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地區最早的紀念性雕刻是什麼
1. 希臘的紀念雕刻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希臘的紀念雕刻通常被用來慶祝戰爭的勝利、表彰在運動場上競技奪魁的運動員;或專是紀念重要屬的政治事件,如兩國之間締結合約等。也有一些矗立在曠野或是家族墓地中的紀念碑,這樣的雕刻通常是裝飾著浮雕的大型石瓶、圓雕手法製作的雕像裝飾有植物紋的石碑或是石板。
2. 希臘的紀念雕刻有什麼作用
希臘的紀念雕復刻通常被用來慶制祝戰爭的勝利、表彰在運動場上競技奪魁的運動員;或是紀念重要的政治事件,如兩國之間締結合約等。也有一些矗立在曠野或是家族墓地中的紀念碑,這樣的雕刻通常是裝飾著浮雕的大型石瓶、圓雕手法製作的雕像裝飾有植物紋的石碑或是石板。
瑰麗多姿的古希臘神話世界是希臘雕刻所表現的主要題材;時代風俗和人們日常生活,如運動員競技,勇士的戰斗、照看兒童的婦女和墓碑前的哀悼者也是希臘雕塑主要反映的內容。希臘藝術通常是用神話中的戰斗場面來暗示歷史上的戰爭。著名人物的肖像雕刻,最早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這類雕像一直到希臘化時代還主要是陳列在公共場所,而不是放在私人宅邸中。
3. 愛琴海是從火山中誕生的嗎
錫拉火山災難性的噴發是愛琴地區在特洛伊陷落之前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噴發可能導致東地中海地區巨大的氣候變化,它也是地球上幾千年來發生的最大的火山噴發事件.這次噴發直接導致了聖托里尼的形成(thira).而今天這里成為了愛琴海的經典之地
概述
愛琴海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大海灣,位於地中海東北部、希臘(Greece)和土耳其(Turkey )之間。愛琴海島嶼眾多,所以愛琴海又有「多島海」之稱。愛琴海是黑海沿岸國家通往地中海以及大西洋、印度洋的必經水域,在航運和戰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目錄[隱藏]
簡介
文明起源地
關於愛琴海的傳說
埃吉那島——宙斯情人的住地
伊茲拉島——藝術家之城
波羅斯島——白屋森林
米克諾斯島——數風車
聖特里尼島——看最美的日落
歌曲 簡介
文明起源地
關於愛琴海的傳說
埃吉那島——宙斯情人的住地
伊茲拉島——藝術家之城
波羅斯島——白屋森林
米克諾斯島——數風車
聖特里尼島——看最美的日落
歌曲
[編輯本段]簡介
中文名稱:愛琴海
英文名稱:Aegean Sea
希臘文名稱:Αιγαίο ∏έλαγος
日文名稱:エーゲ海
法國名稱:Aegean
地理位置: 愛琴海[1]位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南通地中海,東北經過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黑海,南至克里特島。愛琴海海岸線非常曲折,港灣眾多,共有大小約2,500個島嶼。愛琴海的島嶼可以劃分為七個群島:色雷斯海群島,東愛琴群島, 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島,基克拉澤斯群島,薩羅尼克群島(又稱阿爾戈-薩羅尼克群島), 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克里特島。愛琴海的很多島嶼或島鏈實際上陸地上山脈的延伸。一條島鏈延伸到了希奧島,另一條經埃維厄島延伸至薩摩斯島,還有一條從伯羅奔尼撒半島經克里特島至羅德島,正是這條島鏈將愛琴海和地中海分開。許多島嶼具有良港,不過在古代,航行於愛琴海並不是很安全。許多島嶼是火山島,有大理石和鐵礦。克里特島是海中最大的一個島嶼,面積8000多平方公里,東西狹長,是愛琴海南部的屏障。克里特島上有大面積的肥沃耕地,但是其它島嶼就比較貧瘠了。愛琴海島嶼的大部分屬於西岸的希臘,一小部分屬於東岸的土耳其。
氣候類型:屬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蒸發旺盛。盛行北風,但每年9月到次年5月有時刮溫和的西南風。
地質地貌:愛琴海海域中島嶼眾多、星羅棋布。海岸線曲折,有無數海灣、港口和避風小港。處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積壓碰撞的地帶,為地殼不穩定區,多火山、地震。
重要數據:長611公里,寬299公里,面積21.4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570米,最深處在克里特島東面,達3543米。
鹽度洋流:因蒸發大於降水,海水鹽度較高,為36~39‰,高於馬爾馬拉海和黑海,因而引起黑海中較淡的海水從表層通過海峽流入愛琴海,而愛琴海中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下層流向黑海的海水交換形式。 希臘半島與埃維亞島之間的海潮以兇猛多變聞名於世。表層海水夏溫達24度,冬溫度10度。在490米深處,溫度波動在14至18度之間。從黑海流向愛琴海東北的大量低溫水流,對愛琴海的水溫產生一定影響。黑海水流含鹽量少,降低愛琴海海水的鹹度。
資源:海中缺少營養物,故而生物稀少。但海水清澈平靜,溫度很高,因之有大量魚群從其他地區游來產卵。大部分島嶼多岩石,十分貧瘠。北部島嶼一般比南部島嶼樹木繁茂。薩索斯島附近有石油蘊藏。
主要港口: 沿海主要港口有薩洛尼卡、比雷埃夫斯(希臘)和伊茲密爾(土耳其)。
[編輯本段]文明起源地
愛琴海沿岸是克里特和希臘早期文明的搖籃。克里特島是古代愛琴文化發源地。約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島上的居民已經進入青銅器時代。約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1125年的米諾斯王朝時代,島上文化空前繁榮,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製造出許多精美的工藝品。20世紀初,在島北濱海平原上的伊拉克利翁發掘出一座當時建築的王宮。這座王宮中央是一個長方形的庭院,國王宮殿、王後寢宮分布在庭院四周。各建築物之間用長廊、門廳、復道、階梯相連,千門百戶,真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迷宮一般。正因為當時愛琴一帶是商業活動的中心,人們習慣地把愛琴海以東的地方叫做「亞什」,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叫做「歐列伯」。
The Aegean coast is the cradle of early civilization in Crete and Greece. Crete Island is the cradleland of the ancient Aegean culture. About 3000 years B.C, residents on the island of Crete has entered the Bronze Age. 2600 ~1125 B.C in Minoan Dynasty,Culture in the island is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built large-scale palace ,Proce a lot of porcelain Crafts. The early 20th century ,on the Northern Coastal Plain of the island at Heraklion discovered a palace which was built at that time。On the central of this palace is a rectangular courtyard ,king』s palace and Queen chamber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garden 。The buildings connected with the promenade, entrance hall, double Road, ladder between ,lots of buildings. It』s just real like the maze in Greek mythology .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Aegean area is the center of commercial activity at that time ,people used to call the east of the Aegean Sea "Yash", well, the west of the Aegean Sea is called"European Gottlieb" .
