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打标机器 » 机器人是什么世纪问世的

机器人是什么世纪问世的

发布时间: 2021-01-13 08:41:32

机器人是在几世纪发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就诞生在中国:《列子.汤问篇》中记载西周穆王时期,有位叫偃师的能版工巧匠制作权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木质机关人,三国时期诸葛亮设计制作的"木牛流马",汉朝发明的指南车等都是世界上最早期的机器人 .
捷克科幻作家卡列尔查培于1920年创造了《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幻想剧,其中主人公罗伯特(ROBOTO)是既忠诚又勤劳的机器人,该剧上演后轰动一时,罗伯特的名字也因此成了机器人的代名词,现在机器人的国际名称就叫"罗伯特" (ROBOTO).
恩格尔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并于195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对创建机器人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㈡ 机器人时代,大概在哪个世纪开始呢!希望在我还在世己经到来

“我们刚刚进入这个时代。”马丁·福特是美国硅谷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创始人。他所在的行业人员变动快,工作变化也很快,很多基础性工作很快就被替代了。最近,他发现新的“奇点”,人类社会正处于强人工智能开端。“这是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就是新时代。”他将“新时代”定义为“机器人时代”。

机器人早已“入侵”人类领地:大量被应用于高度自动化的工业生产线,替代大量蓝领及部分白领、金领从事更高级的工作。亚马逊仓库里的搬运机器人、麦当劳餐厅后厨做汉堡的机器人、华尔街投行进行股票高频交易的机器人,这让我们兴奋又惶恐。人类可能制造出比自身聪明上百万倍的机器人。

马丁·福特,美国硅谷创业者,机器人革命专家,机器人时代的提出者和预言者

邓安葆迎来了他的新时代。他参加了11月23号在北京举办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他不说普通话,会议内容听起来费劲。他正在操办一家机器人学院。他所在的重庆国扬控股和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共同投资了5.6亿元。他们的目标是每年培训5000个机器人操控者。

美国作家、《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惊恐于我们正在被操控,“我们谈论科技的时候往往忽略人、机器、计算机对我们人类工作、思维、行为的影响。”即便如此,就连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科学家,也不一定能够预测未来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高级人工智能研究专家詹姆斯·巴拉特对200位顶尖强人工智能研究专家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调查,发现98%的人认为机器人时代在21世纪内会来临。

有人对此保有警惕心。史蒂芬·霍金忧心忡忡,他警告说,这“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最糟糕的错误”。而此前,美国著名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就意识到,机器人将会“撕裂历史的结构”。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数学家弗诺·文奇则早在1993年就质疑,“人类的时代将会结束吗?”

相较于这些科学家的担心,马丁·福特则更担心传统社会生存法则和消费社会崩坍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抢夺高学历者饭碗

马丁·福特开始认真思考不断加倍的计算能力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极大地改变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就业市场和宏观经济。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催生下,马丁·福特出版了《机器危机》。

2015年,他的新作《机器人时代》在中国引发热议,“就业市场和整体经济随时都可能与我们对技术和经济间交织关系的传统观念相违背。”机器人不但会取代常规性、重复性的工作,让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和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失业,还会剥夺那些拥有高学历白领们的工作。

机器人最早冲击了蓝领工人的工作岗位。在美国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被卷入机器人潮流中。邓安葆梦想创办机器人连锁店,做机器人时代的苏宁与国美。他说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个自豪于能进工厂工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年轻人情愿24小时挂在网上开淘宝店,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

英国彭林,工程艺术 (Engineered Arts) 公司的工程师正在测试人形机器人,通过编程使其做出模仿演员的动作

今年11月,中国政府完成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珠三角、长三角,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正在掀起“机器换人”高潮。浙江省计划在2017年完成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机器换人”工作。今年年初,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就启动了这个项目——3年内70%左右的工厂工作将实现自动化。

在高技能行业,变革也开始蔓延。美国的新闻、法律、金融甚至是计算机编程等工作都已受到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威胁。

今年9月、11月,腾讯公司和新华社都开始使用机器人进行新闻写作,而早在去年美联社就开始了这一变革。推动力量正是美国西北大学智能信息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发的“鹅毛笔”(Quill)人工智能系统。

“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觉。”马丁·福特也不得不思考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够像他一样写书他还会不会感到快乐,“如果那发生,我主要担心的问题就是赚钱的问题。如果机器人取代了你的工作,而你没有钱过日子,那你就会陷入麻烦。”

更麻烦的是, “软件正在占领全世界”,美国网景联合创始人、风险资本家马克·安德森认为,未来全球将有上万熟练信息技术工作岗位蒸发掉,坐在电脑前处理信息的白领终将失去工作。

