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工中心 » 中华鲟如何加工

中华鲟如何加工

发布时间: 2021-02-22 01:33:36

1. 鲟鱼和蝗鱼加工干制成鱼子为什么

鲟鱼是现来存起源最早的脊椎自动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种不同又有中华鲟、中国鲟、鳇鱼、苦腊子、鳣等名称,体重:68-250公斤。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

2. 如何养殖鲟鱼

一、网箱设置规格5米×5米、4米×4米,网衣是聚乙烯结构,网目大小视放养鲟种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设置应选择水质条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时还应具有微流、避风、向阳和水面宽等条件。大型水库应选择适宜的库湾设置网箱,小型水库应选择离库坝不远地方设置。
二、苗种放养4月中旬把网箱设置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
三、饲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食。饵料粒径应随着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四、日常管理要安排专人守护,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每次喂完鱼后一小时要提箱检查吃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也要提箱检查并捞岀箱内病鱼死鱼。每10天左右要清洗网箱,除掉网衣上的杂物与附着过多的藻类,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随着鱼体增长要及时调整密度。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换置时采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换入的网箱经过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置在要被换岀的装有鲟鱼的网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换岀的网箱解开拉岀水面。把换岀的网箱冲洗干净修补好,以备换用。注意如果进入高温季节则尽量避免倒鱼,以免造成损失。
五、鱼病防治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提前7-10天下水,鱼种入箱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泼洒箱体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与敌百虫穿插挂袋(掌握好漂白粉挂袋的浓度)。消毒时提起网箱四角,减少水体,提高药物浓度,观察应激反应,待岀现应激时放下四角。池塘养殖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
养殖中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公斤/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公斤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厘米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厘米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投喂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 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在水质管理工作上,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体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水体溶解氧。当池塘水色过浓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3. 中华鲟如何去皮

用热水烫一下。用手巾擦去鳞片就好了清蒸鲟鱼的做法 〔烹制方法〕 1.将鲟鱼肉切成6.6厘米宽、9.9厘米长的块,放人盘中,加盐腌30分钟。姜去皮,葱切丝,蒜拍松,红辣椒洗净切丝。 2.炒锅烧热,下底油,放葱姜丝,冲香味。加汤、下鱼块,放盐、醋、糖、红辣椒、蒜瓣、味精。烧开后,文火炖30分钟左右,撒香菜段即可上菜。 〔工艺关键〕 1.汤一次加足,不可中途添加,保持原汁原味。 2.主料不可过小,熟后加盐更为适宜。 3.糖醋的比例控制在2:l为佳。 〔风味特点〕 1.鲟鱼,据查,鳕、蝗为鲟科的两种鱼,产于沿海各地,以及南北各大水域,体长达三米余,青黄色,腹白色,肉质鲜美,被誉为黑龙江里的“鱼王”。在东北地区鲟鱼历来是作为珍贵鱼类制成席上的珍馐,据清代《随园食单》记载,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历住江苏巡抚、江南及贵、广等地总督等职的尹文瑞公,曾多次吃过鲟鱼并经常自己制做。“鲟寻”一菜中说:“尹文瑞公自荟治鲟蝗最佳”历代都把鳕鱼做为名菜,现在东北仍保持这些传统名菜。 2.鲟鱼性味甘、平。含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丰富的卵磷脂。具有补胃养脾、利五脏、法风湿等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食少、消化不良等症。 3.此菜甜酸咸辣适宜,汤汁鲜美醇厚,鱼肉细嫩可口,肉色洁白如玉,为东北地区传统名菜。 http://home.focus.cn/msgview/2843/91893529.html

4. 中华鲟的百科知识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中文学名: 中华鲟
别称: 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
二名法: Acipenser s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科: 鲟科 Acipenseridae
亚科: 鲟亚科 Acipenserinae
属: 鲟属 Acipenser
种: 中华鲟 A. sinensis
分布区域: 长江流域

