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大家怎么记
A. 教育心理学: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在不同阶段,老师安排怎样的学习活动来对应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每一教学版阶段发生的权事情,即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
比如
在习得阶段,信息要登记在大脑里储存起来。这个时候,老师要刺激学生记忆,安排学习指导。
在反馈和强化阶段,教师要安排学生做题来强化。
B. 加涅 学习的条件
加涅最初是行为主义方面的心理学家,并且经受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但在其学术生涯后期,却对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便据此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加涅的主要观点为信息加工论,此观点的核心内容为:模拟计算机加工的过程,来解释人类对信息的学习过程以及人脑中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而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之中,就融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内容,实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结合。
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中,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通过人的视觉与人脑的神经元被人们进行登记与收录,此步骤为瞬时记忆。其中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内容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的范畴之中。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我们的加工,其中具有特殊含义或者是经过重复利用的部分内容能够进入到长时记忆之中。并且在未来过程中进行不断提取与应用。这些信息内容的加工处理会依靠我们感觉器官进行登记,并且在我们头脑的神经元中进行处理,这些在头脑中加工,依靠我们神经元完成的学习活动,可将其视为条件反射的活动过程,随着外界刺激的进入,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在头脑中完成。而整个加工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其过程也类似于计算机的加工处理过程,并且融入了个人的思想与认知。人类的整个学习过程,加涅完美的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因此,加涅被后人视为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学家!
在加涅的信息加工论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之中,他还根据学习的层次与学习的结果进行分类,并且该部分为我们重要的考察内容。按照学习的层次进行分类:一是信号学习,这是最低级层次的学习,即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二是刺激一反应学习,其实质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即为主动性的学习。三是连锁学习,若干个刺激与反应的结合。四是言语联结学习,实质为连锁学习,只是以语言为中介。五是辨别学习,即为对事物进行区分。六是概念学习,即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根本特征。七是规则学习,即为概念之间的关系。八是解决问题学习,即为用规则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另一类是按照学习结果进行划分的,包括五大类。一是言语信息,即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语言的形式,诸如背诵出来的内容。二是智慧技能,四个层次分别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其解释如上。三是认知策略。对个人认知能力的调控与调配。四是运动技能,即操作性的活动。五是态度,即对于周边人事物的看法以及行为的表现。
C. 信息加工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起了什么作用呢
你知道情报分析师吧,还有数据分析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获得海量的信息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信息加工很重要!
D.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学习信息来加工理论的代表人源物,主要是美国的一些接受信息加工观点的认知心理学家。如米勒 (G.A.Miller)、特雷斯特曼(A.M.Treistman)、阿特金森(D.C.Atkinson)、奎利恩(M.R Quillian)等,以研究注意和记忆而著称;西蒙、纽厄尔,以研究思维而闻名;又如,米勒与加兰特(E、Galauter)、普雷布莱姆(K.H.P ribram)等,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的循环系统“检验——操作一检验一出口”模型;费根鲍姆(E.A.Feigenbaum)等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初级知觉和记忆模型,通过建立起一个分类树或辨别网来模拟人的学习。
E.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的学习的基本过程吗
下名利和挣扎;老年时我们需要放下悔意和浮华.一切随风,如剔透的水内晶红尘终化.
学会放下容,活在当下!
象庄子一样,泛起不系之舟,饱食而遨游天下!
生命,方如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
要说最尊敬的老师吗,那就要数胡哲老师了,我感谢阳光,它带给我温暖;我感谢清泉,带给我甘甜;我更感谢我的写作老师,他带给我鼓励的微笑.“岂有此理!胡说八道!”一听这熟悉的话,你就知道我们的写作老师来了.
