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台基雕刻的是什麼
『壹』 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況它的總體藝術風格特點是什麼 快點!
:(1)對太和殿,先寫使三大殿成為統一整體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層台基高七米),並且設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個圓雕龍頭),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寫太和殿外觀氣勢雄偉(是故宮最大的殿堂),第五自然段中五個「金」色,色彩壯麗(金鑾殿,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的斗拱、額枋、樑柱,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第六自然段寫內部裝飾的庄嚴富麗,各種各樣的龍的裝飾(金鑾寶座、雕龍屏、金柱、藻井、額枋等上面都裝飾著多姿多態的龍);最後從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說明它在設計方面的象徵意義——過去封建皇帝憑借雄偉的建築顯示威嚴。使用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總體特點是:宏大壯麗、建築精美、結構統一。
(2)因為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是皇帝寶座所在,是封建皇帝行使統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為介紹的重點。
(3)文中寫龍的句子有:「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寫龍,大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一是說明對象的特徵決定的,故宮曾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它的建築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二是龍有象徵意義,歷朝歷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為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把龍作為自己的化身,龍是皇權的象徵。)
『貳』 太和殿的介紹50字
太和殿,一般稱為金鑾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太和殿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
(2)太和殿的台基雕刻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功能
如今有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
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叄』 故宮裡面刻有龍的牆叫九龍壁那麼太和殿前面的台基上刻有龍的石頭叫什麼
雲龍石雕(大石雕)
太和殿後的三層台基丹陛的中間都有石雕.其中最下版方的一塊石雕是紫禁城中最大的"雲龍石權雕"因此被稱為"大石雕".這塊石雕用整塊艾葉青石雕刻而成,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50噸.石雕上雕刻著被山崖.海水和飛雲簇擁的九條蛟龍,象徵著真龍天子統一天下。
『肆』 太和殿的建築特點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 m2,高26.92 m,連同台基通高35.05 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 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角(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角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 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伍』 太和殿介紹
在故宮中有一個級別最高的宮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據說太和殿是仿照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而成的,明朝時候叫奉天殿,後來改為皇極殿,等到清朝順治年間才改名為太和殿。
除了這個歷史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關於太和殿的歷史趣聞。在清朝末代的時候,當時只有3歲的溥儀登基時,是由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親自將他抱扶到太和殿寶座上的。在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鼓樂齊鳴的聲音將只有3歲的小皇帝嚇得哭鬧不止,怎麼哄都沒用,直接嚷著要回家去。載灃當時急得滿頭大汗,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那些清朝大臣當時就覺得這句話不吉祥,沒想到才過了3年,清政府就推翻了,載灃說的那句話果然被驗證了。
『陸』 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況它的總體藝術風格特點是什麼
:(1)對太和殿,先寫使三大殿成為統一整體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層台基高七米),並且設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個圓雕龍頭),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寫太和殿外觀氣勢雄偉(是故宮最大的殿堂),第五自然段中五個「金」色,色彩壯麗(金鑾殿,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的斗拱、額枋、樑柱,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第六自然段寫內部裝飾的庄嚴富麗,各種各樣的龍的裝飾(金鑾寶座、雕龍屏、金柱、藻井、額枋等上面都裝飾著多姿多態的龍);最後從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說明它在設計方面的象徵意義——過去封建皇帝憑借雄偉的建築顯示威嚴.使用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總體特點是:宏大壯麗、建築精美、結構統一.
(2)因為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是皇帝寶座所在,是封建皇帝行使統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為介紹的重點.
(3)文中寫龍的句子有:「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寫龍,大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一是說明對象的特徵決定的,故宮曾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它的建築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二是龍有象徵意義,歷朝歷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為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把龍作為自己的化身,龍是皇權的象徵.)
『柒』 請問故宮太和殿門口的石獅子上的雕刻圖案叫什麼名字它的年代和出處
[1] 太和殿俗來稱金鑾殿,為中源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2] 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捌』 太和殿的特點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直到清順治二年才改成太和殿,太和殿建成之後,多次損毀,多次重建,我們今天看見的形制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
『玖』 太和殿前的丹陛具有什麼意義
帝王權力的象徵。以前,常人不能在丹陛石上走,只能從它的兩側走,因為它是帝王權力的象徵。丹陛石又稱陛階石,是古代宮殿門前台階中間鑲嵌的那塊長方形大石頭,一般是一整塊石頭,有的還由好幾段石頭組成。丹陛石是中國帝王身份的象徵。
古代皇家很多地方都有丹陛石,在慈禧的陵寢前也有著名的,象徵中國古代女人至高無上權利的「鳳在上龍在下」的丹陛石。
(9)太和殿的台基雕刻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丹陛石的選材精良,製作精細,丹陛石一般長2米以上,寬1米左右,被建在宮殿前主路上。石頭上刻有不同的花紋,有祥雲、壽山等。以前,常人不能在丹陛石上走,只能從它的兩側走。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
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