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Ⅰ 什么是加工贸易及为什么使用它的原因
当前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朱洪蕊 王学文
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三来一补等贸易方式。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贸易方式。20多年来,加工贸易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繁荣我国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加工贸易不适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也已非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认真剖析当前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应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经济体制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技术设备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导致许多企业设备闲置。在这一时期,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充分得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就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加工贸易过度的发展,加之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加工贸易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冲击国内传统支柱行业及相关农业。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对国内相关原料工业必然带来负面影响。这几年我国的棉花种植业、纺织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都曾大面积地受到冲击。
二是加工贸易渠道走私严重,扰乱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由于与海上走私和闯关走私相比,加工贸易走私更具隐蔽性。这几年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的情况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三是增大贸易摩擦,影响扩大出口和出口创汇。目前,加工贸易已成为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被外商再出口后,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对我扩大外贸出口极为不利。(二)是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成交由香港转口的。香港通过对料件和成品的两头作价,不仅使我国大量的出口利润被香港赚取,而且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家统计为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和对我国市场准入的压力。(三)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集中在机电、服装、纺织以及鞋类等一些轻工产品方面,这些产品大多与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产品冲突,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势必影响我国一般贸易的出口。
四是竞相降低加工费,导致加工贸易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进而减少整个国家的出口创汇。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有限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本身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的增值就很低,国内许多企业在国内需求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为了从加工贸易中分得一杯羹,纷纷降低加工费以争夺国外客户。如此,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不计成本的自相竞争,使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了加工贸易业务量增长,利润却大幅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用大多加工贸易企业在微利状态下运转,而另外一些加工贸易企业慢慢走上亏损、破产之路。同时,国家的外汇收入也无法与加工贸易出口值的快速增长,同步增长。
五是加工贸易政策的过多优惠,加剧了同一般贸易方式的冲突,使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陷入不公平的对外贸易竞争环境中。加工贸易优惠主要集中在“税”和“证”两方面。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除国家有政策限制的外,大多保税和免进口配额、许可证等。既使企业加工成品内销补税,也至少可获得长达一年的缓税利益。而一般贸易企业却无此优惠。目前,国内许多原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也纷纷转向加工贸易,这显然将严重损害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六是带来新的就业问题。客观上说,加工贸易在开展初期的确为扩大我国劳动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基础工业的工人失业,使加工贸易解决就业问题大打折扣。
尽管目前加工贸易存在上述严重的问题,但加工贸易仍不失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加工贸易在合理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笔者以为,针对上述六个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国家应出台有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对日益膨胀的加工贸易规模予以控制,保护国内受冲击的行业,减少对外贸易摩擦,扶持一般贸易发展。具体的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组织专家研究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合理比重,进而出台政策对加工贸易集中的行业、企业进行控制。其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内原料,替代进口原料,扶持国内原料工业。其三,改变目前的加工贸易保税管理模式,借鉴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加工贸易管理的方式,改进口“全额保税”为“退税加工”。
二是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增强加工贸易的创汇能力。一方面引导企业从开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要扩大加工贸易的直接贸易,减少由香港转口,将由香港转口产生的差价纳入我们自己的收益。
三是转移原产国别,减少对外贸易摩擦。针对我国与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较大的问题,可以考虑引导我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适当地转移到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
四是严厉打击加工贸易走私违规活动,维护健康的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国内市场和企业。针对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日趋严重的情况,一方面,国家应完善立法和执法,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加工贸易走私违规活动,堵塞加工贸易走私的渠道。只有从严打击加工贸易走私活动,才能切实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防止加工贸易走私冲击国内企业生产和国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产品。
Ⅱ 请问什么是加工贸易手册其作用是什么