我的写作老师叫胡哲,是我师范时的写作老师.他个子不高,年纪不大,可头发却白了一半儿
F.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有什么影响
加涅在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一) 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学习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的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学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即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及理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等各门学科的结合下,探讨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
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学习理论旨在阐明人们行为变化怎样产生,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的规律,它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技术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桑代克(E.L.Thorndike)和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虽然当时他们已经开始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机械的无意义材料的学习和记忆、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应、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心理测量等领域。用这些成果来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和教育显然是困难的。
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出现了所谓“认知心理学革命”。60年代后的认知心理学分为两派,一派是强调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另一派是侧重分析信息从外部输入人的大脑所经历的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加涅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成为兼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的联结——认知主义学派(也称折衷主义)的重要代表。加涅认为:学习可以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离不开内部和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找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因而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强调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加涅还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新观念,认为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学习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内部认知活动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认识过程。这些理论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及其学习过程的阶段的划分、学习结果的描述,以及获取反馈信息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例如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支持下的发现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引导学习者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加涅之前,学习心理学家们都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学习的理论,但是人类的学习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用某个学习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最终都失败了。加涅的理论则与这种“万能学习论”的思想截然不同。经过长期的努力,加涅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并由此发展出学习层级论、学习过程论和学习条件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习论体系。加涅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并促成了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到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二)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加涅在学习论、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加涅认为,对人类学习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教学理论的知识,教学理论与学习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Gagné,1985)。他所关注的重点就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加涅在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论新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1.关于教学目标。加涅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用五种学习结果来解释教育目标。这五种学习结果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要求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要按照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且提出,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使“教是为了不教”的设想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目标之中。加涅还强调,这五种学习结果的习得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每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所有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这五种学习结果及其学习条件为基础进行设计。
2.关于教学过程。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则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模式(资料来源:Gagné,1988)
这个模型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有机体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注意刺激,当信号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引起人的注意而被感觉登记时,人体内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开始运作了,并且在感觉登记阶段就开始对刺激信号进行筛选,以保证一定数量的信息迅速进入短时记忆。
第二阶段是信息编码,就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将大脑中储存的原有信息结构重组或改建。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非常有限,但如果把信息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组块,则能增加信息的摄取量并增强记忆保持。
第三阶段是储存信息,将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到长时记忆中,以便于日后的提取。
