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有哪些组件
⑴ 硬盘的主要组件名称以及作用是什么 看图 求解谢谢!
硬盘的主要组件名称以及作用:
看图理解作用原理,读写磁头之间为磁盘。
⑵ 硬盘的内部结构有哪些
硬盘是一个贵重的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由头盘组件HDA(Head Disk Assembly)和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有盘体、主轴电机、寻道电机、读写磁头及控制电路,再加上外部的机壳与机架就组成了整个硬盘驱动器。
头盘组件采用全封闭结构,包括主轴、盘片、磁头臂、摇臂等。马达采用直接耦合无电刷式,且与主轴做在一起,主轴上直接装配盘片,省去了传统的一套复杂的传动机构。磁头采用接触式启停,系统不工作时,磁头接触在磁盘表面的特定区域。机器在盘面上高了着陆区,磁头不工作时停在着陆区,而不接触数据区,减少了数据破坏的可能性
⑶ 硬盘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功能
1.盘体
盘体从物理的角度分为磁面(Side)、磁道(Track)、柱面(Cylinder)与扇区(Sector)等4个结构。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以此类推……。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最外层的磁道为0道,并向着磁面中心增长。事实上,硬盘的盘体结构与大家熟悉的软盘非常类似。只不过其盘片是由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盘片组成,而且盘片采用金属圆片(IBM曾经采用玻璃作为材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并涂有磁性物质。
2.读写磁头组件
读写磁头组件由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在具体工作时,磁头通过传动手臂和传动轴以固定半径扫描盘片,以此来读写数据。磁头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结构。硬盘加电后,读写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飞行,飞高间隙只有0.1~0.3μm,可以获得极高的数据传输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头采用读写分离的磁头结构,写操作时使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读操作则采用MR磁头。
3.磁头驱动机构
对于硬盘而言,磁头驱动机构就好比是一个指挥官,它控制磁头的读写,直接为传动手臂与传动轴传送指令。磁头驱动机构主要由音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和防震动机构组成。磁头驱动机构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到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头机构的电机有步进电机、力矩电机和音圈电机三种,现在硬盘多采用音圈电机驱动。音圈是中间插有与磁头相连的磁棒的的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磁棒就会发生位移,进而驱动装载磁头的小车,并根据控制器在盘面上磁头位置的信息编码来得到磁头移动的距离,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4.主轴组件
硬盘的主轴组件主要是轴承和马达,可以笼统地认为轴承决定一款硬盘的噪音表现,而马达决定性能。当然,这样说并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达了这两项内容在硬盘中的重要地位。从滚珠轴承到油浸轴承再到液态轴承,硬盘轴承处于不断的改良当中,目前液态轴承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市场。由于采用液体作为轴承,所以金属之间不直接摩擦,这样一来除了延长了主轴点解的寿命、减少发热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实现了硬盘噪声控制的突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液态轴承对于性能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反而会延长寻道时间。对于PC设备而言,似乎噪音与性能是一对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盾。
⑷ 电脑硬盘有哪些组成部分
1.盘体
盘体从物理的角度分为磁面(Side)、磁道(Track)、柱面(Cylinder)与扇区(Sector)等4个结构。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以此类推……。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最外层的磁道为0道,并向着磁面中心增长。事实上,硬盘的盘体结构与大家熟悉的软盘非常类似。只不过其盘片是由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盘片组成,而且盘片采用金属圆片(IBM曾经采用玻璃作为材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并涂有磁性物质。
2.读写磁头组件
读写磁头组件由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在具体工作时,磁头通过传动手臂和传动轴以固定半径扫描盘片,以此来读写数据。磁头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结构。硬盘加电后,读写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飞行,飞高间隙只有0.1~0.3μm,可以获得极高的数据传输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头采用读写分离的磁头结构,写操作时使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读操作则采用MR磁头。
3.磁头驱动机构
对于硬盘而言,磁头驱动机构就好比是一个指挥官,它控制磁头的读写,直接为传动手臂与传动轴传送指令。磁头驱动机构主要由音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和防震动机构组成。磁头驱动机构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到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头机构的电机有步进电机、力矩电机和音圈电机三种,现在硬盘多采用音圈电机驱动。音圈是中间插有与磁头相连的磁棒的的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磁棒就会发生位移,进而驱动装载磁头的小车,并根据控制器在盘面上磁头位置的信息编码来得到磁头移动的距离,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4.主轴组件
硬盘的主轴组件主要是轴承和马达,可以笼统地认为轴承决定一款硬盘的噪音表现,而马达决定性能。当然,这样说并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达了这两项内容在硬盘中的重要地位。从滚珠轴承到油浸轴承再到液态轴承,硬盘轴承处于不断的改良当中,目前液态轴承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市场。由于采用液体作为轴承,所以金属之间不直接摩擦,这样一来除了延长了主轴点解的寿命、减少发热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实现了硬盘噪声控制的突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液态轴承对于性能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反而会延长寻道时间。对于PC设备而言,似乎噪音与性能是一对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盾。