加工贸易手册是海关为了实现对加工贸易企业的保税加工全过程管理,加工贸易企业为了原材料保税进口\深加工结转以及复出口,而在海关办理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合同的登记备案(变更)、货物进出口报关申报及核销所用的记录帐簿、凭证。加工贸易手册备案流程1:组织办理手册材料:包括进口合同、出口合同、加工协议、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证明,审核单证。2:根据合同提供的信息、数据输入外经委“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审领系统”内容包括:经营企业与加工企业信息,进口合同信息,出口合同信息,料件单耗信息,然后发送至外经委,并带齐有效单证到外经委办理“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3:填写 “ 合同预录入、进口料件预录入、出口成品及单耗预录入”呈报表,交由预录入公司进行数据预录,并打印《企业加工合同备案表》递交海关办理备案审核;审核无误后,海关签发《银行保证金台帐联系单》并向银行申请开设保证金台帐,银行出具《银行保证金台帐登记通知单》,通知单递交海关,核注后核发《登记手册》。需提交的单证:1:外经贸部门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及相应《备案清单》;2:外经贸部门签发的《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3:经营企业对外签定的进出口合同,开展委托加工的,许提供 委托加工合同;4:企业签章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5:合同备案作业呈批表及相应《合同预录入呈报表》、《企业加工合同备案表》;6:手册备案单损耗及工艺流程说明;7:海关按规定需收取的其他单证资料。海关工作时限海关自受理企业备案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对首次办理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前期验厂不在上述时限范围内。
采纳哦
Ⅲ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异同点
不同:
1、贸易方式。
①一般贸易:一般贸易交易方式。
②加工贸易: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2、进口时是否缴税。
①一般贸易:要缴。
②加工贸易:进口时不用交关税和增值税。
3、海关监管。
①一般贸易:相比较更轻松简单。
②加工贸易:相比较更严格复杂。
相同:都是向海关申报时对贸易性质的分类,不同贸易性质对应不同的海关监管方式。
(3)加工贸易对企业有什么好处扩展阅读:
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货物在进口时可以按一般进出口监管制度办理海关手续,这时它就是一般进出口货物;也可以享受特定减免税优惠,按特定减免税监管制度办理海关手续,这时它就是特定减免税货物;也可以经海关批准保税,按保税监管制度办理海关手续,这时它就是保税货物。
加工贸易:
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按照所承接的业务特点不同,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办理注意事项:
1)是否超越经营范围签定加工贸易合同。
2)企业是否已开业投产,资金到位率是否达到要求。
3)企业生产规模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接加工贸易合同规定的产量。
4)加工贸易企业履行情况和进(来)料加工合同的进出口价格情况,防止出现“高进低报,高出少报”。
Ⅳ 加工贸易有何特点
从广义上抄讲,加工贸易是外袭国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 加工贸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一般贸易的区别上: 1、从参与贸易的货物来源角度分析,一般贸易货物主要来自本国的要素资源,符合本国的原产地规则;而加工贸易的货物主要来自国外的要素资源,不符合我国的原产地规则,而只是在我国进行了加工或装配。 2、从参与贸易的企业收益分析,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成本或收购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而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实质上只收取了加工费。 3、从税收的角度分析,一般贸易的进口要缴纳进口环节税,出口时在征收增值税后退还部分税收;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不征收进口环节税,而实行海关监管保税,出口时也不再征收增值税。
Ⅳ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有什么区别
来料加工贸易即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也简称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进口专时不付汇,制成属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口 原材料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外商。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与一般贸易相对应的贸易方式。
进料加工贸易简称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 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经营企业。
进料加工贸易与来料加工贸易是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对应。
区别:来料加工是指客人提供生产某种产品的原辅料,不需要由贵公司购买。
进料加工是说客人下订单,但是所有需要生产这种产品所用的原辅料由贵公司自行承担。
Ⅵ 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精益生产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消除浪费:精益的核心就是消除企业运营过程中不为企业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环节,能有效降低成本。
2.降低库存:精益生产(准时制生产方式: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能大幅降低库存,节约空间和提高资金利用率。
3.关注流程:有什么样的流程决定了企业有什么样的效益,在精益生产管理中,非常关注流程管理,从而实现企业总体的高效益。
4.快速应变:缩短生产周期,增强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以适应现在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
5.零缺陷:建立一个“零缺陷”保障的品质系统,一次将事情做对。减少或杜绝检验、返修、重工等时候补救行为及其所带来的高成本。
6.顾客需求才生产:既可以保证物流的平衡,减少任何过早或过晚生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7.标准化与工作创新:通过归纳将优秀的做法总结固定下来,减少对人员经验的依赖,从而达到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手段。同时标准化仍然需要工作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做到持续保持技术领先。
8.尊重员工:给员工授权,精益管理生产任何员工都能给上级提交改善方案和拉动安灯,哪怕是第一天上岗的新员工,而且不会因为拉错安灯而受到责备和处罚。人都需要尊重、不管是员工还是老板,人都有发挥自己智慧的欲望;肯定员工的改善成果,并给予奖励。非常有利于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9.团队合作:精益生产的很多活动都是以组建跨部门团队的形式开展的,非常有利于训练企业的跨部门合作能力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Ⅶ 自贸区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您好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回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答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有时,它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截至2014年1月22日,已经有15个地方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进入到多部委联合调研的阶段。2014年1月24日,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负责人表示除上海以外,国务院尚未批复设立任何其他自由贸易园(港)区。