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雕刻印章
⑴ 古人刻章有什麼講究
印章材料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是銅質,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於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隋唐以後,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為多見。宋代出現了瓷印,則又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范圍更廣,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銀,有角,有牙。總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銅質最多,私印印材較廣,明以後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花乳石的質地比金銅等金屬較松軟,易於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而金屬印章則不同,如銅印一般是先鑄成型,然後才雕字,因而十分艱難。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於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麼昂貴。從印章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過金玉。鑒於以上三個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發現就迅速傳開,成為印章的通用材料。
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體一般肥而不失之於臃腫,瘦而不失之於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字體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應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
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徵,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閑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後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並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並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迴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環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迴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第一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
⑵ 書法作品的印章怎麼蓋怎麼刻
- 一、印章的藝術作用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閑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書法作品上常用的幾種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則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無姓,或不落款者,應用姓名章,以利辨識作者。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現代書畫家張大千認為,姓名章的形狀以「方形最好,圓形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二)閑章
閑章亦稱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隨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1) 齋號章 世傳齋號章始於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後,此風漸盛,書家幾乎人人有齋號章。明書法家文徵明雲:「我之書屋多起造於印上。」齋號通常稱齋、堂、室、樓、閣、館、軒、庵等,如惟清齋、雪溪堂、磨劍室、笑隱樓、松風閣、來禽館、賞雨軒、樂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語章、詞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輯錄具有哲理、發人深思的成語警句,或記錄自己的情趣和心聲。雅趣章內容廣泛,有勉人學習的,如「琢」、「師法」、「書痴」、「精於勤」、「藝無涯」、「師古不泥」、「廣采博取」、「觀書為樂」、「人好學則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懷的,如「恃德」、「明志」、「清趣」、「樂而康」、「苦中樂」、「惜分陰」、「孺子牛」、「玉潔冰清」、「淡然天趣」、「老驥伏櫪」等;有表達筆墨情趣的,如「潑墨」、「筆耕」、「香田」、「神趣」、「藏拙」、「癖於斯」、「心慕手追」、「業在硯田」等;有祝願吉祥的,如「如願」、「長樂」、「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壽年豐」、「書翰長壽」、「天長地久」等。
(3) 年號章 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號章 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蠶月等。
1、 攔邊章 攔邊章是指蓋在書法作品一邊的章,起攔邊聚氣的作用。
2、 壓角章蓋在書法作品的邊角的章稱壓角章。取右上角的稱「迎首」,取兩下角的稱「押角」。攔邊章只管一邊;壓角章則可管兩邊,緊貼邊角起「攔邊封角」、「補充空虛」和調整穩定畫面的作用。
3、 攔腰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其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蓋在一條直線上。
上述種種閑章實則不「閑」,若鈴印得當,既能起到筆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筆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現代書畫家潘天壽所說:「起首章、壓角章也與名號章一樣,可以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破除平板,以及穩正平衡等效用。」
(三)鑒藏章
