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北地区开加工厂的人少
㈠ 考虑到西北地区服装厂很少所以我想在西北地区半个服装生产厂,大家能否给点建议!
是自己做吗? 如果是来料加工的话,一个是货源少 还有工价低 如果在外省有货源的话东西来来去去又很麻烦
㈡ 为什么西北地区(如:西安)开淘宝网店的人很少,或者说淘宝网店分布很少
淘宝关键是要有可靠的货源,一定要是一手的货,才可能保证及时供货,西安这方面条件比较差,所以开淘宝的比较少。
㈢ 为什么西北最不发达的地区宁夏人均工资普遍偏低,但物价很高为什么我们这里牛羊肉供货紧张,还能出口。
扫了
㈣ 西北甘肃地区我想开个小厂不知道做什么好
说实话,你在家乡开厂,就要利用家乡的优势。比如你们那里的黄酒和皮特果都是比较有名版的,你可以做这个权的包装,把产品包装好外卖。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你们那里有优势的东西你多考虑一下是最现实的,毕竟别人给你的意见都是自己所处的位置。再说,西北地区比较特殊,物流体系现在不好,你可以考虑一下都可以的。现在社会你只要运用自己的优势运用的好,那才叫机会。
㈤ 国家好政敕为什么南方工厂多,北方少,政府干什么的不给北方多办厂。政府有没有好办法。给人民办的好事
开工厂需要考虑市场、社会环境、水电煤等能源、资源、人力人才资源、交通、政策等因素。中国南方政策开放、人口多,市场大,气候环境好,农业发展多样性,近海,近江多,海河交通发达,多私人企业,中小企业、轻工业、小工厂,吸引了全国大量的人才、人力、资金、外企发展。中国北方平原多,资源多(煤铁石油都在北方),是发展重工业的好基地,建国开始就发展了大量垄断性大型国企,受气候环境影响,北方发展轻工业竞争力低(最明显的例子是苏俄,寒冷的天气发展不了农业和轻工业)。不过,吃大锅饭的国企多,也造成了北方政策保守,转型困难。除了通信、银行、能源、交通等垄断国企之外,90%国企都是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最明显的是东北,投资不过山海关就是因为东北国企扎堆,转型顾虑重重,困难。
目前,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台海两岸、长江两岸。其他东北、西北、西南的企业集中在铁路附近。很明显这是因为交通,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政策上的优势。
北京、上海不用说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垄断性的国企总部。北京是首都,上海位于长江口和中国海岸线南北中心,全国第一大港口,这就是地理位置和交通带给它们的优势。这两个直辖市地位比省高一级,上缴国税给国家多,但政策优惠也很多,办工厂交税都有优惠,所以企业扎堆,发展快很正常。而深圳也不用说了,比邻香港,中国第一个特区,交通虽然比不上上海、广州,但也近海,人工海港发展不错。靠着国家政策的特许(全国很多政策率先在深圳试行实施),发展成全国第三城市,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全国第一。广州位于珠三角中心,祖国南大门,虽然没有北京、上海、深圳那样子有国家政策特惠,但依靠全广东财政的补给,跟深圳力争全国第三城市,并且靠吞并周边的从化、增城等地,多年力压着深圳,拿下“北上广”的全国第三,可惜最终还是被深圳超越。
至于重庆、天津,河南那些城市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就不用提了。重庆、天津,河南这些地理、交通、环境不佳的城市依靠着中央有人(没办法连续几届z理都是这些地方做官起家的),长期被领导拿出来当政绩工程来发展,重庆、天津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直辖城市(比省高一级),连续20多年被中央拿了数亿万亿的资金财政补贴发展,都比不上没有国家财政补贴的苏州、成都。21世纪初,天津花了数万亿搞滨海新区,完全忽视冬天港口结冰等问题,搞起来的滨海新区现在尴尬的要命(除了国企跑不了,没有多少私人企业去,跟雄安新区这种领导拍拍脑袋搞出来的政治明星城市一样)。重庆这个山城,抗战时期、60-70年代的战时首都,连地铁都建不了(重庆现在城轨多,到处都是山,地铁除了近的地方都修不了),每个区都隔的那么远,经济怎么发展(花掉90年代全国17%GDP建设起来的三峡大坝建设时,吹的重庆直通万吨轮船,长江黄金水道,货运量相当于100条京广铁路,结果三峡大坝修好后,长江中下游的平均水深还是4-6米,吃水6米以上的万吨轮船过不了南京,3000吨以上的轮船被长江数十座大桥给拦住了,全国人民傻眼了,牛皮被吹破了)。河南更惨一个黄河地上悬河(黄河河面比开封高出13米,历史上被淹过6次,地下有 6座城下古城,黄河河面比郑州高数米,民国抗战郑州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被淹死,黄淮平原数千万人受灾,黄河河面比新乡高20米,比济南高5米。黄河下游两岸的城市都在它的威胁下。),历史上黄河每次决堤,半个河南都是灾区,没有多少企业敢冒着生命危险去河南的中原地带城市发展的。这些政治明星城市,一旦失去国家财政补贴,肯定跟东北一样,发展停滞。
㈥ 开发大西北为什么没有人去,难道不是创业机会吗
做餐饮行业。。尤其是面馆类的。肯定赚钱因为那面的人爱吃面。。、
有需求就有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㈦ 为什么开公司或者建立工厂的人很少将地址选在池塘边或者河道边的地方
一般是低洼地区域,受洪水影响可能性大,因障碍河及池影响,道路交通唯一,市政管道及线路密集,拆迁费用高,而地块局限,开发性价比较常规地小。诸如此类客观原因吧。
㈧ 西北地区存在的问题
中国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及内蒙古西部两个盟,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其缺乏。年降雨量一般小于500mm,大部分地区小于200mm,甘肃、新疆、内蒙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0mm。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极不均衡。其中,地表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资源分布范围广,开发程度低,利用率尚不到30%,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目前,西北地区有2000 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尚未解决,人民生活困苦,缺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西北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土地辽阔、水资源稀缺的基本特征,构成了这一地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水资源成为该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实施西北地区大开发战略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导致水资源紧缺
