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具用什麼雕刻
『壹』 木雕刻的擺件,選用什麼木質最好
以下木頭都可以用於雕刻,最好的是紫檀。
1、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2、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3、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4、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5、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6、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7、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8、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9、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10、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11、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12、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13、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14、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15、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16、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17、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圖右:水曲柳)。
18、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19、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
20、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本回答由健康生活分類達人 盧紅雙推薦
『貳』 古代是用什麼工具雕刻石頭叫什麼
陀加解玉沙
『叄』 木雕需要用什麼木質的材料
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我認為是紫檀
『肆』 古代都用什麼木頭雕刻佛像,很重,紅色的
佛像一般用黑檀的,香榧木,綠檀的,紫檀的,紅酸枝的。樓主可以去紅遍天佛株看看 這家佛像很多哦
『伍』 什麼材料適合用來木雕
如何識別和選擇木材,是初學者首先遇到的問題。一般地說,在木頭當中除去朽木,差不多都可以用來做雕刻。區別只在於有的木頭輕軟好雕,有的木頭粗硬難刻,有的質感強些,有的質感弱些。本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合臘性強、切面光滑的稱為硬木,如南方的紅木、黃楊木、花梨木、紫檀木等,具有雕刻材料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最適合造型的結構復雜、玲攏剔透、精雕細刻、有枝條感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劈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但是雕起來很吃力、費工夫。北方的硬木如:核桃木、柏木、杜梨木。這三種木料雖然種類、色澤各有差異,但質地較硬,不易變形且韌性高,含臘性強,可以雕刻各種類型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和收藏價值,優於北方的其它木種,歷代藝人都把它們視為雕刻之佳料。
木質比較輕松,適合初學者用的有:松木、銀杏木、柳安木、楸木、楠木、樟木等軟雜木均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作著色處理以加強其質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的材料如:水曲柳、松木、色木、榆木、香椿木等,就可以用來巧設計妙安排。一般說來,造型的起伏面越大,木紋的變化就越豐富,也就越有趣味;造型的形體動態越是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致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料的造型設計應該是最簡潔概括,最充分利用木紋的因素,過於復雜和過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木紋固然美麗,但因木質成份中有含脂性與不含脂性,兩者相間界線分明的,雕刻起來就軟硬不勻,有一定的難度,故需較鋒利的刀具才能鏟平修光(上圖:《紋身》水曲柳木 王小蕙作)。