第四阶段是提取信息,即回忆和再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提取线索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距离越近,形成模式匹配,越易于提取。此外,加涅还将期望和执行控制与其他结构联系起来,融入了人本主义和控制论的观点。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对有机体内信息加工过程的描述与分析,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而且为把握学习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科学依据:
1.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仅考虑到刺激本身的特征,更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量减少或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使学生自始至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
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应适当减少短时记忆的负担。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信息,不给他们留下加工或思索的余地,结果只会顾此失彼。
3.“组块”有利于短时记忆能力的增强,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组成有意义的块状,构建有意义学习,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提取过程中,注意与原有信息的匹配,因此,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原有信息的适时使用,讲练结合。
加涅认为信息加工模式可用来识别学习的结构,揭示学习的内部过程。据此,他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内部阶段,即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中发生的事情,即学习的事件,这些都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加涅根据信息加工模式揭示出学习的过程及其内部加工阶段,不只是为了说明学习是如何进行的,而且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使教学设计中的每项工作,都适合于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
注重应用,即把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是加涅学习理论的最大优点,也是他对教育技术学的突出贡献。加涅在学习的内部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内部阶段相对应的,并对内部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指导、影响并促进这一过程。加涅把每一教学阶段中发生的事称为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来安排和控制。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教学事件构成的,而设计教学的目的,又是要有效地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因此,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吻合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完美匹配。
3.关于教学方法。由于加涅注重教学事件对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影响,所以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布鲁纳(J.S.Bruner)和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相比,加涅更关注教学方法,即教师如何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大关注教学内容如何编排,因为一般教师很少有可能自己编写教科书。加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中所确定的学习结果类型及某类学习当时所处的学习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加涅对教育技术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由于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是在他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他的教学设计原理也就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其教学设计原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这是加涅教学设计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成为加涅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教学设计原理,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任务分析导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原理、教学目标制约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的原理等。
加涅还开发了一系列实施其教学论思想的具体教学设计技术,如用五成分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任务分析的技术、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技术以及教学结果测量与评价的技术等。
(三) 确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学习起点论
对于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来说,逻辑起点的选择和确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逻辑起点不仅决定着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且决定着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并形成不同学派独特的研究范式。
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逻辑起点的认识存在着两大主流学派:一派是媒体起点论,此派形成较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是此派的主要代表;另一派是学习起点论,此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就是加涅。在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中,学习范畴不仅是逻辑起点,而且是贯穿全书的逻辑主线。加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所有问题都是基于学习而展开的,为学习设计教学(Design Instruction for Learning),人类的学习是教育技术理论源泉的中心,促进人类有效学习是教育技术学的主旨。他希望通过描述教育技术学的所有领域,构建起以“促进人类有效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框架体系。
G.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中,学生的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执行控制”和“期望”这两个专部分。“执行控制属”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H. 论述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急需,14号上午9点前告诉我啊)