影响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由于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类是指缔结自由贸易区之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Ⅷ 做加工贸易有什么好处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的我省企业受到很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形势,省商务厅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加大宣传、培训和服务力度,大力发展加工贸易,1月至8月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态势十分强劲,累计出口6.62亿美元,增幅达72.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8%?熏预计全年出口可接近10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原材料,经境内企业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有关行家分析认为,加工贸易之所以成为诱人的“香饽饽”,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国外的原材料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博得差价;从深层次看,却是形势发展的结果。因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后,征税率和退税率差距进一步拉大,即征得多退得少,征退差额企业需打入成本自行消化。而加工贸易对进口原材料实行不征不退的政策,企业无需负担征和退带来的差额。另外由于出口退税的增量部分地方财政要负担25%,一般贸易多而加工贸易少的地方财政压力大,退税资金紧张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因此,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一项将长期坚持的贸易方式,在目前特定的环境下,开始引起各地的广泛关注。
如果从减少地方财政负担、增强企业融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几个方面更加具体地分析,就更能发现开展加工贸易的好处。
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规定,自营出口超基数部分地方财政要负担25%的退税,加工贸易绝大部分是进料加工出口,进料加工出口只对增值部分负担退税,也就是说自营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少。算一笔账就会更加清楚,假设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样新增5000万美元的出口,如果是一般贸易,地方财政大概需支付1300万元退税款,若开展加工贸易地方财政只需承担约400万元。对企业来说,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原材料是保税进口的,构成产品主体的这部分进口料件不需要纳税,可以大大节省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再从外汇的角度分析一下,开展加工贸易可以用外汇支付进口材料的货款,而外汇贷款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如果企业采用远期信用证(3个月),按贷款100万美元,期限为半年计算,企业可以相对减少财务费用的28万元。另外发展加工贸易还可以缓解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促进企业自身产业升级,加大出口比重,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地方知名度,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总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既能使企业得到实惠,又可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就业压力等,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但是,我省加工贸易出口业务还没有进入到最佳时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少企业对加工贸易概念模糊,一知半解;二是有的企业认为开展加工贸易手续繁琐,海关查得又严,害怕出现问题受罚。所以出现这些有碍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专门从事加工贸易操作的人员不多,精通业务的则更少。
Ⅸ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第一章 蓬勃发展的加工贸易
第三节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脚步加快。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增强了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现在,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占据半壁江山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只有206.01亿美元,1988年达到1,027.84亿美元,1998年达到3,239.49亿美元,1999年达到3,606.49亿美元,2000年1-6月底,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66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20%左右。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亦不断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从1979年的53.6%、下降到1999年的13%,而同期内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从46.4%上升至87%。
同时,吸收外资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到2000年6月底,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1,914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6,382.31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250.18亿美元。2000年1-6月底,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101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241.70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71.67亿美元,高度重视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表1-1:
1980-199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统计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80 381.4 181.2 200.2
1981 440.2 220.1 220.1
1982 416.2 223.2 192.8
1983 436.1 222.2 213.9
1984 535.5 261.4 274.1
1985 696 273.5 422.5
1986 738.4 309.4 429
1987 826.5 394.4 432.1
1988 1028 475.2 552.8
1989 1116.8 525.4 591.4
1990 1154.4 620.9 533.5
1991 1356.3 718.4 637.9
1992 1655.3 849.4 805.9
1993 1957.1 917.6 1039.5
1994 2367.3 1210.4 1156.9
1995 2808.5 1487.7 1320.8
1996 2899 1510.7 1388.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998 3239.3 1837.6 1401.7
