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加工路径是必须考虑什么
(3)机械加工工序的集中与分散
机械加工工序的集中与分散是拟定工艺路线时确定工序数目的两个不同的原则。
1)机械加工工序集中
机械加工工序集中是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工序内完成,而每一工序的机械加工内容却比较多。它有以下特点:
① 机械加工工序数目少、工序内容复杂,因而缩短了工艺路线,简化了生产组织工作;
② 减少了设备数目,从而减小了操作工人和生产面积;
③ 减少了工件安装次数,缩短了辅助时间,因而易于保证同时加工表面的相对位置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和缩短生产周期;
④ 有利于采用高生产率的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但相应的生产准备工作和投资都比较大,这些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的操作、调整、维修费时费事,转换新产品比较困难。
2)工序分散
与工序集中相反,工序分散是将零件加工集中在尽可能多的工序内完成,而每一工序的机械加工内容却比较少。它有以下特点:
① 工序数目多,因而设备数量多,生产组织工作复杂,生产面积大;
② 工序内容简单,因而生产准备工作量小,设备和工艺装备简单,操作、调整、维修简单,产品变换容易;
③ 可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以减少机动时间。
以上两种原则各有特点,因此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均有采用。工序集中与分散程度的确定,一般需要考虑下述因素。
① 生产量的大小:在产量较小时,为简化计划、调度等工作,选取工序集中原则较便于组织生产。当产量很大时,可按分散原则以利于组织流水生产。
② 工件的尺寸和重量:对尺寸和重量大的工件,由于安装和运输困难,一般宜采用集中原则组织生产。
③ 工艺设备的条件:由于工序集中的优点较多,现代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多倾向工序集中(如数控机床以及其他专用、特种设备等高生产率的设备)。
(4)工序顺序的安排
1) 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
在安排机械加工工序顺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根据零件的功用和技术要求,先将零件的主要表面和次要表面区分开,然后着重考虑主要表面的加工顺序,次要表面加工可适当穿插在主要表面加工工序之间。
② 当零件需要分阶段进行加工时,先安排各表面的粗加工,中间安排半精加工,最后安排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和光整加工。由于次要表面精度要求不高,一般在粗、半精加工阶段即可完成,但对于那些同主要表面相对位置关系密切的表面,通常多放于主要表面精加工之后完成。例如,许多零件主要孔周围的紧固螺孔的钻孔和攻螺纹,多在主要孔精加工之后进行。
③ 零件加工多从基准面加工开始,然后以基准面定位加工其他主要表面和次要表面。
④ 为了缩短工件在车间内的运输距离,避免工件的往返流动,加工顺序应考虑车间设
㈡ 数控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确定加工路线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设计是数控加工工艺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数控机床的选择、加工方法的确定、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的安排等内容。
1)数控机床的选择
数控机床选用时要考虑毛坯的材料和类型、零件轮廓形状复杂程度、尺寸大小、加工精度、零件数量、热处理要求等因素。要满足以下要求:①保证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能够加工出合格产品;②有利于提高生产率;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2)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选择时要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由于获得同一级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一般有多种,在实际选择时,要结合零件的形状、尺寸、位置和热处理要求,生产率和经济性要求,以及上厂的生产设备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3)工序的安排
工序的安排应根据零件的结构和毛坯状况以及装夹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行内形内腔加工,后进行外形加工工序;
(2)有相同的定位、夹紧方式或用同一把刀加工的工序最好一起进行,以减少重复定位,节省换刀时间;
(3)同一次装夹中进行的多道工序,应先安排对工件刚性破坏较小的工序。
4)数控加工工序与常规加工工序的衔接
数控加工工序前后一般都穿插着其他常规加工工序,如衔接得不好就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在熟悉整个零件加工工艺内容的同时,要清楚数控加工工序与常规加工工序各自的技术要求、加工目的、加工特点,如要不要留加工余量,留多少;定位面与定位孔的精度要求及形位公差;对校形工序的技术要求;对毛坯的热处理状态等。这样才能使各工序达到相互能满足加工需要,且质量目标及技术要求明确,交接验收有依据。除了必要的基准面加工、校正和热处理等工序外,要尽量减少数控加工工序与常规加工工序交接的次数。
㈢ 在确定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内容时,应首先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先确复定你这工件的整个刚制性怎么样;然后在根据工件的刚性;整个夹持系统,刀具加工系统的刚性来选择工艺;比如薄壁件选择的刀具,和加工余量和普通的会不一样,长悬深的和那种短悬深的余量也不一样;
根据图纸看加工区域,选择刀具;注意整个系统的刚性,防止刀具干涉,根据刀具材质,悬深。工件材料;选择合适的加工参数,如转速,进给,切深。
㈣ 确定零件机械加工路线应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精度、成本、规格
材料不同,适合的加工方法不同。
精度、规格要求不同、要求使用的加工方法不同。
