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雕刻程式在什麼時期就已形成
A. 古埃及藝術分期及各時期特點
古埃及藝術經歷了三個統一時期:
1、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
特點:金字塔建築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
2、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1786年,第十一、十二王朝。
特點:由於政權崩潰,地方貴族勢力強大,金字塔不再建造,由石窟陵墓代替,方尖碑在廟宇入口出現,壁畫逐漸流行,風格較自由。
3、新王國時代,約公元前1567~332年,第十八至三十一王朝。
特點:由於這個時期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所以這個時期的埃及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十八王朝實行改革最突出,藝術一度出現擺脫傳統程序的束縛,以寫實來表現對象物,為藝術帶來生機。
(1)古埃及雕刻程式在什麼時期就已形成擴展閱讀:
古埃及藝術的主要特徵:
古埃及藝術的主要特徵我以為就是「恆定」感,希望通過「恆定」的牽引,使藝術在人與神秘力量間形成媒介。它們是人創造的,但並不完全為現實的人的藝術。這樣的藝術無疑有著造型的紀念碑性和別樣的內在力量。
1、埃及藝術產生於漫長而穩定繁榮的河谷農業的基礎上。
2、其永恆不變的藝術形式源於長期穩定的社會形式。
3、 表現了對自然的熱愛、對大眾生活的信心和對文明成果的驕傲。
4、 庄嚴肅穆的氣氛產生於穩定的社會精神體系和穩定的社會等級結構。
5、它具備普遍的社會功能,表現了人類總體的生存狀態,用以維系社會精神。
6、埃及藝術宏大而細致、庄嚴而溫和、肅穆而明朗、驕傲而謙卑。
B. 美術鑒賞的試題 幫忙答一下
問:油畫《梅杜薩之筏》的作者是 _______
答:泰奧多爾·籍里柯
問:法國浪漫主義大師______創作的《________》,標志著浪漫主義盛期的到來
答:德拉克羅瓦,《希阿島的屠殺》
問:人類最早的造型藝術產生於 _,即距今三萬到一萬多年之間。
答:舊石器時代晚期
問:古埃及雕刻程式在 _時期就已形成,此後被當作典範沿襲下來。
答:古王國
問:希臘神廟建築的兩種基本柱式是 式、_ _式和 _______式。
答:多利亞、愛奧尼亞
問:創造人體比例為1:7的希臘雕刻家是_ ,其理論具體體現在他的雕刻《______ 》中。
答:波留克列特斯、荷矛者
問:古羅馬拱頂建築的傑出代表是
答:萬神廟
問:羅馬式教堂是以 式演變過來的,在封建割據的情況下,它也有 的特點。
答:巴西里卡、封建城堡
問:文藝復興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是 ,其代表作有壁畫《 》等
答:喬托、逃往埃及
問: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指的是 、 和
答: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問:十七世紀荷蘭繪畫創造的一種新的肖像畫形式是 _ ,其代表畫家是_____和 _____ 。
答:團體肖像畫、哈爾斯、倫勃朗
問:西班牙十七世紀畫家委拉斯貴支的肖像畫基本上可分為三類,一類是_____ 肖像,一類是 ___肖像,一類是 _____肖像。
答:宮廷、親友、下層人民
問:法國「羅可可」藝術的主要代表畫家是 _____、 ___、 ___________ 。
答:華多、布歇、弗拉戈納
問:建造於公元532-537 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_______藝術中最輝煌的成就之一。
答: 拜占庭拱形建築形式
問:古希臘古風時期的瓶畫先後出現了三種風格:__、黑繪風格和紅繪風格。
答:東方風格
問:梵蒂岡宮的三幅壁畫:《雅典學院》和《聖典辯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__的作品。。
答:拉斐爾
問:____是古希臘古風時期神廟建築的典型形式。
答:圍柱式
問:_____競技場是古羅馬最大的橢圓形競技場。
答:科羅西姆
問:西斯庭禮拜堂的天頂畫__,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答:創造亞當
問:17 世紀義大利波倫亞學院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_____。
答:卡拉奇兄弟
問:《沐浴的黛安娜》、《裸女》是18 世紀法國畫家___的繪畫作品
答:布歇
問:古希臘美術發展史分期為_____時期、_____時期、___時期___時期四個階段。
答:荷馬時期(又稱幾何風格時期)、古風時期(瓶畫3種風格:東方風格、黑繪~、紅繪~)、古典時期(圍柱式建築、雅典衛城主建築:巴底農神廟)、希臘化時期(泛希臘時期)四個階段。
問:英格蘭南部的圓形巨石欄「斯通亨治」是( )時代美術最典型的代表。
答:新石器時代
問:現存蘇美爾繪畫的代表作為烏爾城出土的( )。
答:D軍旗