北方果園或農村庭院常有淘汰的老果樹,如:桃木、梨木、棗木,蘋果木等,也是較好易得的雕刻木材,但因其樹身短,分枝點低,疤節蟲眼多,選用的時候要格外注意。
總之,木材是最容易雕刻的材料,其表面有變化多端的紋路,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形狀,從事木雕藝術創作要懂得因材施藝,要有「相木」的本領。不少成功的木雕作品就是在揣摸木料的形、質、紋等方面,以稍加雕鑿的整體美、裝飾美與材料自身的質地紋理相統一,既協調了木材的整體性,又保持了它們生長的運動性,從而達到了比較理想的藝術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未經乾燥處理的生濕木料不易馬上用來雕刻,否則沒等雕完木頭就出現彎曲、炸裂等變形現象,影響作品的順利進行以至破壞整體的效果。應當選擇經過乾燥處理後(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左右)或是自然風干一年以上的木料為好。有結疤或蟲蛀、發霉的木頭也要盡量避免使用,或力求放在作品的背面及次要部位,以免影響作品的質量或收藏價值。在這個方面,我國傳統的工藝木雕就很有講究,。如:樹有陰面、陽面、上風、下風之分,陽面年輪較疏,陰面年輪較密;上風紋細,下風紋粗。雕刻人物臉部及鏤空作品應選陽面、上風木料,既美觀又堅韌。
雖然材料的選擇天地很大,但是選擇的好或不好,卻直接關繫到一件作品的「命運」。初學木雕者可以先從自己的周圍尋覓扔舊的桌椅板、搓衣板、木頭鍋蓋、桌椅腿等,先用軟雜木練習。首先要掌握材料的性能,做到得心應手,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創作。木材是一種極為樸素也是極易征服的材料,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有機會注入我們的感情,發揮我們的才能,創造我們的理想。
一、各種木雕用材及性能介紹
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圖右:水曲柳)。
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圖左:松木)。
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二、木材乾燥法介紹
人工乾燥法:將木材密封在蒸氣乾燥室內借蒸氣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乾燥。乾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後的木質受到損壞,容易發脆失去韌性而不利於雕刻。一般講原木乾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簡易人工乾燥法:一是用火烤乾木頭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頭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乾燥,稱作水浸風干法。這二種方法乾燥時間可以縮短,方法簡便且樹木的變異性也縮小,但只適合於小塊木頭(放在柏油桶內),而且浸水後的本材易變色也有損木質。
自然乾燥法:通常採用風干法。將鋸好的木材分類(板材、方材或圓材),擱置成垛,垛底離地500-700毫米,中間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乾燥。自然乾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數月,才能使木材達到一定的乾燥要求(下圖左:自然乾燥法)。
三、處理浮雕板料變形的方法
干壓法:將翹曲變形的板料放在平整的桌上或地面上,用重量較大的物體(如石塊、鐵塊),壓在翹曲的部位,利用物體的壓力將翹曲部位壓平。如果板料彎弓翹曲,須將板料的凹面朝下平放,將重物體壓放在板料的凸面上,直至彎弓翹曲部位壓平再取出進行雕刻(下圖中:干壓法)。
水壓法:與干壓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利用上述於壓法的同時,將所需要壓平的翹曲部位灑水或整塊浸水。板料壓平後要注意平放要平、豎放要陡、要直,通風透氣要均勻,否則還會恢復原狀(下圖右:水壓法)。
在一般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通常都是以西方學院派的造型方法為泥塑訓練的基礎。前幾年我教研室對裝飾雕塑專業在素描、泥塑上都作了許多的改進,然而作為浮雕課題的基礎教程還待進一步的探討。
四年制裝飾雕塑專業培養學生的目的有兩大方面:第一要掌握全面、扎實的泥塑基礎本領;第二是樹立正確的裝飾雕塑設計思想和掌握設計方法這把鑰匙,把學到的基礎知識用於設計實踐。近昀矗?以詬〉窕?〗萄?希?胖卮癰?陸萄?諶藎?慕?萄Х椒ㄉ希??κ寡??庸?サゴ康奈餮蟠?塵呦笮詞抵校??傻絞視?ㄖ?笆翁氐愕氖導?稀T誑翁獍才派希?貿鮃話氳氖奔洌?糜謚傅佳??願〉竦牟牧稀⒐剮浴⒓庸すひ罩譜魃系鬧厥櫻?閻疃嘁蛩贗騁輝諞桓鼉哂諧橄蠊δ艿男翁?小U飧魴翁?直匭朧僑說畝韻蠡???炊勻說納?懟⑿睦硪?蟮姆從場U飧鮁盜反癰〉襠杓頻謀局食齜ⅲ??⒀??拇叢炷芰Γ?磁卓?誦問瓶蚩虻氖?浚?侄土讀搜??浣旁諑嘸?評淼睦硇曰?≈?稀K?仁欽?飛杓撲枷氳囊?脊?蹋灰彩嵌圓牧稀⒐乖斕娜鮮豆?獺?