[編輯本段]關於愛琴海的傳說
傳說一:
琴是希臘有名的豎琴師。相傳她的琴聲能使盛怒中的波賽冬恢復平靜;相傳她的琴聲能讓善嫉的赫拉心生寬容;相傳她的琴聲能令陰沉的哈迪斯得到開心的笑容。
慕她之名,年輕的國王派來了使者。可是琴卻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他的邀請。琴說,她不會撥琴給目空一切、只會享樂的國王聽。
使者把她的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國王,可誰想國王聽後竟然笑了。第二天清晨,宮里的女官們發現國王不見了,可是她們都笑了,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的走開了。
就像她們所想的和期望的一樣,國王來到了琴所在的地方。他在美妙琴聲的引領下,在雅典娜種的橄欖旁見到了傾慕的姑娘。微風輕浮著她細致的臉龐,夜鶯站在她的肩頭陪她歌唱,陣陣花香纏繞在她的指尖隨著撥出的音符飄向遠方。
琴忽然覺得有股熾熱的光線燒熱了四周。她抬頭望去,迎向了比天空更美、比深海更炫的目光。一時間,他們的眼中只有彼此,同時忽視四面八方。
從那天開始國王總會在每天清晨悄悄出宮,而琴也會在每天清晨帶上心愛的豎琴去一個神秘的地方。
事情的發展比故事更美,琴和國王的愛情竟然沒有遭皇室的阻撓。在人民和所有王公貴族的祝福聲中琴被接進宮廷。
當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會像童話一樣完美時,來自地獄最黑暗的詛咒降臨到他們身上。
原本很友好的臨國突然發動了可怕的戰爭,為了子民的安全國王不得不立刻奔赴戰場。就在新婚之夜他離開了深愛的姑娘。
琴每天都到曾和他約會的地方撥琴給遠方國王,卻等來了他的戰死沙場。她很堅強,淚水根本沒機會溢上她的眼眶。琴就在那天披上國王的染血戰袍,用撥動琴弦的手指指揮殘酷的戰場。
在舉國歡慶勝利的時刻,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下,放在琴膝上國王的戰袍卻被一顆一顆晶瑩的水珠打的濕透。
每天晚上琴都會對著夜空撥琴,她希望在天堂的國王可以聽到。而每天清早,她就到處收集散落的露珠,她知道那是國王對她愛的回應。
終於,在許多年後,直到她永遠睡去不在醒來的那天人們把琴用一生收集的五百二十一萬三千三百四十四瓶露水全部倒在她沉睡的地方。
就在最後一滴落地時,奇跡發生了。琴的墳邊湧出一股清泉,擁抱著她的身體。由泉變溪、由溪成河、由河聚海。
從此在希臘就有了一片清澈的海。人們都叫它「愛琴海」。
傳說二
在遠古的時代,有位國王叫米諾斯,他統治著愛琴海的一個島嶼克里特島。米諾斯的兒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陰謀殺害了。為了替兒子復仇,米諾斯向雅典的人民挑戰。在神的懲罰下,雅典正充滿災荒和瘟疫。在米諾斯的挑戰下,雅典人向米諾斯王求和。米諾斯要求他們每隔9年送7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
米諾斯在克里特島建造一座有無數宮殿的迷宮,迷宮中道路曲折縱橫,誰進去都別想出來。在迷宮的縱深處,米諾斯養了一隻人身牛頭的野獸米諾牛。雅典每次送來的7對童男童女都是供奉給米諾牛吃的。
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年頭了。有童男童女的家長們都惶恐不安。雅典的國王愛琴的兒子忒修斯看到人們遭受這樣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他決心和童男童女們一起出發,並發誓要殺死米諾牛。
雅典民眾在一片哭泣的悲哀聲中,送別忒修斯在內的7對童男童女。忒修斯和父親約定,如果殺死米諾牛,他在返航時就把船上的黑帆變成白帆。只要船上的黑帆變成白的,就證明愛琴國王能再見到自己的兒子忒修斯了。
忒修斯領著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他的英俊瀟灑引起彌修斯國王的女兒,美麗聰明的阿里阿德里涅公主的注意。他和公主一見鍾情,並偷偷和他相會。當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後,她送給他一把魔劍和一個線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諾牛的傷害。
聰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進入迷宮,就將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開線團,沿著曲折復雜的通道,向迷宮深處走去。最後,他終於找到了怪物米諾牛。他抓住米諾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給的劍,奮力殺死米諾牛。然後,他帶著童男童女,順著線路走出了迷宮。為了預防彌諾斯國王的追擊,他們鑿穿了海邊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阿里阿德里涅公主幫助他們,並和他們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島隨後便和他分開.(有資料說公主並沒有和他們一起回國,忒修斯心情沮喪才忘記掛白帆的),啟航回國。經過幾天的航行,終於又看到祖國雅典了。忒修斯和他的夥伴興奮異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親的約定,沒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翹首等待兒子歸來的愛琴國王在海邊等待兒子的歸來,當他看到歸來的船掛的仍是黑帆時,以為兒子已被米諾牛吃了,他悲痛欲絕,跳海自殺了。為了紀念愛琴國王,他跳入的那片海,從此就叫愛琴海。
[編輯本段]埃吉那島——宙斯情人的住地
埃吉那島是距離雅典最近的一個島嶼,航程僅需一個半小時。這里曾是美麗的人間仙境,宙斯最動人的情婦就在此掩藏,也許那滿山遍野的無花果樹就是當年他們愛情的果實。真正讓埃吉那島揚名的是拯救希臘的薩拉密斯。2480年前,波斯王澤爾士率領龐大水師進犯希臘,蝗蟲般的艦只遮天蔽日。小小的雅典城邦危如累卵,但是,希臘有他們的英明統帥鐵米斯托克力思,是他,率領精悍的水師在薩拉密斯水路一舉消滅了3倍於己的戰艦,讓希臘的太陽重新升上天空。島上建於公元前5世紀末6世紀初的阿菲亞神廟,是希臘古典時代後期典型代表建築。
[編輯本段]伊茲拉島——藝術家之城
伊茲拉島離雅典約3個多小時航程,小島細長細長的,乾乾凈凈的小巷裡,毛驢載著遊人悠閑地晃來晃去。白的牆、藍的窗、粉紅的屋頂,襯得小島越發的可愛。小院里不時探出一叢叢紅花、紫花,檸檬樹上結滿了明黃的檸檬果,累累的,壓得枝頭都彎了。這裏海水的透明度是最高的,而且,海岸上有許多深入島內的河口、海灣。這些僻靜的河口是那些喜歡獨處的遊人游泳的好去處。
18—19世紀,伊茲拉的海上貿易非常發達,有不少的商人因此腰纏萬貫。在1821年開始的獨立戰爭中,他們武裝自己的船隊,積極投入作戰,作出了巨大貢獻。直到現在,伊茲拉島在希臘人的心目中依舊是英雄的島嶼。島上有不少豪宅大院,都是這些富商的家產,也是島上的風景之一。因為小島寧靜優美,自古以來便有世界各地的年輕藝術家來到此地從事藝術創作,因此有「藝術家之島」之稱。他們製作的金銀首飾、玻璃瓷器、裝飾品都擺出來任人選購,常常會看到一些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價錢也算公道。10歐元可以買到一個很別致的手繪玻璃瓶。
這個島上禁止一切汽車和摩托車進入,這恐怕也是人們喜歡此地的原因之一。
[編輯本段]波羅斯島——白屋森林
波羅斯島是座風光秀美的島上山城,山城上點綴著檸檬樹和橄欖樹的青翠,蔥蘢中掩蓋著清晰明亮的白色屋檐。島上的建築以白色為主,式樣古拙,在白牆的氛圍中不時透出爛漫的花叢,雲濤海浪中,一條石板鋪就的甬道蜿蜒而上,漸行漸遠,延展到了歷史記憶的深處。
暮色黃昏,五色斑斕的船隻在壁立的白色城市下面揚帆待行,令人想起了阿伽門農的艦隊。遠眺伯羅奔尼撒半島,哪裡是溫泉關?哪裡有列歐尼達斯和他的三百勇士?