1999 3606.5 1949.3 1658.2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图1-1 :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示意图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图1-2: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后半期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或半封闭发展模式,对外贸易做为游离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外的国家特殊垄断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仅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舞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已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产长,实现赶超型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条件。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互通有无”的局限,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要素。
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因面临国内有效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许多产品大量库存积压,同时又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首先是出口贸易,成为各级政府、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优先选择。外经贸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跳跃发展,使其增长速度超前于近20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表1-2:
我国历年GDP与对外贸易出口额比较
GDP(亿元) 外贸出口(亿美元)
1980 4517.8 181.2
1981 4862.4 220.1
1982 5294.7 223.2
1983 5934.5 222.2
1984 7171 261.4
1985 8964.4 273.5
1986 10202.2 309.4
1987 11962.5 394.4
1988 14928.3 475.2
1989 16909.2 525.4
1990 18547.9 620.9
1991 21617.8 718.4
1992 26638.1 849.4
1993 34634.4 917.6
1994 46759.4 1210.4
1995 58478.1 1487.7
1996 67884.6 1510.7
1997 74462.6 1827.9
1998 79395.7 1837.6
1999 82054 1949.3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1.1%。
据统计,1986年,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占我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8.2%与15.6%,而1996年则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
表1-3:
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照表
年份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 加工贸易
进出口额 比重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1980 381.4 16.66 4.4 13.3 3.36
1981 440.2 24.84 5.6 19.48 5.36
1982 416.2 35.22 8.3 23.69 11.53
1983 436.1 42.15 9.5 29.16 12.99
1984 535.5 58.41 10.8 43.82 14.59
1985 696 75.42 10.7 52.81 22.61
1986 738.4 123.22 16.6 79.86 43.36
1987 826.5 191.85 23.2 116.71 75.14
1988 1028 288.51 28 161.58 126.93
1989 1116.8 361.61 32.3 169.12 192.49
1990 1154.4 441.91 38.2 191.78 250.13
1991 1356.3 574.87 42.2 238.59 336.28
1992 1655.3 711.56 42.9 279.43 432.13
1993 1957.1 806.17 41.2 289.29 516.88
1994 2367.3 1045.46 44.2 332.74 712.72
1995 2808.5 1320.8 47 368.95 951.85
1996 2899 1465 50.6 420 1045
1997 3251.6 1698.1 52.2 502 1195
1998 3239.3 1730.4 53.4 506 1224.4
1999 3606.5 1844.6 51.1 593.3 1251.3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图1-3: 我国加工贸易额所占对外贸易额的比率演变曲线
单位:%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表1-4:
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增值率
单位:亿美元
对外贸易
出口总额 加工贸易
出口额 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加工贸易
进口额 进出口
差额 增值率
1980 181.2 6.56 200.2 10.1 -3.54 -
1985 273.5 34.15 422.5 41.27 -7.12 -
1990 620.9 254.2 533.5 187.57 66.63 10.96
1995 1487.8 737 1320.8 583.7 153.3 13.42
1996 1510.5 843.4 1388.3 622.7 220.7 35.4
1997 1827 996 1423.7 702.1 293.9 41.9
1998 1839.3 1044.7 1402.4 685.7 359 52.4
1999 1949.3 1108.7 1657.1 735.9 372.8 50.7
注1:进出口差额=出口—进口;
2:增值率=(出口/进口)—1。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统计
图1-5:
加工贸易进出口比较示意图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统计
1986年-1997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增加了1,517.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加额为939.8亿美元,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1.9%。1997年,我国进入世界第十大贸易体,加工贸易功不可没。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贸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下降幅度要大。 2000年1-6月底,我国一般贸易出口491亿美元,出口净增16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625亿美元,出口净增140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口431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口444亿美元。
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需求,带动国内经济配套发展
(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加工贸易净出口为293.9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2.98亿美元,占1997年我国净出口增量 281亿美元的约 1/4.拉动 GDP增长约 0.84个百分点。2000年1-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的66%。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当期出口/当期进口-1)做为参考,增值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6月份则达45%,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大提高。