思维过程论的体系构成 《思维过程论》将围绕思维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思维,解开思维奥秘的心理状态假说模型,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入,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激活,信息输出,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的总体特征,以及心理或思维活动信息处理的数学表达等十个专题展开。 1、思维是什么思维到底是什么?这是任何思维理论首先必须问答的问题,本文以这一问题的阐述作为《思维过程论》体系的出发点。在一章中先对思维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日常用语,哲学理论,传统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脑科学,当代思维科学对思维的不同理解;阐述了《思维过程论》对思维的界定。提出思维分成广义与狭义思维二个层次。广义思维是以人脑神经活动为载体,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存在及信息为内容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广义信息过程,思维是人类智能的信息处理部分,它的功能是指导主体的行为输出,为主体的生存发展服务。狭义思维是指以符号系统为主要成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提出了狭义思维没有独立于人的心理活动之外的单独的信息加工机制定这一命题。其次,针对思维活动的本质,详细论述了什么是信息。指出信息是通过一定媒介对客观事物及运动状态的一种显示(映射反映)它标志着事物及现象的间接存在;论述了信息的基本性质及特征。指出信息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相对独立性,对信源和载体的依存性、信息的反映性、映射性、信息存在的间接性信息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信息存在的非实体性,信息相互作用的单向性,信息划分的相对性以及信息可转化性等;论述了与信息相关的若干深层问题。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信息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信息与信号的关系,信息的质与量,信息的功能;论述了信息的处理。指出信息处理是一个信息加工者通过物质、能量、相互作用操纵信源,信息载体以改变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过程,信息处理是一个将多种因素进行捆绑的过程;指出思维是涉及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广义信息过程,而不是申农的狭义信息过程。第三,针对思维的载体论述了脑的进化及基本结构,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通讯,人脑的三个功能系统。脑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与心理状态,指出动态神经集群活动是心理状态的直接神经基础和信息加工载体。第四,针对思维的信息内容,论述了主体、客体、主客体相互作用,思维是人脑对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反映。思维反映主客体关系的有效性。指出思维不是对客体存在的反映,大脑只可能处理来自主客体相互作用存在的混合信息,思维不能彻底回答离开主体的客体单独存在时本体上是什么的问题。思维只能回答客体向人呈现了什么?表现为什么,对主体意谓着什么,主体应该如何反应等。然而,主体可以通过思维的这种信息处理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类生存到现在说明了思维信息处理的有效性。第五,针对思维的功能及在智能中的地位,论述了对智能的定义、智能的进化及类型。指出,智能是主体自我生成的,自主能动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与行为二部分,思维活动是人类智能的组成部分。指出,精神现象、心理活动、广义思维的等价性。论述了狭义思维在人心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指出狭义思维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人类智能包含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包含狭义思维,掌握了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人类的心理活动多数情况下就是思维活动。思维是智能进化的最高阶段,是生物智能中的高等智能。 2、用什么方法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历来是心理学和思维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问题不解决,思维科学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在二章中首先阐述了思维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论述了心理学研究经历的思辩方法,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和当代综合研究方法。现有的思维研究方法体系及特点。其次,提出了本文自创的“状态论”方法,论述了系统观的历史进步及面临的若干问题,状态论的基本原理,状态论的现实意义。指出本文自创的状态论是研究心理和思维现象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方法。第三,论述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心理和思维研究为什么需要假说方法,建立心理学或思维理论假说的原则与初步设想。第四,论述了模型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心理或思维研究为什么需要模型方法,思维过程论需要建立哪些基本模型的问题。指出本研究建立的是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模型。第五,论述了自我观察法是直接研究心理活动信息加工内容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学和思维研究进入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对自然观察法的科学性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3、解开思维奥秘的心理状态假说模型心理状态假说模型是《思维过程论》的核心内容。思维过程论的体系就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三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状态的概念,结构和特征对心理状态进行了界定,所谓心理状态是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平均500ms)某种心理活动内容形成且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心理现象存在的总合。这些心理现象存在总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共时态历时态相干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心理状态是指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信息处理的最小功能单位。心理状态由共时态维度和历时态维度的结构组成。共时态维度包括三个子系统,知、情、意子系统,需要、动机、兴趣子系统和气质、能力、性格子系统。历时态维度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还有共时态与历时态统一产生的信息三态。静息态、潜意识态和显意识态。阐述了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亦静亦动性,非实体性,功能间隔性,非线性复杂性以及状态间关系的随机性等特征。其次,论述了心理状态的功能和神经基础。心理状态具有对各类信息及信息的捆绑功能,相对独立地信息处理功能,作为心理过程的最小单位具有间隔功能,针对语法信息,产生语义和语用信的功能。指出了心理状态的直接生理基础是大脑内特定时刻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由特定时刻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产生和维持特定内容的心理状态。第三,论述了心理状态与相关层次的关系。阐述了心理状态与思维的关系提出心理状态的集合组成广义心理过程,而人的思维活动就包括在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之中,狭义思维就是以符号操作为主要成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指出了心理状态涉及的生物物理层次,化学层次,脑神经细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层次以及人的行为层次及关系。第四,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的来源与证据。阐述了心理状态假说来源于哲学层次的状态论,来源于对现有心理学理论中的概念的改造,来源于联想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詹姆斯的意识流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格式塔的完形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动态神经元集群理论。例举了支持心理状态假说的部分反应时研究证据,神经电生理学证据。第五,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模型的意义。阐述了心理状态假说的提出重新划分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及构成体系,指出心理状态的提出,实现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使人们找到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最佳层次,使心理学的研究得以从整体上进行定量的数学表达。 4、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入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起点,不建立信息输入的相关模型无法具体讨论心理活动的信息加工问题。