整個教程中強調和培養學生的構思的多樣性、系列性,並在過程中不斷綜合、篩選、歸納。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課題必須跟工藝實踐課結合起來,學生可運用不同的材料(玻璃鋼、銅皮、木頭、大理石、花崗石),根據其材料、構性及構造的形式、節點、工藝達到一個抽象功能——量感的需要。
「裝飾浮雕」的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屬性,同時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勞動中具有直接的實際用途,或者專門用來裝飾住宅、建築物、廣場、公園等等。在裝飾浮雕作品中,功能的結構的特點(經濟、堅固)和審美屬性(美、藝術形象等等)是融和在一起的。「裝飾浮雕」,也就是裝飾性浮雕。裝飾性,肯定要超脫自然形象,要改變形體與體量和空間深度。這個「變」字,像戲曲里的化妝、服裝,舞蹈中的舞姿一樣,是強調人物個性特徵而進行的誇張,還為了適應工藝製作而單純化了。這個「變」,必須服從意境、情調,要擺脫自然的約束。
「裝飾性」,要從三個基本方面來考慮,一是形象的概括,(不單單是一張臉)要誇張美的部分。二是構圖,強調形式美。三是具體凹凸體量的細節變化。每一個簡單的形體,都存在這個細節的變化,每個細節的變化,都決定著整個作品的成功與失敗。
「裝飾性」,就是要強調某些東西和舍棄某些東西。任何藝術,要成為自己的某種獨特風格,總要排除一些它無法表現的,或雖能表現,但不能超過其他藝術所特有的東西。繪畫沒有樂音,音樂沒有看得見的形體,雕塑沒有色彩關系和靈活的舞步,圖案不需要透視和量感。只有舍棄某一方,集中到另一方,才突出了個性和裝飾性。
「裝飾性」,在藝術處理上,往往採取以圓化方,依曲強直,舍縱學求平整,取形態去質感,把自然形態改變為工藝形態,突出了裝飾效果。這就是裝飾性的強化與削弱和誇張與簡化的重要方法。
「裝飾浮雕」除了藝術上的構思以外,還要考慮到功能性和製作施工上的問題。特別是安放在建築上的作品,應注重放大加工的准確性,不至於在施工中產生誤差,誤差太大,不僅不能保證藝術質量,也會影響到作品最後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在輔導學生的創作中,怎樣塑一個體、摳一個洞、取一個勢,表達一種感受、一種認識、一種因客觀變化而變化著的觀念,它總是有思維與心境的交流;直覺與理性的相伴;設想與任意的互生,只到你覺得構圖夠味了,也許這時合情而不合理。
我常常啟發學生,從某個形來說,哪怕一塊石頭或木頭、一根鋼筋,他一旦出自你的手,它所得的氣血、靈魂乃是你身上所分,一定帶著你的氣質。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孩子。
裝飾浮雕和其他雕塑作品一樣,是極有個性的,個體的;心血來潮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種技巧,也絕對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甚至會象羊吃草和用鍋煮草的區別,一個變成奶,一個還是草。作品既然因人而異,也就是說:作品就是你。你的凈與濁、厚與薄、幼稚與成熟,就一定是作品的氣勢和格調。難怪有人說:會看雕塑的人,能通過你的作品,看到你的性情和修養。
聆聽一部大型交響樂曲的過程與創作一件雕塑作品,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樂音象變化莫測的形體,指揮家就象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家,他調整與控制著「形體」的微妙變化。一件雕塑作品,形象中客觀的成份占幾分?主觀的成份占幾分?只是風格和觀念的問題,然而一件活靈活現的肖像與一個抽象的「體」,在造型價值上似乎是相等的。是選擇具象的人物還是抽象的「體」在構成作品,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現的內涵是否明了和選擇、處理形象的形式和手段。
在課堂上,面對擺好的model,讓學生充分觀察、分析每個model的男性的陽剛、或女性的陰柔;這一個帶有幾分苦澀和凄艷之感;那一個帶有純凈和崇高之感。這一個豐腴、圓滑而富有旋律感;另一個清瘦、勁挺而產生節奏感。但不管多麼的入木三分的深刻,只有把所看到的、心中體會到的真實,都用裝飾浮雕的獨特的語言表現出來,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裝飾浮雕作品。
