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什麼文物水裡乾旱時露出人為雕刻
Ⅰ 我該學習小草的剛勁,鑽出了泥土就得忍耐著乾旱或陰濕,關於這個造三個句子,必須是大自然里的東西,在線等
我該學習大樹的努力 把苗插下了就得奮力紮根
我該學習小鳥的堅毅 給孵出來了就得努力飛行
我該學習蜜蜂的執著 天亮醒來了就得不懈的采蜜
Ⅱ 語文題……語文好的進
1.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象徵著中國自強不息的精神
2.黃河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3.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4.泰山,通常指我國的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5.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6.圓周率:祖沖之發現、圓周率是一個常數,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例。它是一個無理數,即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來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也只取值至小數點後約20位。
地動儀:張衡、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地震後,為人們及時知道發生地震和確定地震大體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7.孔子:。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司馬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8.花木蘭:《木蘭辭》
林黛玉:《紅樓夢》
孫悟空:《西遊記》
魯智深:《水滸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五台山》 《倒拔垂楊柳》 《大鬧野豬林》
9.長白雪山、黃山勁松:象徵著中國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
10.井岡傳統:「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她集中反映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1.聯合國的大廈:聯合國總部
12.外國侵略
13.通信衛星:5顆
15.飛天:意為飛舞的天人。
Ⅲ 重慶三峽博物館,迎來了失落的黃金國,裡面真的有黃金嗎
我覺得我可能是大禹一般的人物,不止三過三峽博物館,卻一次也不曾進入。
但今天,有一個遙遠的國度帶著神秘的文明,首次在重慶登陸,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正式在三峽博物館拉開帷幕。
安第斯文明古老而神秘,在印加帝國毀滅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槍炮與瘟疫後,其已不具備延續性。對它的了解,很遺憾,除了過去瘋狂渴慕知識的少年時期瀏覽過幾本誇大其辭的世界之謎時,對黃金即財富的天然熱情,讓人對陌生的南美大陸充滿發財的探險慾望以外,實在是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理解。
所以,我得走進三峽博物館,好生端詳山鷹之國——秘魯精心整理的他們可以上溯3000年的文明。
三峽博物館
山城重慶灼熱的陽光,勢必照耀著距此上萬公里的太平洋彼岸的秘魯。安第斯山脈縱貫秘魯全境,亞馬遜河由此發源。古老的印加帝國在此誕生發展終至消亡。
那是個失落的國家,有著謎一樣的過往。但是,仔細打量他們,你會發現,這里的人民和我們從外貌,服裝,到文化,飲食,音樂都有著許多的契合之處,彷彿是中國人在地球另一端生活著的“老鄉”。
黃金耳飾
那套包括王冠裝飾、額頭裝飾和黃金面具的皇家頭飾,重達2公斤,中心元素是一隻蝙蝠,它是皇家權力的象徵。
這件珍寶,是古代秘魯流傳至今最大和最精美的一件金屬裝飾品。當之無愧的秘魯國寶,也是世界的瑰寶。
財富與權力的高潮就這么不帶任何先兆地突兀出現在眼前,給人極大的震撼。
我們會找回“黃金國”的,不是憑記憶,而是憑具有歷史責任感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努力。
Ⅳ 初一歷史題的答案
祖國境內的三種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在雲南省元謀市。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北京人過的是群居生活,懂得用天然火 ,還會保存火種。
