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齿轮咬合误差多少
㈠ 齿轮啮合间隙标准是多少
3ml~4ml。
齿侧间隙的存在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因此,这个间隙只能很小,通常由齿差来保证。对于齿轮运动设计仍按无齿侧间隙(侧隙为零)进行设计。
最小轮齿侧隙的设计准则:为了保证齿面间形成正常的润滑油膜和防止由于齿轮工作温度升高引起热膨胀变形致使轮齿卡住,轮齿在啮合时必须有适当的齿侧间隙。
(1)机械齿轮咬合误差多少扩展阅读
齿轮的齿侧间隙用公法线长度值(有2个,上下偏差),计算出实际齿厚值(有对应的2个数值)。再用名义齿厚减实际齿厚得出差值。互相啮合的一对齿轮都要进行计算,2个差值相加,就是齿侧间隙(2个值,最小间隙和最大间隙)。
齿侧间隙是通过规定齿厚的负偏差(使齿厚减薄)及中心距的公差等来实现的。类似齿轮负变位,齿轮图纸中,是用公法线长度尺寸及公差,或跨棒距及公差控制的。
但在进行齿轮机构的设计时,仍应按无齿侧间隙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际存在的侧隙大小,是衡量齿轮传动质量的指标之一。
齿轮齿合有间隙的原因
理想齿厚下,是双面啮合的,但由于存在装配误差,加工误差,热胀冷缩,润滑的原因,必须留一定齿厚侧隙,运转时就是单面啮合了。
啮合系数是大于1的,还是比较平稳的。间隙一般是分度说的是分度圆上的弧长,顶隙是另外的概念。
㈡ 齿轮传动比误差范围是多少
传动比本身没有误差一说。
齿轮关于“传动比”一项的误差是背隙的大小回。
你的问题是传动比答的选择问题。与模数、齿形无关。
传动比,只与轮齿的齿数有关,是“一系列”整数的选择问题,按你要求的转速尽可能接近地找对应的齿数。
转速与齿数成反比。你说的36齿转一圈,18齿转两圈,就是一个实例。
㈢ 啮合误差
应该没有啮合误差这个术语、定义的。应该是齿轮运动误差哈?!
运动误差,内是齿轮在转动一周时,出现容的周期性误差,影响传动的准确性。
在齿轮设计时,对齿轮精度是有要求的,是齿轮设计内容之一。
详见,齿轮精度标准 GB10095-88 。虽然最新标准是GB/T10095-2008,还是推荐看旧标准。
㈣ 齿轮传动误差问题
一主动齿轮带动二个齿数一样的被动齿轮.转速应是一致的.制造和安装误差的反应是:局部紧松.快慢
㈤ 齿轮啮合机械回差最小能达到多少
齿轮:轮缘上有齿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
齿轮内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容的机械零件,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
结构分类
一般有轮齿、齿槽、端面、法面、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
轮齿
简称齿,是齿轮上 每一个用于啮合的凸起部分,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辐射状排列,配对齿轮上的轮齿互相接触,可使齿轮持续啮合运转。
齿槽
是齿轮上两相邻轮齿之间的空间;端面是圆柱齿轮或圆柱蜗杆上 ,垂直于齿轮或蜗杆轴线的平面。
端面
是齿轮两端的平面。
法面
指的是垂直于轮齿齿线的平面。
齿顶圆
是指齿顶端所在的圆。
齿根圆
是指槽底所在的圆。
基圆
形成渐开线的发生线作纯滚动的圆。
分度圆
是在端面内计算齿轮几何尺寸的基准圆。
㈥ 齿轮传动误差一般要求在多少
http://wenku..com/view/d39e21282af90242a895e593.html
㈦ 齿轮啮合机械回差能保证在0.1°以内吗
齿轮:轮缘上有齿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
齿轮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的机内械零件,齿轮在传容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
结构分类
一般有轮齿、齿槽、端面、法面、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
轮齿
简称齿,是齿轮上 每一个用于啮合的凸起部分,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辐射状排列,配对齿轮上的轮齿互相接触,可使齿轮持续啮合运转。