目录

基本信息
简介
形态特征
生长繁殖
生态特征
种属及分布
保护现状及其保护意义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鲟保护工作的建议
生存现状
适宜中华鲟生存的环境(1)水温
(2)含氧量
(3)pH
(4)盐度
(5)光照强度
(6)底质
(7)透明度
(8)氨氮
(9)水流
(10)流速
基本信息
简介
形态特征
生长繁殖
生态特征
种属及分布
保护现状及其保护意义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鲟保护工作的建议生存现状适宜中华鲟生存的环境
(1)水温 (2)含氧量 (3)pH (4)盐度 (5)光照强度 (6)底质 (7)透明度 (8)氨氮 (9)水流 (10)流速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华鲟
拉文种名:Acipenser sinensis 英文种名:Chinese sturgeon 法文种名:Sturgeon 产地:中国长江(所有的长江流过的地域都算)汶川县漩口镇发现一貌似中华鲟

编辑本段简介
中华鲟是我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口腹位,歪尾。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 500公斤。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鱼籽虽多,能“长大成鱼”而传宗接代的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而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之此鱼中华鲟
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有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身。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如若通过具体实践,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我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尾部犁状,基部宽厚,尾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鱼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由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拦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通道。为中华鲟研究所
了不使人类的生产建设影响鱼类的生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采纳鱼类专家的建议,指定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专业机构--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投放中华鲟规格幼鲟30万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来,已累计向长江投入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幼鲟444万尾,放流大规格的胭脂鱼种6500尾。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以保护中华鲟为首要宗旨的同时,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了中华鲟园。中华鲟园地处湖北省宜昌县小溪塔集锦路河心岛上,占地面积189亩。鲟园地理位置优越,机场、火车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龄。但其性成熟较晚。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至22龄,体重40至125公斤;雌鱼为16至29龄,体重172至300公斤。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据观察,中华鲟年平均增长速度,雄鱼5至8公斤,雌鱼为8至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至14年。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 溯河洄游性鱼类
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编辑本段生态特征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
编辑本段种属及分布
世界鲟科鱼类计4属24种,其中: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我国有鲟科鱼类计3属8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拟铲鲟属1种。中华鲟
鲟形目鱼类(Acipenseriformes)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Actinopterygii),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覆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lei)。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大约两亿年前)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的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有8个种。在我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自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我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瓯江、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现在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编辑本段保护现状及其保护意义
中华鲟
最大个体重达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们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中华鲟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产卵洄游时进入长江,上溯数千公里抵达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繁殖,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不易恢复。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运业对其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尤其是葛洲坝截流阻断了洄游路线,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 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造成长江中中华鲟的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中华鲟已成为濒危物种。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如不采取坚决果断的保护措施。不出50年,中华鲟将有可能灭绝。 中华鲟的险恶生存处境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长江的中华鲟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省荆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及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鲟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为保护这一珍贵动物,采取多项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编辑本段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目前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编辑本段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鲟保护工作的建议
第一,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护区,并强化管理。 第二, 大放流规模并提高放流规格。 第三, 大科研力度,力争实现全人工繁殖。 中华鲟的商业经济价值及合理利用 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由于它们的个体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鲟鱼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 中华鲟在国内外水产品中商品价值也极高,又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皮可制革;鳔称为“鳇鱼肚”,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上等漆料,并可入药;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体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尤以鱼卵最为名贵,用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含脂量极高,被视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据报导,中华鲟所含的抗癌因子是目前的主药源鲨鱼的15至20倍。可以说中华鲟浑身是宝,确属难得的特有经济鱼类,在分布区其自古就为最要的渔业对象。因此,积极研究开发中华鲟的增养殖,并在大量增养殖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大有作为。 正是由于中华鲟具有这些优点,才造成了它们被大肆捕捞破坏,从而导致中华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严厉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杀上市流通。但正是这样,才造成了关于中华鲟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为拯救广东省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经有关部门批准,顺德、南海、三水、东莞等地先后办起了一批中华鲟饲养场,如农业部批准成立的中华鲟南方养殖基地。中华鲟也在人们的精心繁殖饲养下已具有了数以百万之众。应该说它已摆脱了濒危绝种的境地而进入了鱼丁兴旺的时代,其繁殖量已达25万多尾,迅速扭转了前几年中华鲟濒临灭绝的局面。 据《羊城晚报》2002年3月3日报道,中华鲟已在广东形成人工种群,目前5公斤以上幼鱼存有量达20万尾以上。如果这时仍硬要贴着"一级保护"标签而让人们品味望梅止渴,这不合乎情理。因此,关于中华鲟应允许上市销售的呼声也不绝于耳。然而中华鲟因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一直被禁止捕杀上市流通。即使作为人工繁殖类群上市也必须依照有关法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规定,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必须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场利用,而中华鲟从鱼苗到子二代约需30多年时间,若依照法律,其经济价值需等到30多年后才能体现。长年卖不掉的中华鲟让养殖户备感资金压力。中华鲟养殖业因科技进步而兴起,又因法律滞后而遇阻。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其实,国际上已有不少物种从“绝境”中走出来后就为人类造福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要背上什么包袱而窒息了我们的思想,使中华鲟的保护和养殖陷入两难的困境。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尊重事实,体恤民情,实行有管制地开发,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不符合形式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关部门可根据现状适时修改有关规定,有限度地放宽对中华鲟等野生动物的保护限制,允许少量中华鲟上市流通,以期合理利用中华鲟资源,充分实现中华鲟的价值。 中华鲟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编辑本段生存现状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米、3/秒减少到11090米、3/秒,减少了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应严格限制,切实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
编辑本段适宜中华鲟生存的环境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水中国宝—中华鲟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中华鲟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5. 中华鲟鱼怎么做好吃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中华鲟鱼被你抓了来吃?赶紧放生啊,你活得不耐烦了?