問:哈夫拉金字塔前的( )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答:胡夫金字塔
問: )神廟是古希臘雅典衛城建築群中的主要建築,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完美的建築典範之一
答:帕提農神廟
問:古希臘古典盛期的雕刻家菲狄亞斯,撰寫了( )一書,提出人的頭與身體的比例為1∶7。
答:法則
問:萬神殿是古羅馬( )建築的傑出代表。
答:拱頂
問:哥特式藝術開始於( ),而後再逐漸波及雕刻和繪畫。
答:建築
問:巴黎聖母院是屬於西方美術上( )風格的建築? 畫家魯本斯是歐洲美術史上( )美術風格的代表人物? 油畫《教皇英諾森十世像》是19世紀( )國畫家委拉斯貴茲的作品
答:哥特式 巴洛克 西班牙
問:繪畫《三個哲學家》和《田園合奏》,是威尼斯畫派全盛時期畫家( )的作品。
答:喬爾喬內
問:喬托是( )畫派的創始人,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偉大先驅者之一。
答:佛羅倫薩
問:羅可可藝術的特點的什麼?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纖巧、精美、浮華 華鐸 布雪 弗拉哥納爾 夏丹
問:巴洛克藝術與洛可可藝術的區別和聯系。
答:答案太多了 你自己找下吧~!
問:哥特式建築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舉例說明
答: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堂,義大利米蘭大堂,德國科隆大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堂。
問:解讀《蒙娜麗莎》
答:很值錢~!完畢~!
以上屬於個人辛苦成果~!請勿抄襲~!謝謝~!
C. 外國美術史重點
外國美術史
第一章 史前美術
一、 舊石器時代美術
1、洞窟藝術:(1)法國拉斯科洞窟:發現於1940年,最精彩的是「公牛大廳」。
1)畫家用粗壯簡練的黑線勾畫出輪廊。
2)用紅、褐、黑色渲染出動物的體積和結構。
3)氣勢雄壯,富有動感,充滿粗獷的原始氣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2)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發現於1879年,代表是「受傷的野牛」。
1) 壁畫輪廓線比較細,有明暗、粗細濃淡變化。
2) 與色彩渲染結合緊密,表現動物身體的結構。
3) 明暗起伏更為豐富,富有感情色彩。
2、小型雕塑藝術:代表是奧地利威倫道夫女性雕像,被稱為「威倫道夫的維納斯」。
出土的一系列女性圓雕和浮雕,誇張了女性的生理特徵,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
【簡述舊石器時代晚期美術的風格及主要作品:
舊石器時代最傑出的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這里有幾處洞窯,其中也包括泥塑和浮雕。表現內容皆以動物為主,手法寫實而生動。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窯,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窯壁畫。】
二、中石器時代
1、拉文特岩畫:中石器時代的岩畫藝術,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東部地中海沿岸的拉文特地區。
1) 表現人類狩獵活動的情節性繪畫。
2) 以人物、動物的運動和速度為特點,把運動中的形象加以拉長和誇張動作,強調動勢。
3) 狩獵場面緊張活力。構圖具有濃厚的情節性和生活氣息,但忽略細節刻畫,用色單純。
三、新石器時代
1、建築:英國南部的巨石陣,又稱「斯通亨治」石環。是新石器時代巨石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原始美術特徵:
1、重現實,表現題材多與戰爭和武力有關。
2、宏偉雄健的氣質加活潑情調。
3、藝術處理隨意而自由。】
第二章 古代兩河流域美術
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古希臘人稱之「美索不達米亞」。
一、蘇美爾人美術
1、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
2、建築:廟塔的成就最為傑出
3、雕塑:大多與宗教有關。《公牛豎琴》、《還願雕像》
【舉例說蘇美爾圓雕神像的造型特徵
蘇美爾雕刻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身體造型程式化,傾向於圓錐體活圓簡形,著重刻畫頭部和眼睛。在台爾阿斯馬爾的阿布神廟的地窯中發現的13尊蘇美爾人立像是其代表作。這些雕像身體呈圓柱形,雙手捧於胸前,姿勢虔誠,面部表情平靜安詳,眼睛睜得很大,流露出純真,朴實,專注的表情。】
二、阿卡德人的美術
1、《納拉姆辛石碑》
三、巴比倫和馬里美術