机器人也正在抢夺华尔街金融行业的工作机会。华尔街从业人员从本世纪初的15万下降至10万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研发专家加入华尔街。2012年年底,科学家戴维·费鲁奇离开IBM,来到华尔街的一家对冲基金公司,他将运用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模拟经济,为他所在公司的交易算法谋得竞争优势。

机器人在视觉感知和灵活性方面的能力提升,有可能推动全球农业进入全自动化时代。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视觉机器人公司开发出了能够自动采摘橘子的机器人。3D机器视觉可以使它像人一样灵活地采摘橘子。在法国,已经有试验机器人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和计算机运算修剪葡萄藤了。而在日本,一种新机器能够根据细微的颜色变化挑选出成熟的草莓,每颗草莓的采摘只需要8秒。

而人类在好奇心、创造力方面的突破,使得机器人能够完成更高级的工作。2009年,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和博士研究生迈克尔·施密特开发出使用基因编程的“Eureqa”人工智能系统,它能够主动问问题;斯坦福大学咨询教授约翰·科扎利用遗传算法开发“自动发明机器”,它可以不受先前概念的约束,用创造性的方式主动解决问题。

机器人甚至可以开始进行艺术创作。2012年7月,Melomics公司的机器人“伊阿摩斯”为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了一曲《通向深渊》。伦敦大学创意计算教授西蒙·科尔顿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程序,称之为“绘画傻瓜”。他希望有一天人们能把它当作一个画家。绘画傻瓜软件可以识别照片中人的情感,然后画出一幅抽象肖像来完整表达他们的情绪状态。杨百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了“戴斯”应用软件,它能够识别人类的“黑暗”、“悲伤”、“鼓舞人心”等情感因子。

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强度越高,人类可被替代的工种就越多。 2013年,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美国超过700种就业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论是:将近一半的工作岗位将受到机器全自动化的影响。

“这在多大程度上会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很难作出预测。”尼古拉斯·卡尔是保守派,他更关注人的情感感受,“大量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替代了人类从事的不同工作领域,如果我们把这看作是一种进步的话,人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消费社会崩塌

这是一股进步力量,也会是一股破坏力量。它将破坏现有的社会体系和制度。天才的《控制论》作者诺伯特·维纳在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就预言,这最终可能导致“一场十分残酷的工业革命”,机器能“使从事日常工作的工人们的经济价值降低到雇主们花任何低价都不愿雇用的程度”。

“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进程,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马丁·福特 认为,“顶级水准、高度创造性、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将会幸存,但大多数人都在做很一般的事情。即使我们尝试,我们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

2011年,苹果公司在北卡罗来纳州梅登镇耗资1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却仅创造了50个全职岗位。当地居民倍感失望,他们无法理解“占地几百英亩的昂贵设备会创造这么少的工作岗位”。

日本东京,软银集团类人机器人Pepper担任一家银行的迎宾员迎接顾客

2012年,旧金山Good Data公司使用亚马逊的云服务对其六千多客户进行数据分析,执行总裁罗曼·斯坦尼克显然认为他们赶上了潮流,“以前,每一个(客户)公司的工作量至少需要5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3万人。而我用180人就能做到。我不知道其他人还能做什么,但这份工作他们肯定做不了了。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整合。”

机器人摧毁了人类的就业机会,最终将摧毁现行体系赖以正常运转的消费社会。“我们需要一些人生产产品,另一些人来购买产品,如果科技取代了许多工作,那么人们就没有工作来购买那些生产出来的产品,现在世界的围栏就倒下了。科技可以用于商业,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如果人们都没有工作了,谁来购买它们呢?”尼古拉斯·卡尔和马丁·福特一样疑惑。

人类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悖论:就业支撑起了人类消费社会,机器人摧毁了人类就业,也摧毁了消费社会。没有消费需求,机器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无人购买。商品无法销售,机器人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马丁·福特分享了一个关于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二世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传奇领袖沃尔特·鲁瑟的故事。福特二世和鲁瑟共同参观一个新近自动化的汽车制造厂,福特挖苦鲁瑟:“沃尔特,你怎么让这些机器人交工会会费?”鲁瑟不假思索地回问:“亨利,你要怎么让它们买你的车?”

鲁瑟的意思是,工人也是消费者,并且可以支持其他消费者,这些人拉动了最终需求。当工人被机器替代,机器可不会出去消费。机器可能会使用能源和备件,并且需要维护,但同样,这些都是企业的投入而不是最终需求。如果没有人买这台机器生产的东西,那么企业最终将面临倒闭。如果汽车厂的工业机器人所组装的汽车没有人购买,那么机器人也会停止运转。

“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能对未来作出百分百的预测。”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机器人和人类共识的工作之间,到底有多大的鸿沟,以及两者之间被替代的程度有多深。他坚持认为,人类的自觉性和自我察觉的意识非常重要,这很难被技术完全替代。

机器人时代怎么生存?

