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设备需要什么
⑴ 中国特色智能制造落地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一、智能制造政策陆续开花结果
日前,工信部透露,经过近半年的遴选工作,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已基本确定,进入公示环节。据悉,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新疆等25个省市区的97个试点项目入围,涵盖了石化、钢铁、航空、汽车、制药、新能源等多个制造业领域。
据工信部介绍,为推进智能制造产业政策落地,将加快上述项目部署,并将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并在各行业进行推广,同时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后续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三大政策,以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并以此形成了制造强国战略政策体系。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解读相关政策时表示,工信部将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在今后一阶段,陆续推出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同时还将以试点示范等措施,面向重点行业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力争形成一批融合发展行业的优秀解决方案并加以推广。
辛国斌透露,未来还将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相关政策的落地,除了在有色、稀土、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外,还将以落实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为抓手,加快在5G、物联网、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新型领域布局。
二、人工智能+机器人迎来新的风口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机器视觉行业发展迅猛,2015年,全球机器视觉系统及部件市场规模达42亿美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美元。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被誉为智能制造的“眼睛”,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智能自动化水平的关键。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市场对机器视觉产品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实际上,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愈来愈密切相关。
新松总裁曲道奎曾表示,如今,机器人的躯体更灵活、更柔性化,进入新硬件时代。同时,机器人智能化不断加强,未来将进入“软件决定”时代,需要更多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此外,多技术交叉、融合、协同效应凸显,未来将是多要素进行竞争,即进入产业生态竞争时代。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现在的机器人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但距离实现认知智能差距还比较远。随着生产企业的不断努力,机器人的“听觉”“视觉”“自主决策技术”等感知能力渐趋实用,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协同合作。
三、系统集成的未来方向是智能工厂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目前主要的竞争优势在系统集成方面,80%的中国机器人企业都集中在该领域。
随着系统集成商围绕机器人做整线集成,机器人等专用设备和电气原件等的价格逐年下调,国内企业凭性价比和服务优势逐渐形成替代进口,市场份额稳步上升,现在已经占据了一半的市场,留给中国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多。
构建智能工厂已逐渐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共识,这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智能工厂是现代工厂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核心是数字化。信息化、数字化将贯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并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与成功率。
系统集成商的业务未来将向智慧工厂或数字化工厂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做硬件设备的集成,更多是顶层架构设计和软件方面的集成。
⑵ 智能制造涉及哪些领域和专业
智能输电主要涉及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维护管理、输电线路智能化巡检、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管理集约化等技术领域。
(1)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领域:开展柔性输电智能调度、智能运行、关键设备智能监测和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控制策略先进、高电压等级、大容量的柔性交流输电装置,包括静止同步补偿器、静止无功补偿器、可控并联电抗器、晶闸管控制串联电容器、故障电流限制器等;研究配置柔性交流输电装置时的全局性技术问题、与常规控制保护配合问题。
(2)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开展百兆瓦级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核心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成套设计、制造、试验能力;研究柔性多端直流输电技术。
(3)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维护管理领域:研究开发标准统一、技术先进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和系统;研究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pms)及雷电定位系统的信息集成关键技术;开展智能评估诊断与状态检修技术、智能防灾与仿真技术、标准化与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
(4)输电线路智能化巡检领域:开展直升机/无人机智能巡检应用研究。开发小型化、模块化、标准化的机载巡检设备,缉哗光狙叱缴癸斜含铆实现机载智能巡检系统的集成化、低功耗、嵌入式;研发小型无人机飞行平台;研究无人机飞行控制、导航系统准度和精度控制技术,长距离实时通信技术;开发线路巡检实时数据分析诊断系统。
