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机械加工中切削参数
『壹』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 切削加工中与切削运动直接相关(切削用量)的三个主要参数是什么
1切削速度vc 是指刀具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待加工表面在主运动版方 切削用量
的瞬时权速度单位为M/min。 2进给量f 在主运动每转一转或每一行程时(或单位时间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单位mm/s。 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ap 待加工表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mm。 数控机床加工工件时,其切削用量都预先编入程序中,在正常情况下人工不予改变。只是在试切削或出现异常情况时,才通过改变刀具偏置、通过倍率轮改变进给转速或重新编写程序来调节切削用量。
『贰』 有谁能介绍一本手册是专门查机械加工的切削参数的
http://www.hgeb.com/book.asp?id=10493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第1篇 一般设计资料
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
1常用资料和数据1-3
字母1-3
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
机械传动效率1-5
常用材料的密度1-6
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
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
摩擦因数1-8
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
材料线胀系数αl1-10
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
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
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
2.1法定计量单位1-12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 3100—1993)1-12
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 3102.1~3102.7—1993)1-12
2.2常用单位换算1-30
长度单位换算1-30
面积单位换算1-30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
质量单位换算1-31
密度单位换算1-31
速度单位换算1-32
角速度单位换算1-32
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
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
压力单位换算1-33
力单位换算1-34
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
功、 能、热量单位换算1-34
功率单位换算1-35
比能单位换算1-36
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
热导率单位换算1-36
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 1172—1999)1-37
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 1172—1999)1-38
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
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
GB/T 19763—2005)1-38
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
4数表与数学公式1-44
4.1数表1-44
二项式系数np1-44
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
弓形几何尺寸1-45
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6
4.3数学公式1-51
代数1-51
平面三角1-55
复数1-59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
常用曲线1-61
几种曲面1-65
微积分1-66
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
定积分及公式1-69
微积分的应用1-70
常微分方程1-74
拉氏变换1-75
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
传递函数1-78
矩阵1-78
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
5常用力学公式1-89
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
运动学基本公式1-89
动力学基本公式1-90
转动惯量1-92
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
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
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
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
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
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
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
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
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
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
5.3接触应力1-147
5.4动荷应力1-151
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
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
振动应力1-154
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
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
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
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
5.6平板中的应力1-160
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
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
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
梁的稳定性1-175
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
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
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
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
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
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
3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
最小壁厚1-195
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
壁的连接1-196
壁厚的过渡1-197
最小铸孔1-197
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 4255—1997)1-198
铸造外圆角(JB/ZQ 4256—1997)1-198
铸造斜度1-199
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 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 4169—1997)1-199
加强筋1-199
孔边凸台1-200
内腔1-200
凸座1-200
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00
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1997)1-201
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1998)、铸钢件(摘自JB/T 5000.6—1998)、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1998)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
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锻造1-210
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
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
模锻斜度(摘自GB/T 12361—2003)1-211
圆角半径(摘自GB/T 12361—2003、
JB/T 9177—1999)1-211
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 12361—2003)1-212
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2
最小底厚(摘自JB/T 9177—1999)1-213
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4
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
圆钢锤扁尺寸1-216
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
2冲压1-218
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
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
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
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
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
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
卷边直径1-221
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 4262—1997)1-222
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
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
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
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
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
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
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
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
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
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1994)1-224
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6—2002)1-229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
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
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
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
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
3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1998)1-235
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
1焊接1-236
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
1.2金属的可焊性1-240
钢的可焊性1-240
铸铁的可焊性1-241
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
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
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
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
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