马丁·福特设想人类在机器人时代最好的生存状态是,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生产,人类在不需要工作的情况下又能够拥有收入进行社会消费。 “也许是很远的未来某天,我们会有一种保证机制,保证每个人即使没有工作,也会获得收入。这是一个很激进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它会逐步实现的,西方的许多人都在谈论这个。”

这几乎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想法。但某种程度上,马丁·福特与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存有一定的相通点。机器人时代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比如人类脱离了生产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大规模的机器人生产又能带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这就具有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部分特征。

马丁·福特认同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但不认同马克思的解决方法。“马克思是对的,比如他谈论资本主义的崩溃,是大机器生产,还有廉价工人劳动力。但是他的解决方法是通过革命,把所有的事情由政府统一分配,我认为这不会奏效。”

事实上,包括马丁·福特、尼古拉斯·卡尔在内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对此都还不能提供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解决方案路径。他们既希望政府能够设计一套较为均匀的收入再分配方案,但又坚持市场经济。

“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市场经济,但是也要做出一些行动,为了保障收入,使市场经济继续运转。人们有收入,消费,这仍然是市场经济。但有些人认为最终会发展成共产主义,政府拿走所有的资本,就是计划经济。但这就需要有人尝试计算出我们需要生产多少东西,消费多少,这是很难做到的,可能会使社会更加糟糕,会导致全线的崩溃。所以我认为未来最好还是改良市场经济。”在马丁·福特的构想中,机器人时代即将形成的基本社会特征是“更加均匀的分配,不是完全平均分配,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完全一样的,是每个人都会有基本的保证,现在马克思所说的那些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人类会变得更笨。”尼古拉斯·卡尔觉得人类应以更智慧的方式来使用机器人,而不是被机器人操控。“即使机器人已经在做许多工作,但你仍然可以做自己的生意,做自己的有用的事情,我们保证人们还是有工作来获得收入和保障生活。”——重新设置规则让人们依然有事可做,这是马丁·福特提供的解决方案。

少数精英控制

要么是人掌控机器人,要么是机器人掌控人。如果是后者,“人类的存在将更没有意义了”。马丁·福特设计的新时代制度有一种极端情况,“极少数非常富有的人拥有一些很可怕的机器人保护他们,他们会掌控一切,剩下的人们什么都没有。这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危险。”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小说《自动钢琴》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自动化经济体:一小部分技术精英控制工业机器从事着几乎所有的工作,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只能毫无意义地活着,面对一个无望的未来。

如果自动化经济体成真,马丁·福特试图以收入再分配为手段调剂社会收入差距能否实现?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我们远远未到那个阶段。而人们有理由保持怀疑态度。

“顶级的富人永远不会支持平均分配的,”马丁·福特侥幸地想,“富有的人仍然在卖东西,他们需要消费者,他们最终会支持更为平均的分配,而不是支持完全平均的分配。”

大众市场经济中,购买力在消费者中的分配非常重要。一小部分潜在客户收入的过分集中最终将威胁支撑上述行业市场的生存能力。 一个超富裕者会买一辆很好的车,甚至10辆。但他不会买几千辆。手机、笔记本电脑、餐厅、有线电视订阅、抵押贷款、牙膏、补牙,任何你可能想象到的消费商品或服务,同样适用这个规律。

“他们会支持这样的观点:他们的一部分钱被用来缴税,这些税金用于增进社会大众的福祉。”马丁·福特遵循北欧高福利国家的税收理念。

邓安葆在兴奋地拥抱新潮流时,也会怀念一人入工厂、全家都自豪的纯真年代。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几年后,中国会成为拥有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马丁·福特比较了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机器人商业运作,“当科技时代来临,机器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会成为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到2018年,中国将拥有全球1/3的工业机器人;到2030年,中国计划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红利消失、迅速老龄化的问题。

“未来每个人都有收入,但是没有人需要从事非常辛苦,或者无聊的、危险的工作。” 这是马丁·福特的美好想象。

㈢ 机器人是第几个世纪问世的

楼主,你好

20世纪
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 1946 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 1954 年 , 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 1959 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此后英格伯格和德沃尔成立了“尤尼梅逊”公司,兴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他们因此被称为机器人之父。 1962 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尤尼梅特”和“沃尔萨特兰”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

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机器人,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也即三个时代。第一代为简单个体机器人, 第二代为群体劳动机器人,第三代为类似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有知觉、有思维、能与人对话。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 , 第二代则具备了感觉能力 ,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 , 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 , 而且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是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即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一遍,或者人用“示教控制盒”发出指令,让机器人的机械手臂运动,一步步完成它应当完成的各个动作 。

