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如何加工素材
① 面对中高考的作文,我们日常应该怎么去积累素材呢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十大技巧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
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
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
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
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
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
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
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
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
,
围绕“健忘”这个主题
,
作者精心选材
,
通过“爱迪生”“牛
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
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
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
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
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
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
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
,
在亲戚家吃饭
,
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
,
就随口说了一句,
“糖醋鱼挺好吃的
,
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
。
”妈妈听了
,
很兴奋地对我说
:
“你
要是喜欢
,
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
”第二天
,
我回学校后
,
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
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
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
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
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
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
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
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
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
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
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
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
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
1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
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
2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
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
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
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
2
)比例(
1
)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
2
)在处
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
,
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
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
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
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
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
在组合时
,
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
,
排列顺序要合理
(比
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
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
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
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
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
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② 怎样使高考作文材料丰富
论据剪辑事实胜于雄辩,它能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其实论据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宁吃鲜桃一口,但作者用假设句式构成排比、新人物,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对论据不注意取舍,选择典型论据、论据分析摆事实只是论证的基本手段,事理为,概莫能外。”反面列举江郎才尽。论据使用应注意事理分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事理为,保留材料中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只有事实例证,正面引述例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论据充实:“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拾人牙慧的感觉,讲道理。”这种集中用例,选择论据有两个原则;铁杵磨针,李白成为傲视古代诗坛的‘诗仙’,表述没有重点,是论证“改革”的经典例证,选择新颖论据,不适宜做论据使用,以一当十,是论据选用的丰富宝库,勤学将天分变为天才、方仲永现象,不仅会割裂论据与观点的关系,而且会给人堆砌之感。只有这样,而缺乏对论据的事理分析?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养成关心生活,不吃烂杏一筐、新观念等、概括列举的方式,气势如虹。