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通气的病人应监护哪些方面
㈠ 对机械通气的病人应监护哪些方面
1、面罩及时清洗,比较好的硅胶要求使用中性洗涤液,阴干,不能晒
2、机器后的过滤膜及时更换或清洗
3、管路及时清洗
4、3年左右可到销售商处做个压力校准
㈡ 加护病房是什么
你说的加护病房,正式名称为重症监护室,简称ICU
其特点如下
危重病的监护与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临床学科,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临床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ICU医师的基本技术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肺脑复苏的能力;呼吸支持的能力(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能持续地心电监测;有识别处理心率失常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能力;作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能力;对各种化验结果作出快速反应并立即给予反馈的能力;多个赃器功能支持的能力;进行全肠道外营养的能力;微量输液的能力;掌握各种监测技术,以及多种操作技术的能力;对输送病人过程中,生命支持的能力(有吸氧、呼吸机、心电监测的能力);有对各个医学专业疾病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
ICU的中文译名目前尚不统一,内地一般译作“监护病房”或“加强治疗病房”,而在香港则译为“深切治疗病房”。从原文看,Intensive一词译为“加强”似无疑义,但Care的含义却可推敲,它包括了“看护”和“治疗”二层含义,“看护”用现代概念解释不妨译作“监护”。因此有人认为,ICU译作“加强监护治疗病房”可能更确切。事实上,ICU也正是以实施广泛和密切的生理功能监测,并据此进行判断和治疗为其特色。不管如何命名,ICU的基本宗旨是为危重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由于ICU所从事的是最富有活力并居于医学发展前沿的危重病医学,因此,具有极大的开拓性,能够从理论到临床不断推陈出新,做出许多普通病房难以做到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无论ICU如何“特殊”,它毕竟是以医学发展为根基,“加强”之意实际上只是对现存方法和手段进行浓缩,因此它不可能超越时代发展做出迄今医学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充分理解这点即可规范ICU的行为,同时也可解除某些人的 疑虑和误解。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 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中小医院是一个病房,大医院是一个特别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ICU起步较晚,开始于80年代初期,目前国内设有ICU的医院还不普遍,但已受到了重视,估计发展很快。ICU又分综合和ICU专科ICU(如烧伤ICU、心血管外科ICU、新生儿ICU等)。CCU是专科ICU中的一种,第一个C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缩写,是专门对重症冠心病而设的。
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地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主要收治对象是:①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②需要心肺复苏者;③某个脏器(包括心、脑、肺、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者;④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⑤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者。病情好转后,又转回普通病房。 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在条件较好的医院,还配有血气分析仪、微型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B超机、床旁调线机、血液透析器、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尿常规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等。由于ICU是在现代医疗装备下对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变能力强,并能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
ICU能使重危病人得到早期而又准确的诊断,紧急而又恰当的处理。因此, ICU病房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危重病人来说,无疑是战胜死神的极好战场。
㈢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的监护要点有哪些
-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最为广泛的实用技术之一。
㈣ 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1.维持适当的通气量,便肺泡通气量满足机体需要。
2.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3.减少呼吸肌的作功。
4.肺内雾化吸入治疗。
5.预防性机械通气,用于开胸术后或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情况下的呼吸衰竭预防性治疗。
于浮动胸壁患者可以起到内支撑作用。
(一)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二)伴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
(三)张力性气胸病人
(四)心肌梗塞继发的呼吸衰竭
1.呼吸频率>30-35 次/分, 或<5-10 次/分
2.鼻导管 鼻塞或面罩吸氧 血气分析:
PO2< 60 mmHg 或 PCO2 >55 mmHg
3.COPD:PO2 < 55 - 60 mmHg 或
PCO2 > 70 - 80 mmHg
间歇正压通气 (IPPV):
IPPV也称机械控制通气(CMV)。此方式时,呼吸机不管病人自主呼吸的情况如何,均按预调的通气参数为病人间歇正压通气。主要用于无自主呼吸的病人。
呼吸机的常用辅助呼吸模式2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指呼吸机在每分钟内,按事先设置的呼吸参数(频率流速、流量、容量、吸:呼等),给予病人指令性呼吸。
SIMV的优点
1.可保证病人的有效通气。
2.临床上根据病人的自主TV、f和MV变化,适当调节SlMV的频率和TV,利于呼吸肌的锻炼。SIMV已成为撤离呼吸机前的必用手段。
3.在缺乏血气监测的情况下,当PaO2过高或过低时,病人可以通过自主呼吸加以调整,这样减少了发生通气不足或过度的机会。
压力支持通气(PSV):
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即在有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每次吸气都接受一定水平的压力支持,以辅助和增强病人的吸气深度和吸入气量。
(一)PEEP的主要作用
1.呼气末正压的顶托作用→呼气末小气道开放→利于CO2排出。如COPD患者,加用适当的PEEP可支撑小气道,防止呼气时在小气道形成"活瓣"作用,利于CO2排出。
2.呼气末肺泡膨胀→功能残气量(FRC)↑→利于氧合 如低氧血症,尤其是ARDS者,单靠提高FiO2氧合改善不大,加用PEEP可以提高氧合量。
3.肺炎、肺水肿,加用PEEP除增加氧合外,还利于水肿和炎症的消退。
4.大手术后预防、治疗肺不张。
一般认为,对COPD患者选用2~5cmH2O的PEEP可以起到良好的通气和氧合效应,不至引起不良反应。对8cmH2O以上的PEEP则需持特别慎重的态度。
机体对新水平PEEP 的适应需要15 分钟
15分钟增加一次,每次增加2cmH2O。
减少PEEP 每次2-5cmH2O,间隔1-6 小时
持续气道正压 (CPAP):病人通过按需在持续正压气流系统下进行自主呼吸,使吸气期和呼气期气道压均高于大气压。维持气道压基本恒定在预调的CPAP水平,波动较小。
此中模式患者自觉舒适,但对会对循环系统有所影响
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11.确定是否有机械通气的指征。
2.判断是否有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症,
进行必要的处理。
3.确定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
4.确定机械通气方式(IPPV、SIMV、
CPAP、PSV、PEEP 、CPAP)。
5.确定机械通气的分钟通气量(MV),一般为8-12ml/kg。
6.确定补充机械通气MV 所需的频率(f)、潮气量(TV)和吸气时间 (IT)。
7.确定FiO2 :结合呼气末正压调整吸氧浓度从而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88-90%).