[編輯本段]米克諾斯島——數風車
以風車作標志的米克諾斯島是愛琴海群島的代名詞。窄巷、小白屋、或紅或綠或藍的門窗、小白教堂,海濱廣場旁白色圓頂教堂不遠的幾座風車磨坊,更使它成為各島中的佼佼者。
米克諾斯島是希臘南部基克拉澤群島中的一座,也是愛琴海上最享盛名的度假島嶼之一。島上居民很少,每年大約半年的非旅遊時間,島上相當安靜。四月以後,旅遊季節開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就像候鳥一樣絡繹不絕地飛來島上,享受地中海的陽光和海灘。
在島上漫步,看到房頂都是用大石塊壘起的平頂,覺得很奇怪。問了當地的居民後才知道,島上冬天寒冷,風特別大,只有這些結實的屋頂才能抵禦寒風。在島西南面海邊的小山丘上,有5座基克拉澤式的風車,這是米克諾斯島的標志。
白天,海灣內的沙灘是人們游泳、曬日光浴的好去處。
黃昏以後,西面海邊的酒吧和咖啡店漸漸熱鬧起來了,因為這里是看海上落日的最佳位置。
難怪有的餐廳乾脆就叫「落日餐廳」。人們在這里悠閑地喝酒聊天。當耀眼的陽光慢慢地變成橙紅色的火球,從海平線上掉下去的一瞬間,觀日落的人們以歡呼聲送走陽光海灘的一日。隨後,遊客的熱點移到了商店林立的市中心。
[編輯本段]聖特里尼島——看最美的日落
從米克諾斯島乘船到聖特里尼島約需5小時航程。來到以後,才知道很多觀光手冊和旅行社都把米克諾斯島和聖特里尼島作為推薦給遊客的首選,是不無道理的。我們的油輪剛靠岸,大家就驚奇地發覺,海邊陡峭的山崖呈紅褐色,山崖的頂端是一片白色的房屋,小巧明麗。
據說,該島位於世界兩大大陸板塊最深的海溝之間,原來是圓形的。3500年之前的一次火山爆發,島嶼被震出一個大洞,一大塊月牙形的就成了主島,周圍還有幾個小島,其中一個小島納亞卡美尼至今還是活火山。
遊客可以坐船環島游,或上周邊的小島去看小火山口,全島是焦黑色的岩石,寸草不生,還可嗅到硫磺味。聖特里尼島的城市是建立在呈月牙形的島的頂端,島上盛產葡萄和橄欖。在島上,幾乎家家餐館都有自釀的葡萄酒,雖然談不上名氣,味道卻頗佳。
4. 愛琴海文明的歷史溯源
克里特島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合稱愛琴文明克里特島文明愛琴文明最早起源於克里特島,然後傳播到希臘大陸和小亞細亞。公元前1700~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發展到它的全盛時期,不久突然衰退,有興旺的農業和海上貿易,宮室建築及繪畫藝術均很發達,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代表。克里特島產生了君主制國家,王宮建築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現是其標志.
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千年代分布於愛琴海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在《荷馬史詩》等傳說的啟示下,成功地發掘小亞細亞西北部古城特洛伊及南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太林斯等遺跡,使長期湮沒的愛琴文化再出現於世。二十世紀初年,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發掘克里特島古城諾薩斯,得米諾斯王宮等重要遺址,大大充實了此項文化的內容。
前二千年代初進入青銅時代,出現象形文字(尚未譯解),並有相當規模的建築物;約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紀被毀(或因地震)。前二千年代中葉克里特達到青銅時代全盛期,在諾薩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現相當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各種精製的工藝品及線形文字「A」(尚未譯解);表明當時已經處於階級社會,其居民據認為多半來自西亞。約前1400年可能毀於火山爆發。邁錫尼文化(通常也稱之為「希臘底」[Helladic])系前二千年代中葉亞加亞人所創,與同時代的克里特文化水平相似,唯風格較為粗獷。在派羅斯(美塞尼亞西岸)等地發現大批線形文字「B」(1952年文特里斯譯解成功)泥版,表明邁錫尼社會存在奴隸制。線文「B」也出土於克里特島,說明後者與邁錫尼有密切關系;一般認為此時(前十五世紀)的克里特,大概處於邁錫尼支配之下。約前十二至前十一世紀,隨多利安(多立斯)人南下,邁錫尼文化被毀。愛琴世界是地中海東部文明的發源地,它與東方各古國、特別是埃及新王國有過頻繁的經濟和文化的交往。線文「B」的研究已可確定,愛琴文化(主要是邁錫尼)對隨後的上古希臘歷史有明顯的影響。
希臘愛琴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人類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並使用黑曜石製作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地分布於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最早的時間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羅和克里特的克諾索斯等。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徵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島。這說明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來。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里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2)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9世紀);(3)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4)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期);(5)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34年)。
愛琴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最初實際上為銅石並用時代,銅器並不多。金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一樣,來自東方。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金屬器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長,愛琴海上貿易交通較前更為頻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築物和城防設施。這一切反映出物質財富正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出現了向文明過渡的跡象。基克拉迪斯群島是由小亞運銅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地區居領先地位。那裡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樸傳神,開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希臘愛琴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愛琴地區有不少地名以nth、ss為詞尾,如希臘半島的科林斯、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和小亞西岸的哈利卡納蘇斯等。從語言學來說,這種詞尾非希臘語所有,從而說明愛琴地區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臘人。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大概有較多的關系。公元前2500年後,一批屬於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大約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克里特城市國家的興起 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約始於公元前6000年,以後發展較平穩,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後,銅器、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製作引人注目。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一步的勞動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從大量的私人印章、豪華的金銀首飾和東克里特發現的大型L形建築來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相當發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熏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徵是宮殿的修築,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一特點將克里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期。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的國家主要興起於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札克羅等。其中以克里特島中部北岸的克諾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強盛,各為較大的城市,並擁有海港。兩者之間有道路相通,縱貫克里特島。在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一全島。按希臘神話克里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學者們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克里特此時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字,初呈圖形,後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向音節符號演進,人稱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釋讀,大概非希臘語。