石膏像是雕塑作品的「半成品」,雕塑作品必須用實際的用硬質材料來加工製作,即使在展覽會中展出石膏作品,大多也做出仿銅、仿石材效果來。因為,它本身也存在著「材料美」尤其是裝飾浮雕作品,用什麼材質加工製作,在構思設計時就要考慮到,設想出某種材質的完成後的效果,預計到在加工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意想不到的材質變化和困難。我系成立的教學實踐研究所,正是為了改進教學方式和用於教學實踐而成立的。為了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夠參與、嘗試硬質材料與石膏稿子在肌理上不同以及產生的視覺沖擊力。實踐課前,系裡准備了玻璃鋼材料、銅皮和白色大理石。學者鍛打銅皮的同學,在設計構圖時,就考慮到大小尺寸,用料的多少;學貼玻璃鋼的同學,可以把尺寸做的略大一些,因為玻璃鋼材料相對來說,稍便宜一些,並且操作也容易一些。
面對現有的幾種硬質材料,哪位同學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夢幻式的理念和處理手法的多樣化,明確本作品放置的地點:是室內的案頭上,還是室內的牆壁上;是公園的影壁牆上,還是某個建築物的外牆上。誰能夠注重和利用這些材質本身的美,加上造型簡潔、結構合理、製作精巧,其作品肯定會取得突出成績。
一般情況下,玻璃鋼材料的作品,可以在外層噴塗銅粉和「真石漆」,還可以塗各種色彩的進口「自噴漆」。這種材料適合表現輕松、歡悅的題材。鍛銅材料的作品,通過紫銅皮的鍛打、拋光,然後在噴上一層硝磯漆,最後把它鑲嵌在義大利進口的「大花白」理石板上,(它適合放置在室內來裝飾牆面)。表現題材上,一般用於塑造人體美的構圖上。大理石材料的作品,一般利用「剁斧」塑痕與磨光體面的對比,表現人物和冷峻的動物。(其他材料,如「不銹鋼、鑄銅、鑄鐵、鋼鐵焊接」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
總的來說,各種材料的加工製作,都有自己特殊的技巧和奧妙。做為一個雕刻家來說,它本身與工匠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一個雕刻家既是個有榮譽的工藝師,又是個有著高超技藝的石匠才對。我們在校培養學生,就是培養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後,能夠獨立設計、製作豐富多彩的裝飾雕塑作品。
『陸』 木雕刻用哪種料好古代刻章用的是什麼木料樹的名字叫什麼我家有幾顆可都叫不出來有紅色小果實
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
木頭有的松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松軟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復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
比較疏鬆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作一些較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高度概括為主,過於復雜和過於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合於所表現的材料十分重要。
『柒』 古代木頭雕刻工具叫什麼
刻刀有很多,基本分為二大類。一類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稱「砍大荒」、「毛坯刀」,一類是「鑽條形」的修光刀,主要用於掘細坯和修光。最寬的鑿有4-6厘米,最窄的鑿只有針尖那麼點兒。初學木雕者在選擇刀具時,首先要了解它們各自的用途,然後再到產地、廠家或鐵匠鋪里定製購買。坯刀以浙江東陽、溫州樂清和蘇州光福出產的為好,有些地方的美術材料用品商店裡也能買到比較合適的木雕工具。如果在不方便或買不到的情況下,可以學會自己做,自己做的好處還在於無論刀的種類、大小形狀,都可由自己選擇決定,可根據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隨時添置得心應手的工具。不過自製刀具只限於修光用的「鑽條形」。也有人試過用鋼板銼改製成坯刀。像福建用的坯刀和修光刀都是直接用鐵條或鋼條打制而成,因其鐵柄的上方呈四方形,不用裝木柄也好打坯。下面就將木雕刀的種類與用途及其製作方法逐一介紹。圓刀:刃口呈圓弧形,多用於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也有很大用處,如花葉、花瓣及花枝乾的圓面都需用圓刀適形處理。