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油是怎么加工的
A. 古代人是怎么榨油的
古代人榨油的方法:
1,把收获的胡麻籽、黄芥籽等油料作物晒干。
B. 古代怎样榨油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
北京朝阳区境内的一家饭店,在它的大厅里,陈列着一台榨油机,据说它是现今我国保存的最完整、体积最大的手工榨油机。它来自于湖南茶陵山区之中。它的主体部分是用一棵生长了三百年的樟树制成的。在当地使用了二百多年后,被这家饭店爱好收藏的老板搬到了这里。
由于湖南山区盛产茶籽,当地农民便在农闲之季,将茶籽晒干,捣碎后加上稻草做成油饼,用铁箍固定后放在榨油机的榨膛中,用来榨油。
卧式楔子榨油机,在榨膛中装好油饼后,在油饼的一侧塞进木块,然后利用吊着的撞杆撞击木块之间的一个三角形楔块。随着楔块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横放的木块会对油饼产生挤压的力量。正因为这种三角形的楔块在榨油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榨油机才被称为楔式榨油机。
随着这个力量的不断增加,就会有清亮的茶油流出来。这种榨油机也可以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来。
根据专家推测,北宋时期大型的楔式榨油机可能就已经出现,它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正是它们的出现,才导致了真正的专业榨油作坊的产生。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正是这种榨油设备,为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先后兴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采访北京科农环宇机械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成号:如果从有准确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这种老式的木制榨油机在我国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也许它存在的历史可能超过了一千年,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全国还有木制榨油机15万台,出产的油脂占到了全国产量的40%,到了196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木制榨油机,这种木制榨油机才逐步走下历史舞台。
这种传统的榨油方法,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力来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做一块饼要弯六次腰
做完饼后三个人撞
要打撞的时候三个人一起打
一打
咚
一打
咚
一打
咚
一咚一身汗
累得很
第一道做了后,还要把饼拿下来再拆
拆了之后再锤
放羊娃来锤
锤了之后再拿碾子碾
碾细了再来做二道
二道饼做好了再来打
三个人咚咚咚
简直是折磨人.
C. 古代的油怎么做的
古代的油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
植物油,一般是菜花油,蓖麻油居多,现在也有很回多。制作方法我答说不清。老法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植物油,很香的。
动物油,也被叫做荤油,就是动物的脂肪,一般是猪牛羊的脂肪油居多,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猪牛羊宰杀后的脂肪,还有皮(上面附有脂肪),把脂肪,放在锅中煎炸就可以了。现在很多农村还有这种方法。动物油一般吃的少,因为很油腻的。
以前的油都能放心吃哦~,哪像现在,:-( 在城市里,衣食住行,没有一样能让人放心的
D. 中国古代榨取食用植物油的方法
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
不同的油。
春天用牛油煎小羊、
乳猪;
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
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
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
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
。
。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
“
猪肪取脂。
”
也就是
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续晋阳秋》
记:
“
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
客至,
曾出而观。
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
”
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
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
才始有素油。
素油的提炼,
大约始于汉。
刘熙《释名》有
“
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
柰是果木,也
就是林檎的一种,
也称
“
花红
”
和
“
沙果
”
。
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
古谓之
“
帛
”
,
汉谓之
“
缯
”
。
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
其实并非真正的油。
按《天中
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
“
乌臼
”
中提炼出来的:
“
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
〔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
”“
乌臼
”
,实际为
“
乌桕
”
,落叶乔木,
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
·
魏志》
:
“
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
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
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
·
卷四
·
物理》中,已
记:
“
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
可见,
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鼓法:
“
外国有豆豉法:
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赛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
“
胡麻
”
。
《梦溪笔谈》
:
“
汉
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
„
胡麻
‟
。
”
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
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齐