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穀物、橄欖、葡萄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瓮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接成行,瓮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牆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於克里特,埃及影響亦普見於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和日後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一後王權更有加強,王宮建築越來越富麗豪華,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心,這是它和日後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國家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克里特文明的繁榮 新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期。此時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商站和殖民點則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德斯島和小亞的米利都,西北及於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義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系也更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畫表現克里特使節奉獻方物,題詞稱「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後的希臘人傳為美談。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說他「是一個征服了許多土地並且是一個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修昔的底斯則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份。」米諾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就在於它控制了東部地中海的海運貿易網,它的勢力范圍形成了一個以克里特為中心,東達羅德斯島、西連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環形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發展地區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特別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進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環形帶正好處於兩者之間,各方海運皆受其節制,從而使它得以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克里特首都克諾索斯這時已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當在10萬以上,足可稱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 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里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徵收稅款的機關。實際上,目前所知有關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資料,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新王宮時期,此宮曾多次遭到破壞(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每次破壞後都修造得更為宏偉富麗,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現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其建築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牆望樓,全宮以長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於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築最傑出的紀念物。其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斯建築的靈巧。廳旁的王後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緻,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和建築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沉重有別。
由於克里特的線形文字A猶未釋讀成功,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日後的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此外,米諾斯王朝統治無疑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近年還發現克里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佔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5. 能說說愛琴海最早時代的歷史地理分布及文化起源地嗎
希臘愛琴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人類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並使用黑曜石製作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地分布於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最早的時間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羅和克里特的克諾索斯等。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徵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島。這說明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來。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里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2)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9世紀);(3)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4)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期);(5)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34年)。
愛琴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最初實際上為銅石並用時代,銅器並不多。金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一樣,來自東方。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金屬器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長,愛琴海上貿易交通較前更為頻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築物和城防設施。這一切反映出物質財富正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出現了向文明過渡的跡象。基克拉迪斯群島是由小亞運銅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地區居領先地位。那裡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樸傳神,開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希臘愛琴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愛琴地區有不少地名以nth、ss為詞尾,如希臘半島的科林斯、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和小亞西岸的哈利卡納蘇斯等。從語言學來說,這種詞尾非希臘語所有,從而說明愛琴地區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臘人。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大概有較多的關系。公元前2500年後,一批屬於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大約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克里特城市國家的興起 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約始於公元前6000年,以後發展較平穩,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後,銅器、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製作引人注目。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一步的勞動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從大量的私人印章、豪華的金銀首飾和東克里特發現的大型L形建築來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相當發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徵是宮殿的修築,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一特點將克里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期。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的國家主要興起於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札克羅等。其中以克里特島中部北岸的克諾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強盛,各為較大的城市,並擁有海港。兩者之間有道路相通,縱貫克里特島。在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一全島。按希臘神話克里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學者們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克里特此時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字,初呈圖形,後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向音節符號演進,人稱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釋讀,大概非希臘語。
