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A. 中药加工炮制的意义是什么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巴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偎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等。
(三)增强药物疗效
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四)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五)便于制剂和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如一般饮片的切片;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于类药物的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
(六)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常将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混有的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如一般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蝉蜕去头足;而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等。
B.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医疗、配方和制剂的需要,根据中医学理论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将中药材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所采用的一套加工制药技术。
C. 什么叫中药炮制
【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专程,包括对原属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般应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D. 中药材炮制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答:中药材炮制加工的方法可分为:净选、淘洗、切制、炒制(含炙)等,按工艺要求进行炮制加工,炮制的依据是中国药典和河南省药材炮制规范
来源:兽药吧
E. 中药炮制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版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权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F. 中药制作中的“炮制”怎么理解
简单地说,炮制就是把原药材经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如挑选(除去非药用部专分或其他掺杂药材)属、除杂(除去泥沙、石块等杂质)、切制(切成块、段、片)、炒制(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为直接在锅内炒)、炒炙(如酒炙、醋炙、蜜炙、米汤炙、童便炙等,为在锅内炒时,要加入上述液体辅料)、蒸制(如把生何首乌蒸成熟何首乌,把生地黄蒸成熟地黄)等,加工成具有一定规格的中药饮片,以适合药房调剂(即药房工作人员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抓药,所抓的药,就是已经炮制好的中药饮片),或者适合药厂购买过来已经炮制好的饮片后,直接按中成药生产的规定处方,进行投料来生产药品。
G. 什么是中药炮制求答案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几千年以来,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中药最早的炮制。当人类发现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因此对药物的毒性降低和调整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时代,由于酿酒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且较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的炮制前人称为炮炙。但"炮炙"二字仅代表了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的方法,并不能概括其他中药炮制方法。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确切地反映整个中药处理技术,现统称为炮制。其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字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他也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治削,极令净洁。"由此可知,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H. 中药材的生产存在哪些问题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近年来,随着药材需求量的加大,回滥采乱挖严重,野生资源越来越少答,采挖周期越来越短,造成药材品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如甘草、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穿龙薯蓣,冬虫夏草等。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
I. 什么是中药炮制
药材炮制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炮制药材的用水,应为饮用水。炮制药材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 即净选加工。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凡供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的,均应使用净药材。
净制药材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达到质量标准。
二、切制 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软化处理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并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注意掌握气温、水量、时间等条件。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其厚薄、长短、大小、宽窄通常为:
片 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 短段5~10mm,长段10~15mm ;
块 8~12mm的方块;
丝 细丝2~3mm,粗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用。
三、炮炙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炒时应火力均匀,不断翻动。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清炒 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晾。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 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10kg。
2.烫 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河沙、蛤粉或滑石粉。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辅料,放凉。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 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 取净药材,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物,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 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 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 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 取净药材,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
5.蒸 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 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有毒药材煮制后剩余汁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弃去。
7.炖 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
8.燀 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中,除去种皮,晒干。
9.酒制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制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酒炙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黄酒10kg。
酒炖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炖法制备。
酒蒸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酒炖或酒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种子类用黄酒20kg,根及根茎类用黄酒30kg。
10.醋制 包括醋炙 、醋煮 、醋蒸等。醋制时,应用米醋或其他发酵醋。
醋炙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煮 取净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备。
醋蒸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醋20kg, 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11.盐制 包括盐炙、盐蒸等。盐制时,应先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盐炙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药物则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蒸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盐炙或盐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食盐2kg。
12.姜汁炙 姜汁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
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取滤液。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
13.蜜炙 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14.油炙 羊脂油炙时,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溶化后去渣,加入净药材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材表面呈油亮时,摊开,放凉。