鑒藏章是鑒賞收藏者用章。據載,鑒藏章亦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後來鑒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鑒賞、過目等。鑒藏用章,應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有些鑒藏者為了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往往破壞畫面,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鈐印的藝術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隨意鈐蓋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蓋得不當,非但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弄巧成拙,破壞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因此,怎樣鈐印,需要認真對待,精心斟酌。通常情況可掌握以下幾點:
1、大小適宜
印章大小,應與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應與題款字相等為宜,小一點亦可,不能大於題款字,大則不雅。如若款字細小,紙地逼仄,可用小聯珠印,自顯周到。一幅作品鈐用大小不一的兩枚印章時,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穩,避免頭重腳輕之弊。倘屬幾人合作,幾人印章大小亦應相當。
2、數量宜少
鈐印數目,古喜單數。有鈐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印數不宜多,過多則易雜亂,甚至喧賓奪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數印,需擇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當
鈐印,要慎視位置。一幅作品,總有虛實、疏密之處。密處不夠緊湊,可用印章補之;疏處如覺空盪,可借印章充實,宛如挪動小小的「秤砣」,使畫面均衡熨貼。款尾姓名、字型大小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適當間隔,既忌擁擠,亦防鬆散。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
4、輕重權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較輕,白文印份量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鈐朱文印,保持兩者和諧一致;墨色濃重之作,宜鈐白文印,使紅彤彤的硃色與烏黑的墨色產生強烈對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鈐用數印,印色應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變化,又協調一致。
5、風格一致
印章的風格,應與作品的書體,風格相協調一致。如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鈐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便格格不入,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鈐用閑章,不僅要注意使其內容與作品正文渾然一體,不可違悖,而且應注意保持印章內容與風格的協調一致,如「祖國河山」印不能刻得支離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纖細無力。如此等等。
四 、印泥的使用與保養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沒有質地細膩厚重光潔的印泥,就不能將其風神充分地顯現出來,效果就會大為遜色。一般說,大字多用殷紅印泥。小字多用朱紅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鈐印,則必須用朱紅印泥。清朝以來紅色加重,甚至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講究者,鈐蓋一遍,惟恐其色過淺,遂重蓋一遍,以增其厚重。當然需相重如一,這只能藉助印規才能辦到。鈐印時下面的墊物,可用膠皮或其他較軟物,但不能過軟,過軟易失印跡。
印泥的材料是由硃砂、油脂和艾絨三者混合一起組成的。硃砂質重、油脂質輕,若長期不調和,兩者會分離,硃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結變質,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時間,要用骨制的槳(不可用金屬製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勻和。翻拌時,要順一個方向,不要來回倒。印泥要經常保持清潔。印章蘸泥前,應先揩擦乾凈;特別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筆道內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時,用力不宜過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撳,可順印泥的絲縷,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幾次,使印泥均勻地沾在印面上。鈐蓋時,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勻,勿動搖,勿偏重一側或一角,這樣,鈐印效果就會比較理想。 印章的材料有多種,常用的價格又能接受的有壽山、青田等普通石料。高檔也有雞血、田黃等等。溧陽周城蘆盪有一種葉臘石,就是一種刻印材料,稱溧陽石的。如有機會,可找些來試試。
以下是書畫作品蓋章的原則:
1. 書畫上落款蓋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蓋大印,小幅蓋小印,理所當然。
2. 國畫直幅落款字下蓋印,直下底角,不可再蓋壓角閑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閑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閑章就不須蓋了。
3. 國畫橫幅落款,左右兩頭角邊,不可蓋閑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方形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方形閑章。此處如不須要蓋閑章,而勉強蓋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閑章,不可蓋在下角方形壓角閑章處之地位。
5. 方形閑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喧賓奪主。
6. 國畫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與他行末字長短,不可整齊,蓋印亦如此。
7. 蓋二印,一方形、一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 蓋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樣大小可匹配。