⑶ 推进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推进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方式。但是要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就必须颠覆传统生产制造过程中人、设备与工厂之间的关系,在系统层面也要作出彻底的转变。因此,对企业而言,推进智能制造不但需要专业的规划和实施人才,还需要能对这些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进行熟练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从传统到智能,制造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传统制造企业,e-works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主要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产品的设计、规划与决策,称为产品创新数字化,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创新过程。第二个层面是工艺、生产与执行,主要包括工业设计、生产制造和设备维护。第三个层面是技艺与操作主要包括生产车间的现场操作和执行。但是对于智能化生产制造过程而言,这些清晰的过程划分变得模糊。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各层面的工作将相互融合,从而使工作结构呈扁平化趋势。这种不同层面间的融合需要大量融技术理论与技能操作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也使智能制造在人才需求层次上整体呈上移趋势。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设备和人之间必须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系统对人的操作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智能化生产系统更加复杂,对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操作员工必须能对整个生产系统有比较深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各类工业软件进行柔性化生产;第二,为保证智能化生产线的稳定持续运行,企业需要操作人员在具备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实现对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性操作;第三,智能化生产系统无论如何复杂,它也只能生产常规产品,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要在此基础上生产特种加工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很可能是无法完全用智能化设备进行加工的,必须人工操作,但它的操作会非常复杂,对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从传统生产制造到智能制造,除了生产过程发生更本性转变之外,企业的服务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这首先体现在,传统的生产和服务是完全分开的。车间负责生产,销售负责营销。车间操作人员只负责接收销售订单,生产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销售只负责业务洽淡,反馈客户需求到生产车间。缺乏把车间生产直接与客户联通的理念。智能制造却完全改变了这一点,智能制造的目标是把生产线与库存、产品和客户全部连通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包括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在这种制造系统中,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生产者将直接面向客户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生产者必须具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以及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的理念。智能制造过程对人才需求分析传统生产制造与智能制造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智能制造过程决定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企业要推进智能制造的规划、实施与落地,需要更多拥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即更多具备通用性、专业性、融合性技能的人才。第一,智能制造改变了传统生产过程中对人的要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能动性、灵活性、协作性等通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现在都在谈机器换人,在一些机械化、低技能的操作环节完全可以实现。但实现之后,智能化生产线和大数据系统的指挥、操作和运营需要更具专业能力的人才,这都是机器替代不了的领域。从业人员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构建真实的工业系统,以应对自动化系统故障。此外,智能制造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兼具多种工作技能,以能动性地应变复杂性的工作要求。要求能够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生产适应能力,以及实现人机协作”。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一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重塑传统制造模式下人与设备之间的机械关系。第二,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很多专家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企业无法明确需求,对自身的流程、内部业务关系无法理清。在传统的制造业里,有CIO或首席信息官,这些CIO可能是IT出身,但是对于如何将底层数据融合并进行智能分析缺乏足够的理解,技能的缺乏将影响了智能制造工作推进的进程。因此,企业需重点搜寻或培养既对上层的信息化系统有深刻理解,又对自动化技术和方案有深刻理解的专业人才。此外,自动化衔接了机器控制与数据采集,需要基于PLCopen的标准化编程、OPC UA、机器人应用与集成系统的规划与开发等技术人才。随着机器的智能性、集成性的提高,对于自动化本身的人才需求也与以往更加不同,对于软件工程的能力,包括软件开发、软件质量与进度控制这些综合能力的要求较之以往更高。第三,企业需要能够深度理解IT与OT融合的规划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负责智能制造体系的设计和规划,具有统筹全局的运作和规划能力。由于层次架构,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十分苛刻。这类人才首要要懂得精益生产,了解生产过程与工艺,能够将信息通过组织分类来设定企业的制造目标,并能够统筹自动化、信息化与通信规划流程、制定执行路线图,推动项目的进度并持续推进设计的改善。同时还能进行资源的整合,包括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外部力量的协调,类似于一个中央节点来协调各方,对各方设定目标、提出需求,并定义标准接口,设计流程与检查,以及进行阶段性的目标监视。总结当前,随着中国智能制造战略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实施智能化工厂改造推进智能制造转型。最新调查显示,当前绝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仍处于工业2.0补课阶段,在智能制造规划阶段,普遍面临观念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智能制造的实施过程无法推进。这也是当前智能制造战略推进的主要障碍。笔者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从教育和产业层面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问题。