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除了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的是山頂洞人。
最早進入氏族公社時期的遠古人類是山頂洞人。
原始農耕生活中的兩個主要遺址半坡和河姆渡。處於長江流域的是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並且在低窪的地方開挖水井,他們住的房屋是桿欄式房屋;處於黃河流域的是半坡,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栗的地方,居民們會製作彩陶,他們住的是半地穴式。
「人文初祖」是指黃帝。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舉首領的方法,叫做禪讓制。
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洪水有功的部落聯盟首領是禹。
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在時期禹,隨後建立的第一個王朝是夏。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夏、商、西周的開國君主分別是禹、湯、周文王。
夏、商的亡國暴君分別是桀和紂。
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分封制產生的。
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商朝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五穀」包括稻、栗、麥、豆、黍。
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在春秋時期,第一位稱霸的是齊桓公;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爭是城濮之戰。在戰國初期,晉分為韓、趙、魏。戰國七雄分別是齊 、楚 、燕、韓、趙、魏、秦國。
趙軍大敗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使用范圍擴大。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戰國時進一步推廣。
使得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的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
使得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並發展成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的改革是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封建地主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鐵氏三兄弟分別是生鐵、熟鐵、鋼。
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甲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銘文。後來被整理後,字體被稱為大篆。戰國時期,用毛筆蘸墨在竹簡或絲帛上書寫的字體,叫做秦隸。
天文成就方面,甲骨文里有許多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今天的農歷又叫夏歷。為了安排農業生產,人們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名醫扁鵲的「四診法」包括望、聞、問、切。
屈原是楚國人,其著作是《離騷》。
「鍾鼓之樂」中的鍾是指青銅編鍾。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政治的核心學說是仁禮學說,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和溫故而知新。其言論收在《論語 》。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他的學說收在《道德經 》。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主張_兼愛、非攻。
法家的創始人是韓非,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
兵家的鼻祖是孫武,著作是《孫子兵法 》。
孟子主張對待自然要用可持續發展觀。
Ⅳ 將近兩百年的大石水缸雕刻有鯉魚跳龍門的圖案能列為歷史文物了嗎
也算個古董,收藏著吧,這么大的水缸一般很少了,應該屬於晚清到民國時候的東西,以前看過咸魚有賣鯉魚圖案的,他出30000,所以千萬不要把它破壞掉
Ⅵ 關於重慶某小區牆內現巨大無頭石雕佛一事,你有何看法
