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辨別古玉雕刻
⑴ 如何鑒別宋元明清玉器
宋代玉器,保留了唐代琢玉中的刀法規整,布局合理,細而厚重的這一特點。這一時期的玉器製作表現出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較多以花、鳥、獸為對象,圖案以龍鳳呈祥為主。陳設品主要是獸和魚。玉器細膩靈巧,小件較多而大件東西少。花鳥一類因受當時的國畫風潮的影響,注重神態,琢工精細,沒有粗製濫造。
元代玉器在一些方面突破了宋代的琢工。雕琢物品有粗有細,粗琢器物較粗獷,但刀法深厚,頗得古風;細琢的器物卻出奇細致,很微小的部位也雕得非常細致清晰。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精細的凸雕法和二、三層的透雕法,並在凸雕的基礎上出現了細工碾磨技法,這是在前代琢玉上難以發現的。圖案設計大多採用了鹿,虎,鶴,龍紋,花卉,松樹等紋飾。
明代琢玉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玉雕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了真正的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明晚期因道教盛行,玉雕工藝受到影響,出現了較多的帶有雲鶴、松鶴、卦卜之類道教標志器物。明代的器物穩重得體,設計新穎,琢工精細。這個時期的鏤空方法是用釺砣雙面鏤孔。同時,明代玉器是平整磨面,琢出的器物的邊框和里邊的花紋一樣平整。與明代琢工精細不相稱的是治玉最後的一道工序——碾磨細工比較粗糙。
清代中期是玉雕工藝發展的一個新的高峰時期,乾隆時期北京成為全國的治玉中心,並由此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琢玉派別——京工。此時對玉材的選用,加工等工序要求更為嚴格。出現了巧做(俏色做法),半浮雕等多種琢玉技法。清代玉器雕琢大都玲瓏精緻,形象逼真。這一時期的紋飾圖案更加豐富多彩,除了仿古銅器紋飾盛行外,吉祥如意的紋飾、字樣是當時的主要題材。明清時期是祥瑞祈福玉器的大量出現時期。
正確鑒別出器物的真偽,必須掌握每一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徵。但玉器的風格特徵變化通常不是以朝代的更替做為界限的,在雕琢工藝上往往後一時期的作品仍舊保留著前代的風格。這就要求初學者鑒別和購買玉器時,要把風格穩定期的製品作為目標。對一件玉器的時代特徵,不能只看一點,要從玉器的造型、紋飾、技法、玉色等各方面做分析比較。並在各種特徵中抓住主要的特徵,如紋飾、玉色等。在觀察東西的時候要細致入微,有些紋飾方面的重要特徵往往是在一些細微的變化上體現出來的。所以,在購買古舊玉器的時候最好做到多看,多想,多接觸,多比較鑒別。
鑒別玉器需要六看:
一看基本色,即玉的基本顏色,是白?青?黃?墨?二看質變色,是玉質發生了變化而改變了玉的顏色。它發生的原因有兩種,一方面是玉石中的色素離子在玉石內的含量,分布與化合結果不同所致,另一方面是玉石在外部的環境條件的作用下產生的不同反應所致。三看沁色。沁色是因為玉器入土後受到土中與它相連物質的沁染而產生的色質變化。這種顏色變化是外表的變化,與質變色發自內里的變化不同,沁色浮於表而質變色斂於內。要仔細觀察。四看盤色。盤色是指將出土玉上的灰土去掉,將其戴在身上或放於手中把玩而使玉件慢慢散發出溫潤的光澤。盤色的深淺和盤玩時間的長短成正比。五看玉皮作色。玉材上往往有一層粗糙並發黃的的皮殼,稱之為玉皮。古代玉工曾運用皮色巧雕造成特殊的效果。現在不少玉工卻利用玉皮偽做成沁色,但這種假沁只止於表皮一層,沒有真正沁到玉器內部。如果你看見古玉的表皮顏色與內里色澤不同,那麼這件東西就極有可能是玉皮做沁的贗品。六看人工染色。利用化學原料在玉石上熏染出需要的顏色,行話叫做「烤皮子」,曾是古代美化玉器的方法之一。人工染色的手法也經常被用來仿造古玉。人工染出來的玉器的色澤變化不自然,色彩下沉,不像自然的色彩有一種浮出感。顏色通常發灰,劣者發黑。並且無論如何盤玩,表面都干澀無神,散發不出潤澤。七看琢工。玉器的雕刻工藝最能反映粗時代特徵。由於各個時期的製作方法不同,必然會在玉器上留下痕跡。由此也可斷定玉器的時代。
⑵ 如何鑒別古玉
如何鑒別古玉
偽古玉,即假冒古代之玉器。包括兩種,一是在慕古仿古思潮影響下,不以營利為目的,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紋而製造的玉器;二是為供應市場需求,以獲利為目的,參照或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紋而製造的玉器。兩者的共同點都是以既存古玉為樣本而雕琢,不同點則有把玩欣賞與出售獲利之別。不管仿古者和偽古者各自的動機如何,他們將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都是像古代玉器一樣的面孔。對於這樣的玉器,如何辨別呢﹖
偽古玉因仿製古玉器而產生,而在仿古的碾琢過程中,對於難仿之處,如果我們能熟知其難所在並能予以破解,我們就能成功的分辨出真假古玉。仿古玉,主要有三個方面難以仿得真、仿得像。
一、形可仿神不可仿
每一件玉器,都有形、神兩個方面的問題。按照楊伯達先生的說法:「形是圖案的單元及結構,偽古者往往不諳其章法,時有交代不清的現象。神是神韻、神氣或精神……神是不易仿的,或者說明確一點,神是不能仿的。」?《傳世古玉辨偽研究》第255頁楊先生用我國的「效顰」、「畫蛇」、「畫虎」等典故來說明這個道理,其結論是「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
為什麼偽古玉「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呢﹖中國玉器發展史告訴我們,史前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推動力是神,神的旨意通過玉器這樣的神物,經巫師傳達給酋長,酋長才能行使政權、軍權、族權、物權。因此,玉工對神器——玉的碾琢,不僅是極其嚴肅認真的,而且肯定是懷著虔誠和崇拜的心態去工作。正因為如此,才有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玉器與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紋、獸面紋玉器的或莊重、或威嚴,才有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雕動物的或兇猛、或靈秀。後人在仿製這時期的玉器時,由於沒有對神靈、對祖先、對圖騰的崇拜之情,因此,他們也就碾琢不出高古玉所蘊藏的神韻。
玉器發展從夏商周三代經秦漢到唐宋元明清,玉成了帝王、貴族壟斷使用的物品。玉工們在有權勢人員的驅使下,誠惶誠恐,小心碾琢,唯恐出現差錯。因此,他們傾盡全力通過碾琢來反映作品所飽含的神氣和精神。他們在工作時十分清楚,如果出現差錯,輕則被鞭笞,重則遭殺頭。他們這種被生死逼出來的敬業精神,是後來仿古玉工們所不及的。仿古玉工們由於沒有大的責任壓力,沒有生命危險,加之心中無譜,照葫蘆畫瓢,因此,他們多是追求數量而不講究質量,追求形似而難達神似。