9. 蓋二印,一長方形、一橢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 蓋二印,上陽文,下陰文,不可匹配。而上陰下陽可匹配。
11. 蓋二印,上陽文,下陽文,不可匹配。而上陰下陽可匹配。
12. 蓋二印,上陰文,下陰文,不可匹配。而上陰下陽可匹配。
13. 落款蓋印之下,不可再題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現象。
14. 已經落款蓋印字畫,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贈人,就失敬了。
15. 花頭、鳥尾、樹枝、山頂上,不可落款蓋印。這是畫家最起碼的常識,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書畫上,須用藝術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適用於書畫上,要用八寶印泥。
18. 蓋二印,距離不可太遠太近,相隔一個印距離正好。
19. 蓋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異,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畫上不可題打油詩,一來識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貶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蓋閑章,壓在人名頭上。一來失禮,二來破壞畫面。
22. 蓋壓角閑章,不可太小,宣紙四開,用方形石印,大約3公分 比較適中。
23. 蓋壓角閑章,不可蓋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與邊距離約1公分 適中。
24. 落款字下不蓋印,而偏要蓋在款字左右,脫離字行,而成畫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書畫上,不可蓋上劈頭大印,即成巨印炸彈,毀滅了美麗的畫面。
26. 小畫不可題大字,大畫不可題小字。小空不可題字多,大空不可題字少。
27. 書畫上姓名印,不可連蓋三印以上,應蓋二印,或一印妥當。
28. 書畫上下左右,不可任意蓋印。蓋多不當,不如少蓋,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蓋好。
29. 蓋二印,不可東倒西歪,如何蓋法,用力輕重,印章印泥保養,一切要潛心研究。
30. 畫上不可題上粗俗字體,致影響畫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書法四聯首幅,右上可蓋小印章。其餘不可蓋,如統統蓋上,行氣就破壞了。
32. 貯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銅錫銀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簽翻調一次,因砂體下沉,油性浮上,故須常調使之勻和也。
34. 圖章蓋印泥時,手勢宜輕,輕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勻,乃蓋於紙上,須將印持正按下,切勿動搖,紙下宜墊以薄書一本。
35. 圖章宜隨用隨揩,以免積垢,而影響色澤。
36. 印泥用過後,即須將缸蓋蓋好,防塵埃侵入,有損色澤。
以上是幾個繪畫創作後的關鍵所在,一蓋錯章,藝術品就要折扣和遜色不少,這也是繪畫寫書法的基礎知識。
⑶ 古人印章刻得很隨意,他們全靠什麼本領呢
最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實力,是否能領導自己的下屬
⑷ 關於印章雕刻的技巧
篆刻既然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雕刻技術的高明與否,當然是作品優劣的重要關鍵。明末清初之際,篆刻風氣甚盛,經過若干名家的傳述,把刀法大致分為十三種,分條敘述,語詞玄虛,使後來初學的人,往往便被這些刀法的名稱攪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歸納起來,也只不過是沖刀與切刀兩種方法而已,如果將此兩種刀法運用得宜,則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應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結構;平常我們把刻刀分為三部份,用力時最下面的部份稱為「刀口」(或稱刀刃)。刀口上面的一側或兩側乃至三側四側漸銳的斜面稱為「刀鋒」,(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雙鋒刀,簡稱平口雙刀,便是兩面開鋒,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鋒以上的部份稱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來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鋒有薄厚之分;薄的較為銳利,可以刻工細一類的印,厚的較鈍,宜於刻蒼拙一類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圓干易於把持,方乾的需要在幹上纏以棉線或藤皮條,便不會格手了。至於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備兩種即可以了;一種較大的,刀口寬度約半公分。一種小的,刀口只要兩公釐左右即可。因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見方的印,用這兩種刻刀,當可應付裕如。
其次我們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與正。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運筆的方法有中鋒與偏鋒之說,那麼,用刀的偏正,便與運筆的偏正有著極相類似的現象。為了與書法的中鋒與偏鋒便於區別起見,我們把用刀正的叫「正鋒」,把用刀偏側的叫「側鋒」。普通刻石章,絕大多數,都是用側鋒,用正鋒的很少。所謂正鋒是持刀入石,刀口與石面接觸時,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劃在右面上,而且刀干與石面向前或向後傾斜八十度角。當用力刻劃時,刀口行割於字劃的中央,於是刀口兩側的刀鋒,隨著刀口的割斷,向外擠壓,而使刻出來的筆劃兩面呈斑剝之狀。側鋒則是召口著石後,刀干向左或向右傾斜七十五度角,於是刀口在石上刻劃時,只有一面刀鋒貼近印石,而另一面則毫無作用,刻出來的筆劃,一面光潔,一面斑剝。用正鋒不易刻出粗的筆劃來,用側鋒則刻出的筆劃較寬。刻印不是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現在我們來說刀法,所謂「沖刀法」是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因為一般皆用側鋒,所以刻出來的筆劃均甚爽利勁健。「切刀法」是持刀向下壓切,隨著壓切的力量,稍微前進之勢,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長度,必需若干刀相接連,方可以刻全某一筆劃。