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机床加工工时
机加工的工时定额一般有三种方法确定:
1、经验法:
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机加工的版工时,这实权际上是以前经验的总结,比如某工件某道工序加工以前一直是开2小时,也基本没有异议,那么现在也确定是2小时。
2、实测法:
某工件某道工序以前没有加工过,那么让一个水平中等、效率中等的操作工做,他做的工时×1.1就是这个工件这道工序的加工工时,这实际上是通过实测确定工时。
3、计算法:
某工件某道工序有几个工步,每个工步是多少时间,加起来就是工时。例如:车床车一个外圆,表面粗糙度Ra是3.2,加工余量是5毫米,那么一般要通过以下工步才能完成:
粗车、半精车、精车、车两端面、倒角。
根据不同的材料、工况确定转速、进刀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
另外,各工序每批次都有一个准备工时,一般30件为一个单位(具体要根据本单位的情况确定),每单位准备工时为0.5小时。
我的网络空间里有一个计算工时的软件,你若有兴趣可以去下载做参考。
最后说一句:任何人定的工时都会有偏差,只是水平好的偏差小一点而已。
『贰』 机械加工工时计算公式
机械加工工时计算是直接累计工时的,没有计算公式。计算规则如下:
1、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2、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3、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即不视为加班。若超过,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2)如何制定机床加工工时扩展阅读:
机械加工工时的相关介绍:
1、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
2、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采取适当的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3、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外,其他时间工作不算加班。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的第四条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叁』 如何做好机械加工工时定额员
不好做啊,哎。你以后转外协吧。
计件工资的关键指标 是计件单价,而计价单价的基础和关键是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如果 这一基础发生了问题,整个分配制度都将存在问题。实践证明,凡是 分配关系矛盾激烈的地方或时期,矛盾的爆发点也都出在定额上。 一、定额的标准化问题 就现有资料来看, 工时定额尚没有一个大多数人基本认可的标准。 100 多年前的泰勒将 80 万磅钢材削成了铁屑,其实就是想实验出一个定 额的标准来, 但他失败了, 最后给出的标准是: 第一流的工人 , 掌 “第一流的工人 “掌 第一流的工人”, 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使用标准化的工具、 使用标准化的工具、 机器和材料”并在 标准化 机器和材料 并在“标准化 并在 的作业环境”里 完成的 合理的工作量 合理的工作量”。 的作业环境 里,完成的“合理的工作量 。其实这个标准是一个无奈 的结论,每一个细目全都包含着不确定性:什么是“第一流”?什么是 “标准化”?什么又是“合理”?都十分模糊。因此,刚开始时,泰勒就 受到了美国朝野的攻击, 从而迫使美国国会史无前例的专门召开了听 证会, 可见所引发矛盾的激烈程度。 后经 100 多年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工时定额制在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更好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逐步被接 受,但已和泰勒刚开始时的理论不一样了。 到目前为止的工时定额实践中,各企业常用的标准确定办法有三个, 一是自己选派定额员根据工艺现场实测, 二是借用行业协会的指导标 准或者同类企业的标准, 三是上述两项结合使用。 可以说, 时至今日,
工时定额没有统一标准。 二、工时定额的科学性问题 工时定额为什么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是没有人去组织研究,也不是 测算理论和手段不科学,实质原因是对于一个中大型企业来说,工时 定额就不应当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或者说工时定额本身就不适用于大 中型企业。在大中型企业那里,工时定额缺乏科学性。 工时(产量)定额不同于消耗定额,如冶炼钢水,多少吨钢水需要多 少吨铁矿石是一个客观的比例关系,是物质的,因此是可认识的。而 工时定额则正好相反,其定额与产出没有必然的客观联系,更多的是 主观因素在起作用。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工时定额标准实测法为例,就 可以看到这种主观方面的痕迹。 我们以一个工人为例: 使用同一台车床; 车削同一种工件; 执行同一种工艺; 运用同一种刀具; 处于同一个环境... ... 但这个人在不同的两个周期内所生产的工件数是不相同的。 在这若干 个“同一”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其结果就不同,那我们以什么来给定 其工时定额标准呢? 对一个单位来说,其所要求的工时定额标准应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 当其标准统一和同一后,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这就是:
