑,但它冶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艺自成谱系与“徽州三雕”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扶持
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黄山市的方新中、冯有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4年6月12日至6月17日,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徽大学主办的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安大艺术学院举行。以“从黟县百工出发,行动中的民艺”为切入点,邀请徽州木雕传承人汪德洪等,现场展示徽州的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走进高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很好的效果。

『玖』 什么是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4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为古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四雕是在发达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乡,花巨资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徽州雕刻艺术的发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费时间,加上匠心独运,使得徽州四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徽州四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时达到极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

四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其表现形式要求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上,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做全盘考虑。

徽雕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审材度势,大处着眼,即确定好雕刻对象的位置、比例、上下关系。

同时还要考虑好某处应用某种技法,如对称、呼应、疏密、虚实、明暗、刚柔以及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都要有所权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再分层次运刀,遂将整体的构图化为简略而又不失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

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来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

徽州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内部建筑的重点部位上,如主梁、构架、斗拱、雀替、门、窗、扇板、栏板,以及家具装饰上。

明代的木雕装饰整洁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多呈菱形、方格形、回文形等几何形状。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细、考究,雕镂的层次更多。

始建于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间大修过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种图案。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县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饰件是中晚清时期作品的代表,特别是厅堂梁枋上的木雕极为精细,枋中心有一组群雕,梁两头有弯月曲线。主枋上一幅“百子图”,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构图之精巧、造型之优美,表意之深刻,堪称木雕中的珍品。西厢房的“八骏图”、东厢房的“十鹿图”,采用突起式浮雕,人物众多,或弈棋,或吟诗,或踏青,或细语,神态各一、细腻逼真。

许多图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个层次,其技艺令人惊叹。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门罩、大门口装饰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狮以及石窗、石栏杆、门额等。

由于黟县西递产的“黟县青”大理石,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富有光泽,成为雕琢石雕作品的优良材料。

石雕题材造型丰富多样,果木、动物、云彩、花叶,不一而足。石雕图案多有“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有一对保存完好的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其瓶身所饰山水云雾花纹图案,采用了浮雕与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西递村“西园”中有一对漏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从嶙刚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弯竹顶劲风,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极,堪称石雕艺术精品。

徽州砖雕多用于装饰门罩,贴墙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隐壁、照壁上。在宽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兽,或人物山水,或楼台亭阁,各臻其妙。

明代的砖雕图案简洁,以平、浮雕为主,风格粗犷朴素。清代砖雕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

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至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筑十分看重门楼门罩的装饰,素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称,门楼上的主要构件就是砖雕和石雕,尤以砖雕为多。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画,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

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寻味。

砖雕取材则多选自民间传说戏文故事,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郭子仪拜寿”等,简单的则是八宝、双钱、瑞兽、香草等图案,体现了房主人祈求吉祥、丰收、富贵、长寿等美好寄托。

由于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竹楼极少,因此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较为少见。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都饰以竹雕。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

清代时,徽州竹雕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由于拼接工艺的发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制作更加方便灵活。

有一把竹制茶壶为徽州竹雕的杰作。

此壶通身竹质,自底至盖,以及盖上的纽,均为竹子做成。壶上雕刻精细,显身为八面柱体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为画,皆各类花草。三面为字,一写道“客到相待时”;二写道“茶来渴者多”;三写道“竹壶世间少”。

无论字,还是画,用刀均细腻,线条流畅。

此壶是高11厘米,直径88厘米,口径45厘米。一壶配4杯,壶带杯,杯拥壶烘月托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拾』 徽州木雕为何如此精美,徽州木雕有什么文化底蕴

徽州木雕之所以那么精美,和他的雕刻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徽州木雕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它背后的故事里面。

所以说,徽派木雕的精美和技艺水准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历史底蕴浓厚。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