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穀物、橄欖、葡萄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瓮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接成行,瓮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牆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於克里特,埃及影響亦普見於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和日後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一後王權更有加強,王宮建築越來越富麗豪華,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心,這是它和日後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國家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克里特文明的繁榮 新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期。此時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商站和殖民點則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德斯島和小亞的米利都,西北及於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義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系也更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畫表現克里特使節奉獻方物,題詞稱「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後的希臘人傳為美談。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說他「是一個征服了許多土地並且是一個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修昔的底斯則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份。」米諾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就在於它控制了東部地中海的海運貿易網,它的勢力范圍形成了一個以克里特為中心,東達羅德斯島、西連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環形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發展地區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特別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進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環形帶正好處於兩者之間,各方海運皆受其節制,從而使它得以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克里特首都克諾索斯這時已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當在10萬以上,足可稱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里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徵收稅款的機關。實際上,目前所知有關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資料,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新王宮時期,此宮曾多次遭到破壞(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每次破壞後都修造得更為宏偉富麗,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現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其建築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牆望樓,全宮以長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於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築最傑出的紀念物。其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斯建築的靈巧。廳旁的王後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緻,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和建築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沉重有別。
由於克里特的線形文字A猶未釋讀成功,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日後的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此外,米諾斯王朝統治無疑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近年還發現克里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佔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邁錫尼文明的興起和繁榮 邁錫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諾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是從歐洲內陸由北而南進入希臘的。邁錫尼人是希臘人中最早到來的一支,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定居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此時克里特已建立米諾斯文明,希臘本土的邁錫尼人則比較落後,雖已進入銅器時代,猶未建立國家,因此他們是在克里特直接影響下逐漸向文明過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稱王立國。這時的王朝按考古發掘的資料而稱之為豎井墓王朝,約持續百餘年,到公元前1500年後為圓頂墓王朝取代。
豎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發現於邁錫尼城堡內外的兩座墓園。園內有眾多王族墓葬,內藏豐富的金銀陪葬品,其數量之多為世所罕見(僅其中一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藝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數為克里特產品,也有來自埃及和小亞、敘利亞等地的。這說明邁錫尼王族和貴族可能曾以雇傭兵頭領的身份服務於克里特和埃及等地。隨著與海外先進文明地區交往的密切,邁錫尼的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國力日強。到圓頂墓王朝時期,它便從尾隨於克里特之後而轉為可與之抗衡的強國了。圓頂墓不像豎井墓那樣只在地下構築簡單的豎穴墓室,而是在地面鑿岩和砌石築成圓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內以疊澀法砌成圓錐狀屋頂,形如蜂巢,故又稱蜂巢墓。構築這類陵墓需要較高的石砌工程技術,它的形制雖源自克里特,在邁錫尼卻規模益趨宏大。現存最大的一座圓頂墓內高13.2米,墓門高10米,門內過道以一塊重達120噸的巨石為蓋,可見其工程的艱巨。
邁錫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如城堡堅固、陸戰力強,喜用馬拉戰車,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為愛琴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里特而後來居上之勢。到公元前1450年,邁錫尼人可能通過聯姻繼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諾索斯王宮,這是邁錫尼文明發展的關鍵一步。邁錫尼統治克里特後,既承襲了克里特掌握的愛琴海商業貿易網的控制權,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遺產。克里特原有的線形文字,現在被用來書寫邁錫尼語言,形成了邁錫尼線形文字(學術界通稱前者為線形文A,後者為線形文B)。此後從公元前1400—1200年,邁錫尼達到其文明的盛期。
邁錫尼城是邁錫尼文明的中心,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附近還有梯林斯城,是直屬於邁錫尼的一個軍事要塞。它們構成邁錫尼王國,在希臘諸國中最稱強大。其他王國著名的還有伯羅奔尼撒中部的斯巴達和西部的派羅斯,以及中希臘的雅典、底比斯等,它們有時組成一個軍事同盟以聯合作戰,奉邁錫尼為盟主。考古發現的邁錫尼遺址主要是國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牆用巨石環山建成,厚達5米,高8米,和克里特王宮建築全無防禦設施迥然有別。城堡有宏偉壯觀的「獅門」(以刻有雙獅拱衛一柱的浮雕得名),城內建豪華王宮。城堡下面平川地帶有廣闊的市區,富商大賈和百業工匠居住其間,其繁榮富庶當不下於克里特的克諾索斯。在海外貿易方面,邁錫尼較克里特也是有過之無不及。埃及、敘利亞、腓尼基、塞普勒斯以及義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島等地都有邁錫尼陶器出土,數量皆超過各地曾發現的克里特陶器。在愛琴地區和希臘本土,邁錫尼文明的分布也較克里特文明為廣泛、眾多,現已發現的當地大大小小的邁錫尼文明遺址在1000以上。
邁錫尼的線形文B自1952年已被釋讀成功,證明邁錫尼語言是古希臘語的一支。現存的線形文B的材料絕大多數都是王室經濟文書,對政治歷史揭示不多,卻提供了經濟方面的珍貴信息。這些材料充分說明邁錫尼社會是奴隸制社會。線形文B中已專有男奴女奴之詞,其讀音與日後希臘語中奴隸一詞相近。在派羅斯的文書中,有關奴隸數目的一類計有婦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一類則計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總合兩類計數則分別為1268及709人。這里雖未提男奴,但從其他材料看男奴也不在少數。按派羅斯小國的規模和文書反映的個案情況,可知當時奴隸數目之多是驚人的。此外,文書中還反映了國王貴族佔地甚多、農民佔地甚少的情況,農民也受到統治者殘酷剝削。這些情況說明邁錫尼社會和克里特一樣,近似於東方的奴隸制王國。
多利亞人的遷徙與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邁錫尼文明從公元前1200年以後漸呈衰敗之勢。古希臘的神話傳說曾模糊提及此時王朝更迭頻繁,戰亂相繼;考古材料也反映陶器質量下降,生產萎縮,而「海上諸族」的騷擾更使國際貿易大受打擊。經濟衰落可能迫使統治者依靠武力掠奪,於是各國各城之間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戰便是希臘同盟與小亞富裕城市特洛耶的戰爭。此戰打了十年之久,最後希臘聯軍雖攻下特洛耶城,實際上卻是兩敗俱傷。得勝的希臘各國(以邁錫尼為首)無不疲憊不堪,元氣大傷,終於擺脫不了「黃雀在後」的厄運:希臘各國一直難以恢復,便為北方的多利亞人提供可乘之機。他們紛紛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了雅典而外的中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各國,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6. 為什麼愛琴海文明最早在克里特島出現呢
看這里
http://..com/question/1771332.html?si=1