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所生产的量不同; 同一设备不同的人使用所生产的量不同; 同一人使用不同的设备所生产的量不同; 将上面提到的车床、工件、工艺、刀具、环境等相组合,表面上的相 同中都包含着不同。 这只是一部分导致不同的因素,实践中还包含着操作工人的身体状 况, 心理状况人际关系变化、 企业行为的影响和干扰、 家庭关系等等, 等等。有时候在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控制过程中根本是一个无关的因 素,却能对操作者产生影响。有一名工人养着的一条狗生了病,尽然 使这个工人连续几天完不成定额。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工时定额有多么困难,可以 说,对一个企业来说,想要确定一个标准的工时定额是不可能的。 有人反对这种说法,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在使用工时定额,而他们也都 制定出了标准定额,执行的也都不错,怎么能说是不可能呢。 其实,现在的工时定额不是以牺牲企业成本为条件,就是以牺牲工人 劳动力价格为条件,是一种妥协的产物。 可以说,由于工时定额缺少数学、社会学的理论为依托,将理论与实 践相隔裂,因此是缺少科学性的。 应当注意的是,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的不科学不是指定额的不科学, 比如前面提到的消耗定额,不在同一个意域,不能相提并论。 三、工时定额测定和计算障碍 各企业大多有自己的定额管理机构, 由这个机构来归口统一管理工时
定额。包括工时定额的测定、计算和调整等。一般情况下,企业选用 技术较为全面,经验较为丰富,熟练程度也比较高的优秀人员为定额 员,以其测定和计算的定额标准为工人的分配依据。 实践中的工时定额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成为工时定额管理的主 要障碍。 一是工时定额与工时定额关系间的不相协调。 一是工时定额与工时定额关系间的不相协调。 企业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依据进行工时定额管理, 理论是泰勒 的,实测是企业的,其重点精力和任务是通过实测来建立本企业的工 时定额标准模型, 至于工时定额关系也就是基于工时定额所产生的各 种经营管理关系则注重的不够。 工时定额是分配的依据,是工人劳动价值的具体反映,是企业经营状 况优劣的温度计,因此,企业的工时定额要反映市场需求变化、物价 水平、政策和法律,内部分配均衡,人本主义理念、企业文化的承继 和发展、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关系,按照这一思路, 企业应当先研究工时定额关系,然后才可以考虑计件工资的具体模 型,并确定采用何种定额形式。如果以建立工时定额模型为切入点, 一味地追求单一的工时定额分配制, 必然会遇到工时定额关系障碍的 堵截,产生各种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是工时定额测定的无规律性。 二是工时定额测定的无规律性。 工时定额的测定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前所述,不是一个有经验的人 拿一块秒表就可以测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工时定额测定要受到被测 者、设备、工艺、环境、工具以及测量者自身等多因素的影响。特别
是被测者和测量者这两个有思想的个体,影响非常大。 最常见到的情况有: 测量者或被测量者的责任感不同, 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大不 测量者或被测量者的责任感不同, 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 相同。 相同。在国外有实例,就是企业劳动管理机构和工会代表对同一人的 同一劳动过程的测定结果差距明显。另外,被测者在知道被测试和在 不知道被测试两种情况下,测得的结果几乎差一倍。 测量者情绪对测量结果影响重大。 测量者情绪对测量结果影响重大。 一个测量者在受到其领导批评和表 扬两种情态下,测量结果相去甚远。 测量者的经验对测算结果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测量者 测量者的经验对测算结果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凭经验来修正测定结果, 而经验越丰富, 影响就越大, 危害也就越大。 测量者对工艺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影响测量结果, 测量者对工艺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影响测量结果 往往将引发争议的测 量结果原因归之为工艺问题。 企业的总体分配政策左右测量者对结果的计算, 企业的总体分配政策左右测量者对结果的计算 测量者往往为取悦企 业领导或者取悦工人而使最终结果背离客观测得结果,这里,测量者 扮演了隐性的劳资矛盾调停者的角色。 个体、局部和整体间的关系难以平衡 个体、局部和整体间的关系难以平衡。实践中有一种通行的规则,人 们认为,一个单位的工时定额标准如果有 1/3 的工人完不成,1/3 的 正好完成,1/3 的超额完成,那么这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或说是科学 的标准。其实这是一种主观理想,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一个企业 有 50 名工人加工同一件零件,测定这一零件的办法可有几种,一个 是选择一个中等技术水平的工人实测,将其结果适用于其他 49 人, 但很难评判出那一个是这个中等技术人员,对这一个人是测一次,还