1、《漢謨拉比法典》: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岩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
四、亞述美術
藝術遺跡豐富,以宮殿和雕塑最為著名。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面、手法極為寫實。充滿激烈動勢的浮雕,用來宣揚並炫耀亞述的政權與軍事力量。
【簡述亞述浮雕的特點及代表作品:
亞述浮雕以長幅的畫面記載了歷代亞述諸王的戰爭,狩獵,祭祀儀式和宮廷生活。尤其那些以寫實手法表現的戰爭,狩獵等驚心動魄的場面,充滿著激烈的動勢和緊張的氣氛,顯示出亞述諸王特有的強悍和暴戾。特別是亞述浮雕中獅子的造型,在古代世界動物雕刻中幾乎無可匹敵。亞述浮雕擅長刻畫復雜而龐大的場面,有著比較成熟的群像組合與敘事,構圖能力。】
五、新巴比倫美術
以建築最具代表
1、伊斯塔爾門
2、空中花園
3、馬杜克廟塔
六、赫梯和埃蘭美術
1、獅子門
七、波斯美術
建築雕塑最具代表
1、 波斯波利斯行宮
D. 什麼時期就已經產生了雕塑什麼時期產生了雕塑文藝復興
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在文藝復興初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塑家。以後又由於熱心藝術事業的美蒂奇家族的興起,更為雕塑家提供了施展藝術才華的廣闊空間。在這一時期,最早涌現的重要雕塑家有安德烈·皮薩諾、卡姆比奧、吉貝爾蒂、奎爾查和班科等。
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的多納太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公認的第一位雕塑大師。他的雕塑作品顯示出比任何前輩雕塑家更具活力的個人主義的藝術手法。他的《大衛》塑像,大膽表現了裸體,不僅使他建立了自然主義的風格,而且也為以後雕塑家們頌揚裸體的風氣開創了先河。他創造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一種庄嚴與高貴的氣質。多納太羅還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雕塑家,如韋羅基奧,作品富有現實主義風格,作品格調精美優雅,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達·芬奇和波提切利都是他的學生。韋羅基奧與多納太羅一樣,也製作了一尊《大衛》塑像和一件大型的騎馬塑像《科萊奧尼騎馬像》,其藝術成就完全可與他的老師相媲美。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盛期義大利最偉大的雕塑家,也是西方雕塑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巔峰。盡管他在雕塑、繪畫、建築等諸多藝術領域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他始終聲稱自己是一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用石頭來表達思想,用藝術超越自然,使自然服從於他的力量與觀念的表現,利用變形以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以融真實與理想為一體的完美的裸體男子,形象化地體現了捍衛者戰無不勝的精神,身姿動態與緊張的情緒極為相等,而且整個姿態保持著懸念,令人有所期待,更增加了內涵無窮的藝術魅力。在整體結構上藝術家作了某些藝術上的誇張處理,以加強巨人的感覺,如手關節較大,大腿較長等。但他的每一細節的解剖結構都是無懈可擊的,而且顯示出米開朗基羅驚人的藝術才能。
從16世紀20年代起,一批追隨米開朗基羅的新一代雕塑家以追求風格自居,逐漸形成講究形式的美學傾向,被稱為「樣式主義」。樣式主義的雕塑的特點是人體誇張變形,人物動態復雜,主題思想隱晦,並且打破了以往僅從有限視角范圍觀賞雕塑的傳統,而追求能從各種不同角度全視角欣賞雕塑作品。其重要人物是切利尼和波洛尼亞~
E. 古代埃及的雕刻特點是什麼
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就是藝術。古埃及人留下的豐富藝術作品,有雕刻、浮雕和繪畫等。這些藝術作品主要保存在陵墓和神廟里,帶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反映了古埃及人的來世信仰觀念。古埃及的藝術在史前時代略有端倪,到第3王朝時(約公元前2686—前2613年),藝術的基本法則已確定,可分為古王國(第3—6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國(第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前1768年)和新王國(第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幾個歷史發展階段。本文就古埃及歷史各發展階段的雕刻藝術及其主要特徵做一闡述。
