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工中心 » 什么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什么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 2021-01-14 12:15:07

1. 广东省加工贸易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中国现在劳动力开始紧缺,工资成本高,在加工贸易领域没有竞争能力,唯有升级转型,开拓科技型产业企业领域,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以广东还是全国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

2. 我正在为一篇毕业论文的提纲纠结,,,,论文题目是广东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策略

我为身边的杂事搅扰得心烦意乱。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于胡思乱想之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熟睡。忽而我在朦胧中被一阵异香惊醒,睁开眼睛,竟看见床前飘着一朵金黄的菊花,虽在黑暗中,它的鲜艳的色彩也无法被掩饰。那细长的花瓣错落有致的卷曲着,一尘不染的,让人在面对着这“花之隐逸者”时,也顿生心旷神怡之感。我方知那让我惊醒的异香,乃是来源于它了。那香气并不浓烈,宛如悬在空中的一缕丝绦,若隐若现的,使你疑心它本是来自于仙境。我只觉得那花朵连同它的气味已经融入了我的灵魂,我几乎要入定了……
忽然,它开始慢慢的飘走了,而我也情不自禁的随它而去。我不知它要带我飘向何方,只觉得树木,楼房,校园,街道……那黑暗中的万物连同几点未熄的灯火都渐渐离我远去。慢慢的,它们又都融化了,彼此混杂在一起,如一片黑色的河水,时而缓缓的流淌,时而剧烈的翻腾,突然这一切却又凝固了,就像一张被胡乱泼满了墨汁的画布一样。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连那夜幕也离我而去了。我的眼前是一处幽静的村舍,一圈篱笆围出了宽敞的院落,几间草屋在院子中间伫立着,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蓊蓊郁郁的,为这院子平添了许多生气。时候大概是初秋,种在篱边的菊花尚未开放,不过几株性急的已经长出了骨朵儿。往远处望去,可以隐约的看见连绵的群山的影子。
我推开柴门,走入院中,这才看见屋前树下的石桌旁坐着一位老人,他端着杯子,正在那儿安详的独饮——我不知道他是在品茶还是酌酒。不意间那熟悉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禁不住小声说了出来:“啊,陶渊明先生!”老人抬起头,看见了我。我有些后悔自己的冒失,心里思忖着如果他问我是谁,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该如何回答。可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说道:“你好啊,年轻人。”接着便问:“你觉得我住的这地方怎么样 ?”
“真是太美了!”我回答,“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住在这儿能让人把一切烦扰都忘得一干二净……”
“那只是你现在看到的,”他轻轻摇了摇头,说,“你还记得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借用西方人评论他们的牧歌的话来评价中国的田园诗人的吗?”
“记得记得。他说西洋文学里的牧歌老是形容草多么又嫩又软,羊多么既肥且驯,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净土里谈情说爱,于是有人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而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遗漏了一样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者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
“是啊。后人从我的文字中看到的,绝不是我的生活的全部。弃官归隐虽然让我远离了官场的污浊,但因此我也不得不忍受贪官酷吏们的横征暴敛。当那些官差在村子中叫嚣隳突的时候,你跟本没有办法躲避他们。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自己不必再与此等人同流合污而已。而且,生活中的烦恼还不只这些。我虽不愿作官,可毕竟是个文人,于种田还是外行。如果遇上年景不好,一年的收成都不一定能填饱肚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呵呵,现实可绝非诗里写的那么轻松啊。还有更糟的呢:自从归隐以后,我的家里已经着了三次火,遇到这样的事情,谁还能够平心静气?”
“唉,刚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以为来到了您笔下的桃花源呢。”我怃然,“看来世外桃源终于不过是个乌托邦罢了。”
“不,你错了,年轻人。我问你:假如没有那些烦恼,你是否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沉思良久,才答道:“我倒是愿意,只是我不能。我还要找工作,还要准备考试,还要拿学位……”
“哈哈哈……”他笑了起来,“这就是了。其实,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无法逃避世俗的羁勒,除非你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桃花源不是世上的一处地方,而是你心中的一种意境。”我听得一脸茫然,他接着说:“桃花源其实就在你的心里,当纷繁芜杂的世事让你的灵魂无法安宁的时候,你自然会想到它。那里没有争名逐利,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人间世的那许多欲求。那里是一处宁静的港湾,当你的心灵之帆经历过一番惊涛骇浪之后,一定会停泊在那里。只要你在心中为自己保留这样一处桃花源,无论你在生活中遇见什么烦恼,你的灵魂都能找到它的归宿。守住心中的桃花源,你便不会迷失自己。记住:桃花源,就在你的心里……”
心中的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
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没有了村舍,也没有了那菊花。
心中的桃花源啊,我如何才能找到你?
心中的桃花源,你竟比那现实中的桃花源更其缥缈……