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
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
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
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
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
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
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
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
1.4焊缝1-304
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 5185—2005)1-304
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 324—1988、GB/T 12212—1990)1-305
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85—1988)1-318
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
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
焊缝强度计算1-323
焊缝许用应力1-327
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29
角度尺寸公差1-329
1.6钎焊1-331
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
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
钎料的选择1-333
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
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
钎料1-336
钎剂1-340
1.7塑料焊接1-343
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
塑料焊接温度1-343
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
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
2铆接1-350
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
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
等边角钢1-351
不等边角钢1-353
热轧普通槽钢1-355
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
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
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
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
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
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
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1998)1-360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
2一般标准1-365
标准尺寸(摘自GB/T 2822—2005)1-365
标准角度(参考)1-366
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 157—2001)1-366
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 4096—2001)1-367
莫氏和公制锥度 (附斜度对照)1-368
60°中心孔(摘自GB/T 145—2001)1-368
75°、90°中心孔1-369
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 6403.4—1986)1-369
球面半径(摘自
GB/T 6403.1—1986)1-370
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
燕尾槽(摘自JB/ZQ 4241—1997)1-370
T形槽(摘自GB/T 158—1996)1-371
砂轮越程槽(摘自GB/T 6403.5—1986)1-372
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
退刀槽(摘自
JB/ZQ 4238—1997)1-373
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 4238—1997)1-374
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 1127—1997)1-374
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 4260—1997)1-375
滚花(摘自GB/T 6403.3—1986)1-375
锯缝尺寸(摘自JB/ZQ 4246—1997)1-375
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
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1998)1-387
第6章热处理1-390
1钢铁热处理1-390
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
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
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
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
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
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
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
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
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
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
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
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
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 12603—1990)1-432
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 8555—1997)1-434
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
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
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
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
一般要求1-454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
2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
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
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
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
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
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
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
2.5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
第7章表面技术1-473
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
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
1.2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
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
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
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
3电镀1-486
电镀层的分类1-487
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
镀层选择1-489
4复合电镀1-492
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
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
5(电)刷镀1-494
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
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
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
6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
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
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
7热喷涂1-499
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
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
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
涂层类别
--------------
『叁』 加工中心的切削参数
4Flute End Mills 四刃立铣刀 Regular Length 标准型 MFR系列
Non-alloyedSteel 非合金钢 Alloy steels合金钢 Aluminum alloy 铝合金(Si>12%)
Material材质 Alloy Steels合金钢 Heat Resistant Stainless Steels不锈钢
Cast iron 铸铁 Steels耐热钢
Hardness硬度 -HRc30 HRc30-HRc45
Strength强度 -100ONImm2 1000-150ONlmmz
Diameter刃径 RPM FEED RPM FEED RPM FEED RPM FEED
2 3853 187 2520 142 2520 140 15920 358
3 2973 213 1853 167 1848 170 10610 368
4 2520 380 1540 292 1552 280 7960 420
5 2100 400 1260 300 1264 300 6369 430
6 1853 440 1120 342 1136 330 5300 450
8 1400 473 840 317 840 350 3980 475
10 1087 407 667 250 672 300 3184 475
12 913 347 560 208 544 240 2600 475
16 733 273 453 167 440 200 2000 475
20 560 213 353 133 336 150 1592 402
25 453 167 280 108 272 120 1273 399
2 Flute Ball Nose End Mills 二刃圆咀立铣刀 加长型 MBL系列
Non-alloyedSteel 非合金钢 Alloy steels合金钢 Aluminum alloy 铝合金(Si>12%)
Material材质 Alloy Steels合金钢 Heat Resistant Stainless Steels不锈钢
Cast iron 铸铁 Steels 耐热钢
Hardness硬度 -HRc30 HRc30-HRc45
Strength强度 -100ONImm2 1000-150ONlmmz
Diameter刃径 RPM FEED RPM FEED RPM FEED RPM FEED
2 3503 267 2291 178 2100 175 9500 358
3 2703 304 1685 209 1540 213 6333 368
4 2291 543 1400 365 1293 350 4750 420
5 1909 571 1145 375 1053 375 3800 430
6 1685 629 1018 428 947 413 3000 425
8 1273 676 764 396 700 438 2500 425
10 988 581 606 313 560 375 1900 415
12 830 496 509 260 453 300 1583 415
16 666 390 412 209 367 250 1187 405
20 509 304 321 166 280 188 950 402
25 412 239 255 135 227 150 760 399
RPM=Revolution Per Min. FEED=mm/Min.
『肆』 加工中心切削参数的设定 求!!!
刀具直径,加工复材料,线速度,每制齿进给。一般用硬质合金刀具加工一般钢件刀具线速度大约在100~150m/min,当然还要看刀具直径,每齿进给要看是粗加工还是精加工,粗加工大约是0.15~0.2mm,这样就能算出主轴的转速和刀具的进给了。
例如:
D50刀具加工中使用314m/min的线速度,求它的转速?