一、古王國的雕刻
古埃及的藝術正是為了永恆的來世,為了死者的生命繼續存在而創作,有著嚴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則。在雕刻藝術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則,人物雕像的頭部和軀干都必須保持垂直,其面部、雙肩和胸部必須是正面展示。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與真人相似,而且要有與人物身份、社會地位適應的特殊標准。根據人物身體不同部分和性別差異,雕像被塗以不同的顏色。早在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頭、骨頭、象牙以及粘土等;進入法老時代後,以石頭為主要原料,另外還有金屬和木材等等。
古王國時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為特點。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莊而呈靜止狀態,體現出神聖、凜然不可侵犯,這類雕像多以閃長岩和玄武岩製作而成。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勢,一腳在前,一隻手握著權杖或雙手緊貼於身體兩側;坐像則表現為雙手放在膝頭或雙肩交迭胸前,兩眼直視前方,臉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例如,在吉薩第4王朝(約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屬的祭廟中,發現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較為完整,表現哈夫拉端坐於寶座之上,雙手放在膝上,兩眼平視,目空一切,頭後面有鷹神荷魯斯,正張開雙翼保護著法老。[1]這座雕像是用一整塊閃長岩雕刻而成,朴實無華,被認為是古王國時期雕像的最高典範。到了法老孟考拉統治時期,雕刻愈益精緻,栩栩如生。以《孟考拉和王後像》為例,這尊雙人雕像呈現法老夫妻並肩而立的姿態:孟考拉的雙臂垂直貼著大腿,手握成拳狀,唯大拇指明顯可見;王後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條胳臂親切地攬著他的腰。[2]《孟考拉和王後像》技法嫻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儀,又真實生動地表現出男女體態的不同之美。
古王國時期的雕像通常著以接近人體皮膚的顏色:男子身體塗以棕紅色,女子塗以淡黃色。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諾弗爾特公主雕像。[3]這兩尊雕像著色技術高超,王子是棕紅色的膚色,濃黑的頭發;公主則是嬌嫩的淡黃膚色,身著白色薄紗長衣,頸部裝飾著美麗的項鏈,她那圓而豐滿的面龐周圍是叢叢秀麗的黑發,透明玉石鑲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據說當年參加發掘的工人打開墓室後,發現這兩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嚇得驚慌地逃出墓室。
由於古王國時期西奈半島所產生的銅礦逐漸得到廣泛的開采,此時的藝術家已經能夠製作銅像。如第6王朝(約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培比一世的銅像,不是澆鑄,而是用銅片在一木製模型上打制而成的。
古王國時期貴族官員和貧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雖不如法老威嚴,卻更富有表現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長像》和《書吏像》。《村長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乃是第5王朝(約公元前2498—前2345年)的官吏,並非一村之長。雕像頗具個性,圓頭闊頂,身體矮胖結實,肥胖的面額上長著一個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翹起的嘴唇,雙眼鑲有晶瑩的帶色石粒,顯得精力充沛,盛氣凌人。[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壯貴族的派頭,形象塑造的極為真實、生動。1860年在薩卡拉發掘現場的工人們,發現這尊木雕像酷似他們所熟悉的一位村長,都不約而同地驚訝地喊到:「這不是咱們的村長嗎?」於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長像」這個名字叫開了,沿用至今。《書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現書吏盤腿端坐,一手持書板,一手握著蘆筆,凝神傾聽上司的指示,隨時准備記錄的勤勉形象,他的臉上露出小心謹慎和專心致志的精神。[5]雕刻家抓住了書吏身材特點,表現了因長年累月伏案書寫而變得鬆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纖細頎長的手指,創作了一件寫實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國的陵墓中曾發現大量奴僕俑像,雖然質地低劣,但其藝術性並不因之減色。這類雕像不受禮儀拘束,表現得更加自由,題材范圍很廣,有牛耕、船駛、織布、釀酒和烤制麵包等等。例如《烤麵包者像》,表現烤麵包者聚精會神地正在揉面,他那彎著上半身以及他緊靠著揉面缽的情形,十分真實,自然生動,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6]