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2070 亿m3,且时空分布不均,而人口激增、经济发展使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水资源十分紧缺。新疆人口从433 万到1700 万,增加了近4 倍;耕地从121 万hm2到400 万hm2,增加了3 倍多;用水量由160 多亿m3到460 亿m3,增加了近3 倍。今后,这一地区的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要进一步发展,然而,水资源是有限的,用水量已不可能与人口、经济同步增长。陕西全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30%,但其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分布在秦岭以南,关中盆地经济中心区的水资源供需极为紧张。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100%。宁夏靠大量引黄维持发展。新疆主要经济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均已超过70%。所以,如何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更多的人口和更大的经济规模,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水资源紧缺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绿洲,“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由于水资源稀缺,西北地区的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国难利用的土地,包括沙漠、戈壁、盐碱地、裸岩等有52.75%分布在西北。西北内陆河流出山口后,沿河均分布天然绿洲,水资源进入平原区后被天然生态所利用。人类活动发展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耗用了一部分天然生态的水资源。在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水资源的天然分布被明显改变。人工绿洲增加的同时,部分天然绿洲萎缩甚至消亡。70~90 年代,西北地区的林草地减少了38万km2,人工绿洲仅增加8300km2,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7万km2,湖泊面积减少了960万km2,水库坑塘面积仅增加723km2。与此同时,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
1.3 水资源开发不合理
西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水循环系统。从水平方向看,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高大山体截获较多水汽,形成干旱区的山区湿岛。山区降水大而蒸发强度相对较小,水资源产生于山区。平原盆地降水极少而蒸发强度很大,降水基本不产流。地表径流出山口后沿程蒸发渗透,逐渐耗散,最后消失在盆地中心地带的荒漠无流区。这与外流河径流量沿程加大的特点完全不同。从垂直方向看,西北内陆区高差十分明显,降水从山区到平原,频繁地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这是西北水资源的一个鲜明特点。再从径流含量看,西北地区降水少而蒸发大,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差,土壤含盐普遍较大。河流出山口后不断溶解盐分,同时水分又不断耗散,因此,径流含盐量沿程增加。较高的径流含盐量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一系列不利因素。
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灌区普遍存在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不配套等问题,用水浪费较为严重。新疆总用水量460 亿m3,94%用于农业灌溉,毛灌溉定额为11025m3/hm2。第二,一些地方灌区潜水蒸发损耗较大,易导致次生盐渍化。第三,人为控制山区雪水的自然流态,修建平原水库,造成潜水蒸发大量损失,大片的土地次生盐渍化。西北几个省区盐渍化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一般为15~30%。在较大内陆河的下游灌区,盐渍化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50%。
1.4 水资源浪费严重
尽管西北地区水资源极为紧缺,浪费现象却尤为严重。西北地区人均用水量为850m3,比全国人均用水量几乎高出1倍;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将近90%,而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3~0.4,比较高的也只有0.4~0.6;农田灌溉1hm2用水量,除陕西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高达24525m3,位居全国第一,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m3水产出的粮食产量只有0.5kg,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工业用水定额,全区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182m3,高的在200~300m3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 倍。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虽然有2070 亿m3,但估算可利用量只有1391 亿m3。西北水资源67%集中在新疆和青海,其中夏秋来水占全年来水的50~70%左右,春季来水仅占全年来水的20%左右,而春季农业灌溉需水量占全年需水的35%左右。
目前,改善生态与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用水不足、农业与牧业草场用水严重失衡等等问题,已经成为西北大开发中最尖锐的矛盾。西北地区供用水现状十分落后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首要原因。除供水结构严重不合理外,只注重地表水库的修建造成大量的工程性水资源破坏,同时,西北地区极为丰富的山前冲积扇地下水库,没有充分发挥其空间的调蓄能力。
2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2.1 建立节水农业体系