第一代机器人

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有了较大发展,第二代机器人则对外界环境实用阶段,并开始普及。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而且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并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因而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中央电脑控制手臂和行走装置,使机器人的手完成作业,脚完成移动,机器人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对话。 智能机器人在发生故障时,通过自我诊断装置能自我诊断出故障部位,并能自我修复。今天,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大大地扩展了,除工农业生产外,机器人应用到各行各业,机器人已具备了人类的特点。机器人向着智能化、拟人化方向发展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

机器人是虽然外表可能不像人,也不以人类的方式操作,但可以代替人力自动工作的机器。后来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 . 阿西莫夫为机器人提出了三条原则,即“机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这些“定律”构成了支配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标准,机器人必须按人的指令行事,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
从机器人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军用机器人和民用机器人。

㈣ '机器人是什么世纪问世的。是问题不是作文

古代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的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

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适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现代机器人

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

㈤ 机器人是几世纪几年代问世的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的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

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适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㈥ 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 公司的网址是什么呢

半年不到手提操纵杆部位断裂!客服态度差!!维修检测永远是人为损坏,维修费用这么高,还要在邮费上坑人可见员工素质,可见公司招人用人能力!!!!

㈦ 20世纪人类发明了哪些机器人,它们有什么作用

机器人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四十多专年的发展已取得长属足的进步。 在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甚至已成为不可少的核心装备,世界上有近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与工人朋友并肩战斗在各条战线上。机器人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它的高速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 服务机器人可以为您治病保健、保洁保安;水下机器人可以帮助打捞沉船、铺设电缆;工程机器人可以上山入地、开洞筑路;农业机器人可以耕耘播种、施肥除虫;军用机器人可以冲锋陷阵、排雷排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喷漆、重物搬运等;有些工作要求质量很高,人难以长时间胜任,比如汽车焊接、精密装配等;有些工作人员无法身临其境,比如火山探险、深海探密、空间探索等;有些工作不适合人去干,比如一些恶劣的环境、一些枯燥单调的重复性劳作等……这些人们干不了或干不好的领域变成了机器人大显身手的舞台 医用机器人的作用是代替医士完成高难度,高风险的内外科手术或疑难杂症.

㈧ 超级机器人大战有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是哪个版本啊

好多版本都有
PS上的 超级机器人大战F 超级机器人大战FF 超级机器人大战alpha
PS2上的 第二次超版级机权器人大战alpha 第三次超级机器人大战alpha 超级机器人大战MX
NDS上的 超级机器人大战L
这里基本都能下到http://www.srworld.net/down/game/down.htm

㈨ 机器人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及帮助呢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机器人可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执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执行的是取代或是协助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制造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机器人可以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在工业、医学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欧美国家认为:机器人应该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通过编排程序具有可以变更的多功能的自动机械,但是日本不同意这种说法。日本人认为“机器人就是任何高级的自动机械”,这就把那种尚需一个人操纵的机械手包括进去了。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机器人,并不是欧美人所定义的。

现在,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说来,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机器人能力的评价标准包括:智能,指感觉和感知,包括记忆、运算、比较、鉴别、判断、决策、学习和逻辑推理等;机能,指变通性、通用性或空间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可靠性、联用性、寿命等。因此,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间三维坐标机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有的人每天就只管拧同一个部位的一个螺母,有的人整天就是接一个线头,就像电影《摩登时代》中演示的那样,人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异化,各种职业病开始产生。于是人们强烈希望用某种机器代替自己工作。于是人们研制出了机器人,代替人完成那些枯燥、单调、危险的工作。由于机器人的问世,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于是有人对机器人产生了敌意。“机器人上岗,人将下岗。”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人持这种观念。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已被人类生产发展史所证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只不过利大于弊,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比如汽车的出现,它不仅夺了一部分人力车夫、挑夫的生意,还常常出车祸,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虽然人们都看到了汽车的这些弊端,但它还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针对关于工业机器人的这一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机器人的数量居世界首位,而失业人口最少,英国机器人数量在发达国家中最少,而失业人口居高不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机器人是不会抢人饭碗的。

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机器人的拥有量远远少于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有些工人不欢迎机器人,从而抑制了机器人的发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为机器人大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时日本劳动力短缺,政府和企业都希望发展机器人,国民也都欢迎使用机器人。由于使用了机器人,日本也尝到了甜头,它的汽车、电子工业迅速崛起,很快占领了世界市场。从现在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看,发展机器人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机器人,人将变为机器;有了机器人,人仍然是主人。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