3. 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措施

国内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般途径及政策研究较多,个别专家从企业层面研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本文从企业、产业和地区三个层面分别研究了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同时提出要建立与完善统一协调的、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府政策制度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国内外实践及研究现状

加工贸易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贸易方式,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墨西哥为吸引美国投资,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边界工业计划”,直至现在仍然对加工原料和零部件实施进口税减免政策;泰国自60年代开始实施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加工贸易和对外出口,并随着经济增长不断调整加工贸易优惠政策,以达到解决就业、地区平衡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发展高科技、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目的;越南自90年代起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区,并不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以适应对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提出“主动、有选择、有重心、有重点、注重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引资政策;二战后,日本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加工贸易”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于8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劳工成本的提高,开始鼓励境外加工业务。纵观开展加工贸易的国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加工贸易的开展,并随着经济增长不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不同的是,日本境外加工贸易和跨国经营业务早已大大超过国内加工贸易业务,而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也已进行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转移,境外加工贸易非常发达。
纵观西方学者之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出口加工区和产业内贸易角度涉及对加工贸易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是一种新的贸易方式,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发展的结果,是相关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体现(Bashir A.Qasrni,2001;DanielM.Bernhofen,1999;Howard Chao,2003)。有的学者认为,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Jay Barney,1996;Yener Kandogan,2003;Perter J.Lloyd,2004;JackeCukrowski,2003)。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技术溢出效应的途径是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垂直联系效应。
我国自1978年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监管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加工贸易在我国迅速发展。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调整这些政策、条例和办法。其中,针对1985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国家先后于1994年、1996年、1997年、2002年、2003年、2004年进行多次调整,最后一次的2006年调整,剑指所谓“两高一资”,旨在优化出口结构、保护资源与环境、改善贸易平衡、减少贸易摩擦、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政策调整必然对占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但此次调整的积极作用体现何处及会有多大,各位专家说法不一:张燕生认为,此次调整仍属结构性微调,且更具针对性;梅新育认为,此次调整对贸易顺差只能缓解但不能改变方向;刘尚希认为,此次调整主要的直接原因是2006年能耗指标没有达到;沈丹阳认为,下调会使出口增速减缓;杨志勇认为,此次调整对中长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意义;隆国强认为,汇率手段优于退税下调,因会导致国货复进口。至于关于此次调整对加工贸易及其转型升级的影响,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并无专门研究。当然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众多因素,仅靠一项优惠政策调整很难达到目的。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般途径及政策调整的研究。张蕴如(2001)提出鼓励加工贸易向高科技产业突围,依此提升开放式产业结构;张燕生(2003)提出为达到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向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并举的进料加工阶段转变,必须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并提高全球配套生产能力;隆国强(2006)探讨了从提升国际生产价值链位置、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延长企业加工链条、企业进入服务环节、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等方面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提出从政策上促使加工贸易的中西部梯度转移;张旭宏(2005)提出要引进更高技术、实施产业聚集与配套、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价值链、培育自创品牌。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专门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很少,仅有苏桂富、刘德学、陶晓慧、付丹、卜国勤等(2005)从全球生产网络角度,研究了知识转移扩散机制、研发扩散与合作机制以及学习机制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系,这实际是研究了企业层面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机制,这一研究是国内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认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综合体现于企业、产业、地区多个层面,本文将从这一认识出发描绘简单的总体框架体系,详细的描述有待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二、基于竞争力提升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