二、中王國的雕刻
中王國時期的雕刻藝術活動遠不如古王國那樣廣泛普及,現今發現的雕刻藝術品寥寥無幾。從現存為數不多的雕刻作品來看,一方面是承襲古王國的傳統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無生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擺脫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時的藝術家力求創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內心感受傳達出來,尤其是法老雕像的製作,頗具新意。藝術家們在塑造法老形象時,不再把他當作一尊神像去刻畫,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樣。
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頭像》是這一時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範例,代表著中王國時期雕刻作品所表現的創新特徵。這尊頭像是用灰色花崗岩雕成的,表現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鎖眉頭,眼光沉思,面部略顯不安,流露出他內心憂慮的情緒,而緊閉的雙唇、臉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線條則又表現出他那冷酷、堅強的性格和意志力量。[7]頭像上呈現的自大和憂慮神情取代了先前古王國雕像上的那種自信、威嚴的表情。類似的創新作品,有《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雕像》。[8]這是一尊質地軟的石灰石坐像,藝術家對雕像面部進行了精雕細刻,沉陷的眼窩,寬闊的鼻樑和突出的下巴,若有所思的神態,構成了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這一人物的特徵。這樣的雕刻作品不僅顯示了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家精湛的石刻技巧,同時也表現出他們對於人物性格的直覺。
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的創新風格,還表現在貴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這種做法始於古王國的末期,貴族墓地隨葬品中出現的木雕群俑像,表現士兵、農民、工匠、家庭僕役職業性的群體活動和勞動場面,到中王國時期才見普遍。這些木雕雖然製作粗糙,但動作逼真,絲毫不受傳統製作的約束,充分反映了當時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中王國初期,發現於阿西尤特一個將軍墓中的《行進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現40名士兵威風凜凜,持矛執盾,成四列縱隊,浩浩盪盪,向前挺進的情景。[9]從戴爾·巴哈里的梅克特拉陵墓中出土的《奉獻家畜》木雕群像,屬於第11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133—前1991年)的作品,展現古代埃及一年一度清查牲畜數量的場面。[10]這里人物眾多,人畜各有其位,異常熱鬧,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單個木雕的人物形象,藝術水準極高,如少女著色木雕《搬貢品者》便是一例。[11]少女的姿態與古王國末期的僕役俑像大同小異,但刻畫得更為細致。少女頭上頂著一個盛滿東西的筐籃,左手扶之,右手握著一隻斑鳩,身著緊身長衣向前行走。她體形優美,線條自然流暢,長衣上的花紋細密,為研究當時埃及的紡織業生產提供了珍貴資料。這些木雕像,全身均先塗以白色,然後加以彩飾,形成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品的一種獨特風格。
