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叶如何加工
1. 箬叶怎么组词
“箬”ruò
1. 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箬竹。箬笠。箬帽。回箬席。
2. 箬竹的叶子。答
3. 笋皮。
箬叶。箬竹。箬笠。箬帽。箬席。
黄箬、 箬壳 、下箬、 箬篓、 箬篰、 箬下、 青箬笠、 箬下酒、 箬下春、 箬包船。
(单独用‘箬叶’组词,可以组“箬叶米团”。)
2. 如何种植箬叶
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就可以移植,这时气温不高也不需遮阴。尽量多带土壤,剪去大部分叶片,种植时土壤要打紧,浇足水分即可以,土壤干时要及时浇足水。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3. 笋干如何加工制作
1、挖笋
想自己在家中制作笋干,一定要去竹林中采挖新鲜的竹笋,最好选择在每年春天的清明前后,这个时候的损失数量最多,而且多数竹笋已经冒出了头,不但好挖,而且挖出的笋个头比较大,口感也特别好。
2、削笋
在竹林中采挖新鲜竹笋以后,要去掉它表面的硬皮,也就是笋壳,如果用手拨壳会特别麻烦,最好的方法是选择锋利的刀具,直接把竹笋外层的硬壳去掉,得到里面的笋肉。
3、煮笋
把新鲜的竹笋去掉,外层的笋壳,以后还要把他的笋节去掉,再把它们用清水洗净去掉水分以后切成片状。然后把笋片放到锅中加清水煮熟,煮好以后取出放在筐中,上面压上重物,把竹笋中的水分去掉。
4、晒干
把煮好的猪血去掉里面的水分以后直接取出放在干净的竹蔑上,摊平,放在阳光下晾晒,在晒的过程中要经常翻动,这样能让竹笋尽快脱水,等它完全晒干以后自制的笋干也就做好了,想吃的时候取出一些用清水泡发就可以。但是晒制笋干时一定要注意防雨,如果笋干晒制过程中淋了雨,那么它的口感就会变差,而且保存过程中容易变质。
笋干除了上面这种做法以外,还可以取出新鲜笋肉以后直接放在盐水中煮制,让它吸收大量的盐水以后取出,再去掉水分放在通风的地方风干,这样做好的笋干保质期更长,但是在食用时需要经过脱盐处理,不然味道太咸,一点也不好吃。
拓展资料:
制作方法
1、挖笋:在清明前后开始挖笋。挖笋时要做到边挖边剥壳边去根须,然后送到笋寮去。
2、削笋:鲜笋送到时,应堆放在篾席上,然后用刀背将根刮平,愈光愈好。如有污泥,须洗净。
3、煮笋:煮锅要用食油等煎煮、洗净。然后加水煮沸,放入鲜笋,锅内鲜笋必须塞实,装好后加盖用猛火煮2-3小时即可。
4、漂笋:将笋桶3只,排放在灶旁,桶内清水要不断流入锅中,然后将淘桶锅内的熟笋叉出,放在中间一个桶内,漂后随即将笋一个一个捞起,用铁杆自笋尖直戮到笋头,使笋节戮穿,内部热气可由此散出,将来压笋时,水也由此孔压出。然后将笋再投入左右两个桶中,漂凉一夜。笋必须凉透,否则带热落榨,笋干容易发酵霉烂。
5、切片或落榨:将漂凉后的竹笋按3-5cm厚度手工切片,然后立即摊开自然晾晒5个太阳即可;先将榨围排好,放在榨桥或垫木上,圈下用板垫好,板上用清洁的大叶茅草或箬皮垫底,再把凉透的笋装入。装笋时,先把较次的笋身靠着圈板,沿板四周先放一圈,然后在圈内再放笋。第一层笋头向四边,笋尖向内;第二层笋头向内,笋尖向外。
这样恰恰把第二层笋压第一层笋上。第三、四层放法如上。第一个榨圈装满后,再装第二个圈。榨圈中部应略放多一些,使中间高起,避免中间不实,发生空隙。如有空隙或不实之处,可用笋衣填实,务使不留空隙。
装好后盖上盖板和枕木,然后压上榨梁,进行压榨。压榨时要逐步加压。开始几天勤加压,一般一天加压二三次,以后可几天加压一次,压榨时间大约为1个月。压榨结束后,就封榨待用。封榨后不能随意开榨,尤其是进行晒笋的地方,更应看准天气才能开榨。
6、晒干或烘(烤)干
晒干:立秋前后晒笋最为适宜。开榨前必须看准天气,并在晒场上做好防雨准备。开榨后,取出压扁的笋,一片片滩在篾席或石块上。第一天晒出后,不要动它,晚间也不收,到第二天中午将笋翻晒。
以后每天中午翻晒一次,晚上仍不收。到第五天,或笋半干时,将笋脑(头)压在笋尖上晒,这时每晚要收进,并将头、尖交错叠成长方形,再盖上木板。晒到九成干时(约7-8天),可以收进屋内,如前法堆放,用板压放二三天,使其回潮。然后再拿出去晒四五天,这样可使笋完全晒干。
7、烘干(烤干):一般在立夏后10天开榨烘笋。具体做法是,开榨取笋洗涤干净,将笋头穿入50cm长的竹条上,每根笋间相距6-7cm,成串后搁在预先准备好的木架上,把水淋干,并凑足100kg左右放进烤房内。烤烘时火力要均匀,不宜过火。烘干到用手指压笋身的较厚部分,如全部铁硬,即表示已经干燥。
晒干或烤干后即成为成品,但因笋头(脑)尚水修理,故又称“毛脑”,经修理待售的始称“净脑”,即为市上供应的笋干。
关于笋干含水量的一点说明