(二)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项目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理光公司复印机本地化程度较高,国内为其配套的工厂达80家,配套厂配件产品占其复印机的68%。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逐年增加直接反映了进料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原材料、零中件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7年跃升为147.68亿美元,1998年187.46亿美元,1999年达188.78亿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测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约为其内需量的5%)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指工资、水电气、约为其内需量的10%),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7年125.5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
表1-5:
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
总值 进料
出口 进料
进口 进出口
差额 内需率 国内
配套值
1990 121.09 63.68 57.41 6.27 10.92 5.3
1991 190.22 98.79 91.43 7.36 8.05 6.26
1992 277.25 144.46 132.79 11.67 8.79 9.92
1995 735.86 391.77 344.09 47.68 13.86 40.53
1996 863.52 485.95 377.57 108.38 28.7 92.12
1997 1005.61 576.63 428.98 147.65 34.42 125.5
1998 1051.3 619.6 432.1 187.5 43.4 159.4
1999 1094.44 641.61 452.83 188.78 41.7 160.5
注1:内需率=(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进料进口值
2:国内配套值=(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利润—非原材料成本
利润=(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5%
非原材料成本=(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10%
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
图1-6: 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值曲线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
三、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破,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至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了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以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主。199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6.6%;1999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28.5亿美元,是1993年的3.6倍;2000年1-6月,我国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达351.6亿美元,相当于1993年全年的2.2倍,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值625亿美元的56.3%。
通过开展加工贸易,提高了我国工业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振兴了民族工业。如今,在全球3700架正在飞行的波音飞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表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具备能力成为一流的供应商。
四、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在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7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72.9%,比1998年增长8.32%。另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国有企业或个体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 左右。
表1-6: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值 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进出口差额 增值率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1990 127.02 28.75 66.81 26.28 60.21 32.1 6.6 9.9 10.96
1991 202.35 35.2 105 32.35 97.35 38.9 7.65 10.3 7.86
1992 294.88 41.44 153.4 38.72 141.48 44.9 11.92 14.8 8.43
1995 791.18 59.91 420.47 57.05 370.71 63.5 49.76 32.5 13.42
1996 945.74 64.51 638.07 62.94 414.93 66.6 115.88 52.5 27.93
1997 1114.89 65.66 315.9 64.06 476.82 67.9 161.25 54.9 33.82
1998 1174.38 67.87 691.81 66.22 482.57 70.4 209.24 58.3 43.36
1999 1272.12 68.95 745.39 67.23 526.73 71.5 218.66 58.7 41.5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注1:比重系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
2: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口总值
图1-7: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比率演变曲线
单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历史数据的分析证实,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额呈同步增长的线性关系。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和内容。
五、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多数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比较便宜。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国约有14万家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从业人员达3,000多万人。
开展加工贸易20年来,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很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稳定香港经济
加工贸易净出口是近年我国进出口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年进出口顺差全部来自加工贸易,1997年加工贸易净出口294亿美元,占进出口顺差总额的72.9%;1998年加工贸易净出口达359亿美元,占进出口顺差总额的82.2%;1999年加工贸易净出口372.8亿美元,是进出口顺差总额291.2亿美元的128%。
在未来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就业矛盾也更加突出,客观上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由于目前对港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4.8%,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也关系到香港的稳定与繁荣。
综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以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为背景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将继续发展。
参考http://www.cbg.org.cn/cbg/cbgyj/jgmy/jgmy-di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