中王國時期的雕刻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如第12王朝出現的箱形雕像《管理員荷特普坐像》便是一例。[12]整座雕像呈箱形立方體,兩側和背面均為立方體的一個面,頭部從箱形立方體上部雕出;身體部分雕法奇特,在雕出手足正面部分後,採用抽象表現手法,隱約露出一些肌肉線條,實實虛虛,形成奇妙的對比。此外還有象牙《侏儒舞俑》和《彩陶河馬》。[13]前者表現侏儒舞俑被固定於繞有細線的小轉盤上,操作拉線帶動轉盤旋轉,這些侏儒就開始起舞,且面目表情隨之變化,令人叫絕。《彩陶河馬》為青釉陶塑作品,河馬的臃腫軀體上繪有水生花朵、草葉,寓意河馬棲息於河塘。這些精巧的雕刻,堪稱中王國時期地方性的藝術佳作。
三、新王國的雕刻
新王國時期,隨著埃及帝國的建立,財富不斷增長,文學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給雕刻帶來了新變化。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麗精緻,藝術手法趨於成熟,一向以端莊、威嚴、呆板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法老雕像,這時換上了優雅、柔和、精緻的風格。有許多新王國法老的雕像,表現出當時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如圖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法老之像,從神聖端莊的理想主義境界里解放出來,賦予人間的優美品性,這種變化是後來出現的阿瑪爾那雕刻藝術的前奏。
新王國初期法老雕像的藝術風格可以從圖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來。這位能征善戰的法老被藝術家用有力的線條塑造成一個英俊少年形象,臉部露出隱隱約約的安詳微笑。發現於底比斯阿蒙神廟的《阿蒙霍特普三世頭像》,[14]呈現出這位法老的細長臉面,杏仁形的雙眼,柔軟的嘴唇和筆直的鼻樑,完全是一副和藹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間,埃及的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倡描寫現實,反對傳統模式,他給藝術家們以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打破陳規,根據真實生活從事藝術創作。由於埃赫那吞改革時期的文物主要見於日後成為廢墟的阿瑪爾那,歷史上稱之為「阿瑪爾那藝術」。這種創新的藝術風格稱為「阿瑪爾那風格」。阿瑪爾那藝術中最值得注意之處是描繪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棄了舊時的清規戒律,把他們描繪為真實的人。在雕像的創作方面,打破古王國時期平滯呆板的手法,朝著接近於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阿瑪爾那最著名的雕刻家圖特摩斯的工作室遺址上,曾發現大批埃赫那吞、涅菲爾提提王後和他們女兒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這些雕像真實地再現了各自的面貌和體形特徵。埃赫那吞呈現出一副疲勞而帶神經質的面孔,長臉、大頭、細脖頸。藝術家們還毫無顧忌地刻畫了這位法老大腹便便的真相,這種變化是法老雕像的一次新突破。王後涅菲爾提提面目俊秀,安詳端莊;小公主則個個表現為天真嬌媚,無拘無束,再也不是像從前那樣把王室成員按固定的雍容華貴的模式刻畫。在圖特摩斯工作室遺址上,還發現了一尊涅菲爾提提王後的彩色半身雕像,[15]這就是世界藝術史上膾炙人口的《涅菲爾提提胸像》。胸像出土時面孔十分清晰:濃黑的眉毛,深紅的雙唇,淡黃色的皮膚,清秀細致。頭上的王冠和胸前項鏈色彩鮮艷,光澤如新,細長的脖頸和清瘦的臉頰逼真地反映了涅菲爾提提本人的個性特徵。整座胸像透出一股異乎尋常的藝術感染力,不愧為世界雕刻藝術的傑作。現在,一般藝術史著作都舉《涅菲爾提提胸像》為阿瑪爾那藝術的最佳作品。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失敗後,埃及藝術又逐漸回到了舊有的傳統,但阿瑪爾那藝術的影響仍持續甚久,從埃赫那吞的繼承者圖坦卡蒙到第19王朝(約公元前1320—前1200年)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依然閃爍著阿瑪爾那藝術的光輝。在圖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豐富隨葬品中,有一尊無臂無腿的《圖坦卡蒙著色木雕像》,[16]呈現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軟豐滿的嘴唇,黑曜石鑲嵌的眼珠,活靈活現,充滿青春朝氣,清楚地表明了這位法老青年時代風華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熱衷於為自己大樹雕像,從神廟里真人大小的雕像到阿布辛拜勒大廟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體現了這位法老的嗜好。其中最能體現出阿瑪爾那藝術風格的,莫過於立在卡爾納克神廟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7]這尊坐像比例均稱,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無法老眾多其他雕像的那種盛氣凌人的姿態,完全是一副寫實風格的藝術作品。新王國以後,雕刻藝術屏棄了阿瑪爾那的寫實風格,變成了一種對古老藝術的模仿,晚期的雕像製作,更是一味仿製古王國藝術的傾向。