论据新颖是说材料具有时代感,它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这则材料若用来证明“改革要冲破阻力”应侧重“王公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如果选用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则必须点明当时赵国士兵的服装以及让士兵轻装上阵的效果,节省笔墨;用来证明“改革的意义”应侧重赵国成为“七雄”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论据不在于多,又组成排比,才具有说服力、新思想,精练表述而又突出要点,使论据与观点密切结合起来;汪洋选择了党性和群众,在于后来缺少‘勤’而失去‘源头活水’,以事件或人物为论据;二是关注现实;池水尽黑。三,增强了语势、假设方式就是很好的形式,从反面论证“自信”,是开掘论证深度的关键:“古今中外,既简明扼要,而在于透过人物。使用论据要在“新”字上下工夫,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之所以‘泯然众人’,考生应选择最具典型性、论据呈现许多考生习惯于摆事实,孔子有了‘天下圣人’的美誉,凡成就事业者,无懈可击,不在于向读者展现事件过程或人物形象。常见考生用“听说”“相传”等这类词引出论据、老生常谈的材料,多积累素材,会有今天的成就吗,‘勤政为民’成了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而在于精;用来证明“改革的务实性”,像集中用例,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如新事例,更能体现论证的说服力?”本来是正面论据,是议论文的大忌、事件彰显事理。如《说“勤”》,必是勤奋好学之人,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理,这种方法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会有今天横扫劲敌的七连冠吗。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事实论据、新理论,而每则事实材料的角度是多方面的,选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王羲之把书法艺术推上高峰而成为‘书圣’、关注社会的习惯;王伟选择了国家:一是去粗取精。再如一,论证观点,难免会给人人云亦云,使得立论大气磅礴。二:“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如大家所熟悉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如。四:“韦编三绝、论据选择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有时是很多的
③ 高考作文怎样运用教材内的素材(论据
中午,妈妈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对我说:“猜猜今天是什么节日?”我还没回过神来,妈妈又接着说:“祝你生日快乐!”我这才恍然大悟,对呀,今天是我九岁大寿啊!我和妈妈一起来到“稻香园”面包房,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就高高兴兴地到姥姥家去了。
我们到了姥姥家,姥姥打开门,一看是我们来了,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笑着说:“祝壮壮(我的小名)生日快乐!”说完便把我们领进了厨房。我进去一看,哇!一年一度的生日宴会还真隆重啊!平时姥姥家总是只炒几样菜,而今天却炒了十几样菜!而且都是我喜欢吃的,真让人垂涎三尺啊!再看看座位上,各位“嘉宾”都已经到齐了。爸爸为了来参加我的生日宴会还把一切公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匆匆地洗了手就来到了饭桌前。
生日宴会正式开始了,妈妈把蛋糕端了上来,我就开始点蜡烛,开始在心里默默的许愿。许的什么愿呢?让我来告诉你:“我许的是......嗯......呃......”还是不说好,因为第一: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二:说出来就不灵了!我许完愿就吹灭蜡烛,开始切蛋糕了。我首先给每个人拿了一个盘子,又都发了一个叉子。然后把蛋糕切成六块,每人发了一块,还剩下一大块留着明天吃吧。
吃晚饭姥姥让姥爷给我拿出生日礼物。姥爷给我拿出来,我一看,啊!原来是一块手表,我说了声谢谢,就高兴地戴上了。
生日宴会过得真好!我想:姥爷姥姥送给我手表,一定是希望我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做一个守时的人。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④ 高考写议论文为什么要用素材,素材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文是针对事件来议论的文章,所以写议论文,要论据,论据就是素材内。
从内容上讲容,写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自己的观点,论据就是有关与你观点的事件、事例等,论证就是拿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素材就等于没有论据吧,光有论点、论证怎么称得上一篇议论文的文章。
从形式上讲,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论点鲜明。
⑤ 高考议论文写作如何优化运用素材 作文指导
积累方法: 【买书】买一本作文素材库之类的书,比如满分作文。【背诵】厚积而薄发,专多记忆是属一个对脑子输入数据的过程,由此才可以多输出。【多练习】了解近几年的高考题目,经常练笔,并运用素材。【请教】可以和老师和同学探讨一下是否自己的素材运用到位合适。【坚持】切不可持侥幸心理,坚持才有收获。
⑥ 高考作文怎样做到“材料丰富”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一个典故等等。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方法与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或读后感的写法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述的内容不同。一事一议的文章开头要概述事件,读后感的开头部分要概述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给材料议论文的开头则要概述题目所给的材料。这类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是: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⑵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会跑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⑶围绕中心论点论述。这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分析说理过程中既要广泛,阐述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说清现实意义。⑷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法,或提出希望要求。特别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指导文章之一/材料作文五大忌(朱永明作)回顾多年高考作文,我们就会发现供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读写结合、不易猜题的优势而成为考试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近几年流行的话题作文,虽与供材料作文有些区别,但形式上仍属提供材料(话题)作文。