識別偽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現象,只要熟悉玉器發展歷史,熟知同類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韻,增強審美能力和水平,還是不難掌握的。
⑶ 古玉如何鑒別古人雕刻工具是什麼
具體是不是真品古玉,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圖片發到這里就可以!
⑷ 能告訴我,古玉怎麼分辨呢我外婆家有塊很久遠的古玉,就是不知道年
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 美英的博物館,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喜歡收藏漢代以上的高古玉器。如何鑒定呢?
一、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鑒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台灣古玉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鑒定全集》(上、下冊)等。
二、 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沒有這些感覺。
三、 至少宋代就出現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新品,引人上當。
四、 古玉器的仿品、贗品大都採用價格低廉的岫岩玉、獨山玉、藍田玉或其他低質雜玉,這些玉硬度大都低於5.5。和田優質玉料現在每年產量極少,市場價每公斤已逾十萬元,其硬度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難度高,作偽者極少採用和田白玉。
五、 一般小鋼刀硬度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贗品就可以一目瞭然。
六、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
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葯水浸蝕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
八、 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型,半圓型和U型等,U型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九、 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麵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品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要鑒定古玉,首先要認識它的紋飾,掌握了各個時期紋飾變化的特徵,就對「斷代」的把握有了相當大的准確性。因為紋飾是雕琢在玉器上的一種時代符號,不論哪個朝代的紋飾,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徵。對一件玉器的紋飾特色有了一定的判斷後,就需要考慮以下4個主題:玉質好不好、琢工精不精,沁色美不美、底子平不平。任何古玉鑒定,都應該圍繞這4個要點進行。好玉質就是指玉石本身結構精密,質地溫潤、細膩、堅硬,石性少而無雜質,有寶光,看上去不粗澀、不呆滯。精琢工就是指精雕細琢,線條流暢,底子平滑,轉折有序,不會給人以粗製濫造的感覺。沁色是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種礦物質的侵染,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美沁色就是指出土古玉身上自帶的歷史痕跡,顏色效果令人美不勝收。一件好的玉器除琢工好外,玉地也應非常平滑。就算一些粗品原件,表現在玉器平面上的刀工線條也是十分簡潔明快的,粗拙得非常可愛,絕不同於現在的機器工藝。除此之外,也應注意對於玉器製造年代的鑒定。同樣年代、同樣材料製成的玉器,有些看來像是古玉,有些卻似新琢。同時仿古做舊的玉器又大量充斥市場,鑒定古玉時一定要仔細辨別。
⑸ 如何分辨玉器是機雕還是人工雕刻,怎樣判斷玉器的年代
機雕死板,線條生硬,線條有溝槽感。
人工雕刻會比較靈動些。
但有些初級雕刻工的雕工,有很多時候還不如好的機雕工。
判斷玉器的年代,要根據紋飾,形制,雕工,還有包漿來綜合判斷。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⑹ 如何辨別玉器手工雕刻和機器雕刻
我想你的意思應該是怎麼辨別玉器手工雕刻和電腦雕刻的區別,因為現在玉版器加工都是半人工半機械的,權就是人工畫好平面圖像,再用手拿著玉石用電動工具雕刻,這樣的雕刻工藝我們可以看成是手工雕刻,電腦雕刻就是電腦里存有大量的雕刻圖案,根據料子的特點設定好哪個圖案機械就自動雕刻了。電腦雕刻一般要在比較平整的料子上才能完成,如玉牌,玉佩等,圓雕的,或者疙瘩件目前電腦雕刻還不行。另外,電腦雕刻的線條看起來非常工整,精細,但是缺少手工雕刻的線條靈動感,比較呆板。這個要有一定的實際經驗才能分辨。
如果回答對你有用, 還請採納。
⑺ 怎麼鑒定古玉
中國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紅山文化,那時已經發現有玉龍玉蓋等玉雕品。當時人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人們採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製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鑽、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於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後用腳蹬)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製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商代有了銅,銅制鉈輪強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損,做出的溝線淺而寬,斷面多呈半圓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鐵,鐵鉈堅硬,能夠做得薄而銳,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細細的線條,深深的溝。砣輪改用銅、鐵製造後,鐵鉈一直使用到民國初期。民國後期到20世紀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鐵鉈解玉砂琢玉的作坊,這種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稱為老工。