在網路上盛傳了一件奇事,在重慶南坪大街的一個老舊居民小區內,發現了一座缺失頭部的石頭雕像,這座雕像呈現雙手環腹,盤腿坐地的姿勢。除了頭部被嚴重破壞,手腕部分有所缺失,身體其它部分都保存較為完整,四肢輪廓清晰可見,一眼就能辨識出與周圍牆體與眾不同。
只是很多網友都發出了質疑,這樣一座大佛出現在居民小區內,當地相關部門不應該妥善了保存嗎?其實是網友多慮了。查詢相關資料獲悉,2011年6月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重慶分冊(下)》南岸區文物單位簡介中明確記錄了,具體什麼原因才出現這種狀況,相關部門應該有相應的打算,我們無需多慮,待相關部門鑒定考察之後,會有具體的措施來實施。不得不說,我們先人的創造力真是巧奪天工啊。
Ⅶ 關於重慶大旱
北京消息 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溫大旱,某些地區氣溫達44攝氏度,成了名符其實的火爐。北京地理環境學者王紅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這主要是三峽大壩建成後的「木桶效應」致使水氣不能正常循環所造成的。
王紅旗指出,「水氣」是產生降雨和平衡氣溫的關鍵。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一個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條就在三峽的位置,這個自然形成的狹長缺口成為向盆地輸送水氣的關鍵
,但大壩使自然地貌遭人為改變,短的木條被接長了,水氣循環的主要通道被阻擋,常年累月導致「桶內」氣溫失衡,大旱高熱天氣隨之產生,這就是「木桶效應」。
王紅旗提出解決方案。他說,應尋找適當的地方開辟水氣通道,比如打掉一些自然形成的阻擋水氣的山頭,讓大自然自己實現「空中的南水北調」,否則就像人的「血管阻塞」,全身血脈不能正常循環,會生大病。
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則表示,此高溫現象是在大系統背景下造成的。他解釋說,今夏副熱帶高壓「西深積點」普遍高於往年,整體副熱帶高壓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續時間也很長。「木桶效應」說並無充分科學依據。
張強進一步解釋說,三峽流域長度雖長,但寬度並不大,對沿途流域氣候的影響很小,對四川盆地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而且據科學模擬三峽試驗表明,三峽大壩的修築不但不會導致周邊地區乾旱,反而會提高降水約10%左右。
張強還表示,在三峽大壩修築之前,歷史上也有過四川盆地大旱的年份,如1972年。(
Ⅷ 重慶有哪些歷史文物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 ,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御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余城基牆垣。 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1119千米,於此注入長江。每當初夏仲秋,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盪,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山城夜景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重慶市區三面臨江,一面靠山,倚山築城,建築層疊聳起,道路盤旋而上,城市風貌十分獨特,由此形成綺麗夜景。「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為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巴」字,故有「字水」之稱。「宵燈」更映「字水」,風流占盡天下。 清人王爾鑒詩雲:「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難掩,雲流影自清。領看無盡意,天水共晶瑩。」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 觀賞山城夜景有三大去處:南岸區南山上的一棵樹觀景台和大金鷹,可謂「隔岸觀火」;鵝嶺公園上的瞰勝樓,身臨其境縱覽兩江;朝天門「兩江游」遊船,環繞揚子嘉陵,360°全方位立體飽覽山水之城。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有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和寶頂石刻三個區域。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著名的「養雞女」、「千手觀音」等石刻藝術珍品就位於大足石刻。
Ⅸ 一種文物,搓其四壁,會水花四濺,是什麼文物