成本不同、可以使用的加工方法不同。
㈤ 编程时加工路线的确定原则主要有哪几点急
不一定要根据书上的东西的,灵活应用满,我平时是这样做的,看见图党,内3D 2D尺寸确认,我们客户老是弄容些尺寸不对的图,好了之后开始打开思路,反正我头脑里面会出现一个空间的零件实体,你知道东西的尺寸结构就很了解了,以后就细的开始展开的程序了。先粗后细,多考虑下实际加工因素就OK
㈥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拟订工艺路线是设计工艺规程最为关键的一步,需顺序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择定位基准
定位基准包括粗基准和精基准。粗基准是指用未加工过的毛坯表面做基准。精基准是指用已加工过的表面做基准。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
a、应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如外圆加工以轴线为基准;
b、以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重要表面为粗基准,以保证该表面加工余量分布均匀、表面质量高;如床身加工,先加工床腿再加工导轨面;
2)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则
一般应以非加工面做为粗基准,这样可以保证不加工表面相对于加工表面具有较为精确的相对位置。当零件上有几个不加工表面时,应选择与加工面相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3)便于装夹的原则:选表面光洁的平面做粗基准,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这是因为粗基准一般都很粗糙,重复使用同一粗基准所加工的两组表面之间位置误差会相当大,因此,粗基一般不得重复使用。
2、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1)各种加工方法的经济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不同的加工方法如车、磨、刨、铣、钻、镗等,其用选各不相同,所能达到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也大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也大不一样,这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将有各种因素对精度和粗糙度产生影响,如工人的技术水平、切削用量、刀具的刃磨质量、机床的调整质量等等。
某种加工方法的经济加工精度:是指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包括完好的机床设备、必要的工艺装备、标准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耗用时间和生产费用)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
(2)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的选择
根据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确定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
这种方案必须在保证零件达到图纸要求方面是稳定而可靠的,并在生产率和加工成本方面是最经济合理的。
要考虑被加工材料的性质;
例如,淬火钢用磨削的方法加工;而有色金属则磨削困难,,一般采用金刚镗或高速精密车削的方法进行精加工。
要考虑生产纲领,即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问题。如:大批大量生产应选用高效率的加工方法,采用专用设备。例如,平面和孔可用拉削加工,轴类零件可采用半自动液压仿型车床加工,盘类或套类零件可用单能车床加工等。
应考虑本厂的现有设备和生产条件:即充分利用本厂现有设备和工艺装备。
在选择加工方法时,首先根据零件主要表面的技术要求和工厂具体条件,先选定它的最终工序方法,然后再逐一选定该表面各有关前导工序的加工方法。
3、机床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1、所选机床设备的尺寸规格应与工件的形体尺寸相适应;
2、精度等级应与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适应;
3、电机功率应与本工序加工所需功率相适应;
4、机床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应与工件生产类型相适应。
工艺装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应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择:
1、在中小批生产条件下,应首先考虑选用通用工艺装备(包括夹具、刀具、量具和辅具);
2、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可根据加工要求设计制造专用工艺装备。
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设备投资的当前效益,还要考虑产品改型及转产的可能性,应使其具有足够的柔性。
4、加工阶段的划分
1)根据零件的技术要求划分加工阶段。
分以下几个阶段:
粗加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尽量切除大部分余量,主要考虑生产率。
半精加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准备,并完成次要表面的终加工(钻孔、攻丝、铣键槽等)。
精加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要求,主要任务是保证加工质量。
光整加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主要表面和尺寸精度。
2)将零件的加工过程划分为加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
(1)保证零件加工质量(因为工件有内应力变形、热变形和受力变形,精度、表面质量只能逐步提高,);
(2)有利于及早发现毛坯缺陷并得到及时处理;
(3)有利于合理利用机床设备。
(4)便于穿插热处理工序:穿插热处理工序必须将加工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否则很难充分发挥热处理的效果。
此外,将工件加工划分为几个阶段,还有利于保护精加工过的表面少受磕碰损坏。