是测多次取平均值?第二个是将 50 个人全部进行实测, 然后取 50 个 人的平均值,这样做会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并会影响被测工人间的关 系,另外时间也不允许,一两个月的时间所得到的数值,未等正式应 用,就会因工艺、材料、设备、刀具、卡具、物流流程等的变化而做 出调整,需要重新测定,根本不可能会形成较为稳定的定额标准。第 三个办法是取一部分人的实测平均值, 这样做存在前面两个办法共同 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工时定额测算中,个体值不能适用于局部, 局部值不能适用于整体,整体值也不能适用于个体。这就很难达到实 现三个 1/3 的目的。 工时定额调整存在不确定性。 工时定额调整存在不确定性 工时定额管理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定额 调整。当制定定额所依据的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化时,工时定额都要 做出相应调整,否则就不能实现定额目的。工时调整涉及的因素非常 多,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手段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工 时定额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些管理关系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定额。另 一个难以把握的调整因素是操作者自身条件的变化, 如企业的培训所 导致工人技能的提升,时间的延续导致熟练程度的提高等,这种种因 素合到一起,使得定额调整没有规律可循,也就失去了确定性。 三是定额员的个人业务能力和配备数量问题。 三是定额员的个人业务能力和配备数量问题。 业务能力和配备数量问题 在大中型企业中,如果要想使工时定额将整个业务覆盖,在定额员的 配备上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人员数量,以保证定额工作 的及时和全面,这将是一笔很大的人工成本。实践过程中,一般企业 的定额人员占操作工人的比例在 1%-2%之间,有的甚至还要低,由
于人员少, 单位的定额工作很难实现全面覆盖和及时测定, 及时调整。 这就难免引起工人的心里不平衡和情绪的不稳定, 进而对工时定额工 作产生抵触。二是定额员的个人业务能力。从事定额的人员既要有扎 实的技术理论功底,同时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单位的定额 人员主要从一线生产工人中选拔,实践经验有余,但理论根底不足, 要成批选拔懂技术有经验的定额人才,对每个企业都是难以做到的。 四、工时定额的价值含量。 工时定额的价值含量。 工时定额作为工人分配的依据,除了要确定数量标准外,还要确定价 值标准,既一个单位时间所含的货币量。 工时定额价值量的确定受两个因素制约, 一个是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规 定,另一个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分配政策。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因素是 刚性的,最主要指标是地方政府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线和工资指导 线,一般情况下,企业将这个标准不纳入工时定额价格之中,而是以 基本工资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将一小部分考虑到工时定额价格之中。 工时定额单价主要是由企业自定。就现在的情况看,每个企业和每个 企业都不一样,以同一规格型号的螺栓加工为例,每小时定额的工资 含量从 2.6 到 7 元不等(笔者查询到的数据,实际范围可能还会大一 些) ,最低与最高相差 2.7 倍。也就是说工人付出同样的劳动,收入 却要差 2.7 倍。 在确定工时定额价格时,各企业都要参照很多指标,主要有当地社平 工资,同行业工资水平,企业人工成本比例,当年利润目标,招工及 培训的难易程度、设备的先进程度、企业员工数量、工时定额价格历
史成因、物价指数以及政府工资指导线等等。 同时要考虑这么多的因素,就使得这项工作异常复杂,又没有一个计 算模型,也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因此,工时价格的确定很难达到合理 和公平,再加上工时定额标准的不确定性,工时定额分配模式问题就 更加突出了。 五、对工时定额的几点评价。
『肆』 如何用机械加工工时定额时间标准
举例:有一直径Φ60,长600圆钢,用三爪卡盘,查车床装卸工件时间。
查表专:
一、查序号:属
《机械加工工时定额时间标准》中,“车床装卸工件时间标准”表;直径D=60对应序号4;长度L=600对应序号6;
二、算总序号:
按总序号公式计算:4+6-1=9;
三、再查装卸方法:
在装卸方法表中查序号9那一列,下部装卸方法中,对应”三爪“那一行,数字为2.1分钟。