15.制霜(去油成霜) 除另有规定外,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残渣研制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松散粉末。
16.水飞 取净药材,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17.煨 取净药材用湿面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材埋入麸皮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50kg。
J. 中草药的炮制技术如何
所谓炮制是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结合药材自身的特点,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包括对原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对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历史上将其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疗效,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一般来讲,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的炮制方法也很复杂。正如前人所说的“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好坏。
中药的炮制古人称为炮炙。但“炮炙”二字仅代表了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的方法,并不能概括其他中药炮制方法。因而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确切地反映整个中药处理技术,现统称为炮制。其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字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炮制是随着药物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许多植物和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人们逐渐在觅食中就要有所辨别和选择,开始认识到某些自然产物的药效和毒性。人们为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中药最早的炮制。当人类发现了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火的发现和使用,对药物毒性的降低和药性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时代,由于酿酒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有效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历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说,如酒制提升,姜制温散,入盐走肾,用醋止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润燥益元。麸炒资其谷气,蒸熟取其味厚,炒黑入血,煅淬使其胀脆、纯净,黑豆汤、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这些理论多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如姜制温散(姜中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蜜制润燥益元(蜂蜜有滑肠及增强营养的作用),煅淬使其胀脆、纯净(药材经高温处理,有机成分破坏并逸去,故药材松脆,且保留了较纯净的无机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后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矿物,它们都来源于自然,这些药物都需要经过炮制才能应用。因此中药炮制的目的变得尤为重要。中医学认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炮制目的;在炮制某一具体药物时,又往往具有几个方面的目的。这正是中药炮制的精华之所在。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其一,中药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如附子、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生用内服容易中毒,炮制后便能降低其毒性;巴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其二,中药炮制可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的疗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其三,中药炮制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能专补肝肾等。其四,中药炮制能够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如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内有虫卵,应蒸后晒干,杀死虫卵,以防储存过程中因虫卵孵化而失效。其五,中药炮制可以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其六,中药炮制可以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他也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治削,极令净洁。可见,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对公元5世纪以前的药物采制和炮制方法进行了总结,书中所载的炮制内容除了一般净制、切制外,还有蒸、煮、烙、炙、炮、煅、浸、飞等方法。此书中的炮制方法已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
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唐代,中药的炮制更为人们所重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书中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并记载了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在宋代发展较快,宋政府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炮制技术专章,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时代,中药炮制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理论研究。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薛》中引用李东垣用药:“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当归酒洗取发之意,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等,均为有关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中药的炮制在明代发展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软坚,醋制入肝经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溃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明确地指出中药的效应贵在炮制。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制”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对有些炮制方法,还结合中医理论加以探讨。明代缪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也是明代一部较有价值的炮制专著,书中记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操作和成品贮藏方法,并将古代炮炙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据资料记载即炮、烘烤、火上烧、炙、煨、炒、煅、炼(长时间的火烧)、制、度(量药之长短)、飞(水飞)、伏(润药或火制后贮存相当长时间,称“伏山”)、镑(削、刮、刨)、击碎、煞(晒)、曝(强烈日光下曙晒)、露(将药物曰晒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长期以来,在中药加工业中有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变迁,其实际涵义尚难阐明。
清代专论炮制的书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的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该书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条目清晰,较为醒目。
现代我们所使用的炮制方法,是在古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和改进而来。根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其炮制方法主要有修治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五种。“修治法”包括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和切制处理;“水制法”是一种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包括润、漂和水飞法;“火制法”则是指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和烘焙法;“水火共制法”则包括了煮、蒸、和淬法;而其它制法则指一些其他特殊制法,常用的有制霜、发酵、发芽等。
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们正在探索应用新设备、新工艺。对一些传统的炮制方法进行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工艺、化学、药理、临床等多方位对中药的炮制加以研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中药炮制进行阐述,为中药炮制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它一方面包括了同种辅料,不同条件的对比研究,例如醋制元胡用于临床,沿袭已久,在现代研究则表明,醋酸能与元胡中的生物碱结合成易溶于水的生物碱盐而易于煎出。有关学者用酸性染料滴定法测得用醋为辅料煮、炒、拌、浸元胡的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相差不大,而且在拌法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略高。由于拌法可在较为密闭的容器中进行,与煮、炒等加热方法相比可以减少醋的挥发,并且工艺简单,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另一方面,通过多因素、多辅料的对比研究,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为常用药,相关研究人员运用HPLC法探讨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芍药苷含量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炒制及酒制,均会造成芍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干干燥法的影响最大。减压干燥法影响最小,与《药典》中采用减压干燥法相符合。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炮制技术和工艺也将不断的简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炮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