8.确定PEEP:当高浓度吸氧下而PaO2仍小于60mmHg,应加用PEEP,并将FiO2降至0.5以下。PEEP的调节原则为从小渐增,达到最好的气体交换和最小的循环影响。
9.确定报警限和气道安全阀。不同呼吸机的报警参数不同,参照说明书调节。气道压安全阀或压力限制一般调在维持正压通气峰压之上5-10cmH2O。
10.调节温化、湿化器。一般湿化器的温度应调至34-36摄氏度。
11.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根据病人自主吸气力量的大小调整。一般为-2~-4cmH2O或0.1L/S。
㈤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的图书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1章危重病医学概论
第一节危重病医学概述
第二节危重病医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ICU科室设置
第四节ICU科室管理
第五节ICU人力资源管理
第2章ICU院内感染的管理
第一节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病状况
第二节院内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第三节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耐药菌及其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人的隔离与护理
第六节医护人员职业安全
第3章危重症病人的疼痛管理
第4章重症病人谵妄的管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ICU病人谵妄的监测
第三节ICU病人谵妄的处理及护理
第5章护理科研的基本方法与护理综述撰写
第一节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学术论文选题
第三节护理综述撰写
第二篇危重病护理的应用解剖生理
第6章循环系统解剖生理
第7章呼吸系统解剖生理
第8章泌尿系统解剖生理
第9章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第10章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第11章内分泌系统基础生理
第12章凝血系统基础生理
第13章营养与代谢基础生理
第三篇危重病监测技术
第14章循环动力学监护
第一节循环系统基础监护
第二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第三节异常心电图的识别与心电监护技术
第15章呼吸功能监护
第一节呼吸力学监测
第二节氧合指标及其监测技术
第三节血液气体分析指标判断
第四节呼吸道湿化与氧疗技术
第五节胸部X线平片分析
第六节肺部物理治疗技术
第16章消化系统功能监护
第一节胃黏膜pH监测
第二节腹内压监测
第17章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第一节危重病人的镇静治疗
第二节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与评估
第三节颅内压监测与护理
第四节神经系统引流的护理
第18章肾功能监护
第19章凝血功能监护
第20章内分泌功能的监护
第一节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
第二节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第四篇器官功能支持与保护
第21章心肺脑复苏
第22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第23章心脏起搏与护理
第24章呼吸功能支持技术
第一节人工呼吸道的建立与管理
第二节机械通气技术与护理
第25章肾脏替代技术
第一节腹膜透析
第二节血液透析疗法
第三节血液滤过
第四节血浆置换
第26章亚低温治疗技术
第27章危重病人皮肤保护
第28章危重病人血管保护
第五篇危重病药物管理与营养支持
第29章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与管理
第30章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物的应用与管理
第31章抗凝药物的应用与管理
附录常用溶栓药物及溶栓治疗的宜忌
第32章营养支持与代谢药物的管理
第33章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营养状况的评估
第三节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第四节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第34章药物治疗途径与护理观察
第一节输液泵
第二节微量注射泵
第三节肠内营养泵
第四节病人自控镇痛泵
第六篇急危重症护理
第35章循环系统疾病重症监护
第一节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及监护
第二节急性心肌梗死
第三节心力衰竭
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总论及护理要点
第五节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护理
第六节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
第七节休克
第36章呼吸系统疾病重症监护
第一节呼吸衰竭
第二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第三节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四节急性肺栓塞的诊治及监护
第五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护理
第六节支气管哮喘及护理
第37章消化系统疾病重症监护
第一节急性重症胰腺炎
第二节上消化道大出血
第三节急性肝功能衰竭
第38章泌尿系统疾病重症监护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二节急性肾小管坏死
第三节肾损伤
第39章神经外科疾病重症监护
第一节头部创伤
第二节颅脑手术后麻醉复苏期间的监测和护理
第三节脑血管意外
第40章水电平衡与代谢系统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第二节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并发症
第三节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四节动脉血气分析
第41章重症创伤护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重症创伤的救治与监护
第三节重症创伤的护理
第42章重症烧伤护理
第43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监护要点
第44章儿科重症护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儿科重症监护
第三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四节氧气疗法
第五节感染性休克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