希臘愛琴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人類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並使用黑曜石製作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地分布於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最早的時間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羅和克里特的克諾索斯等。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徵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島。這說明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來。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里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2)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9世紀);(3)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4)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期);(5)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34年)。
愛琴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最初實際上為銅石並用時代,銅器並不多。金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一樣,來自東方。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金屬器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長,愛琴海上貿易交通較前更為頻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築物和城防設施。這一切反映出物質財富正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出現了向文明過渡的跡象。基克拉迪斯群島是由小亞運銅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地區居領先地位。那裡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樸傳神,開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希臘愛琴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愛琴地區有不少地名以nth、ss為詞尾,如希臘半島的科林斯、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和小亞西岸的哈利卡納蘇斯等。從語言學來說,這種詞尾非希臘語所有,從而說明愛琴地區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臘人。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大概有較多的關系。公元前2500年後,一批屬於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大約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克里特城市國家的興起 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約始於公元前6000年,以後發展較平穩,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後,銅器、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製作引人注目。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一步的勞動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從大量的私人印章、豪華的金銀首飾和東克里特發現的大型L形建築來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相當發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徵是宮殿的修築,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一特點將克里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期。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的國家主要興起於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札克羅等。其中以克里特島中部北岸的克諾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強盛,各為較大的城市,並擁有海港。兩者之間有道路相通,縱貫克里特島。在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一全島。按希臘神話克里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學者們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克里特此時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字,初呈圖形,後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向音節符號演進,人稱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釋讀,大概非希臘語。
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穀物、橄欖、葡萄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瓮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接成行,瓮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牆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於克里特,埃及影響亦普見於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和日後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一後王權更有加強,王宮建築越來越富麗豪華,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心,這是它和日後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國家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克里特文明的繁榮 新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期。此時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商站和殖民點則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德斯島和小亞的米利都,西北及於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義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系也更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畫表現克里特使節奉獻方物,題詞稱「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後的希臘人傳為美談。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說他「是一個征服了許多土地並且是一個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修昔的底斯則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份。」米諾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就在於它控制了東部地中海的海運貿易網,它的勢力范圍形成了一個以克里特為中心,東達羅德斯島、西連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環形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發展地區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特別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進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環形帶正好處於兩者之間,各方海運皆受其節制,從而使它得以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克里特首都克諾索斯這時已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當在10萬以上,足可稱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里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徵收稅款的機關。實際上,目前所知有關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資料,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新王宮時期,此宮曾多次遭到破壞(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每次破壞後都修造得更為宏偉富麗,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現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其建築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牆望樓,全宮以長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於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築最傑出的紀念物。其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斯建築的靈巧。廳旁的王後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緻,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和建築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沉重有別。