⑸ 机械硬盘的主要构件有哪些
⑹ 电脑的硬盘有多少零件组成
一、硬盘的构成
硬盘由两部分构成:
1.磁头-盘片组件(Head Disk Assembly),简称头盘组件(HDA);
2.印刷电路板组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简称PCBA。
在HDA的腔体内,是硬盘的磁盘片,磁盘片的数据结构,依磁道从低到高,由下列五部分组成:
(1)MBR:主引导区记录(Master Boot Record)
MBR位于硬盘的柱面0、磁头0、扇区1的位置,也即俗称的零磁道位置。它是由分区命令Fdisk产生的。MBR结束标志为55AA。用杀毒软件KV300+的F6功能即可查看,其默认画面即为MBR。
(2)DBR:DOS启动记录(DOS Boot Record)
DBR位于硬盘的柱面0、磁头1、扇区1的位置。它是由格式化命令Format产生的。DBR结束标志为55AA。在KV300+的F6功能下,按F1,所显示的画面即为DBR信息。
(3)FAT: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表位于柱面0、磁头1、扇区2的位置。FAT表的大小由硬盘容量决定,硬盘容量愈大,FAT表相应愈大。
(4)DIR区:根目录区(Directory)
DIR区是根目录区的意思。当我们在DOS提示符下键入DIR并按回车键ENTER,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内容即为该区内容。
(5)DATA区:数据区
DATA区负责硬盘中数据的存储。当将数据复制到硬盘时,数据就存放在DATA区。
⑺ 固态硬盘组件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SATA硬盘有电源和数据一长一短两个接口,而ToshibaQ300 Pro上的“第三个接口”实际上是一组4针跳线。由于Q300Pro在这里并没有安装跳线帽,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4针的“接口”:
实际上解除电脑时间较长的玩家都会记得跳线这个老朋友,在IDE接口硬盘上跳线是必不可少的组件:
由于一条IDE数据线可连接两块硬盘,为了区分主盘和从盘关系,IDE硬盘/光驱上都会有8~10针的跳线位,根据硬盘品牌的不一样,跳线方式所表达的含义也不一样。在1998年后,大多数主板已经支持通过数据线自动判断主从盘,只要把控制数据线自动选择的跳线短接,就可实现自动设定。
到了SATA时代之后,由于一根数据线只能连接一块硬盘,跳线设定主从盘的需要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很快又遇到一个问题,当SATA2.0标准刚刚推出的时候,VIA与SIS的部分主板芯片组由于不能正确识别SATA速率而无法识别新的SATA2.0硬盘。硬盘厂商只得再次为SATA硬盘添加跳线,以便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由用户指定,让硬盘强制工作在SATA1.0标准下,提升硬盘的兼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SATA3.0时代也已有很多年,过去有兼容性问题的主板也早已退役。没有了兼容性问题,跳线又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那么现在少数硬盘上依然保留的跳线是做什么用的呢?它还能主动限制SATA速率吗?储存极客从古董硬盘上拆下了一颗跳线帽,准备做个试验:
蓝色的跳线帽可以短接任意两个临近的针脚,4个针脚意味着有3种不一样的组合,由于ToshibaQ300 Pro的标签上并未给出这些针脚的定义,储存极客将三种组合所有试了一遍:
结果表明无论是那种安装方式,跳线都不会对ToshibaQ300 Pro的接口速率产生影响,通过CrystalDiskInfo查看到的传输模式永远是SATA 3.0(6Gbps):
HDTune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通过AS SSD Benchmark测验可以看到,ToshibaQ300 Pro确确实实工作在SATA3.0传输模式下:
⑻ 台式电脑的主机有哪些组件
硬件部分:机箱(电源、硬盘、内存、主板、CPU-中央处理器、光驱、声卡、网卡、显卡)、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⑼ 电脑硬盘有哪些组成部分
1.盘体
盘体从物理的角度分为磁面(Side)、磁道(Track)、柱面(Cylinder)与扇区()等4个结构。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以此类推……。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最外层的磁道为0道,并向着磁面中心增长。事实上,硬盘的盘体结构与大家熟悉的软盘非常类似。只不过其盘片是由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盘片组成,而且盘片采用金属圆片(IBM曾经采用玻璃作为材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并涂有磁性物质。
2.读写磁头组件
读写磁头组件由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在具体工作时,磁头通过传动手臂和传动轴以固定半径扫描盘片,以此来读写数据。磁头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结构。硬盘加电后,读写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飞行,飞高间隙只有0.1~0.3μm,可以获得极高的数据传输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头采用读写分离的磁头结构,写操作时使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读操作则采用MR磁头。
3.磁头驱动机构
对于硬盘而言,磁头驱动机构就好比是一个指挥官,它控制磁头的读写,直接为传动手臂与传动轴传送指令。磁头驱动机构主要由音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和防震动机构组成。磁头驱动机构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到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头机构的电机有步进电机、力矩电机和音圈电机三种,现在硬盘多采用音圈电机驱动。音圈是中间插有与磁头相连的磁棒的的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磁棒就会发生位移,进而驱动装载磁头的小车,并根据控制器在盘面上磁头位置的信息编码来得到磁头移动的距离,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4.主轴组件
硬盘的主轴组件主要是轴承和马达,可以笼统地认为轴承决定一款硬盘的噪音表现,而马达决定性能。当然,这样说并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达了这两项内容在硬盘中的重要地位。从滚珠轴承到油浸轴承再到液态轴承,硬盘轴承处于不断的改良当中,目前液态轴承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市场。由于采用液体作为轴承,所以金属之间不直接摩擦,这样一来除了延长了主轴点解的寿命、减少发热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实现了硬盘噪声控制的突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液态轴承对于性能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反而会延长寻道时间。对于PC设备而言,似乎噪音与性能是一对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