80年代後幾乎全部使用高速電動機具和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磨具砣。這樣,現代玉器加工,電動工具和砂輪磨砣便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於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判斷老工新工就是從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搗石、研漿(或採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準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周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製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具砣脫坯後,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鍾1萬轉。由於金剛砂砣轉速高,磨削快,製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轉速高出現干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處,利用放大鏡只要細心觀察,總能見到不同的加工痕跡,下面就其典型特徵作如下對比:
1、 線條:老工速度慢,線條比較流暢,在線條的兩側溝邊沒有崩口(特別是十字交叉、網紋、也完好平整)。老工溝底呈現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痕。這是因鐵鉈與解玉砂接觸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鉈輪帶走,只能留下短暫的磨痕,不可能劃出長長的道道。做工不細的老工,有時可以見到鉈輪走速不均,壓力不勻,而出現的溝底坑窪,溝線有寬有窄等現象,也有重復下鉈之重線等,這樣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線條是用砂輪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玉石的崩口,使線條出現鋸齒形邊沿。新工線條的溝底還會有長條狀磨痕,這是因為砂輪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勻,總有個別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轉動下就會在溝底劃出長條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選用砂輪砣的砂粒很細,加工走線時用力小走速成慢,溝邊也很完整,溝底沒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時,只要看看溝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2、 鑽孔:老工鑽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狀,如果砂粒粗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有時解玉砂排泄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新工金剛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溝痕成螺旋狀,孔徑規矩筆直。
3、 開窗:老工開窗是在鑽孔中穿過鋼絲線鋸,再配合解玉砂漿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點是在窗口的內壁上有線鋸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邊口銳利。
新工也是先鑽眼,而後沿鑽眼處用高速磨具將窗口內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這樣新工在窗口內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於窗口,與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夾角,窗口的邊口不銳利。
4、成洞:老工製作兩面不透的洞時,是用解玉砂和頂鉈慢慢磨(壓)出來的。由於切削量大,往往選用的砂漿砂粒粗,於是在洞的內壁上,會留下粗粗的磨砂現象。
新工也是用頂砣,只不過這個頂砣可以直接磨玉,於是會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狀磨痕。
5、 掏膛:老工在製作鼻煙壺之類口小膛大的工件時,使用灣鉈加解玉砂掏膛。彎鉈是一根鋼絲,下端成彎曲狀,旋轉時會形成一個內膛形,帶動解玉砂磨削內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環膛也是這個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內膛會留下漂亮的環形磨砂狀痕跡。新工鑽速高,磨削快,工時緊,往往用鑽頭直接向瓶膛內各個方向沖鑽,而後再磨平。做出來的內膛成錐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壓地:老工精雕細琢,地子用解玉砂細心壓平,不惜工時,但終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壓得柔和平整,總體來看還有誤差,有深淺或輕微波浪感;新工製作效率高,工時緊,粗工地子不平,特別是邊邊角角處理潦草;而細工用機器與工具操作,地子特別平整無誤差。
7、 拋光:老工拋光均勻,柔光柔潤可愛,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見到磨痕。老工未拋光處和拋光處的反差小,這是因為解玉砂比金剛砂軟,而且混有其他雜質,加工後留下的糙面比較光滑,雖未拋光但與拋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拋光急成,特別是粗工,工件上的彎曲弧度時有過渡不勻,邊邊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見到拋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拋光處與拋光處的反差大。在高速強力拋光下,有過度磨光(損)現象。
8、 圓雕:在雕刻弧面圓面時,老工細膩無過度磨損,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圓弧不圓滑,會有棱起的現象。
9、 粗溝:開挖粗溝時往往用鉈擴切,老工下鉈細膩。新工加工快速,有過渡不均等粗糙現象,邊坡有磨痕。
以上9點不是每件玉器都會全有,有些特徵表現也會不夠典型。但綜合觀察,這項不清那項清,是老工還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斷了。