四、古埃及雕刻藝術的主要特徵
古代埃及的雕刻藝術舉世聞名,3000年間始終保持著它的主要特徵。
古埃及人是一個篤信宗教的民族,宗教充斥於古埃及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信仰是古埃及藝術的基礎,支配了古埃及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作為古埃及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雕刻與宗教密不可分。從埃及考古提供的材料來看,古埃及大部分王朝的雕像都放置在寺廟和墳墓中。神廟中的神像和祭廟中的法老雕像,是供人們瞻仰和崇拜的。墳墓中發現的雕像,酷似死者(即墓主)生前的形象,大部分面對著一堵牆壁的開口處,是為了方便死者的靈魂返回他的軀體(即死者的木乃伊),死而復生。一旦木乃伊腐爛或遭到損壞,置於墓室的雕像在接受「啟口」儀式後就能獲得生命,所以有「替身雕像」之稱。[18]新王國時期,埃及神廟的塔門(建於神廟入口兩旁對稱的石造斜壁巨塔)前都豎立著一對或幾對巨大法老雕像,增加了宗教崇拜的視覺感官。這些雕像使寺廟和墳墓作為祭祀場所永遠保持著一股神聖之感,其宗教性是顯而易見的。
古埃及雕刻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程式化造型。如前所述,法老的雕像,總是保持固定的姿勢:不是坐著,雙手放在膝頭,就是站著,一隻腳伸向前面,雙手下垂,或是兩臂彎曲,交叉在胸前。這種莊重的姿勢目的在於顯示法老的威嚴。如果書吏的雕像,就呈現為盤腿坐著的樣子,膝間放有一卷紙草紙文卷。這些姿勢在古埃及的整部雕刻史上再三重復,沒有變化。從古埃及王朝時代之始,由此確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為官定模式而用於一切藝術作品。所以,埃及的雕刻中的人像的特別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而且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這一藝術風格一旦形成便流行於整個法老時代,歷時3000年而不衰。
盡管古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卻十分寫實。特別是在新王國第18王朝時期,雕刻雖然遵循古典的准則,但表現得比較自由。雕像輕快而優雅,細節十分精確。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時期,藝術上出現的阿瑪尓那風格,允許雕刻家有完全表達方式的自由,用朴實的寫實手法刻畫法老和王室成員的雕像。古埃及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如仆從和勞工的雕像,則不受程式約束,呈現他們從事各種工作的狀態,刻畫得比較自由,姿態隨意,接近於生活中的形象。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是古埃及雕刻藝術的第三個重要特徵。
保存下來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中,人像的數量最多,而人像最重要的特色是絕少變化。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第一,古埃及雕刻藝術的創作目的主要是宗教性的,宗教的本質就是墨守傳統。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雕刻家墨守成規,追求一種永恆的雕刻風格。第二,古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服務的,法老自始便是雕刻藝術的頭號服務對象,也是藝術至高無上的贊頌目標。用雕像裝點陵墓和廟宇都是按照法老的命令進行的。[19]法老時代的埃及是一個實行君主專制統治的國家,法老握有行政、司法、財政等一切大權,並以神自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埃及臣民都被視為他的奴僕。雕刻家奉命為人神一體的法老雕刻石像,使法老的靈魂長存於世,力求表現的就是法老的精神。雕刻家以工匠的身份替法老工作,不得自由行事,只能按規格去辦,不能創新。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造成了一種藝術觀念,永遠不求變化,永遠不想背離傳統。雕刻家所遵循的准則是從古王國時期發展出來的,雕刻的基本格調在那個時期已經確定下來了。結果,埃及雕刻藝術縱然在細節上有所改變,使它可劃分成為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幾個發展階段,它表面上看起來仍是千篇一律的。