民要术》记有
“
白胡麻
”
、
“
八棱胡麻
”
两种品种,注明
“
白者油多
”
。陶弘景《本草》
:
“
生榨者
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
”
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
素油。唐孟〔言先〕
sheng
《食疗本草》
:
“
白麻油,常食所用也。
”
《梦溪笔谈》
:
“
如今之北
方人喜用麻油煎物,
不问何物,
皆用油煎。
庆历中,
群学士会于玉堂,
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
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
“
胡麻
为上
”
。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
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
、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
“
宣和中,京西
大歉人相食
”
,又
“
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
《天工开物》记:
“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
(莱服即萝卜)
、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
为下。
”
《天工开物》
记当时榨油,
“
北京有磨法,
朝鲜有舂法,
以治胡麻,
其余则皆从榨也。
”
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
“
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
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
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
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
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
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
有生于无出甑之时,
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
油之多。
”“
包内油出滓存名曰
„
枯饼
‟
,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
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
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
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
袋
jie
绞。
”
《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
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
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
“
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
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
„
吉贝
‟
,呼红薯日
„
地瓜
‟
。落花生日
„
地豆
‟……
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
”
檀萃所记
之时乃清乾隆年间。
但作于清
·
嘉庆十八年的
《调疾饮食辨》
《油》
篇中,
却只记植物油四种:
脂麻油(芝麻油)
、豆油、芸台油(菜子油)
、吉贝油(棉花子油)
,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
东笔记》
《油》篇记,
“
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
白者为美,曰
„
白茶油
‟
。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
„
秧油
‟
。
”
也没提花生油。
《调鼎集》亦有《油论》
:
“
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
拔去油气始可用。
又,
麻油熬尽水气,
即无烟,
还冷可用。
又,
小磨将芝麻炒焦磨,
油故香,
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
„
熟油
‟
,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
更妙。
”
E. 古代的油怎么提炼的
古代的人不吃油,平时都是吃一些食物的汁液的啊,因为以前烧火煮饭少版了油烟,空气太好权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吧,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帮你搞点科学理想的想法,那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使用食用油呢?
我估计是人类学会使用石器、到后来发明了铁器,瓷器之后;石器时代,古代人多数会围猎长毛象等生物,一些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把剩下的皮肉保存下来等等,到后来发现火种,然后用火烤熟,吃起来,必然会发现原来皮肉里有油脂。
到后来,炎帝黄帝的时代,发明了铁器,就会使用这些铁器煮食物,而按照古老的石器时代经验,会发现一些花生,原来也可以煮出油来,因此,花生被发现后,经常被当下酒菜,因为香,有油。
再后来,发明了瓷器,发明了其他各种器皿,食物得到更好的保存,油脂、豆脂都会被广泛使用。因为中国石代就有很多酒店,没油,他们怎么把菜煮的好吃呢?所以,食用油就变成生活用品了。
而到了现代改革开放,食用油才被冠名,叫成某某牌子花生油”“某某牌子老抽”“金龙鱼油”“等等
F. 古代人最早如何使用石油,如何提炼及用途
鄜、延境内抄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袭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梦溪笔谈》)
G. 古代人吃的食用油怎么提炼出的呢
元代之前,有关植物油的记载多是种类、用处之类。用啥办法来榨油,只要“炒焦压榨,才得生油。”这般的寥寥数语。至于榨油用的用具则找不到记载。初次记载了榨油用具的是元代王祯所著的《东鲁王氏农书》。在这本书里有一章节《油榨》,具体记载了油榨车的结构和使用办法:“取油具也。用坚大四木,各围可五尺,长可丈余,叠作卧枋于地,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槃上圆凿小沟,下通槽口,以备注油于器。
凡欲造油,先用大镬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辗碾令烂,上甑蒸过,理草为衣,贮之圈内,累积在槽;横用枋桯相桚,复竖插长楔,高处举碓或椎击,擗之极紧,则油从槽出。此横榨,谓之卧槽。立木为之者,谓之立槽,旁用击楔,或上用压梁,得油甚速。”------《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集之九》