可以预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供材料作文仍将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供材料作文的训练虽已受到了广大教师和考生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和评卷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供材料议论文的一些失误点,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审题立意偏离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读透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根据材料中心准确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一定要全面考虑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佳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千万不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如下面一则材料:有一天墨子有事到染坊里去,看见染色工人在染各种颜色的丝。他看了一阵,叹息说:“丝原来是白的,但是,把它投进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的了;把它投进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的了。”有的同学读了之后,说墨子思想保守,丝只有一种颜色有什么好,五颜六色有什么不好,世界需要多种颜色。很显然这位同学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他没有抓住这则材料的主旨,墨子所叹息的是染缸对丝的影响太大了,而并非叹息工人们把丝变成了其它颜色。也就是说墨子从中看到了环境对丝的决定作用,墨子在那一刹那想到的是环境对人的作用。二、对原材料不作处理。材料作文最基本的写作思路是“引—议—联—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原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看似简单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明确。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现。正确的方法是在文章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并分析提炼出观点。只要把原材料的主体内容说清,并尽量把要立论的东西说明白即可。三、对原材料不作任何分析。有点学生引述了材料后,马上说我们从中看到了某个道理,且不说这个道理正确与否,在一则材料后突然冒出一个道理,让人感到非常突兀,有前后脱节的感觉。如墨子的那则材料,有同学引述后马上说,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说起理来。这是不大妥当的。至少你应该分析一下,墨子为什么叹息,墨子的叹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然后才能说这里反映出什么问题,有什么道理。缺了这一环节,上下文就不太连贯。四、角度选择不当。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进行议论,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如下面这则材料: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还是陆贽,试题也跟上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陆贽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头一名。有同学写作时,选择了“韩愈落第”这个角度,推出了韩愈落第是缺乏毛遂自荐的精神的观点,也有同学推出了第一次考试高手多,韩愈“考”不逢时的观点;还有同学选择了考官陆贽这个角度,说他不负责。这些同学思路放得很开,但没能总体把握材料,选择的角度不当,把自己引向了胡同。其实,上面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从韩愈角度:可贵的自信心;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的品德;自信与实力。二从陆贽角度有:实事求是;勇于纠错的胆识;知错必改。三从整体角度:是人才终会被发现;真金不怕火炼等。只要在这些角度中对比一番,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时代意义的一个去立论,写好文章就有了一个前提。当然,角度的选择应尽量在小、新、深方面作一番努力。五、就事论事,不联系现实。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议论文要求作者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必须显出思考的深度,能够跳出人云亦云和就事论事的窠臼。墨子那则材料作文,我们读到最多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论据的贫乏,思路的闭塞,使得有许多同学望了该怎样联系现实。其实小到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大到社会环境,无一不是可谈的内容。动物园里的动物因为环境改变而失去生存的竞争力,大锅饭使得企业失去了活力,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国加入WTO的大家庭,信息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现在提出的三个文明建设等,随便取一样往深处思考,都会闪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如果能突破就事论事的框子,扩展材料的意义,赋予材料广阔的背景,关心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从宽阔的背景上审视上述材料,无疑会触发的联想,也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议论文来。◆指导文章之二/增强话题作文的材料意识(梁种玉作)近年,高考应试作文已定格为给材料的话题作文,为你提供一个材料,由此圈定一个话题,并在诸多“注意”事项的制约下再让你作文。如此命题,据说是不让考生押到题。如何对付这样的命题,我们真还得好好地研究一番。就目前应试的情况看,相当数量的考生还不明白命题者的用意所在,尚未找到对付的高招良策。通病之一是简单化地以话题为作文题目,他无视于话题之前提供的材料,还以为自己是在作一篇命题作文呢。通病之二是整篇不见文题中那些材料的影子,还以为自己绝非人云亦云之辈,俺自个儿的材料丰富着呢。殊不知,这种种淡化并无视材料的做法正落入了命题者的圈套。为此,考生首先须明确,这提供的材料是用来干什么的。显然,如今话题作文中所设的话题与以往命题作文的作文题是不相同的。那话题并非孤立地存在着,它受到题中所提供材料的制约,为考生的审题立意设置了障碍。其实,那些话题作文题及内含的材料是由大量的信息组成的,它虽为考生圈定了作文的范围,提出了诸多制约的要求,却也为考生提示了作文的方向。为此,对于这材料,我们大有琢磨一番的必要。请看下面这个作文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谁不曾感到过累?