噴水魚洗 噴水魚洗是一種類似現今 洗臉盆一樣的古代銅盆。盆內刻有四條魚, 盆的上沿兩側有一對提耳。提耳的設置,便於提動魚洗, 但它同時又有另外一個功用,即當手掌跟它摩擦時, 會發出嗡嗡響聲,就像用弓拉弦能產生聲音一樣, 因此人們又把它稱為兩弦。這種魚洗有個特點, 就是當里邊盛有水時,以手摩擦其兩弦,除發出嗡嗡響聲外, 盆內還能噴射出水柱,在水面形成浪花,顯得十分神奇。 噴水魚洗實物,在現今杭州、大連、重慶等地的博物館里, 仍可見到(參見戴念祖,「噴水魚洗起源初探」,《 自然科學史研究》,1983年1期)(圖1)。 噴水魚洗的起源年代,現在尚不能完全確定。洗作為一種盛水器皿, 出現時間很早,周代即已有了洗的存在。在漢代或漢代以前, 洗是一種普通用器。但是迄今尚未見到有資料可以證明, 在漢代或漢代以前已發現洗的噴水現象。另一方面, 在已發現的漢洗或周洗中,都沒有「兩弦」這一結構部件, 這與後世的噴水魚洗形制差異很大。誠然, 技術高超的人用手摩擦這類沒有兩弦的洗, 也能使其內水面呈現規則水流甚至噴出水花, 但這畢竟是熟知魚洗噴水現象以後的刻意鑽研所致, 在漢代或漢代以前,人們恐怕很難想到這一點。 漢洗中也有刻飾以魚的。宋王黼《博古圖》 卷二十一就曾描述過漢代的一個雙魚洗, 並對古人之所以用魚裝飾做過解釋,說:該洗「中飾以二魚, 筆畫不繁縟而簡古,真漢物也。且魚與水相須之物, 於是洗皆旌以魚,又漢之姜詩嘗有雙鯉之祥,當時頗高其行, 得非用為雅制耶?」可見,漢洗上刻飾以魚,主要是起裝飾作用, 與噴水功能無關。但是, 後世噴水魚洗上刻畫的魚首與摩擦兩弦時所噴水柱吻合, 則顯然是古人熟知魚洗的摩擦噴水現象並經過周密觀察後的刻意所為 ,不再是簡單起裝飾作用了。此類實物的出現, 是古人發現魚洗噴水現象的重要依據。 在宋代文獻中,出現了一些可能與噴水魚洗有關的記載。 例如王明清所撰的《揮麈前錄》 卷三就曾提到後晉石重貴向遼朝進獻的兩件寶物,其中有瓷盆一枚, 「畫雙鯉存焉,水滿則跳躍如生,覆之無它矣。」我們知道, 噴水魚洗在受到摩擦時,洗內的水因受迫振動而噴涌, 恰似被其中的魚攪動一般,這與《揮麈前錄》的描寫十分相似, 由此基本上可以斷定該器是一個噴水魚洗。 宋代何薳在其《春渚紀聞》卷九引述《虜庭雜記》, 也提到了石重貴向遼主進獻的那個魚盆,但說它是木製的,雲:「 魚盆則一木素盆也,方圓二尺,中有木紋,成二魚狀,鱗鬣畢俱, 長五寸許。若貯水用,則雙魚隱然湧起,頃之,遂成真魚;覆水, 則宛然木紋之魚也。至今句容人鑄銅為洗,名雙魚者,用其遺制也。 」「隱然湧起」,似指在剛開始摩擦時水紋涌現的情形;「 遂成真魚」,則應指摩擦進行到一定程度,水柱噴出, 就像水中真有魚在噴水一樣。這樣的描述,應該能用噴水魚洗作解。 但是引文中說是木盆,當為誤記, 因為木盆很難有因震動而噴水的效果, 而傳世的實物也確實沒有木製的。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引文中提到,「至今句容人鑄銅為洗, 名雙魚者,用其遺制也。」它明確道出了噴水銅洗的起源。 何薳生活於北宋末年, 那時江蘇句容一帶已有人能製造噴水的銅質魚洗, 其源起正是晉出帝的瓷魚盆。它的名稱最初稱為盆, 後來才叫銅洗或雙魚銅洗。再後來由刻畫雙魚發展成刻畫四條魚, 這表明人們對魚洗振動的認識加深了。 因為噴水魚洗最基本的是噴起四道水柱,四條魚配四道水柱, 構思巧妙,富有藝術美形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揮麈前錄》和《春渚紀聞》的描寫中, 都沒有提及需有人用手摩擦一事。這究竟是出於記載的疏忽, 還是由於別的原因?比如說,該瓷盆原本就不是噴水魚洗, 它是根據某種光學成象原理製成的。這里我們做些分析。同樣是在《 春渚紀聞》卷九,何薳還記述了一個瑪瑙盂,說該盂「 圓凈無雕鏤紋」,其主人「用以貯水注硯,因閑硯(視)之, 中有一鯽,長寸許,游泳可愛。意為偶汲池水得之,不以為異也。 後或疑之,取置缶中,盡出余水驗之,魚不復見。復酌水滿中, 須臾一魚泛然而起,以手取之,終無形體可拘。」 這里提及的瑪瑙盂,我們在「透鏡成像」一條已經分析過, 認為它是依據光學原理製成的。可以看出,瑪瑙盂有兩個特點, 一是無水時無魚,注水後才能見到魚,這主要是為了增加其神秘性; 另一特點是雖然引文中也提「游泳可愛」、「泛然而起」字樣, 但總的來講給人以靜態感覺。這是因為人們看到的是魚的像, 自然不會感到盂中的水也在波動。相反, 在前邊提到的雙鯉瓷盆則是「畫雙鯉存焉」,原來就雕刻雙魚在內。 加水之後,「則雙魚隱然湧起」,「跳躍如生」, 顯得滿盆都是浪花。這種效果非光學成像所能造成, 只能是力學作用所致,所以我們認為該段描寫講的是噴水魚洗。 魚洗能夠噴水,其道理何在? 這當然與人手摩擦引起的洗的振動有關系。研究者發現, 洗的振動屬於板振動,是一種規則的類似圓柱形板的振動。 人手摩擦洗的兩弦,引起洗的周壁發生振動, 手掌和兩弦的摩擦就是洗發生振動的激勵源,通過摩擦, 賦予洗周面振動的能量。因為手掌和兩弦的接觸, 使得該處總是處在振動波節位置。兩弦對於洗中心是對稱分布的, 因此摩擦兩弦引起的洗的振動只能是偶數節線(如4、6、8節線) 振動。其振動情形如圖2所示。 洗的周壁振動時,對洗內的水產生拍擊作用, 迫使水發生相應的和諧振動。在洗的振動波腹處, 水的振動也最強烈,甚至由於受到波腹的拍擊而噴起水柱, 並在水面形成定向波浪。在洗的振動波節處,水不發生振動, 浪花停止在波節線上, 水面氣泡和水珠也停泊在這些不振動的水面徑線上(如圖3所示)。 