⑷ 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条件
1、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3、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4、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5、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6、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物流等环节的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动态优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流程型智能制造
1、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2、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实现原料、关键工艺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利用,建立实时的质量预警。
3、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4、建立生产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5、对于存在较高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6、建立工厂通信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⑸ 智能制造对于关键基础设施应用有什么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抄说,全场景袭的解决方案那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了,不过,要实现关键基础设施对智能制造领域全场景的覆盖,那对设备厂商的整体实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但是有一家厂商就做到了这一点,这家厂商就是维谛技术,他们拥有完整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既有空调、UPS、监控等单一产品,也有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最优的产品方案,并实现更佳的能效比和更优的TCO,可以满足智能制造的全场景应用需求。
⑹ 制造企业要做智能制造引起自动化设备是必须的吗
不要盲目的买自动化设备,管理跟不上,光靠自动化生产提高产能,到时只会生产的不是客户要的,拖垮企业的业绩。每家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好是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合理的去规划。鼎捷有一个工业4.0的测评模型,可以去测来看看。
⑺ 怎样才能实现智能制造
你这个提问范围太大。因为车间智能化管理包括的东西太多了。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生产机械的智能化,这个成本非常高,比如机械手臂,精密流水线,等等。第二是生产环境智能化,这个包括智能管理系统,智能车间控制,比如空调的自动调控,灯具照明的智能启停等等。屹诚净化专业智能无尘车间,智能净化车间。
⑻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平台
行业权威告诉你:智能制造核心不是机器人!
导读:
逗现在很多人一说智能制造,以为就是买很多自动化设备,就是产线上引入机器人。机器人不等于智能制造,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可能会把好企业给拖垮了。地——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
如果投资回报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内,或者不能通过智能制造带来生产效益提升,该智能制造项目是没必要的。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曾在施耐德创新开放日的主题演讲中发表上述观点。
诚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下,因为一些利好政策与政治因素,中国的制造企业都在积极推动产线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向升级。但在热潮之下,更应该冷静分析:智能制造一定要先医后药、量力而行。因为缺少投资回报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个好企业给拖垮。
所谓先医后药,就是先对企业进行诊断,再拟最适合企业的路径方法。任何步骤都绕不过先做好产品,进行创意产品设计,使其产品易于面向机器人装配、低成本又高质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拥有最少的浪费和最好的质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两步之后,再评估企业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所到达的层次,进行业务需求排序,搭建智能制造的框架,构建良好的布局等。说到底引进机器人,推动智能化进程,更像是一个结果,而非神奇的济世良方,适合于所有的企业。
所谓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业主必须认清企业所处位置、拥有的实力,清楚认知每一个位置的前进目标,在纷繁复杂的现状里找到最适合企业所走的路径,切忌盲目跟风。不贴合实际地去购置大量机器人的后果只能是造成资金的浪费以及机器人的闲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学习德国人的务实精神,抛却不切实际的行为,稳扎稳打地将企业的基础打好。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完备的规划,才能在智能化时代顺理成章地转化升级,进入全新的未来!
⑼ 智能制造包括哪些东东
易云科技了解到的来智能制造包含自的内容如下:
全连接:缺少任一节点的连接,都有可能影响全面自动化的实现。
全控制:除了对环节的控制,还需要对智能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资源整合:智能制造系统化工程需整合供应链、生产、物流、服务平台、营销资源等等,才能最大化的实现智能制造的自动化及产能最大化。
数据采集及整合应用:企业内外大小数据的采集及整合应用是智能制造效率的基础。
数据传递通道与时时交互:多节点交互、监测和控制,以及跨行业、跨领域、跨产品等多场景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系统性的、统一的协议标准,除了整体架构和基础物联网外,还要先从同一行业(领域)开始细化和建立统一标准。
数据模型的多场景创建与打通:真正考验智能制造的是基于不同场景和条件的数据架构搭建和模型应用,以及多模式和场景下的数据及数据模型打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