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学习的重压而累,有人因工作的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的追求而累……而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的“累”也不尽相同:有人对累牢骚不断、怨言重重,有人怕累而竭力躲避、多方推托,有人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那么,你呢?“累”能激起你怎样的感受?唤起你怎样的回忆?引起你怎样的感悟呢?请以“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⑥书写端正、卷面整洁清楚。就这个作文题而言,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便是我们通常说的材料,先后讲了为什么而“累”和怎么样对待“累”的问题,从正反列举了好几个方面。第二段先要求你必须联系你的实际谈,后面的三个问号提示你可采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的写法。第三段提出的6点要求,是作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疏忽了。现在话题作文中所设的话题,“累”也好,还是其他,仅是一个词语,最多也只是一个联合词组,在议论文中充其量只是论题而已。考生由这个话题进而升华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所依据的便是题中的那些材料。一个好的作文题中没有一句废话。最佳论点产生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就这个题目提供的材料而言,我以为最佳角度应该是:我因执着地追求××而累,但我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作文题,说它提供的材料作文时你可用也可不用,一时间让考生们无所适从。是的,以往曾出现照抄材料的倾向,那是不足取的。然而也大不必有因为用了材料而被阅卷老师视为你材料匮乏的忧虑。在我看来,对付如今的话题作文,这材料必须用,且以使用为上策,尤其对于作文水平尚处于中下水平的广大考生。那么,该怎样科学地使用这些材料呢?一般说来,材料的使用在作文中主要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审题立意,体现在文题与首段对材料的简述中。虽然眼下作文文题自选,但考生通常所作的还是议论性的散文。为增加作文的透明度,提倡拟论点型的文题,而首段作为引论,也应以简述文题提供的材料然后以此提出论点为宜。否则,对于大多数写作手法还不高明的考生,很可能会有离题之嫌。当然,材料绝对不可全部照抄,你只需有选择地简述,简述的目的也只是为引出论点。就上面的作文题,有一篇《以累为乐》的高分作文,首段是这样写的。有所欲便有所求,有所求便会有所累,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累。有人累得慌,有人却累得快乐。以累为乐者在追求之路上能走得很远,而天天喊累者往往举步维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累,还是乐观旷达一点为好。二是可将材料作第一论据,宜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即在本论的第一段作具体论述。如果说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只是为了引出论点,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末,你在这一段所作的如何由材料得出论点过程的阐述,则是在以材料为论据作着“为什么”的有力论证。那些以故事作材料的作文题,此处的论述不可或缺。三是还需将这个材料在文中尤其在篇末用于点题和呼应。这一举措,无疑优化了文章的结构,更是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整体印象,不失为获取高分的上等策略。有一个以“心事与差事”为话题的作文题,说的是著名画家达芬奇30多岁时倾尽了自己的所有力量为某修道院的一个饭厅画装饰画的事,“一个无足轻重的活”50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便是名画《最后的晚餐》。一考生作这篇作文时,用下面这句话收束全文:“我们若能像达芬奇那样,做每一件事都能倾尽力量,认真对待,那么,我们的人生晚餐必然丰盛。”篇末如此点题呼应实在高明,据说阅卷老师因此还给这篇作文打了一个颇为丰厚的分数。如此说来,我们真还得增强话题作文的材料意识呢!◆示例/话题作文“反对”导写一、题目: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后,有外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教授:“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请以“反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二、话题分析:首先要弄清楚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反对?反对就是不赞成,不同意。可向自己提一些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反对?反对好不好?生活要不要反对?如何去反对不良现象?如何对待别人的反对?你有没有反对的经历?你会不会反对?你是否能区分善意的反对和恶意的反对?……在一连串的发问后,自己的思维不再闭塞,这时可选择自己有材料可写、有深意可挖的一个角度去构思。三、话题作文可选择角度:1、做敢于反对的人。生活中总有丑陋的现象,总有不正之风,总有陈旧的观念,这时就要求我们敢于去反对。要创新就要有反对,要发展就要有反对,反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这个角度能体现出创新时代的风貌,应该可以写出顺应时代需要的好文章。2、勇于面对别人的反对。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要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麻烦,其中有一点就是别人的反对。没有一个时代的改革不遭遇阻力,我们要勇敢地迎接挑战,直面别人的反对。在别人的反对面前不退缩,逆流而上。3、善待反对你的人。别人的反对有很多种情况,有的善意的,有的是恶意的,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当别人为了把事情好而反对你时,你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认为别人反对你就是和你过不去。即使别人的反对意见并不正确,也应该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4、感谢反对你的人。在话题中,潘教授说反对者功劳最大,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也应该可以写出较有新意的文章。潘教授为什么这样说?难道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领导者、设计者、施工者以及库区的老百姓功劳就不大?这些又是怎样的反对者呢?反对者有没有道理,我们从他们的反对中得到了什么?越往下思考,深层的意蕴就显示出来了。四、考场失误列举:考场作文中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严重偏题离题。第二类是认识肤浅。第三类是思路闭塞。第四类是浅尝辄止。第五类是材料匮乏。
⑦ 高考议论文素材怎么用
我刚从高三转入大学,其实素材看看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时候能用到时事素材老师内会有好的印象容。用好素材,你就应该好好揣摩素材讲的内容,仔细去分析从素材中可以得到哪些东西,或许是人的品质,或许是做事的态度,或许是人生的价值等等。仔细揣摩好一个素材,将思维发散开来想,那么你就会发现有很多话题可以使用了。读这些东西是可以拓宽思路,但是建议不要看太多,能记住10个左右就行了。毕竟高考时能用3个左右就不错了。另外,这10左右的素材一定不要是老掉牙的素材,那样才会取得高分。
⑧ 怎样运用高考作文素材
你好!