机制是一种事物或现象中的各个因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我们研究市场机制是研究构成市场的各要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是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研究经济机制,是研究构成国民经济各要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与过程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同样我们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是研究转型升级中的各要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是如何提高相关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因而,我们只有基于提升竞争力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揭示其内在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1、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制

从字面来看,转型升级分为两方面,即转型和升级。转型是横向跨越,而升级是纵向跳跃。对于企业来说,加工贸易的转型,意味着由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由承接OEM业务的企业转向承接ODM业务的企业,甚至是转向含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企业,由单纯加工制造企业向营销及服务型企业转变;加工贸易的升级,意味着企业由承接产品价值链低段业务环节向承接价值链高段业务环节提升,最终提升为一个能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并能将价值链低端加工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生产的企业,而自己专注于技术的开发、产品的更新、品牌的运营、服务的开展等环节。因而实际来看,对企业来说,不管是加工贸易的转型还是升级,是同途同归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企业在同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过程。显然,一个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也许它比处于同一地位的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只有处于价值链最高端的企业才最具竞争力,因为它领先着行业技术,掌握着行业标准,因而其盈利也会最大。利益总是与地位相辅相成的,尽管一个行业只有有限的领先者,或者说不可能任何企业都在价值链的高端,但这丝毫不会消除企业为提高行业地位而奋进的欲望,正像人人都有追求自身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一样。因而追求行业更高地位及自身更大利益,是企业重视加工贸易业务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而加工贸易的性质又决定了这种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或者说加工贸易本身包含了转型升级的机制。刘德学、付丹、卜国勤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企业能力提升”图示①对这一机制的描述较为清楚。这一机制就是在加工贸易的“大进大出”及中外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海外企业对各种有型的设备、物料、技术资料等和无形的经验、文化、程序、方法有意无意传递给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同时国内企业有意无意学习、吸纳改进、提升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机制运行过程中,企业基础与努力程度、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资源禀赋,这三个因素直接左右着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及其转型升级的轨迹。如果我们的企业在领导者素质、经营理念、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与步骤以及企业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我们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或不配套,如果我们不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很难实现。

2、行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制

行业层面的转型即指加工贸易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并同时可能进入制造型服务行业;升级则是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内,总体来看多数企业由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并进一步延长价值链进入服务领域,同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及行业的产生并不断升级。因而,现实中行业层面的转型与升级也是同途同归的过程,同时它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表现与结果。行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制是指,由加工贸易所导致的在行业内及行业间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垂直联系效应的综合作用及过程。加工贸易企业在中外合作过程中,必然从海外合作企业及相关人员那里大量接触和学到了各种技术和知识,海外企业及相关合作人员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学习标杆、模仿对象和赶超目标,在管理人员和一般劳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再加上企业上下游的业务联系,必然使知识和技术溢出到整个行业甚至是相关行业,进而推动了行业及相关配套行业的转型升级,使整个行业竞争力提高。当然,这一机制的运行是否会真正使加工贸易沿着计划的方向发展,也是取决于我国相关行业中的企业的整体基础状况、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及社会经济条件。