由於克里特的線形文字A猶未釋讀成功,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日後的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此外,米諾斯王朝統治無疑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近年還發現克里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佔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邁錫尼文明的興起和繁榮 邁錫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諾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是從歐洲內陸由北而南進入希臘的。邁錫尼人是希臘人中最早到來的一支,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定居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此時克里特已建立米諾斯文明,希臘本土的邁錫尼人則比較落後,雖已進入銅器時代,猶未建立國家,因此他們是在克里特直接影響下逐漸向文明過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稱王立國。這時的王朝按考古發掘的資料而稱之為豎井墓王朝,約持續百餘年,到公元前1500年後為圓頂墓王朝取代。
豎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發現於邁錫尼城堡內外的兩座墓園。園內有眾多王族墓葬,內藏豐富的金銀陪葬品,其數量之多為世所罕見(僅其中一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藝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數為克里特產品,也有來自埃及和小亞、敘利亞等地的。這說明邁錫尼王族和貴族可能曾以雇傭兵頭領的身份服務於克里特和埃及等地。隨著與海外先進文明地區交往的密切,邁錫尼的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國力日強。到圓頂墓王朝時期,它便從尾隨於克里特之後而轉為可與之抗衡的強國了。圓頂墓不像豎井墓那樣只在地下構築簡單的豎穴墓室,而是在地面鑿岩和砌石築成圓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內以疊澀法砌成圓錐狀屋頂,形如蜂巢,故又稱蜂巢墓。構築這類陵墓需要較高的石砌工程技術,它的形制雖源自克里特,在邁錫尼卻規模益趨宏大。現存最大的一座圓頂墓內高13.2米,墓門高10米,門內過道以一塊重達120噸的巨石為蓋,可見其工程的艱巨。
邁錫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如城堡堅固、陸戰力強,喜用馬拉戰車,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為愛琴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里特而後來居上之勢。到公元前1450年,邁錫尼人可能通過聯姻繼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諾索斯王宮,這是邁錫尼文明發展的關鍵一步。邁錫尼統治克里特後,既承襲了克里特掌握的愛琴海商業貿易網的控制權,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遺產。克里特原有的線形文字,現在被用來書寫邁錫尼語言,形成了邁錫尼線形文字(學術界通稱前者為線形文A,後者為線形文B)。此後從公元前1400—1200年,邁錫尼達到其文明的盛期。
邁錫尼城是邁錫尼文明的中心,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附近還有梯林斯城,是直屬於邁錫尼的一個軍事要塞。它們構成邁錫尼王國,在希臘諸國中最稱強大。其他王國著名的還有伯羅奔尼撒中部的斯巴達和西部的派羅斯,以及中希臘的雅典、底比斯等,它們有時組成一個軍事同盟以聯合作戰,奉邁錫尼為盟主。考古發現的邁錫尼遺址主要是國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牆用巨石環山建成,厚達5米,高8米,和克里特王宮建築全無防禦設施迥然有別。城堡有宏偉壯觀的「獅門」(以刻有雙獅拱衛一柱的浮雕得名),城內建豪華王宮。城堡下面平川地帶有廣闊的市區,富商大賈和百業工匠居住其間,其繁榮富庶當不下於克里特的克諾索斯。在海外貿易方面,邁錫尼較克里特也是有過之無不及。埃及、敘利亞、腓尼基、塞普勒斯以及義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島等地都有邁錫尼陶器出土,數量皆超過各地曾發現的克里特陶器。在愛琴地區和希臘本土,邁錫尼文明的分布也較克里特文明為廣泛、眾多,現已發現的當地大大小小的邁錫尼文明遺址在1000以上。
邁錫尼的線形文B自1952年已被釋讀成功,證明邁錫尼語言是古希臘語的一支。現存的線形文B的材料絕大多數都是王室經濟文書,對政治歷史揭示不多,卻提供了經濟方面的珍貴信息。這些材料充分說明邁錫尼社會是奴隸制社會。線形文B中已專有男奴女奴之詞,其讀音與日後希臘語中奴隸一詞相近。在派羅斯的文書中,有關奴隸數目的一類計有婦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一類則計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總合兩類計數則分別為1268及709人。這里雖未提男奴,但從其他材料看男奴也不在少數。按派羅斯小國的規模和文書反映的個案情況,可知當時奴隸數目之多是驚人的。此外,文書中還反映了國王貴族佔地甚多、農民佔地甚少的情況,農民也受到統治者殘酷剝削。這些情況說明邁錫尼社會和克里特一樣,近似於東方的奴隸制王國。
多利亞人的遷徙與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邁錫尼文明從公元前1200年以後漸呈衰敗之勢。古希臘的神話傳說曾模糊提及此時王朝更迭頻繁,戰亂相繼;考古材料也反映陶器質量下降,生產萎縮,而「海上諸族」的騷擾更使國際貿易大受打擊。經濟衰落可能迫使統治者依靠武力掠奪,於是各國各城之間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戰便是希臘同盟與小亞富裕城市特洛耶的戰爭。此戰打了十年之久,最後希臘聯軍雖攻下特洛耶城,實際上卻是兩敗俱傷。得勝的希臘各國(以邁錫尼為首)無不疲憊不堪,元氣大傷,終於擺脫不了「黃雀在後」的厄運:希臘各國一直難以恢復,便為北方的多利亞人提供可乘之機。他們紛紛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了雅典而外的中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各國,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7. 三種常常浮雕藝術的羅馬紀念性建築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經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後出現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藝術大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建築業的誕生,孕育了藝術裝飾的萌芽。它長期保存了原始社會的殘余,埃及的神話與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神話、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決定埃及雕刻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和少數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響的還是陵前和神廟的裝飾雕刻及紀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獅身人面像採用一整塊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龐大、最著名的雕刻。
埃及雕刻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得來的。它的雕塑藝術在古代世界美術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真實的美。
希臘雕刻的題材大部分取自神話或體育競技。當時,一些開明的統治者除致力於內政武力外,還提倡發展美術和文藝,在公元前6世紀以後的幾百年中,古希臘科學、文學、藝術的名家輩出成就輝煌,雕塑藝術是這個時期燦爛的文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愛琴海上有許多小島嶼,其中巴羅斯島盛產大理石,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臘雕刻就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而言,可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古風時期是雕刻家的訓練階段。這個時期經過雕刻家的長期探索,為後來的雕刻家開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社會思想和宗教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雕刻藝術逐漸趨向強調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畫。希臘化時期,雕刻家繼承了傳統的技法,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臘的雕刻家們對人體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寫實技巧。處理衣紋線條生動流暢而有變化,不僅表現出衣服的質感,而且通過衣服表現人體的優美。希臘雕刻創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羅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繼承了希臘雕刻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卻有獨特的貢獻,這與羅馬人崇拜祖先遺容的傳統風俗是分不開的。
由於僧侶風俗和祭祀禮節的流行,古羅馬雕刻家較多刻畫著衣人物形象。羅馬早期雕刻被少數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當時的雕刻家們雕刻的不少羅馬皇帝的形象,是把羅馬皇帝當做英雄的統帥來表現的。如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奧古斯都》,表現了羅馬皇帝手執權杖,正在向部下訓話傳令的瞬間動作。
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除此之外,古羅馬雕刻家還在羅馬的建築、廣場、紀念柱等上面裝飾了許多圓雕和浮雕。三世紀較有名的建築為塞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凱旋門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8. 愛琴美術是怎樣發展的
在創造希臘古典文明的主要民族多利安人和伊奧尼亞人到達希臘本土之前,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地區就曾經存在過從氏族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初期的國家。在藝術史上這一文化被稱為「愛琴文化」或「克里特—邁錫尼文化」。
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曾描述過希臘與特洛伊之戰,這一傳說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吸引了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和英國學者伊文思來這一帶進行考古發掘,他們發現了邁錫尼文化遺址、米諾斯王宮遺址以及大量的文物。這些發現說明:克里特文化是愛琴文化的源頭,邁錫尼文化是克里特文化的繼承,而季克拉基斯群島則是希臘文化最早的起源地。
季克拉基斯美術:季克拉基斯文化約從公元前2600年開始到公元前1100年結束。這一地區的主要美術作品是一種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它被概括成抽象的幾何形體。它表面光滑,身體扁平,兩臂交叉於胸前。頭呈卵圓形,面部刻畫僅有鼻子。此外也有一些描寫日常生活的小雕刻,造型極為簡練。季克拉基斯的陶器造型優雅,有飽滿的曲線、飾以幾何紋樣,被稱為「幾何紋樣時代」的藝術。