在四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入就是指以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活动为载体以反映主客体关系存在为内容的信息对人心理系统的作用。信息输入是由神经冲动输入所负载的。指出信息输入的多种类型,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其次,论述了心理信息输入与注意机制。指出了现有的注意的理论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注意模型的不足。第三,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的注意模型,指出注意是用于调控信息输入的一种输入至输出反应,是指向自身信息输入窗口的调控过程,其功能是选择信息,切分信息,压缩信息。注意对信息的选择按max择大原则自动进行。还论述了显意识知觉的信息是经中枢注意选择的信号较强者。阐述了注意的信息处理与数学表达。注意对信息处理的四个阶段,三种输入、输出模式,注意的神经机制。以及心理状态注意模型的特点,注意对部分心理现象的解释等。 5、心理活动的信息编码在五章中首先论述了信息编码的概念。信息编码是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无论是信息通讯、存储、转换和利用都离不开信息编码和解码问题。指出,信息编码就是指将信息与某种载体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使之变成载体与信息结合的信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信息从载体从剥离出来的过程。信息编码有物理、化学、神经活动的信息编码,信息编码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其次,论述了心理活动的信息编码。论述了来自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与大脑中的物质、能量、神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编码问题,指出心理活动的信息编码涉及分子水平编码,神经元水平编码和神经元网络关系的信息编码。指出了心理活动信息编码的基本过程。心理活动信息编码的多通道、多水平、多类型问题。第三,论述了感官水平的信息编码。论述了感官水平的不同通道神经脉冲对信息的编码。指出感官水平的编码主要是对事物局部特征的编码。第四,论述了中枢的信息编码。论述了中枢水平的多级编码以及动态神经元集群关系的信息编码与Hebb原则的关系。第五,论述了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的时空统一编码。指出大脑内对象整体信息的编码与心理状态的关系。第一信号信息与第二信呈信息的编码问题,论述了编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第六,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模型信息编码理论的特点。论述了动态神经元集群编码决定心理状态的信息内容及信息之间的关系结构。 6、心理活动的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是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信息以什么方式存储于大脑中将决定信息的检索提取和输出。在六章中首先论述了现有信息存储理论。阐述了人们对学习与记忆的理解,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存储理论。其次,提出了心理状态假说的信息存贮模型。阐述了信息存贮的概念和分类,人脑是如何存贮信息的,信息存储的单位化模型,信息存储的多重记忆模型。指出输入大脑的信息按时间相关性原理存储,即同时或继时呈现于大脑中的信息捆绑在同一记忆结构中,长时记忆以功能离散的单位化的形式存贮于人脑系统中。记忆的信息负载于多种通道多种载体的多种水平之上。第三,提出了长时记忆的动态变化及数学表达。阐述了记忆遗忘,记忆在输入的启动作用下的变化,记忆的增强,记忆信息之间的重组,各记忆单元之间序关系的变化等。给出了长时记忆遗忘的数学表达。第四,论述了心理状态模型中的感觉记忆。阐述了感觉记忆的研究,心理状态中对感觉记忆的看法。第五,论述了短时记忆问题。阐述了短时记忆容量为什么是7±2块组的问题。指出短时记忆容量与心理状态时间尺度极限有直接关系。第六、对心理状态模型与现有模型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心理状态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的比较与认知心理学模型的比较。 7、心理活动的信息激活心理活动的信息激活是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信息的激活谈不上输入信息与记忆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激活的状态决定心理活动特定时刻的输出,离开信息激活的描述就不能建立整体的心理活动信息加工模型。在七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原理。阐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心理信息会受到激活,心理信息的相似激活原理,即凡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记忆单元之间,表现为知,情,意,需要,兴趣,动机,气质,能力,性格等具体心理活动内容的相同或相似单元之间具有相互激活的关系。这叫心理状态信息的“共鸣激活”原理。其次,论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机制。阐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神经细胞通讯机制,心理信息激活的数学表达。指出相拟激活关系可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来刻画。特定对象的受激启动量等于自身存在程度,乘以自身对作用于自己的对方的隶属度再乘作用于自己的对象本身的存在程度。第三,介绍了支持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证据。阐述了联想心理学的联想定律,神经生理的条件反射泛化现象,格式塔的同型论,以及实验心理学的信息相似启动效应对相似激活原理的支持。 8、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出信息输出是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要用于指导人的行为就必须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和提取出来,信息输出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在八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活动信息输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什么心理活动是信息输出,如何判定有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出相关的三个层次,和三种输出模式。其次,论述了心理活动信息输出的过程。阐述了心理活动过程输出了什么内容的信息,对心理活动信息输出给出了了数学表达。指出心理活动信息输出是按竞争的择大机制进行,阐述了信息输出的反馈与人的显意识知觉的关系。第三,论述了输出模型与心理活动整体信息加工的关系。阐述了若干心理现象与输出模型的关系,输出与心理活动整体信息加工的关系。 9、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的总体特征能否对心理和思维活动的总体特征作出科学的判断关系到思维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成败。在九章中首先论述了思维现象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现象指出思维现象具有整体性突现特征,思维现象不能还原为心理要素的线性加合。其次,论述了思维过程的随机特征,指出由于心理状态间的非确定性决定了心理过程近似于马尔可夫过程。第三,论述了思维现象的动态性特征,指出思维现象是时变现象,是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以及思维信息处理中的并行、串行,精确与模糊,确定与随机,不同层次量与质的转化等特征。 10、思维的信息处理及数学表达人的心理包括思维过程能否用数学来研究?用哪些数学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心理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将使心理科学走向成熟成为一门规范学科,也将使人工智能研究获得大的发展。在十章中首先探讨了建立思维过程数学模型的前提,指出要实现描述对象量与质的转化,将属于质的问题转化为量及量关系。要在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和思维活动的整体的定性理论模型。解开思维所需的数学工具要已经具备。其次,给出了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十多个公式。心理过程公式,心理状态转移公式,心理状态内信息输入公式,信息存储公式,信息间相互作用激励公式,信息存在程度公式,信息输出公式,长时记忆保持(重现概率)公式,信息启动效应衰退公式和信息不应期公式。第三,探讨了思维数学模型与其它学科中的数学模型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思维数学模型与实现人工智能的问题。 摘自《思维过程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