3、地区层面的转型升级

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并成为地区特征。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本身具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这种压力机制的来源就是沿海地区劳工成本的急剧提高,它们需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而下面几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成为可能:(1)当前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在其中,跨国公司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体地位,它们处于价值链的最高端,拥有核心技术与强势品牌,为发挥全球各地区的优势,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控制的子公司,或发展战略联盟等形式,将大量业务外包给具有生产优势的地区和企业,或与一些地区和企业合作研发与生产,这其中不乏有大量高端业务的存在。这为我国相关企业承接较高端加工业务环节提供了市场机会。(2)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基础。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在商业理念与商业文化、基础设施、人才素质、企业技术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拥有与海外企业长期合作的经验,已具备了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开展高端业务生产与服务的能力。(3)我国中西部条件。我国中西部资源丰富、劳工成本相对较低,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实施的开发与振兴政策及其自身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中西部有条件和能力承接沿海地区所转移的产业及较低端加工贸易业务。(4)中国与发展中的落后国家的良好经贸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例如中非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当然,地区层面加工贸易业务的转型升级也要以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为基础,同时国家的政策是推动地区层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支持体系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与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环境资源保护与能源节约要求越来越强烈,国际贸易摩擦日趋频繁、国际贸易失衡日趋严重,对外出口结构急需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急需改变。近十年来,由于加工贸易规模一直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且8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控制,6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已成为廉价供应欧美国家消费的“世界制造商”。因而加工贸易的转形升级,对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工贸易虽然拥有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但政府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加速转型升级进程的重要因素。

1、国家必须要明确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定位和总目标

加工贸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然是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战略之一,它有利于保证我国劳动力就业和某些优势的发挥。但也必须明确,加工贸易不管对我国沿海地区,还是对整个我国来说,都是增强企业、产业、地区和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定位是提高企业、产业、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总目标所必需的。

2、必须建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体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以提高企业、产业、地区和国家竞争力为目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引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保险政策、外汇政策等以及相关的行政制度、程序和法规条例。同时,要使这些政策和制度协调统一。

3、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建立健全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职能的基础上,针对加工贸易企业综合开展国际信息收集与提供、技术交流与推广、典型发展案例介绍与展示以及咨询与培训等工作,以有利于推动其转型升级。

4. 图示为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两种转型升级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图中产业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小题1:D
小题2:C

5. 广东省加工贸易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可以参考复这个制: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a href="https://wenwen.sogou.com/login/redirect?url=http%3a%2f%2fwenku..com%2fview%2f0ecd09ee172ded630b1cb615.html" target="_blank">http://wenku..com/view/0ecd09ee172ded630b1cb615.html</a>

6.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途径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O代表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不


小题1:D
小题2:B

7. 加工贸易 结构优化 转型升级 英语翻译

加工抄贸易:

1. improvement trade

其它相关解释:
<processing trade>

例句袭与用法:
1. 我想知道你们是否对与我们进行加工贸易感兴趣。
I wonder wheth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doing processing business with us.

结构优化:

1. optimum structure
转型升级
model-transfer upgrading

8. 有关"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引言

提要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向。然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在理论界仍然存在笼统含糊的倾向,应该加以规范。
一、问题的提出
加工贸易是指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的基本环节是:备案→进口→加工→出口→核销。自1978年在珠海建立第一个加工贸易企业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1996年加工贸易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在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不可同日而语,对加工贸易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审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路径,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的加工贸易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和附加值值低的加工模式,我国的加工活动在整个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加工增值十分有限。因此,如何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国内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加工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不断地提高加工的深度;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这些政策建议既有宏观层面的要求,也有微观层面的建议。我们注意到,对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所形成的共识,而且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研究加工贸易使用频率最多的话语,但我们很容易忽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几个基本问题。所以,科学界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
这里的“转型”就是指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升级”则是要求加工贸易要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即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演进。
(一)转型的目标
1、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型。即由外资企业向国内企业转变。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体是外资投资企业,国内企业参与不足。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比重从1990年的28.8%提高到2002年的75.3%,2003年则超过了90%。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工贸易数量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分别为84%、10%和6%。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3,713.1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408亿美元的84%。这充分说明了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国有企业仅居次要地位,我国自身所获取的贸易利益较少。加工贸易转型的主体目标就是要转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鼓励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因为外资企业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如果加工贸易不能及时升级主体,我国运用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业提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2、加工贸易的对象转型。即由大量进口加工对象向扩大国内采购转变。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象主要是通过进口国外的辅料、零配件和中间产品经过简单的加工装配再行出口。在国内采购的比重比较小,对国内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当有限,也使得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综合的经济效应。国家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进口的品种和规模,只要国内企业能够提供的,在政策上支持与国内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国内企业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3、加工贸易的方式转型。即由加工出口向加工、生产并举转变。我国的加工贸易有相当一部分是订单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最终出口到国外的市场。长此以往,加工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技术不能通过产品的销售转化为技术溢出效应。加工出来的产品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引导和开发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市场的培养和开发,既可以培育新的发展产业,而且也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充分利用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通过国内的销售替代了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促使加工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干中学”,以现有技术设备生产要素为依托,通过技术的攻关,进一步培养加工企业关联生产的能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4、加工区域的转型。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工资增长、劳动成本上升,会削弱跨国公司在沿海地区开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务吸引力,反而刺激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致力于升级换代。因此,对于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应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要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档次。同时,对于我国内陆省份,现在跨国公司投资加工贸易的还不多,主要原因是内陆省份投资环境较差。我国内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内陆地区投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产业。
(二)升级的目标
1、产业链的升级,即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端的产品研发升级。根据微笑曲线来分析,产业链由“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品牌”五大环节构成。产品研发和品牌环节处在高附加值部位,而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则是低附加值环节。产品研发和塑造的品牌往往具有垄断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跨国公司一般将这两个高端环节牢牢控制在公司内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将劳动密集型的环节外包,我国企业承接的正是这种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环节。如果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不及时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加工贸易真正演变成“无根”产业。
2、产业升级,即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升级。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增加技术和资本的相应比重。从亚洲四小龙,特别是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开展加工贸易的情况看,它们原先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打工仔,现在已进入高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重要的制造商和出口商。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地进行了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我国企业可以从他们开展加工贸易所取得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3、产业聚集升级,即促进和提高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关联。大量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越长,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国内应该发展一批与加工贸易产业相配匹的配套产业,使加工贸易企业减少对国外产业的依赖,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一批产业群;一方面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方面,为产业的升级提供产业条件和协作机制。
三、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及相关措施
说到底,加工贸易是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必然结果,它将同一产业的或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安排在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的生产活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一个国家处在加工贸易的哪种环节不是由各个国家的主观愿望所左右的,而是决定于各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加工贸易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是由我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国情所决定的。它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要素充裕的比较优势,是经济的必然。要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因素。可以说,技术因素是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最根本因素。无论是产业链的升级还是产业的升级,归根结底是技术的提升和升级,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的加工企业之所以选择加工装配环节,其原因就是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只能承接国外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业务。
我国的加工贸易必须从对国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技术引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看,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机制。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将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与企业真正地融合,克服技术创新体系在体外循环的弊端。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切科研活动在企业的主导下进行,包括专利的申请、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投入均以企业的身份进行,遵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其次,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加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人才因素。技术问题说到底又是人才问题,人才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从我国加工贸易现状看,除了体制和环境因素外,人才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人才资源结构还很不均衡。从素质结构上看,我国中低级人才和理论型人才比例较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人才主要聚集在国有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非国有部门、企业人才不足。
在加工贸易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高级化。特别是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具体表现在:对企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对企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所占的比重仅为3.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一线技术力量的下降,不仅导致了生产质量和效益的低下,而且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发展“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造成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不足。同时,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较差,导致我国加工贸易高层管理人员缺失严重。要促进加工贸易深入发展,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实现从研发到生产、产品、人员的全面配套。国家要进一步地引导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产业因素。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只是低技术水平的一般加工装配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能力有限,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以降低生产成本,但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因为我国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货周期等方面不能满足外商要求。首先,在增强配套产业的政策方面,我国加强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尽快提高原材料的国产化比率,增强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其次,要继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地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继续推动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大力发挥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淘汰技术装备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产业支撑。

9. 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要答辩了,我不知道选题目的和意思怎么写。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挑战与对策\
国企业整体上是全球化和改内革开放的受益者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开放步伐加速,对外开放的范围、规模和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国内产业参与到了全球经济分工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亦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一员。但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化的扁平世界里多是加工贸易的产物,很多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这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升级,如果比较优势能够处于分工的高端,才能成为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在全球蔓延并威胁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为此,如何结合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把握全球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我国今年的热点问题。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