部分商贩打出含水量低于5%,甚至低于1%。这些都是噱头,事实上,如果真的做成这么干,笋干的口味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几乎不能食用。最为合理的含水量,咸笋干是15%~25%,淡笋干是10%~15%,这样的含水量既能保证笋干有较长的保质期,又保持了笋干最好的口感。
参考资料:网络-笋干
4. 太平猴魁的加工工序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时,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不要(即“八不要”)。“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平猴魁制造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
杀青
用直径70厘米的桶锅,锅壁要光滑清洁。以木炭为燃料,确保锅温稳定。锅温110℃左右,每锅投叶量75—100克。翻炒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历时2—3分钟。杀青结束前,要适当理条。杀青叶要求毫尖完整,梗叶相连,自然挺直,叶面舒展。
毛烘
按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依次为100℃、90℃、80℃、70℃。杀青叶摊在烘顶上后,要轻轻拍打烘顶,使叶子摊匀平伏。适当失水后翻到第二烘,先将芽叶摊匀,最后用手轻轻按压茶叶,使叶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边烘边捺。第三烘温度略降。仍要边烘边捺。当翻到第四烘时,叶质已经干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时,下烘摊凉。
足烘
投叶量250克左右,火温70℃左右,要用锦制软垫边烘边捺,固定茶叶外形。经过5一6次翻烘、约九成干,下烘摊放。
复焙
又叫打老火,投叶量约1900克。火温60℃左右,边烘边翻。切忌捺压。足干后趁热装筒,筒内垫箬叶,以提高猴魁香气,故有“茶是草、箬是宝”之说。待茶冷却后,加盖焊封。
5. 箬叶粽子叶煮后是什么颜色
箬叶粽子叶煮出来的水有一点点墨绿色。
箬叶可用作包粽子的叶子、茶叶、斗笠、专船篷衬垫等,还属可用来加工制造箬竹酒、饲料、造纸及提取多糖等。箬竹叶同时具有药用作用药用价值高,对癌症特有的恶液质具有防治功效。
粽叶一般都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其特殊的防腐作用也是粽子易保存的原因之一,气味芳香,闻之如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5)箬叶如何加工扩展阅读:
箬叶属百合科,蜘蛛抱蛋属,地下部具有粗壮根茎,叶柄直接从地下茎上长出,一柄一叶,带有挺直修长叶柄的片片绿叶拔地而起,故名一叶兰,因其果实极似蜘蛛卵,又名蜘蛛抱蛋,终年常绿,叶形优美,生长健壮,是理想的室内绿化植物;
粽叶都是青青的,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经验丰富的老人会将粽叶泡在水中保存,或将其悬挂晾干,待食用时再放到水中浸泡复原,但是这两种做法都无法让粽叶一直保持青绿色。
6. 箬叶树怎么处理才能彻底死掉
植物,尤其是千年古树,给人以生生不息,长生不老的感觉,其实是一种错觉。自然界有生命的万物皆有寿命,植物也是如此。新疆的胡杨,号称“千年不倒,千年不死,千年不朽”,已经是寿命非常长的了。发育迟缓的植物寿命长,裸子植物寿命更长些,如银杏树,寿命可达几千年,但万年银杏几乎没有,因为即使不会自然死亡,也会受到自然界的侵蚀(如风沙,冰霜,虫害,地震,火山等)或人为的破坏而亡。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鲜有几千年的寿命,千年即是古树了。因为这是由其生长周期决定。比如桃树,头三年不结果,幼树期;三年后挂果,再过几年进行旺盛生长期,再过几年产量就会大大下降,进入衰老期,再过些年,部分树枝就会枯死,这棵树的寿命也快到头了。那么假如有适宜的环境,那么树木到了一定寿命,就是接近调亡的时候,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死去的呢?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还没能见到一棵千年古树的自然死亡?又或者有科学家模拟过相关情况?