這樣,通過以手摩擦洗的兩弦, 就在洗內的水面上形成了有規則的波紋分布和水柱噴起。 水是魚洗振動的負荷體,水量的多少也影響到魚洗振動節線的形成。 因此,為使魚洗產生不同數量的波浪和水花,必須適當控制注水量。 從浙江省博物館所藏的噴水魚洗情形來看,大約注入魚洗容量9/ 10、7/10和1/2的水,會使魚洗分別產生4、6、 8個駐波,即魚洗分別做4、6、8節線的振動。 其中4節線振動是魚洗的基頻振動,它激起的水柱最高,浪花最大。 在魚洗振動時,通過觀察水面的波紋分布, 可以看出水面不振動的節線,從而推知洗壁的節線位置。這樣, 噴水魚洗就使彎曲板的振動成為可見。這在科學史上, 的確是一重大發明。當然,還可以用干細沙代替水, 這樣觀察起來效果更好。 應予指出的是,類似噴水魚洗的器皿, 在我國少數民族也曾被發現過。近人徐珂收集大量清代資料,編成《 清稗類鈔》一書,其中有一條名為「李子明藏古苗王銅鍋」, 原文如下: 「古州城外河街,有陳順昌者,以錢二千向苗人購一銅鍋, 重十餘斤。貯冷水於中,摩其兩耳,即發聲如風琴、如蘆笙、 如吹牛角,其聲嘹亮,可聞里余。鍋中冷水即起細沫如沸水, 濺跳甚高。水面四圍成八角形,中心不動。傳聞為古代苗王遺物。 鍋上大下小,遍體青綠,兩耳有魚形紋。後歸李子明。」 這段話, 大概是歷史上最早明確而又全面記錄噴水魚洗類器物的文字, 它記述了該器物的形制:外形像一個平底鍋,重十餘斤,上大下小, 兩耳有魚形紋;還說明了其聲學性能:摩其兩耳, 會發出響亮的聲音,可以傳到一里以外。 把噴水性能與聲學效果相聯系,這是以前文獻所沒有過的。「 可聞里余」的說法,不管是否含有誇張成分,該銅鍋聲學性能良好, 則是可以肯定的。聲音嘹亮說明它的振動性能好, 振動性能好則噴水功能強。引文接下去對銅鍋噴水性能的描寫, 就證明了這一點。「水面四圍成八角形,中心不動」一語, 表明作者看到的該銅鍋的振動模式是八節線振動。 特別應予指出的是,這段話明確提到該銅鍋是得自於苗人。「 傳聞為古代苗王遺物」,表明苗族同胞對該器的珍重;「遍體青綠」 ,說明其傳世時間之久。 苗族同胞在很久以前就製造出了具有如此良好噴水性能的銅鍋, 這是值得一提的。 圖片我不知道怎麼上傳 你可以看下參考資料 裡面有 參考資料: http://www.doule.org/ school/40z/site/personalweb/ wlz/%C5%E7%CB%AE%D3%E3%CF%B4. htm
Ⅹ 白浪河水庫古墓出土了什麼
濰坊白浪河水庫乾旱現河底墓葬 墓主為一男一女
濰坊白浪河水庫湖底發現的墓葬在水中沉睡了百年
專家初步認定,這座墓葬是清代晚期的墓葬,兩座墓室主人為一男一女。
兩個墓室門楣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
經過挖掘,古墓已經露出真容,墓門氣派大氣。
一則濰坊白浪河水庫驚現墓葬的消息,經過微信廣泛傳播,當地市民紛紛從市區趕往位於濰城區軍埠口鎮的白浪河水庫溢洪閘。記者注意到,由於白浪河水庫蓄水量減少,已經裸露出了底部。遠遠望去,許多地方長滿了綠油油的野草。
在距離白浪河水庫大壩以南約400米處,濰坊當地文物局的施工人員正在對墓葬進行抽水挖掘。只見這座墓葬坐北朝南,自西向東有2個墓室,兩個墓室門楣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門額依次題有「駐霞巷」、「藏真閣 」疑似字樣。經過挖掘,古墓已經露出真容,墓門氣派大氣,青石雕刻細膩,墓門兩側還寫有對聯。
通過望遠鏡觀察,一名考古愛好者發現了墓室內部的秘密。「頭骨……棺材可能被破拆,兩具。兩個石棺底子,石頭做的。」
通過攝像機鏡頭,記者確實發現兩座墓室還存有一些遺骨。據附近村民介紹,這座墓葬是一位路過的市民無意間發現的。濰坊市公安局濰城區分局軍埠口派出所民警說:「還沒考證,還沒完全對社會公開。」
晚清墓葬證實被盜 墓主為一男一女
這位考古愛好者告訴記者,按照古代殯葬規則,墓室里應該陪有隨葬品。這座墓葬從曝光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星期。他懷疑,墓葬在被挖掘過程中,遭到了破壞。
這個墓葬到底是什麼時候的呢?是不是像目擊者所講的,就是清末的呢?這個墓葬有兩個墓室,墓室是什麼人的呢?有沒有考古價值呢?記者找到了當地文物局,進一步探訪了解。
負責現場挖掘的濰坊文物局庄明軍告訴記者,通過墓葬雕刻的花紋、動物,濰坊文物局的專家初步認定,這座墓葬是清代晚期的墓葬,兩座墓室主人為一男一女。
濰坊文物局工作人員劉楊說:「沒挖掘出東西,挖掘出一半時,就發現被盜了,都有資料記錄,被盜的什麼沒法確定。」
據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這座墓葬距今應該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時間。如果不是白浪河水庫乾旱,這座墓葬至今還不能為世人所知。
那麼,兩座墓室的主人到底是誰呢?庄明軍表示:「主人現在確定不了,搬遷出來,主人具體誰沒法確定,一男一女,這個確定。」
濰坊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考慮如何將白浪河水庫的墓葬進行整體搬遷,可能放進博物館供公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