圓刀橫向運刀比較省力,對大的起伏、小的變化都能適應。而且圓刀的線條不肯定,使用起來靈活且便於探索。根據不同的用途,圓刀的型號應有所區別,大小范圍基本在5厘米-0.5厘米之間。做圓雕人物的刀口兩角要磨去,呈圓弧形,否則雕衣紋或其它凹痕時,不但推不動,還會破損凹痕道的兩旁。倘若做浮雕時,則應保留刀口兩角,並利用其角尖的功能雕刻地子角落處,因此要配備二種。圓刀還有正反之別,斜面在槽內、刀背呈挺直的為正口圓刀,它吃木比較深,最適合做圓雕,尤其是在出坯和掘坯階段。斜面在刀背上,槽內呈挺直的為反口圓刀,吃木比較深活,能平緩的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途更大。圓刀的形狀還可根據需要做成鐵桿彎曲形,以便伸進較深的部位挖雕鏤洞。平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於劈削鏟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無痕。型號大的也能用來鑿大型,有塊面感,運用得法,如繪畫的筆觸效果,顯得剛勁有力,生動自然。平刀的銳角能刻線,二刀相交時能剔除刀腳或印刻圖案。瑞典和蘇聯的木雕人物就多用平刀,有強烈的木趣刀味。斜刀:刀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於作品的關節角落和鏤空狹縫處作剔角修光。如果刻人物眼角處,斜刀更好用。料刀又分正手斜與反手斜,以適合各個方向。在上海的黃楊木雕中刻毛發絲縷通常使用斜刀,用扼、擰的方法運刀,刻出的毛發效果比用三角刀刻得更為生動自然。玉婉刀:俗稱「和尚頭」、「蝴蝶鑿」,刃口呈圓弧形,是一種介乎圓刀與平刀之間的修光用刀,分圓弧和斜弧二種。在平刀與圓刀無法施展時它們可以代替完成。特點是比較緩和,既不像平刀那麼板直,又不像圓刀那麼深凹,適合在凹面起伏上使用。中鋼刀:刃口平直兩面都有斜度。也稱「印刀」。傳統雕刻認為:中鋼刀鋒口正中,用它打坯可保持鋒正直往,使周圍保留部分不受震動。中鋼刀還用於印刻人物服飾及道具上的圖案花紋。三角刀:刃口呈三角形,因其鋒面在左右二側,鋒利集點就在中角上。製作三角刀要選用適用的工具鋼(一般用4-6毫米的圓鋼),銑出55度-60度的三角槽,將兩腰磨平,其口端磨成刃口。角度大,刻出的線條就粗,反之就細。三角刀主要用於刻毛發刻裝飾線紋,也是版畫與水印木刻藝術製版時常用的一種工具,操作時三角刀尖在木板上推進,木屑從三角槽內吐出,三角刀尖推過的部位便刻畫出線條來。在選擇使用以上刀具時,要注意掌握刀頭厚薄在用途上的區別。所謂刀頭,就是實際使用的那段刀面。刀頭越薄越鋒利,但牢度也越差。根據這種情況,開毛坯的刀頭可適當厚些,以經受錘子的敲擊和用力掘撓;修光用的刀則薄些,所謂薄刀密片,方可將木料刻得光潔不隙。總之,工具選擇配置,一定要嚴格依照工藝性質,不能隨意替代,而且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應有所保證,在傳統的工藝雕刻中,木雕工具往往多達百餘件,工藝一般的至少也要30件,當然,經常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有的只是偶爾使用一下。木雕的輔助工具:主要是指敲錘、木銼、斧子、鋸子。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時不宜用力過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應與垂直的木紋保持在45度左右,否則,木料會開裂。木銼的用途主要是在圓雕的細坯階段,可代替平刀將刀痕鑿跡銼磨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圓刀或斜刀作鏤空處理。木銼的作用還在於能大面積迅速地調整造型結構,並能與雕刻刀結合使用,將人物衣紋的輾轉翻折處理得生動流暢,虛實有致。木雕敲錘的形狀以扁、平、寬、方為好。錘面尺度可掌握在7×5.5×2.5厘米左右。太窄或太厚,都會影響錘子著落點的准確與力的均勻。敲錘分木製與鐵制二種,木製敲錘一般採用木質比重大的硬木,如紅木、黃楊、檀木、櫸木及果樹木料等,其規格可掌握在長27厘米,寬55厘米,厚45厘米左右;握柄部位呈圓形略扁一些,大小以握在手中適宜為准。木雕的輔助工具還包括小型電動木工拋光機和電動手槍鑽。拋光機的用途僅在於作品完成後的表面處理,可以代替手工作大面積的磨光,比較省時省力,但只限於大中型的體積較為平展的作品使用,手槍鑽主要用手鏤空打洞,做大型雕刻時,可用它打點切輪廓
『捌』 二千年前古代用什麼木雕刻佛菩薩
樟木多。樟木有香氣。而且它的木紋關系不容易開裂,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