树木到了临近凋亡(不是调亡)的时候,其基因表达的时序性就会出现紊乱,代谢变得不正常,物质和能量代谢入不敷出,体内自由基含量迅速增加(和人一样!),生物膜系统破坏严重,生命系统一步步走向崩溃。外部表现在,生长发育几乎停止,根部吸收能力下降,甚至枯死,叶片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大部分枝叶枯死,……随后,整个大树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即使取其新枝,重新扦插,由于细胞已经进行衰老期,寿命也不长。正如多利克隆羊寿命不长一样。在森林中每天可能有大量的植物自然死亡。当然,纯自然死亡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植物生活在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环境胁迫,正如名人死多是因病去世一样。多年生植物与一年生或短寿命植物生长周期一致,研究衰老的话,研究后者就可以了。沙漠中,有的植物生长周期只有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随后便以种子的形式进行休眼(实际是它们的“孩子”,或是未发育的胚胎,成年植物已经“死”了)。另外就是有的植物(主要是木本植物,也包括一部分草本植物,如竹),营养生长周期很长,但一旦进行生殖生长期,就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导致营养枯竭而死(这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农硫酸放上保证水分很快没有直接死掉或者碱度高点的浓液也行啊把土撬开倒进去再填好很快就行不过大树的就不太管用了顶多死一点叶和根
7. 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湖复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绿色食品为主业的股份制企业,公司集科研开发、基地发展、食品加工、贸易出口于一体,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内设“8部1中心”,下设恩施、宜昌、绿色食品、茶叶4个分公司和黄山桃源罐头食品控股子公司,拥有6个加工厂和1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公司注册资本金5521万元人民币,员工120人,常年安排季节工人2000余人。现有食品加工厂房面积30000㎡,拥有特种蔬菜精深加工、板栗加工、茶叶加工、箬叶加工等加工生产线,引进日本新含气调理食品加工设备及先进技术工艺,按照国际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化生产产品,
法定代表人:张长友
成立时间:1999-01-29
注册资本:8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000000007903
企业类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鹤峰县容美镇中坝路45号
8. 粽子是江南地区的传统食品之一,它是由什么加工做成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食品,而且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不过,在那时,粽子被称为"角黍"。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因地区不同,从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粽子的名称也有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我家的粽子,是有两种:(糯米为主)
一种是里面有香菇,猪肉,豆沙,鹌鹑蛋,花生等等
一种是基粽。(里面什么都没有,无味,黄颜色的,要蘸白糖)
其实也有人只用绿豆和糯米两种材料而已。
其实我吃多了,喜欢第二种。可以冷的吃!
我爱吃肇庆的粽子,好大,里面有蛋黄,好吃!
据说,北京的很多粽子是甜的,有红枣的。
江浙的粽子比较散,四川的粽子包得很紧,可以用筷子串起来吃。
粽子不适合所有人吃的,胃功能不好的人吃了是会加重胃负荷,还有吃了糯米的东西后喝凉水,按照老人的说法是会粘住肠胃的,呵呵有点夸张,但是建议胃不太好的人就少吃粽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