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的必由之路。对这一点,各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经过几年的示范建设,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应该加大实施力度。农业是用水大户,占总需水量的90%,因此,农业节水的潜力很大,而建立节水农业体系是解决农业缺水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降低地下水位;二是改进灌水技术,采用小畦灌溉,隔沟间歇灌溉,或用地膜、秸秆覆盖农田及其它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减小灌溉定额以减少田间的无效蒸发;三是进行平原水库改造以减小水库面积,保持或增加有效库容;四是进行渠系改造整理、渠道衬砌防渗及低压管道输水,尽量减少输水损失。配合上述措施,采用地膜覆盖和完全可以做到在节水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
2.2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是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在研究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特性,制定切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研究水的问题时,也必须更加紧密地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水资源用在最有开发前景和效益的产业中。
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干旱缺水,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成本高,加上运输条件的限制,要面向全国市场,应在适度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效益。西北地区种植特色瓜果和发展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果木林草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耗水相对较少。果品及蓄牧产品的生产、运输、储藏、加工还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西北农业的发展应该将水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和粮食安全的需要统筹进行考虑,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在工业产业结构方面,西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有条件发展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盐化工基地。但是,干旱地区河流环境容量小、降解能力低,尤其是内陆河,其封闭性使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道内不断聚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工业产业结构上要尽量避免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发展。
2.3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面。要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都要以水资源的安全供给为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水资源规划应成为地区发展计划和其他各种经济规划的基础。制定相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和政策,并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跨地区、跨省的河流,要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主要是强化对流域的规划管理,提出并执行切合实际的流域分水方案。理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妥善解决上下游、左右岸及不同的用水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
2.4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利益关系合理规划水资源
在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到区域内水资源的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规划要求,不仅这代人能有水用而且保证子孙后的用水需求。要把一个流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对已制定的支流规划、地区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协调,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内陆河的每条支流相对于整个流域是局部,西北地区的每个省相对于整个西北地区是局部,而整个西北地区相对于我国西部,相对于全国也只是一个局部。因此研究西北地区的水问题,应立足于西北,但又不能局限于西北。无论是资源,还是生态问题,都应该从更为宏观、更为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如水资源总量问题,除了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本地区、本流域的水资源外,还应积极研究跨区域、跨流域的调水;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任重道远,我们应该面向21 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系统地加强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做好西北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同时,我们还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已经成熟的思路、看准的项目,就要抓紧实施。如生态环境建设,现在全国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多,是以粮食换林草的极好时机,必须紧紧抓住而不能错过。这样,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缓解目前粮食总量相对过剩造成的一些矛盾,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不仅是在西北地区,而且是在整个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方,水资源已经成为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已极度短缺水资源是众人所思考的问题。相信在专家和地方各级人员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下,人们会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