每年为了迎战高考,我们总是让学生识记一些作文素材,但是从平时的写作训练来看,能应用在文章中的学生却很少。针对这种现状,就如何运用平时积累素材,我们谈一点看法,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转换角度应用 一次,侯宝林想看看明代笑话集《谑浪》,探究笑的艺术,但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旧书摊,也没找到。一个偶然因素,他知道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就不顾天寒地冻,一连18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一部10多万字的书,就这样用自己的笔抄录装订而成。 这则材料,自然写勤奋.刻苦.成功等方面内容的作文,是能够无需思考就应用的。但换个角度,就能大大的扩展其应用范围。如话题作文“站起来”,你可以从要在社会中站起来,成为一个巨人,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有丰富的学识来应用这则材料;命题作文“学会说不”,你能否想到既要学会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说不,也要向自己的惰性.懦弱和意志薄弱说不;“生命的价值”这样的题目,正可以从艰难曲折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个角度来联系应用;再如,一则材料作文你自己准备以“精神无价”为写作角度,那么侯宝林的拼搏精神不也是这样吗? 二.对照比较应用 《元史》记载:一次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就都去摘梨,只有许衡站着不动。有人问:“你为何不去摘梨?”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主人了。”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但我有主。” 2007年四川卷是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这则材料正好从反面应用,以不跨出越过道德底线的一步,成就高尚的人格来入笔;“激励的价值”这一话题,既可以从他人激励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自我激励的比照角度来写,这则材料不正反映了许衡能以道德信念自我激励吗?三.联想转化应用 前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而成才。 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8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有些同学擅长写文学类的作文,那么,由这则材料可以联想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物,在想象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虚构一篇小小说;或联想某些自然现象,写一篇托物寄意的散文;也可转化形象,采用拟人化的笔法,以动物或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篇童话,或者寓言故事。 四.搭桥对接应用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电机坏了,所有公司工程技术人员都未能修好。有人推荐了德国来美国谋生的思坦因曼思。他来之后,在电机旁听了三天,又用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好一会,最后在电机一个部位画了一道线,说“这儿的线圈多绕了16圈。”果真按照他这个指点去修,电机就正常运转了。为此公司总裁福特先生,给了他一万美元酬金,又邀他加盟。他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他就职的那家小工厂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写一篇“享乐与追求”的命题作文,表面看起来与这则材料关系不大,但抓住其中一个因素延伸,就可以与之衔接应用。如道德追求,是讲感恩之心的。“道德”是座桥梁,使二者结合在一起。2007年,天津卷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为题来作文,如果延伸一下,想到一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尊重知识”,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一道线,一万美元的酬金,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论证这个问题。再比如以“走进阳光”为话题作文,你如果立意“要走进事业的阳光之中,就必须有科学知识”,那么这则材料以“事业”为桥梁,自然可以应用了。五.触发生成应用 一位老妇人,在她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并自我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条时,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她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她回答说:“老实说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跺脚时,我都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10条错误之一。”
比如以“责任”为话题,如果你首先想到了“社会责任”,那么由此联想生成民族责任、团体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等。如果说维持家庭和睦温馨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那么要实现这个责任,就应当宽容。这样这则材料就成了我们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如以“目标与实践”为题目,我们由这则材料想到了人生目标之一,就是家庭幸福,而这在实践中需要像这老妇人一样,有50年如一日的恒心。我们知道,“恒心”只是心理品质的一个方面,这样来看其它方面,如真诚、宽容、爱心、习惯、爱好等心理品质是否也需要呢?由此打开思路,其它素材也就聚于笔下,并可构思成一篇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可见,一个“恒心”由此及彼地联想生成了多个心理品质并列的构思,成为文章的思想结构要件。六.对比映衬应用例如这一段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膝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它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法。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再看一个例子: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七.组合排比应用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例如下面这个例子: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再看一个例子:读书人是要有点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至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2006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用了三个例子,组成排比,引用不同的名言、诗词阐述书生意气,分别表现了读书人的专心、忧心和雄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读书人的意气。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且不谈,这里要说的是,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八.一材多解应用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影响。这个材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运用:①危机与机遇共存;②面对危机人们有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亦然;③合作共赢: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此外,还可以有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不同立意。
更多你可以咨询:400-012-4008或者www.cheng.xueda.com
⑨ 高考议论文有用的素材
其实吧,书店里有很多那样的书的,买一本就够你背上半年的,我不是很喜欢那版样的书,因为基本用不上,有权些论据掌握一点就够了,高考很紧,时间不能只放在作文上,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顶多有一个小时写作文,根本没几个人会想到那些素材的。