與沖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筆的長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較為平實,用沖刀刻出的印,較為流暢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為有的篆刻並不是與上面所說的相同;像吳昌碩慣用沖刀而面貌蒼渾,徐三庚慣用切刀而印風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學習的過程來說,應該先學切刀,後習沖刀,因為切刀劃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雖然刻不好,毛病也不會很顯著。但沖刀就必需熟練不可,初學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間一有阻礙,則刻劃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當然即無筆意,走刀很容易傷手。所以治印應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沖刀刻完一印之後,仍有未到之處,我們可以用沖切之法,再去修正。這種修補之法,古人稱作補刀,其實,補刀亦是用切用沖,只是一個名稱,並不是一種刀法。為了學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將其分條例後,並加註解,以求會通。
⑸ 篆刻印章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第一個,你要有工具,和石頭,首先要學會在把石頭磨平,在上面抹上黑墨,然版後用鉛筆權寫好字,(反體字)然後用刀順著鉛筆印劃下去,但不要太用力,以勉全部劃壞,這是方法,你要多多練習就行了。
捷徑: 篆刻的捷徑說起來,並不多,因為是傳統的文化,自古就有,沒有太多的捷徑,
第一,你要多多看其它作者的作品,
第二你可以到一些書畫市場看看,別人怎麼下刀的,我以前經常去沈陽八一公園裡面看人家刻字,運刀的手法,基本上自己也能刻,但是不流利,而且,刻的石頭還有很多講究,什麼,仿古呀,什麼篆體呀,以篆體為主的雕刻,有的石頭還有打破一點,以達到仿古的效果,除了上面所說的,你應該常常動刀,在一些軟的物體上,比如,自己找到一塊比較好刻的石頭,每個石頭的硬度都不一樣的,不信吧,其實是真的,
第三,你可以真的拜訪一些書畫老師,藝不壓身嘛,人家也不是不教你,怕是你不學,因為,上面我說了,這是傳統的文化,現在有多少喜歡呢? 多看看書上的字體,和刀刻的方法,有的書是講的,自己一定多動刀,這也是古人所講的,實學之,實踐,學習體會,才是進步的方法。
⑹ 要做一個私章,但是不太清楚古人印章的格式。一般印章上是刻自己的名,還是字請舉個例子讓我參考一下。
古人稱謂有:名、字、號等;你可根據用途不同做。
⑺ 古代印章的製作方法有那些
古代印璽的鑒定,主要是依據印文內容、書體的鑄刻風格、印章的形制和實物表面狀況予以綜合辨析。
⑻ 古代印章有怎樣的講究
印章,亦稱圖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 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
印章的類別很多,歷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說說幾種印章的種類:
1、戰國古璽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這在後面還要介紹。
4、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5、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章
⑼ 如何刻書法章
一、印章的藝術作用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閑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書法作品上常用的幾種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則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無姓,或不落款者,應用姓名章,以利辨識作者。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現代書畫家張大千認為,姓名章的形狀以「方形最好,圓形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二)閑章
閑章亦稱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隨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1) 齋號章 世傳齋號章始於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後,此風漸盛,書家幾乎人人有齋號章。明書法家文徵明雲:「我之書屋多起造於印上。」齋號通常稱齋、堂、室、樓、閣、館、軒、庵等,如惟清齋、雪溪堂、磨劍室、笑隱樓、松風閣、來禽館、賞雨軒、樂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語章、詞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輯錄具有哲理、發人深思的成語警句,或記錄自己的情趣和心聲。雅趣章內容廣泛,有勉人學習的,如「琢」、「師法」、「書痴」、「精於勤」、「藝無涯」、「師古不泥」、「廣采博取」、「觀書為樂」、「人好學則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懷的,如「恃德」、「明志」、「清趣」、「樂而康」、「苦中樂」、「惜分陰」、「孺子牛」、「玉潔冰清」、「淡然天趣」、「老驥伏櫪」等;有表達筆墨情趣的,如「潑墨」、「筆耕」、「香田」、「神趣」、「藏拙」、「癖於斯」、「心慕手追」、「業在硯田」等;有祝願吉祥的,如「如願」、「長樂」、「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壽年豐」、「書翰長壽」、「天長地久」等。
(3) 年號章 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號章 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蠶月等。
1、 攔邊章 攔邊章是指蓋在書法作品一邊的章,起攔邊聚氣的作用。
2、 壓角章蓋在書法作品的邊角的章稱壓角章。取右上角的稱「迎首」,取兩下角的稱「押角」。攔邊章只管一邊;壓角章則可管兩邊,緊貼邊角起「攔邊封角」、「補充空虛」和調整穩定畫面的作用。
3、 攔腰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其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蓋在一條直線上。
上述種種閑章實則不「閑」,若鈴印得當,既能起到筆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筆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現代書畫家潘天壽所說:「起首章、壓角章也與名號章一樣,可以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破除平板,以及穩正平衡等效用。」
(三)鑒藏章