克里特美術:克里特文化的分期以傳說中的克里特國王米諾斯命名,分為米諾斯早期(前3000—前2100)、中期(前2100—前1580)晚期(前1580—前1200)。這一地區的美術主要集中於米諾斯宮。米諾斯宮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建築群,佔地約20000m。宮殿內部結構復雜、層次多變,被人們稱為「迷宮」。其中的圓柱上粗下細,可能是考慮到人們的視差。建築物的採光、供水、排水、通風都有完備的設施。宮殿牆壁上有壁畫裝飾,壁畫以流暢的曲線。鮮明的色彩描繪出富有裝飾性的人物和圖案,手法上與埃及藝術有聯系,其中以《巴黎女郎》、《交談的婦女》、《侍女圖》等最為有名。
克里特還出土了一些小型雕像,具有寫實與裝飾技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較典型的有《玩蛇女郎》。
邁錫尼美術:邁錫尼文化繁榮於公元前1500—前1200年,邁錫尼人建造的城市已顯示出軍事防禦的目的。邁錫尼衛城的「獅子之門」在一塊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著一根柱子,兩旁有一對獅子相對而立,造型粗壯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紀念碑裝飾雕刻。在邁錫尼出土的金制器皿上的浮雕典雅精美,尤其是描寫獵人捕野牛等畫面十分生動。愛琴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古希臘文化的源泉。
9. 古希臘的雕塑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成就
特點總體特徵: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現內在的力量。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主要發展階段
(一)邁錫尼工藝雕塑邁錫尼城位於希臘半島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部。發生於這個地區的文化因邁錫尼城而得名,史稱「邁錫尼文化」,成為克里特文化之後的又一重要文化。
在荷馬史詩的記載中,荷馬常用「多金的」這個詞來形容邁錫尼。其實它並不盛產黃金,但是金銀工藝製品相當發達,這是由於邁錫尼人同產金國,尤其是埃及人直接貿易所形成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面具、金酒器等。當今考古發現除獅門有裝飾雕刻外,雕塑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金銀工藝製品上。
動物雕塑在酒器工藝中被廣泛運用。《獅頭酒杯》是用金箔敲打而成的,形象以寫實為基調,著力於裝飾雕琢,簡練概括,呈現獅子的基本形象特徵。最有趣的是有雙把手的高腳《鴿子酒杯》,造型不一般,這種形狀的酒杯在史詩《伊利亞特》中曾有過描寫:「旁邊放著一個酒杯,是老人從家鄉帶來的。它鑲嵌著金釘,杯的提耳一共有四隻,每個提耳上面站著一對黃金鴿子,好像正在啄飲;提耳下面有兩條長柄支持。」這是真實的記錄,「史詩」確有史實根據。
金面具是喪葬品,模仿死者的面容製成,一般是罩在身份高貴的死者的臉上,這些面具實際上就是氏族部落首領的遺像。所以每個面具的面型都有特點:有的濃眉大眼,有的淡眉微現,有的嘴唇緊閉。邁錫尼的這種為死者罩面具的風俗,古埃及人早已沿用,且有明顯的宗教含義:為死者留下一個不朽的面容,以便死者的靈魂飄盪四方以後還能找到自己的歸宿。邁錫尼人製作面具是否也具有這宗教意思,至今尚無史料證明。
愛琴海藝術從地理環境上看起來似乎前接埃及藝術,後帶希臘藝術,但是它決不是埃及藝術和希臘藝術的中間媒介。愛琴海地區的雕塑藝術具有民族的、地方的特徵,這種個性特徵既表現在藝術形式構成上,也表現在審美意識上。愛琴海藝術形象給人們的視覺感受不像埃及那樣地對神靈和法老的崇拜,更多的是對神靈和王者的無視。他們的藝術直接同人類自身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藝術形式比起古埃及來更為輕松自然,具有和諧的節奏感和波動律。
克里特歷經盛衰,特洛伊戰爭使特洛伊毀滅,邁錫尼衰落,一幫野蠻的游牧民族阿提卡人南下,一代古老文明便在鐵蹄下變為一片廢墟。但就在這文明的廢墟上滋生出了古希臘文明。
(二)希臘雕塑藝術由於北方蠻族南下毀滅了克里特和邁錫尼的文明,希臘人被迫重新創造自己的文明。希臘文明主要表現在希臘神話、建築和雕刻上。
希臘雕塑分4個時期,即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8世紀),因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而得名;古風時期(公元前750年—6世紀末),因這時期的雕刻藝術呈古樸稚拙的風格而得名;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下半期—公元前334年),指希波戰爭結束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開始東侵;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4年—30年),指羅馬滅亡埃及托勒密王朝這一歷史時期。
1、荷馬時期
10. 愛琴海文明的來歷
愛琴文明的年表是基於同已知朝代的埃及文物之間的比較而得出的,這最早來源於早期米諾斯器皿同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器皿的相似性。其他克諾索斯殘余同前1900年代第十二王朝的遺跡相像。 在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院落中發現一個閃長岩小雕像,它的風格以及所帶的十三王朝鐫刻值得提及;在此同樣發現了一個「牧羊王」希安(Khyan)的邊飾(cartouche),他一般被定年為前1650年代。 在邁錫尼、伊阿利蘇斯、瓦斐奧等地區發現的金龜子和其他埃及物件將它們定位於第十八王朝(約前1600—1400)。而在埃及,帶有愛琴樣式的萊夫提(Refti,埃及附庸國)貢品器皿上面所繪的形象在服飾和發型上同克里特壁畫和寶石上的形象有諸多相同,而且在後繼的王朝中繼續被表現,例如位於底比斯的萊克瑪拉(Rekhmara)墓。 在米諾斯,晚期的器皿被發現同第十八王朝的文物放在一起,而在愛琴海上也有證據顯示出始於這個朝代的埃及風格的巨大影響力,比如邁錫尼短劍、壁畫以及其他物件上所描繪的尼羅河場景等。 愛琴文明的結束時間較難確定,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愛琴地區才使用鐵來製造武器,可能與古典時期希臘人記憶中的多里安人入侵,即北方民族的入侵相吻合。這場入侵沒有立即將愛琴海文明掃除,至少在南部地區是如此。但它最終摧毀了諾索斯的宮殿,並導向了幾何時期。至此,愛琴文明的歷史可以確實地說是結束了。 從考古發掘的頭骨形狀來看,一支接近於北非人種的地中海民族自從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就定居於除了克里特島之外的愛琴地區。後者的獨立性和自然物產的豐饒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前4000年代。 然而大致相應於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前2500年?)時期,克里特島上發展出了某種文明。最初是島嶼中央分散的小部落,演化成為強大的君主集權國家:首都在克諾索斯的米諾斯文明。它的國王,可能同時也是當時興盛的自然崇拜的高級祭司,下令修建了一個宏偉的石頭宮殿。他還從弱小的部落接受進貢,比如統治墨薩拉平原(Messara)的斐斯托斯王子。米諾斯君主同埃及有海路聯系,並將他的貨物送往南愛琴海的各個地區,如處於費拉科庇第二城市階段(Second City Period)早期的米洛斯以及塞普勒斯;而作為交換,接受如米洛斯黑曜岩刀之類的商品。另外,他們在早期就發展出一套圖像文字系統,然而只有少量留在耐久的物件上的銘文才被保留下來。在陶瓷物件或是石膏上的土生繪畫風格也日益精良,另外從陶器的形狀可以推斷出它們也有高超的冶金技術。 人們沒有在克諾索斯和斐斯托斯發現防禦工事,因此推測克里特時期和平安詳,既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在島嶼的東部發現了一些同首都關系緊密的小型定居點,它們控制著當地豐饒的地域並支援著海上的貿易。古爾尼亞(Gournia)以及帕萊卡斯特羅(Palaikastro)同時擔負著這兩個使命;地方政治中心扎克羅斯(Zakros)可能最初出於商業目的被興建,以作為非洲商路的起點。這個統治於大約前3000年代到達它的頂峰,隨後經受了確切但不太顯著的衰落。 同時,在愛琴地區的其他條件良好的地點,主要是同早期海上商路有聯系的地方如梯林斯和希沙利克,一些早期民族發展出了自己的文明。自然,這些文明隨著它們同克里特的距離,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更高級的米諾斯文明的影響。如早期的希沙利克比起米洛斯島表現出更多的外部(即亞洲)的影響,而更少克里特的影響。同時期的希臘內陸仍然是未開化的地區。 500年後,即約前1600年發生了某種突變。倏忽之間整個地區的文物展現出一種驚人的一致性,本地的陶器發展脈絡幾乎完全停止,取而代之以所有地區統一的製造和裝飾樣式。克里特人擺脫了前段時期的衰落,重新走上穩固發展的道路。它們分階段發展出一套更方便和具有表現力的書寫系統,在聖三一遺址得到充分的展現。整個地區的藝術呈現出了統一的精神和模式,在宗教中它們表現出同樣的擬人神風格以及同樣的儀式用具。一個地方生產的物件在另一些地方被發現。愛琴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加深和遠播,例如同埃及的貿易發展得非常可觀,愛琴物件以及它們的仿製品可以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內陸以及地中海中西地區:即西西里、撒丁島以及西班牙發現。毫無疑問當時一個強大的力量已經穩固地在愛琴海中央發展起來,整個地區都位於它的政治、社會及藝術影響之下。 這個力量位於克里特,但它不斷地受到北方新鮮血液的激勵,這個補充足以激起文明內部新鮮的成分,但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在根本上改變文明的內質。 克里特的主宰非常短壽。前1500年之後不久,島上的寧靜被破壞,克諾索斯宮殿??(至少是希臘大陸和沿岸島嶼),使克里特藝術受到了無可挽回的一擊。他們如同其先驅者一樣,雖然政治上占據了主宰,在文化上卻在破壞中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影響。我們仍無法確定這些入侵者究竟是誰,但他們很可能也是從北方而來,是後世「希臘人」的祖先。在它們的統治下重現了和平。雖然藝術生產的質量下降,但重新在被統治的人民中繁榮起來。克諾索斯宮殿的北部被入侵的部落酋長重新占據,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富裕的陵墓。商業活動可能得到恢復,因為即使質量下降,愛琴產品在一致性和廣泛分布上尤甚於從前。 約前950年災難最終降臨,克諾索斯的宮殿再次被摧毀,而這次它再也沒有被重新使用過。鐵取代了青銅,愛琴藝術在包括克里特的希臘大陸和島嶼上,連同克里特文字一起銷聲匿跡。有理由相信在塞普勒斯以及可能在安納托里亞的西南海岸,這場災難並未完全摧毀原有的文明,愛琴文明在這里同它的根源切斷了聯系,繼續殘存著。其他一些地方殘存的,使用了毫無生氣的幾何風格的藝術設施,反映了早已風華不在的末期愛琴文明的影子。同樣的,更簡單的火化取代了土葬。 這場巨大的災難為地方藝術的新發展掃清了障礙。它可能源於又一次北方部落的入侵,而他們比起前驅者而言要更為野蠻,並裝備了更為先進的鐵質武器。這些部落,所謂「多利亞人」為荷馬以及後世的希臘傳統所知。他們擊碎了一個已經堅實地建立起來的文明,使得愛琴的藝術精神花費了兩到三個世紀,可能通過殘存在愛琴的民族性里的藝術天性,才又得到重新綻放。在這次征服的過程中,整個地區似乎經歷了一場長期的動盪和人口遷移,以愛奧尼亞遷移以及埃奧利亞和多利亞「殖民」存留在希臘的記憶里。而當我們再一次清晰地見到愛琴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時,它已經被希臘人所佔據,卻並沒有完全丟失早期文化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