如果我們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質老化沁色自然,那麼一般不用關心它會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過來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徵,那不一定是現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過沁,甚至編出一個剛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來談談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種情況,一是老玉補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紋飾。二是老玉改制,如將斷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殘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沖牙之類。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價,想謀個好價。但老玉新工會有很多蜘絲馬跡,除上述9種之外,首先是破壞了老玉的皮殼。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遠之後,其表面會有一層蠟狀、石灰狀的皮殼,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質表面光澤與質感。就會不同於原來的表面光澤與質感。老玉新工還會破壞原來老玉的沁色、沁紋,使之斷開,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個特徵。改制的老玉露出皮殼之下的玉質,也不同於透過皮殼看到的老玉的顏色,這是因為受沁的皮殼被磨去,沁色就變為空中樓閣,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從哪裡沁入的「大門」。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製作。因為世間有一些石材和邊玉具有自然花紋條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鈣化,有人就利用這些石材來仿造老玉器。為了在做工上不露馬腳,有的開窗口也用手鋸拉出來,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別細密的金剛砂砣,減少轉速細心勾線,不讓線條出現崩口……等。做好之後還要人造皮殼、灰皮、假沁、土咬種種花頭,包裝出籠騙人騙錢。新玉老工除了認玉之外,在鑽孔、線條溝底、開窗時首先鑽下的鑽孔(就算線鋸鋸完,仍然會留下殘剩的半個鑽孔)、沿底死角、膛內形狀等處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跡,從而識破伎倆。
現在據報道,新工有了新的發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動雕刻、噴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們認識了老工,那麼別的什麼加工方法都不會與老工完全一樣。這是因為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觀點、文飾與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設備的差別都不可能相同,因此製作出來的器件在神韻、氣質上必然不會一樣,在做工和工藝處理上也會有所差別。盡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飾,只要我們多看多想細心留神,總會查出端倪看出破綻,避免上當。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現代新工由於設備、工具、磨料都會比古時先進,精心製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過陸子剛!用先進的加工方法和現代工藝去創造當代嶄新的玉器藝術,是我們共同贊成和希望見到的!(此文章轉發,供研究學習)
⑻ 怎樣鑒別玉器手工雕刻還是機器雕刻呢
方法復一:從外觀
1.手工制雕刻玉器線條流暢自然,刀勢有起有收,弧度很美。
2.機器雕刻的玉器線條很生硬,陰線(既挖凹進去的線條)都如同一條溝壑般粗、深、硬,沒有過度和弧度。沒有雕刻刀痕的,整個表面都呈現桔皮結構,一根陰線就是一個深坑,人像雕件沒有什麼生動表情,生硬死板得很。機壓後用人工拋光,做了些修正,還看得過去。機拋的話,是不會有好的鏡面和玻璃光澤的,光澤度不夠,有桔皮結構,而且經常該圓的地方變成平的了。機器雕刻為了脫模方便,所有凹進部分一定是下斜的平滑坡度。
方法二:從價格
手工雕刻則是根據造型需要,隨時進行掏挖的空洞,可以更加精確地表達造型特點,使得雕件更加生動細膩,而且各具特色,成為獨一無二的珍品,當然價格也是很高的:在一個平牌子上雕刻幾道簡筆的花草和圖案,都要幾百元,而精雕牌子,價格往往在千元以上,至於高浮雕的精工作品,價值就更高了。著名雕刻大師,甚至有5萬料子(當然是白玉籽料之類高檔貨色)10萬雕工的行情,一塊玉牌就是一輛轎。而機雕往往從幾塊到幾十塊最多不過百元。
下圖為例:前2圖機器雕刻,後2圖手工雕刻
⑼ 怎樣鑒定收藏古代玉器
一、收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
二、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地多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到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三、早在宋代時期,就出現了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心沁;而清以後的造假情況可謂越來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創新」,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四、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現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化學葯水浸蝕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別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七、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製作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