鑒藏章是鑒賞收藏者用章。據載,鑒藏章亦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後來鑒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鑒賞、過目等。鑒藏用章,應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有些鑒藏者為了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往往破壞畫面,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鈐印的藝術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隨意鈐蓋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蓋得不當,非但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弄巧成拙,破壞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因此,怎樣鈐印,需要認真對待,精心斟酌。通常情況可掌握以下幾點:
1、大小適宜
印章大小,應與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應與題款字相等為宜,小一點亦可,不能大於題款字,大則不雅。如若款字細小,紙地逼仄,可用小聯珠印,自顯周到。一幅作品鈐用大小不一的兩枚印章時,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穩,避免頭重腳輕之弊。倘屬幾人合作,幾人印章大小亦應相當。
2、數量宜少
鈐印數目,古喜單數。有鈐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印數不宜多,過多則易雜亂,甚至喧賓奪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數印,需擇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當
鈐印,要慎視位置。一幅作品,總有虛實、疏密之處。密處不夠緊湊,可用印章補之;疏處如覺空盪,可借印章充實,宛如挪動小小的「秤砣」,使畫面均衡熨貼。款尾姓名、字型大小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適當間隔,既忌擁擠,亦防鬆散。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
4、輕重權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較輕,白文印份量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鈐朱文印,保持兩者和諧一致;墨色濃重之作,宜鈐白文印,使紅彤彤的硃色與烏黑的墨色產生強烈對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鈐用數印,印色應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變化,又協調一致。
5、風格一致
印章的風格,應與作品的書體,風格相協調一致。如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鈐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便格格不入,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鈐用閑章,不僅要注意使其內容與作品正文渾然一體,不可違悖,而且應注意保持印章內容與風格的協調一致,如「祖國河山」印不能刻得支離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纖細無力。如此等等。
四 、印泥的使用與保養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沒有質地細膩厚重光潔的印泥,就不能將其風神充分地顯現出來,效果就會大為遜色。一般說,大字多用殷紅印泥。小字多用朱紅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鈐印,則必須用朱紅印泥。清朝以來紅色加重,甚至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講究者,鈐蓋一遍,惟恐其色過淺,遂重蓋一遍,以增其厚重。當然需相重如一,這只能藉助印規才能辦到。鈐印時下面的墊物,可用膠皮或其他較軟物,但不能過軟,過軟易失印跡。
印泥的材料是由硃砂、油脂和艾絨三者混合一起組成的。硃砂質重、油脂質輕,若長期不調和,兩者會分離,硃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結變質,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時間,要用骨制的槳(不可用金屬製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勻和。翻拌時,要順一個方向,不要來回倒。印泥要經常保持清潔。印章蘸泥前,應先揩擦乾凈;特別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筆道內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時,用力不宜過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撳,可順印泥的絲縷,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幾次,使印泥均勻地沾在印面上。鈐蓋時,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勻,勿動搖,勿偏重一側或一角,這樣,鈐印效果就會比較理想。 印章的材料有多種,常用的價格又能接受的有壽山、青田等普通石料。高檔也有雞血、田黃等等。溧陽周城蘆盪有一種葉臘石,就是一種刻印材料,稱溧陽石的。如有機會,可找些來試試。
以下是書畫作品蓋章的原則:
1. 書畫上落款蓋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蓋大印,小幅蓋小印,理所當然。
2. 國畫直幅落款字下蓋印,直下底角,不可再蓋壓角閑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閑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閑章就不須蓋了。
3. 國畫橫幅落款,左右兩頭角邊,不可蓋閑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方形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方形閑章。此處如不須要蓋閑章,而勉強蓋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閑章,不可蓋在下角方形壓角閑章處之地位。
5. 方形閑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喧賓奪主。
6. 國畫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與他行末字長短,不可整齊,蓋印亦如此。
7. 蓋二印,一方形、一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 蓋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樣大小可匹配。
9. 蓋二印,一長方形、一橢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 蓋二印,上陽文,下陰文,不可匹配。而上陰下陽可匹配。
11. 蓋二印,上陽文,下陽文,不可匹配。而上陰下陽可匹配。
