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心电图机器怎么做
Ⅰ 请问这个心电图机器怎么看
这是监护仪,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这上面的心电图信息量少专,仅供参考,一般不作为诊属断心脏病用。对于偶然发生的心脏病症状,需要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目前先进的动态心电图有12导的,信息量比较丰富,有助于准确诊断心脏疾病。
Ⅱ 心电图机是谁发明的
埃因托芬(1860—1927),荷兰医学家。因发现心电图的机理并发明了心电图机,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内生理学及医学奖。埃因托芬容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个种植园主家里。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
Ⅲ 如何自制心电图
这个不能自制的。。。造假也得拿另外一个人的嘛
Ⅳ 心电图机怎么使用不是导联啊。
两种方法:第一种:选自动模式AUTO,然后导联调到1导联,然后开始,机器就自动记录回12个导联了
第二种答:手动模式(英文忘记是什么了,反正和AUTO不一样的就是),也先调到1导,然后1导联记录完后机器停下来,再调2导,开始,依次按12个导联.第二种情况可以自己定心电图的长度,前面做的不好可以延长一些,自动的不好就是有时候导联记录的长度不够,有的异常心电活动可能就错过去了,可能老师就选手动,自己按好多个键
Ⅳ 埃因托芬是怎样发明心电图机的
埃因托芬(1860—),荷兰医学家。因发现心电图的机理并发明了心电图机,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埃因托芬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个种植园主家里。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
小埃因托芬是由一位中国阿姨带大的,人们叫这位中国阿姨为洪妈。埃因托芬4岁起跟洪妈在上海侨居了6年,并且在上海上了小学。这期间,洪妈还带他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会住了一段时间。埃因托芬因此与洪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17岁时,洪妈因心脏病死在爪哇岛的庄园里。埃因托芬悲痛不已,他立志学习医学,从事心脏病研究。
埃因托芬进入荷兰乌特勒克大学后,跟随著名医学家、现代眼镜片的发明者杜德学医。杜德年迈时,将积攒多年的研究资料交给了埃因托芬,希望他继续进行对心脏病的研究。
当时,人们已发现了生物电,并且有人发明了以图形显示动物心脏活动的电流装置。但他们的试验多是在鸽子、青蛙等动物身上做的。埃因托芬决定把研究人类心脏的电流活动做为自己的课题。为了掌握电学基本原理,以便进行心脏电流研究,埃因托芬转入物理系攻读了一年。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实验,埃因托芬终于发现心脏每次收缩之前,会产生电激动传至身体表面各部位,造成体表各部位不同的电压。将此电压用仪器描绘下来,就形成了心电图。当人患有心脏病时,心脏收缩产生的电激动就会不正常。1900年埃因托芬把健康者和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活动电压记录下来加以比较,确认这种方法对临床医学很有意义。埃因托芬成功地设计了心电图机的关键部件指针式微电流计。1903年发表了《一种新的电流计》,他的论文获得广泛承认,这标志着心电图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开始。1906年埃因托芬阐明了所记录的正负波(称为心电图)与各种类型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这种方法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心脏病诊断工具。
埃因托芬最初发明的心电图记录计重达140公斤,无法带进病房,而且病人手脚都需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埃因托芬前后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心电图机可以成功地用于临床诊断。心电图现在已经成为临床医学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Ⅵ 一个心电图机怎么组成心电工作站
不同厂家的心电图机接口不同,心电图数据和传输格式不同而需用不同的工作站软件。
若需进一步方式,请告知心电图机的型号。
Ⅶ 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
V1: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2 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紫色下面的不知道你需要不?(右手腕---红色, 左手腕----黄色, 左脚腕--绿色, 右脚腕---黑色) 1.标准导联