依照此种查表方法即可在各种表中查出各种工时。
『伍』 机械加工 实作工时 具体是什么意思,要怎么定
机械加工是一种用加工机械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被加工的工件处于的温度状态﹐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实作工时是实际工作的小时。
『陆』 机械加工零件的工时定额如何制定
一般我们这里8小时按6小时计算,20元每小时。1天8小时计算后是0.033元/分钟,每班120元标准。
『柒』 数控机床是如何制定加工步骤的
数控机床的出现是工业一大进步的表现,它能较好的解决复杂、精密、小批、多变的零件加工问题,是一种灵活的、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床。程序编制人员在利用数控机床加工时,首先得进行工艺分析。根据被加工工件的材料、轮廓形状、加工精度等选用合适的机床,制定加工方案,确定零件的加工顺序,各工序所用刀具,夹具和切削用量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数控机床是如何制定加工步骤的:
一、机床的合理选用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毛坯的材料和类、零件轮廓形状复杂程度、尺寸大小、加工精度、零件数量、热处理要求等。在选用机床时需要保证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同时能提高效率。
二、数控加工零件工艺性分析
数控加工工艺性分析涉及面很广,通常需要零件图样上尺寸数据的给出应符合编程方便的原则。零件图上尺寸标注方法应适应数控加工的特点在数控加工零件图上,应以同一基准引注尺寸或直接给出坐标尺寸,并且构成零件轮廓的几何元素的条件应充分,图样上的零件各加工部位的结构工艺性应符合数控加工的特点。这种标注方法既便于编程,也便于尺寸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得效益提高。
三、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保证加工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由于获得同一级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一般有许多,因而在实际选择时,要结合零件的形状、尺寸大小和热处理要求等全面考虑。此外,还应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的要求,以及生产设备等实际情况。
四、加工方案确定的原则
零件上比较精密表面的加工,常常是通过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逐步达到的。对这些表面仅仅根据质量要求选择相应的最终加工方法是不够的,还应正确地确定从毛坯到最终成形的加工方案。确定加工方案时,首先应根据主要表面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初步确定为达到这些要求所需要的加工方法。
五、工序步骤的划分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工序可以比较集中,在一次装夹中尽可能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工序。首先应根据零件图样,考虑被加工零件是否可以在一台数控机床上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工作,若不能则应决定其中哪一部分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哪一部分在其他机床上加工,即对零件的加工工序进行划分。
六、零件的安装与夹具的选择
零件的安装力求设计、工艺与编程计算的基准统一,避免采用占机人工调整式加工方案,尽可能在一次定位装夹后,加工出全部待加工表面。保证夹具的坐标方向与机床的坐标方向相对固定,夹具上各零部件应不妨碍机床对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即夹具要开敞其定位、夹紧机构元件不能影响加工中的走刀(如产生碰撞等)。
七、刀具的选择与切削用量的确定
刀具的选择是数控加工工艺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影响机床的加工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加工质量。编程时,选择刀具通常要考虑机床的加工能力、工序内容、工件材料等因素。切削用量包括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背吃刀量、进给量。
八、切削油的选用
切削油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起到保护刀具和提高加工效率的作用。通常选用切削油时需要根据工件的材质、设备的类型、工艺方法、刀具性能等因素来决定使用哪一种切削油。另外,除了以上直接因素外也需要切削油的其他性能符合要求,如抗氧化性能、防锈性能、冷却性能等。
九、加工路线的确定
在数控加工中,刀具刀位点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轨迹称为加工路线,要求定位精度较高,定位过程尽可能快。除此之外还要确定刀具轴向的运动尺寸,其大小主要由被加工零件的孔深来决定,但也应考虑一些辅助尺寸,如刀具的引入距离和超越量。
『捌』 机床加工工时如何计算
加工工时,按周长除以平均效率除以时间。
例如:
我没这边sodick的加工效率0.34mm/min
单指专240mm厚工件
实际加工周属长为125.3.