文中具体的记载了器械结构以及质料的破碎、蒸炒、制饼和压榨的进程,对此作者有诗云:巨材成榨床,细溜刻槃扣;麻烂入重围,机械应心手。这种榨油办法一向撒播到如今,在某些农村区域还能够看到这种陈旧的制油办法。不过这种榨油办法劳动量很大,作业人员十分辛苦,因而作者也一同感叹道:取之亦多方,脂膏竟谁有?回忆室中妇,何尝润蓬首。
明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终一个顶峰,面世于晚明的《天工开物》,是中国榜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出产的综合性作品,作者宋应星一改前人引经据典,视出产研究为风雅余事的习气,初次以体系的、统计的方法记载了到明代为止中国古代主要的农业和手工业出产。
关于制油技能,书中除了《东鲁王氏农书》记载的技能外,作者还格外说到了一种“水煮法”用来从蓖麻和芝麻中取油,这即是咱们如今所说的水代法。用水代法制取的芝麻油叫做“小磨香油”,直至今天依然是咱们平时烹饪中的主要调味品。关于榨油后的油饼的用处,作者只记载了在江南区域,豆饼是作为猪饲料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明代晚期江南区域的富庶,另一方面古人在长期实践进程中也发现了豆饼是一种优秀的动物饲料。今天,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其蛋白含量超越40%,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蛋白饲料来历。书中最有意思的的是作者具体的记载了十余种制油质料的出油率,从中咱们能够一窥明代榨油业的技能水平。
上文说到大豆在中国栽培前史很悠长,但是作为榨油质料却很晚,因素即是大豆的含油低,只要16~19%,到了明代用压榨法的出油率仅为7.5%。而芝麻含油较高,到达45~50%,用压榨法能取得接近35%的出油率。别的一种出油率很高的桐子,其榨出的桐子油不能食用,只能用作燃料。除了芝麻,其它的食用油油料作物很少有超越25%的出油率,这即是芝麻油在很长的期间内独领风骚的因素。
别的,以如今所知的各种油料的含油率来看,明代的压榨技能加工后的油料残油大约在10~15%,这应当也是其时的技能所能到达的最高水平了。即使是后来使用了机械式压榨机,油猜中的残油仍是在6~8%左右。那有些固执滞留在油猜中的油脂,一向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发明了“浸出法制油”后才得以被完全获取出来(浸出技能加工后的油料残油<1%)。
H. 中国古代石油工业是怎样的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据稽考,最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石油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述。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18—1593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07—923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网络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安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井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载此法效果大,省事简便,“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比家火煮法,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后,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方法也有所更新。据《蜀中广记》记载,东汉时期,“蜀始开筒井,用环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油矿。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咸丰十年,台湾新竹县发现了石油,一个名为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千克左右石油,并用其点燃手提马灯。
我国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县人)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做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做了系统的叙述。全书18卷,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即1637年,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学工艺网络全书。它的问世,使后者难以为继了。该书不但反映出丰富的化学知识,亦反映出当时的化学工艺生产水平。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有赖于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16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该书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本科技界的注意。18世纪传到欧洲,19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节译本。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难怪有的国家石油技术资料也公认,我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在那时,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I. 石油是怎样加工的
石油是通过提炼进行加工的:
从井中采出的石油一般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因此,所谓让石油“减肥”,其实是让石油“脱水”。石油的“减肥”分为三步骤----即脱盐脱水、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每一道步骤,都关系着石油“减肥”的效果。
第一步:脱盐脱水
石油中混合着水、盐类、泥沙等物质。这些物质会生成具有腐蚀性的酸类物质。这些酸类物质会加速设备、容器和管线的腐蚀。因此,在“减肥”的第一个环节,炼油厂的工作人员会向石油中添加破乳剂(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分离油和水的高手”);同时,在高压电场和高温的条件下,最终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由于大部分盐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脱水的同时,也就脱去了盐分。
第二步:“蒸桑拿”
常压蒸馏有点像让石油“蒸桑拿”----把经过脱盐脱水的石油在常温下进行“加热”,再冷却。根据石油中所含有物质的沸点,把石油同其他液体混合物进一步分离。经过常压蒸馏后,汽、柴、煤油等轻质油和一些作为石油化工产品的原料的重油就诞生了。
第三步:变废为宝
减压蒸馏的步骤很有意思,能够“变废为宝”----在真空条件下,将重油和一些残留的渣油分别进行二次加工转化为轻质油。通过减压蒸馏,还可以得到制作润滑油的原料。另外,为了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要将分馏出来的轻质油进行催化重整。至此,石油的初加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