Ⅰ: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Ⅰ=左臂(+)→右臂(-)。
Ⅱ: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Ⅱ=左腿(+)→右腿(-)。
Ⅲ: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 Ⅲ=左腿(+)→左臂(-)。
2.加压单极肢导联(图1-3-3)将右臂、左臂、左腿各通过5000欧姆的电阻,然后连在一起构成中心电站,这样中心电站的电位几乎等于零,作为无效电极连接于心电图机的负极,构成单极肢导联,分别用VR、VL、VF表示。这种导联能反映不同部位心肌的绝对电位,在描记哪一个导联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站截断,能使描记出的波形振幅加50%,使波形增大、清晰、易于辩认,称为加压单极肢导联,用aVR、aVL、aVF表示。
aVR: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Ⅷ ECG的心电图机
心电图机轻松方来便,可随身携源带上门服务,心电图阅读分析可通过远程操作,大大方便了远在各个角落的心脏疾患病人,只要拥有心电图远程系统联络方式,养病在家的心脏病人随时可以得到心电图工作者及时准确的指导,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
心电图已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为顺应人类的遗传学、优生学发展趋势,心电图已能将胎儿心脏活动时产生地生物电流描绘成图谱,记录胎儿瞬间变化,通过观察胎儿心电图,可动态监测围产期胎儿发育情况和在宫内生长情况对及早诊断,及时治疗胎儿疾患,提高围产儿质量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价值。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心电图的作用越见显著,心电图可以及时的帮助中年人或幼小患儿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
Ⅸ 心电图机是怎么发明的
心电图问世后,医生得以实时把握病人的心脏器官工作状况,一次次化险为夷,把病人的生命从病魔的手中夺回。
1906年,荷兰莱顿大学附属医院里送来了一位情况非常危险的心脏病患者。他的心跳极其微弱,以至当时的测量仪器无法测出,医生无法诊断其病情。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教授搬出了一台大家从未见过的仪器,用仪器上的一根石英丝两端与患者身体相连,再将仪器与电缆接通,不一会儿教授的实验室里接收到了清晰的心电图。医生们很快诊断出了患者的病情,挽救了他的生命。世界上首台心电图描计器“临床实验”成功了,它的发明者就是那位挺身而出的教授,荷兰医学家威廉·艾因特霍芬。
威廉·艾因特霍芬1860年5月2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的一个大庄园里。艾因特霍芬就读于乌特勒克大学,他的老师是当时有名的病理学家及眼科专家F·C·杜德氏教授。杜德氏毫无保留地对艾因特霍芬言传身教,将自己珍贵的研究资料送给了他。艾因特霍芬勤奋好学,并且开始了对心脏的研究。
心脏搏动时,伴有微弱的电活动。19世纪末,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首先在动物体内,尔后在人体内发现这种生物电流极其微弱,一般在毫伏级,而且它的变化非常快,一般的电流计很难测出。1881年,沃勒首先研制出毛细管电位计来记录生物电。但是,该电位计测量瞬间变化的生物电,诸如心电的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探求心电电子描计器的机械原理,艾因特霍芬转入物理系苦苦钻研,1885年艾因特霍芬来到莱顿学院,任病理学教授,进一步对他的课题进行研究。1891年艾因特霍芬成功地研制出了弦线电流计。他在两极强磁场之间,垂直放一根极细的直径约有红细胞的1/4石英丝。当石英丝的两端分别与需测量组织相接时,如有电流通过弦线,弦线就会在磁场中发生偏转,其偏转程度与通过弦线的电流强度成正比,于是组织中微弱电流的情况便可以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艾因特霍芬又经过不懈的努力,于1903年发明了弦线型心电图描计器。但行事谨慎的艾因特霍芬仍觉得自己的机器不够完善,一直没有公布自己的发明。1906年那次特别的临床实验轰动了世界,艾因特霍芬一夜成名,并因此获得了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对心电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弦线型心电图描计器已成“伟大的先驱”,热笔型、喷墨型心电图机正在心电测量领域被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被广泛用于辅助心电图自动诊断。心电图机将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