6. 鲟鱼制作注意什么

需要注意去除鲟来鱼的腥源味,用生姜和料酒可以去除鱼腥味,方法如下:

准备材料:鲟鱼 900克、葱 适量、姜 适量、料酒 适量、盐 适量、蒸鱼豉油 适量。

1、第一步把鲟鱼宰杀好。

7. 鲟鱼怎么做

汤灼鲟龙鱼

材料
鲟龙鱼1条(约750g),魔芋丝、浓白汤、绍酒、精盐、味精、熟猪油、葱段、姜片、干辣椒各适量
做法
1、将鲟龙鱼宰杀,初加工,洗净,批成大片状,摆成原形于盘中,用葱、姜、干辣椒、绍酒、精盐腌渍备用。
2、将魔芋丝焯水后放入煲中,加熟猪油、浓白汤、精盐、味精置酒精炉与鲟龙鱼同上桌,待汤烧沸,放入鱼烫熟,方可食用。
小诀窍
1、鲟龙鱼要选新鲜的。
2、鱼下沸汤要待鱼熟后,方能食用。

清蒸鲟鱼

材料
主材:鲟鱼
腌料:蒜、姜、葱
其他:食用油、香油、味极鲜酱油。

做法
1、用毛巾垫着,抓住鱼的尾巴,用刀轻刮鱼身,就能把鱼身上的粘液都去掉,然后在鱼身上割口,这样做一是方面装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蒸透和入味;用刀轻刮鱼身,去掉粘液
2、要准备一碗腌料,用几瓣蒜,一片姜和一点葱花,放在碗里捣碎碎的,出汁,然后涂在鱼的身上,尤其是鱼身切口的部位和鱼肚子里;
3、腌大概五分钟,这时候鱼本身也会出汁,所以要把这些汤汁都倒掉;
4、把蒸锅里倒上足够的水,上汽之后把鱼连盘子一起放进去大概蒸十分钟;
5、锅里放一些食用油,等油热的时候放几粒花椒进去爆香;切几根细细的葱丝,备用;
6、等鱼出锅的时候,在鱼身上淋几滴香油和少许的味极鲜酱油,把切好的葱丝放在鱼身上,趁着做好的花椒油很热的时候,全部淋在鱼身上即可。

8. 如何制作中华鲟炖汤

您好,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您!
1.鲟鱼洗净切小段儿,用盐和料酒稍腌一版下;
2.油锅7成热,下权鲟鱼段稍煎一下,即可添汤,加葱段和姜片,炖熟后将鲟鱼段捞出。
3.熟鱼肉用刀剔下来碾碎;然后用原汤继续炖,成羹后,勾薄芡即可!
鲟鱼羹可掺熟蛋黄、菜汁,各种粥!喂给小baby是最好的!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如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m我,咱们共同研究!本回答绝对是自己一字一字打出来的,支持原创,鄙视复制!

9. 鲟鱼如何宰杀

  1. 杀鲟鱼抄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鱼头一木棒将它敲晕。

  2. 接一盆开水。先将鲟鱼的背部有鳞片的地方浸入开水中,烫四到五秒左右。

  3. 手轻轻一搓,鳞片就会被搓下来,其他部位也一样。

  4. 注意不要烫的太久,会把鱼皮烫破的。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