5、工序的划分
在制定工艺过程中,为便于组织生产、安排计划和均衡机床的负荷,常将工艺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工序。划分工序时有两个不同的原则:即工序的集中和工序的分散。
工序集中原则
按工序集中原则组织工艺过程,就是使每个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内容尽量多些,将许多工序组成一个集中工序。
最大限度的工序集中,就是在一个工序内完成工件所有表面的加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按工序集中原则组织工艺过程,生产适应性反而好,转产相对容易,虽然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较高,但由于有足够的柔性,仍然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工序分散原则
按工序分散原则组织工艺过程,就是使每个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内容尽量少些。
最大限度的工序分散就是每个工序只包括一个简单工步。:传统的流水线、自动线生产基本是按工序分散原则组织工艺过程的,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实现高生产率生产,但对产品改型的适应性较差,转产比较困难。
6、工序顺序的安排
1)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则
1、先基准面后其它表面:先把基准面加工出来,再以基准面定位来加工其它表面,以保证加工质量。
2、先粗加工后精加工:即粗加工在前,精加工在后,粗精分开。
3、主要表面后次要表面:如主要表面是指装配表面、工作表面,次要表面是指键糟、联接用的光孔等。
4、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平面轮廓尺寸较大,平面定位安装稳定,通常均以平面定位来加工孔。
2)热处理工序及表面处理工序的安排:根据热处理的目的,安排热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的位置。
1、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由炉中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序。其作用是:消除内应力,提高强度和韧性,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应用:高碳钢采用退火,以降低硬度;放在粗加工前,毛坯制造出来以后。
2、正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序。注:加热到的一定的温度,其与钢的含C量有关,一般低于固相线200度左右。:其作用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使工件具有合适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应用:低碳钢采用正火,以提高硬度。放在粗加工前,毛坯制造出来以后。
3、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或水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的方法。:其作用是:稳定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脆性。
4、调质处理(淬火后再高温回火):其作用:是获得细致均匀的组织,提高零件的综合机械性能。:应用:安排在粗加工后,半精加工前。常用于中碳钢和合金钢。
5、时效处理:其作用:是消除毛坯制造和机械加工中产生的内应力。:应用:一般安排在毛坯制造出来和粗加工后。常用于大而复杂的铸件。
6、淬火: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冷却介质中迅速冷却,以获得高硬度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其作用是:提高零件的硬度。应用:一般安排在磨削前。
7、渗碳处理: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可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前或之后进行。
8、为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耐蚀性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以及以装饰为目的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例如镀铬、镀锌、发兰等,一般都安排在工艺过程最后阶段进行。
3)检验工序的安排,为保证零件制造质量,防止产生废品,需在下列场合安排检验工序:
1、粗加工全部结束之后;
2、送往外车间加工的前后;
3、工时较长和重要工序的前后;
4、最终加工之后。
除了安排几何尺寸检验工序之外,有的零件还要安排探伤、密封、称重、平衡等检验工序。
4)其它工序的安排
1、零件表层或内腔的毛刺对机器装配质量影响甚大,切削加工之后,应安排去毛刺工序。
2、零件在进入装配之前,一般都应安排清洗工序。工件内孔、箱体内腔易存留切屑,研磨、珩磨等光整加工工序之后,微小磨粒易附着在工件表面上,要注意清洗。
3、在用磁力夹紧工件的工序之后,要安排去磁工序,不让带有剩磁的工件进入装配线。
㈦ CNC加工路线的确定有什么原则
CNC又叫做电脑锣抄、CNCCH或数控机床其实是香港那边的一种叫法,后来传入大陆珠三角,其实就是数控铣床,在广、江浙沪一带有人叫“CNC加工中心”。一般CNC加工通常是指精密机械加工、CNC加工车床、CNC加工铣床、CNC加工镗铣床等。
数控车床进给加工路线指车刀从对刀点(或机床固定原点)开始运动起,直至返回该点并结束加工程序所经过的路径,包括切削加工的路径及刀具切入、切出等非切削空行程路径。
精加工的进给路线基本上都是沿其零件轮廓顺序进行的,因此,确定进给路线的工作重点是确定粗加工及空行程的进给路线。
在数控车床加工中,加工路线的确定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①应能保证被加工工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②使加工路线最短,减少空行程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③尽量简化数值计算的工作量,简化加工程序。
④对于某些重复使用的程序,应使用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