發端於史前的埃及雕刻藝術,自古王國時期確定其基本法則後,經過中王國時期的發展,到新王國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從新王國末期開始,逐漸趨於衰落。後期埃及藝術一度在仿古的基礎上復興(第26王朝時期,約公元前664—前525年),但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作品,基本上都是對古王國作品的模仿,缺乏創新,已經沒有什麼成就可言了。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後,使地中海兩岸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出現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的希臘化埃及藝術風格。羅馬帝國統治埃及時代(公元前30—公元642年),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入,具有悠久傳統的埃及藝術並未因此泯滅,古老的埃及藝術仍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影響著希臘、羅馬藝術的發展。
F. 法國浪漫主義大師______創作的《________》,標志著浪漫主義盛期的到來
1、維克多·雨果、《歐那尼》
2、舊石器時代晚期、古王國
3、多利亞、愛奧尼亞
4、波留克列特斯、荷矛者
5、萬神廟
6、巴西里卡、封建城堡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古埃及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什麼基礎上的
古埃及的藝術啟蒙於涅迦達文化時期,其一些藝術定律在這一時期已經形成了端版倪
埃及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我權覺得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其宗教觀念的基礎上,很多的程式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來,是遵循著宗教上的禁忌以及宗教上的敬畏觀
H. 古埃及雕刻在什麼時候就已形成了
雕刻:
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國】就已形成,以後被當作典範沿襲下來。內
雕刻程式有:
1、姿容勢必須保持直立,雙臂緊靠軀體,正面直對觀眾;
2、根據人物地位的尊卑決定比例的大小;
3、人物著重刻畫頭部,其他部位非常簡略;
4、面部輪廓寫實,又有理想化修飾,表情庄嚴,感情表現很少;
5、雕像著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的效果。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它由整塊天然岩石雕鑿而成。雕像身長約57米,面部為5米,一隻耳朵就有2米。雕像是按照哈夫拉的形象來塑造面部的,它仍然保持著法老的相貌特徵和威嚴氣派。雕像頭戴方巾,前額上雕刻著聖蛇,兩眼直視前方,以一種渺視一切的雄姿匍匐在金字塔附近,仍佛在守護著金字塔的秘密。由於歲月久遠和風沙的侵襲、戰爭的破壞,它已鼻崩目殘,在風沙彌漫、日影昏暗之時,遠遠望去,殘破的臉部顯示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和奇異莫測的神情。
I. 簡述古埃及雕刻程式是
人物坐像均取前視圖,雕塑者往往是結隊工作,他們用錘敲擊石頭,粗略地專看出石像的形狀。然後他屬們用錘錘擊打銅鑿來確定雕像的輪廓,用錛子來做雕像的最後定型。接下來在雕像上撒上一些磨砂用一塊圓石頭磨一下就算拋光,然後把工作交給畫畫的上色去。
如果對於古埃及很感興趣,推薦去看《圖說天下系列 古埃及》,適合對於古埃及比較感興趣的人們閱讀,不會很深,簡單易懂,各方面都有涉及。
J. 古埃及圓雕、浮雕和繪畫三千年基本不變的程式是什麼
程式來是:正自面率,主大仆小,帶狀排列結構,固定色彩程式,填塞法。
正面率: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主大仆小:根據人物尊卑決定比例大小; 人物著重刻劃頭部,其他部位非常簡略; 面部輪廓寫實,有理想化修飾,表情庄嚴,幾乎沒有表情; 雕塑著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的效果。
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 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固定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或淡黃,頭發為藍黑,眼圈為黑色。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國就已形成,以後被當作典範沿襲下來: 姿勢必須保持直立,雙臂緊靠軀干,正面直對觀眾。
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