(314*1000)/50/3.14=2000rpm/min
D50刀具有4刃,以2000R/min的转速加工,使用的每齿进给为0.25mm/z,求 它的F?
0.25*4*2000=2000mm/min
『伍』 机械加工中,如何选取恰当的切削参数
要根据所加工的材料与工件大小来决定的,具体可以在机械工艺手册上查找选择。
『陆』 在机械加工中,干切削是什么意思
干切来削是指加工过程中不加冷却液源。
一般加工,为了降低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热量,不使刀具回火,降低其硬度,都会用冷却液或冷却油。但冷却液/油污染大,影响环境,要专门回收。
干切削不是简单地停止使用切削液,而是要在停止使用切削液的同时,保证高效率、高产品质量、高的刀具耐用度以及切削过程的可靠性,这就需要用性能优良的干切削刀具、机床以及辅助设施替代传统切削中切削液的作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干切削。
『柒』 数控铣削加工时的切削用量有哪些参数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切削用量包括主轴转速、背吃刀量和进给量三个参数。
合理的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是:
①粗加工时一般的提高生产率为主,同时也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
②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
③切削用量的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借经验而定。
数控编程时,编程人员必须确定每道工序的切削用量,并以指令的形式写入程序中。切削用量包括主轴转速、背吃刀量及进给速度等。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选用不同的切削用量。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充分发挥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并充分发挥机床的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1)主轴转速的确定主轴转速应根据允许的切削速度和工件(或刀具)的直径来选择。其计算公式为:n=1000v/(πd)
计算的主轴转速n最后要根据机床说明书选取机床有的或较接近的转速。
(2)进给速度的确定进给速度f是数控机床切削用量中的重要参数,主要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刀具、工件的材料性质选取。最大进给速度受机床刚度和进给系统的性能限制。在轮廓加工中,在接近拐角处应适当降低进给量,以克服由于惯性或工艺系统变形在轮廓拐角处造成“超程”或“欠程”现象。
确定进给速度的原则:
1)当工件的质量要求能够得到保证时,为提高生产效率,可选择较高的进给速度。一般在100~200mm/min范围内选取。2)在切断、加工深孔或用高速钢刀具加工时,宜选择较低的进给速度,一般在20~50mm/min范围内选取。3)当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高时,进给速度应选小些,一般在20~50mm/min范围内选取。4)刀具空行程时,特别是远距离“回零”时,可以选择该机床数控系统给定的最高进给速度。
(3)背吃刀量确定背吃刀量(ap)根据机床、工件和刀具的刚度来决定,在刚度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背吃刀量等于工件的加工余量,这样可以减少走刀次数,提高生产效率。为了保证加工表面质量,可留0.2~0.5mm精加工余量。
『捌』 金属切削参数怎么定
切削用来量三要素υc、ƒ、ap
(一)自切削用量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据工件加工余量和粗、精加工要求,选定背吃刀量。
2.根据加工工艺系统允许的切削力,其中包括机床进给系统、工件刚度及精加工时表面粗糙度要求,确定进给量。
3.根据刀具耐用度,确定切削速度。
4.(二)合理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详见金属切削手册或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1.确定背吃刀量
2. 确定进给量
3.确定切削速度
在选择切削速度时,还应注意考虑以下几点:
(1)精加工时,应尽量避免积屑瘤和鳞刺的产生区域;
(2)断续加工时,宜适当降低切削速度;
(3)加工大型、细长、薄壁工件时,应选用较低的切削速度;端面车削应比外圆车削的速度
高一些;
(4)在易发生振动的情况下,切削速度应避开自激振动的临界速度。所选定的切削用量应该是机床功率允许的。
『玖』 求机械加工切削参数表
切削参数太多,是哪方面的?买本手册就可以了
『拾』 加工中心切削参数计算方法
这表格只是给你看看而已的,每台床子切削参数都是不用的,具体的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床子的稳定性,主轴的刚性,工件装甲的刚性,刀具装夹的长短,刀片,工件材料,还有图上的切削深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