这件活的工时=125.3/0.34/60.=61.42h
但一般机床的加工效率都是按照最低加工效率来核算工时的。
『玖』 车床工工资怎么制定,具体工时是怎么计算的谢谢大家!
机械加工时间定额的计算
(1)、中批以上
td=(tj+tf)×(1+K%)+tzz/N
(2)、单件小批
td=tj×(1+K%)+tbx+tzz式中,td——单件加工时间定额(min)
tj——机动时间(min)
tbx——布置场地与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min)
tzz——准嵛与终结时间(min)
K——tbx和tzz占tj的百分比
N——生产纲领——相同一批零件数
辅助时间的确定
1、确定原则
(1)、辅助时问的长短和工件与机床规格大小、复杂程度成正比。
(2)、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其他时问,包括tf、tbx、tzz时间占tj的百分比(K%)及装卸时间。tzz时间按N=10考虑,直接计入单件时间定额中。
2、确定
(1)、卧车:
①工步辅助时间:5~15(min)
②一般装卸时问:0.5~15(min)
③tbx时间tj的16%(min)
④tzz时间为50~90(min)
(2)、立车: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15~50(min)
②装卸时间为10~50(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4~16%
④tzz时间为70~120(min)
(3)、镗床: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5~15(min)
②装卸时间为20~240(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5~17%(min)
④tzz时间为90~120min)
(4)、钻床: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3~5(min)
②装卸时间为15~30(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1~13%(min)
④tzz时间为30~60(min)
(5)、铣床: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5~15(min)
②装卸时间为1~12(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3~15%(min)
④tzz时间为30~120(min)
(6)、刨、插: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6~10(min)
②装卸时间为1~120(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3~14%(min)
④tzz时间为30~120(min)
(7)、磨床:
①工步辅助时问为2~8(min)
②装卸时间为0.3~8(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2~13%(min)
④tzz时间为15~120(min)
(8)、齿轮机床: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2~5(min)
②装卸时间为2~8(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1~12%(min)
④tzz时间为50~120(min)
(9)、拉床:
①工步辅助时间为1~2(min)
②装卸时间为0.5~1(min)
③tbx时间为tj的12%(min)
④tzz时间为25(min)
切削用量的计算与选择原则
1、计算:
(1)、切削速度Vc
①车、铣、钻、镗、磨、铰:
Vc=d×π×n/1000(m/min)
Vc=(d×π×n)/(1000×60)(m/s)
式中,d——工件或刀具(砂轮)直径(mm)
n——工件或刀具(砂轮)每分钟转数(r/min)
②刨、插
Vc=L×(1+V刨程/V空程)×n/1000
=(5/3)×L×n/1000=0.0017×L×n(n/min)
或用下公式:
VC=n×L×(1+m)/1000(n/min)
式中,L——刨程行程^长度(mm)
n——每分钟往复次数(次/min)
m——一般取0.7(因为返程必须速度快)
(2)、每分钟转数或每分钟往返次数n
①n=Vc×1000/(π×d)=(Vc×3)×1000/d(r/min)
②n=Vc×1000×3/(5×L)=Vc/(0.0017×L)(双程数/min)
式中:d——工件或刀具直径(mm)
L——行程长度(mm)
(3)、进给速度Vf
Vf=af×Z×n(mm/min)
式中:af——每齿进给量(mm/z)
Z——刀具齿数
n——每分钟转数(r/min)
(4)、进给量f
①f=vf/n(mm/r)
②af=f/Z(mm/z)
(5)、切削深度ap
①ap=(dw-dm)/2
②钻削ap=dw/2
式中:dw——待加工直径(mm)
dm——已加工面直径(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