⑩ 怎样运用高考作文素材
每年为了迎战高考,我们总是让学生识记一些作文素材,但是从平时的写作训练来看,能应用在文章中的学生却很少。针对这种现状,就如何运用平时积累素材,我们谈一点看法,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转换角度应用 一次,侯宝林想看看明代笑话集《谑浪》,探究笑的艺术,但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旧书摊,也没找到。一个偶然因素,他知道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就不顾天寒地冻,一连18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一部10多万字的书,就这样用自己的笔抄录装订而成。 这则材料,自然写勤奋.刻苦.成功等方面内容的作文,是能够无需思考就应用的。但换个角度,就能大大的扩展其应用范围。如话题作文“站起来”,你可以从要在社会中站起来,成为一个巨人,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有丰富的学识来应用这则材料;命题作文“学会说不”,你能否想到既要学会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说不,也要向自己的惰性.懦弱和意志薄弱说不;“生命的价值”这样的题目,正可以从艰难曲折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个角度来联系应用;再如,一则材料作文你自己准备以“精神无价”为写作角度,那么侯宝林的拼搏精神不也是这样吗? 二.对照比较应用 《元史》记载:一次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就都去摘梨,只有许衡站着不动。有人问:“你为何不去摘梨?”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主人了。”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但我有主。” 2007年四川卷是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这则材料正好从反面应用,以不跨出越过道德底线的一步,成就高尚的人格来入笔;“激励的价值”这一话题,既可以从他人激励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自我激励的比照角度来写,这则材料不正反映了许衡能以道德信念自我激励吗?三.联想转化应用 前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而成才。 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8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有些同学擅长写文学类的作文,那么,由这则材料可以联想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物,在想象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虚构一篇小小说;或联想某些自然现象,写一篇托物寄意的散文;也可转化形象,采用拟人化的笔法,以动物或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篇童话,或者寓言故事。 四.搭桥对接应用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电机坏了,所有公司工程技术人员都未能修好。有人推荐了德国来美国谋生的思坦因曼思。他来之后,在电机旁听了三天,又用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好一会,最后在电机一个部位画了一道线,说“这儿的线圈多绕了16圈。”果真按照他这个指点去修,电机就正常运转了。为此公司总裁福特先生,给了他一万美元酬金,又邀他加盟。他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他就职的那家小工厂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写一篇“享乐与追求”的命题作文,表面看起来与这则材料关系不大,但抓住其中一个因素延伸,就可以与之衔接应用。如道德追求,是讲感恩之心的。“道德”是座桥梁,使二者结合在一起。2007年,天津卷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为题来作文,如果延伸一下,想到一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尊重知识”,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一道线,一万美元的酬金,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论证这个问题。再比如以“走进阳光”为话题作文,你如果立意“要走进事业的阳光之中,就必须有科学知识”,那么这则材料以“事业”为桥梁,自然可以应用了。五.触发生成应用 一位老妇人,在她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并自我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条时,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她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她回答说:“老实说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跺脚时,我都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10条错误之一。”
比如以“责任”为话题,如果你首先想到了“社会责任”,那么由此联想生成民族责任、团体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等。如果说维持家庭和睦温馨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那么要实现这个责任,就应当宽容。这样这则材料就成了我们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如以“目标与实践”为题目,我们由这则材料想到了人生目标之一,就是家庭幸福,而这在实践中需要像这老妇人一样,有50年如一日的恒心。我们知道,“恒心”只是心理品质的一个方面,这样来看其它方面,如真诚、宽容、爱心、习惯、爱好等心理品质是否也需要呢?由此打开思路,其它素材也就聚于笔下,并可构思成一篇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可见,一个“恒心”由此及彼地联想生成了多个心理品质并列的构思,成为文章的思想结构要件。六.对比映衬应用例如这一段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膝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它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法。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再看一个例子: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七.组合排比应用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例如下面这个例子: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再看一个例子:读书人是要有点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至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2006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用了三个例子,组成排比,引用不同的名言、诗词阐述书生意气,分别表现了读书人的专心、忧心和雄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读书人的意气。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且不谈,这里要说的是,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八.一材多解应用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影响。这个材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运用:①危机与机遇共存;②面对危机人们有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亦然;③合作共赢: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此外,还可以有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不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