齿槽
是齿轮上两相邻轮齿之间的空间;端面是圆柱齿轮或圆柱蜗杆上 ,垂直于齿轮或蜗杆轴线的平面。
端面
是齿轮两端的平面。
法面
指的是垂直于轮齿齿线的平面。
齿顶圆
是指齿顶端所在的圆。
齿根圆
是指槽底所在的圆。
基圆
形成渐开线的发生线作纯滚动的圆。
分度圆
是在端面内计算齿轮几何尺寸的基准圆。
㈧ 两个齿轮的模数有一点误差能咬合吗
齿轮的模数不是任意值,而是有一定的系列的,这一点可以查看有关国家内标准,在国家标准中,按照你叙容述的模数周围只有模数0.5、0.6、0.8,没有0.595的模数,所以0.595应该圆整为模数0.6。
所以,选择配对齿轮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模数才能完全啮合,只要是模数相同就可以正常运转,至于多少齿是自定的。
㈨ 机械齿轮咬合的规则是什么
一对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两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分别相等。
下面针对标准齿内轮(非变位齿容轮)换个角度解释。
在半径R的圆上分布Z个齿,有公式:π*直径D=周节P*齿数Z,或D=(P/π)*Z,从而定义P/π=m为模数。该圆即为分度圆。
一个周节上包括一个齿槽和一个齿厚都是P/2;
齿顶高齿根高从分度圆上量起,定义齿顶高ha=m*齿顶高系数(一般为1);定义齿根高hf=m*(齿顶高系数+顶隙系数);
齿顶圆半径Ra=R+ha;齿根圆半径Rf=R-hf;
其它数学计算关系就可以自己推导了。再不清楚还是请教老师或身边同学吧,打字麻烦,也不能画图。
㈩ 有两个互相咬合在一起转动的齿轮,主动齿轮有60个齿,每分钟转50转,从动齿轮有25个齿,每分钟转多少
从动齿轮每分钟120转。
题目中的两个齿轮是相互啮合的,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转动的总数量是相同的;主齿轮转动的总齿数为60×50=3000转;从动齿轮转动的数量与主动齿轮相同,那么从动齿轮转动的圈数为3000÷25=120转。
(10)机械齿轮咬合误差多少扩展阅读:
齿轮的分类与用途:
齿轮可按齿形、齿轮外形、齿线形状、轮齿所在的表面和制造方法等分类。
齿轮的齿形包括齿廓曲线、压力角、齿高和变位。渐开线齿轮比较容易制造,因此现代使用的齿轮中 ,渐开线齿轮占绝对多数,而摆线齿轮和圆弧齿轮应用较少。
在压力角方面,小压力角齿轮的承载能力较小;而大压力角齿轮,虽然承载能力较高,但在传递转矩相同的情况下轴承的负荷增大,因此仅用于特殊情况。而齿轮的齿高已标准化,一般均采用标准齿高。变位齿轮的优点较多,已遍及各类机械设备中。
另外,齿轮还可按其外形分为圆柱齿轮、锥齿轮、非圆齿轮、齿条、蜗杆蜗轮;按齿线形状分为直齿轮、斜齿轮、人字齿轮、曲线齿轮;按轮齿所在的表面分为外齿轮、内齿轮;按制造方法可分为铸造齿轮、切制齿轮、轧制齿轮、烧结齿轮等。
齿轮的制造材料和热处理过程对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前,齿轮多用碳钢,60年代改用合金钢,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钢。按硬度 ,齿面可区分为软齿面和硬齿面两种。
软齿面的齿轮承载能力较低,但制造比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于传动尺寸和重量无严格限制,以及小量生产的一般机械中。因为配对的齿轮中,小轮负担较重,因此为使大小齿轮工作寿命大致相等,小轮齿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轮的高。
硬齿面齿轮的承载能力高,它是在齿轮精切之后 ,再进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渗碳淬火处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热处理中,齿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形,因此在热处理之后须进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变形产生的误差,提高齿轮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