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如何计算gdp
Ⅰ 谁能给我几份数据,历年中国贸易顺差统计数据、以及历年中国最新的GDP数据,绝对高分!!!
贸易顺差创纪录意味着什么?看来,就绝对数字而言,中国将在今年创造其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巨额贸易顺差了。与往年前几个月月度贸易统计通常为逆差不同,我国今年前8个月始终呈现贸易顺差,1—8月累计出口4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进口4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累计贸易顺差高达608亿美元。如表1所示,1994—2004年,我国连续11年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最高纪录是1998年的434.75亿美元,其次依次是1997年的404.22亿美元、2004年的320.97亿美元、2002年的304.2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顺差总额,接近年度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实为空前未有。如果6—8月期间月度贸易顺差均在100亿美元左右的态势能够得到延续,全年贸易顺差可望超过1000亿美元,比此前的年度贸易顺差最高纪录翻一番以上。 我国今年贸易顺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空前的增长?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可望保持在9%以上,超过此前的普遍预期,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期,甚至日本也出现了强有力的自主性增长势头。正因为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进口需求萎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作用共同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其二是此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过于钢铁产品,出现了进口锐减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现象。今年1—8月,我国出口钢材1444万吨,出口额9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7.2%和121.6%;进口钢材1750万吨,进口额170.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1.0%和增长17.9%;出口钢坯及粗锻件584万吨,出口额2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0%和183.5%;进口钢坯及粗锻件97万吨,进口额5.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2.1%和60.6%。从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中国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第三是进口替代趋势,这种趋势在加工贸易中比较突出,即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区内导致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转为“小进大出”,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进口不能与出口同步增长。对此,我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最终目标市场为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即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必要时提供设备,由中方按对方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中方收取工缴费;另一种是进料加工贸易,即中方用外汇购买进口原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不考虑上述两种加工贸易形式中在国内市场采购的投入品中有多少进口成分,我们得出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数据如表2所示。将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包括在内,我国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方式)国内增值率在2002—2004年依次为45%、47%、46%,今年1—8月则为49%。如果今年1—8月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保持在2002年45%的水平,贸易顺差将减少97.3亿美元。当然,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也对贸易顺差火上加油,它不仅驱使一些企业开展提前错后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贸易顺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方式而内流。今年贸易顺差高增长既然已成定局,那么它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尽管在内需降温的情况下,巨额贸易顺差发挥了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净出口一跃成为今年GDP增长的主力军;但毫无疑问,巨大的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按照我方统计,今年全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今年全年对华贸易逆差可能超过1900亿美元。在对华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某些政治势力最钟爱话题的今天,可想而知,他们拿到这个贸易顺差数据后会借机做些什么文章。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贸易顺差高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巨额贸易顺差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巨额顺差是我国国内经济降温的表现,国内经济降温最终将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向下调整的压力。两种作用究竟谁能占据上风,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将今年的顺差看得过重。毕竟,今年的贸易顺差绝对数额虽然创造了历史纪录,但相对规模还远远算不上太大。如表1所示,用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来衡量,今年1—8月为6.8%,虽然远远高于去年全年2.8%的水平,但在1990—2004年的15年中,有4年贸易顺差相对规模超过了今年1—8月,分别是1990年(7.6%)、1997年(12.4%)、1998年(13.4%)、1999年(8.1%),今年的这项指标仅仅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一半而已。贸易顺差高增长及其负面影响导致削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必要性上升,为此,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途。这两项策略固然必要,但应当注意时机选择和其他相关问题。在战略资源进口和建立储备方面,鉴于目前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仍然处于高价位,但已经连续数年上涨的初级产品行情可望在近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发生转折,中国国内经济降温将加快这一转折到来,我国不应急于在高价位上入市,而应当等待其价格回落。扩大资本设备进口应当限于必要的、国内无法生产的尖端设备和技术,不应损害国内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应当注意约束企业经理们借机扩大自己“王国”的冲动,避免我国对外投资沦为制造大堆烂账和资本外逃黑洞的大跃进。
Ⅱ 加工贸易拉动GDP的增长率如何计算
用GDP的自然对数值对加工贸易的自然对数值做回归分析,即得到加工贸易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时,GDP的增长率是多少。
Ⅲ 为什么当GDP增加时,贸易盈余会减少(或贸易赤字增加)
经常账户的盈余是由于投资过热和潮涌现象形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相对专不足,当然要增加出口,属使得经常账户出现盈余。,中国外汇储备过万亿,因为数据一直很稳定地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在持续地增长。从定义上说,外汇储备是经常账户的赢余和资本帐户中私人交易的赢余相加的结果。中国的外汇储备从统计关系上来看,主要是贸易账户的盈余特别大导致经常账户的盈余特别大,而贸易帐户的盈余又主要是加工贸易的盈余,根据计算结果,非加工贸易基本上与传统经济学讲的双缺口模型一致,是持续的、不断扩大的赤字,就是加工贸易导致贸易赢余,贸易赢余导致经常帐户盈余,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资本帐户,主要是FDI,导致私人帐户资本净流入的增加,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飙升。当GDP增加时,出进口增加,投资者利用高报出口价值、低报进口价值,或是,假技术转让等等不一而足的方式将人民币变成外汇,导致贸易盈余会减少(或贸易赤字增加)。
Ⅳ GDP国内生产总值包含哪些呢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1 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 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 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着降低。
3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4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 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 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