12. 蓋二印,上陰文,下陰文,不可匹配。而上陰下陽可匹配。
13. 落款蓋印之下,不可再題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現象。
14. 已經落款蓋印字畫,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贈人,就失敬了。
15. 花頭、鳥尾、樹枝、山頂上,不可落款蓋印。這是畫家最起碼的常識,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書畫上,須用藝術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適用於書畫上,要用八寶印泥。
18. 蓋二印,距離不可太遠太近,相隔一個印距離正好。
19. 蓋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異,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畫上不可題打油詩,一來識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貶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蓋閑章,壓在人名頭上。一來失禮,二來破壞畫面。
22. 蓋壓角閑章,不可太小,宣紙四開,用方形石印,大約3公分 比較適中。
23. 蓋壓角閑章,不可蓋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與邊距離約1公分 適中。
24. 落款字下不蓋印,而偏要蓋在款字左右,脫離字行,而成畫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書畫上,不可蓋上劈頭大印,即成巨印炸彈,毀滅了美麗的畫面。
26. 小畫不可題大字,大畫不可題小字。小空不可題字多,大空不可題字少。
27. 書畫上姓名印,不可連蓋三印以上,應蓋二印,或一印妥當。
28. 書畫上下左右,不可任意蓋印。蓋多不當,不如少蓋,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蓋好。
29. 蓋二印,不可東倒西歪,如何蓋法,用力輕重,印章印泥保養,一切要潛心研究。
30. 畫上不可題上粗俗字體,致影響畫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書法四聯首幅,右上可蓋小印章。其餘不可蓋,如統統蓋上,行氣就破壞了。
32. 貯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銅錫銀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簽翻調一次,因砂體下沉,油性浮上,故須常調使之勻和也。
34. 圖章蓋印泥時,手勢宜輕,輕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勻,乃蓋於紙上,須將印持正按下,切勿動搖,紙下宜墊以薄書一本。
35. 圖章宜隨用隨揩,以免積垢,而影響色澤。
36. 印泥用過後,即須將缸蓋蓋好,防塵埃侵入,有損色澤。
⑽ 怎樣刻印章
如何學習刻章
工具/原料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步驟/方法
篆刻章法:「章法」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筆畫均勻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系。對印面文字筆畫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滑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以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印象。有時還可以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的安排疏密要彼此統一。三字印分為又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可根據印面的大小,改變字體的形式,使空間顯的相對協調。四字印分為順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長一個字體另外三個字相應縮小,右一中二左一需要拉長兩邊的字,中間的字要縮小。要做到均勻、恰當、得體。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筆一樣?板。一般以比劃繁者不覺繁,比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方法為主(自己畫圖,在非線上做,有例子)寫印稿:寫印稿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書法不好的,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進行描摹。我們以『印』為例,描的時候要用鉛筆,依著『印』字的輪廓塗墨,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按順序把『印』字塗抹好。然後要把印稿上的文字上在石面上。
上石的方法有兩種:1、水印法:首先准備一張透明的拷貝紙,然後把拷貝紙覆蓋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著印石的邊緣在紙壓出痕跡,接下來在壓痕范圍內用濃墨寫下要刻的印稿,之後把印稿晾乾,然後把墨跡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過來覆蓋在印面上,用毛筆蘸些清水塗抹在拷貝紙上,用干凈的宣紙或紙巾吸干多餘的水分,之後在印稿上覆蓋上一張宣紙,用指甲蓋兒在在毛邊紙上輕輕的用力均勻的刮幾遍,完畢後把宣紙和拷貝紙取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字印在石上了。拓上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均勻的描一下。初學篆刻時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寫印稿。
2、反寫法:將印稿寫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上,然後把拷貝紙翻轉過來用印石壓著,上面放一個鏡子,依照反寫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筆描摹一遍,力求寫得於原稿接近,然後對著鏡子比較印稿,對不足之處作適當的修改。練習: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刻直線來練習。然後拿一塊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墊上砂紙,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兩面,中指按住印章頂面,在砂紙上摩擦。因為市場上買來的石料都含有蠟需要將其磨掉否則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時候只能單向摩擦,不能來回摩擦)磨平後,拿起來看是否平整,如果還不能確認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進行比對,看是否平穩。然後用毛筆在石料上畫直線(直線比較簡單,直接畫在印面上即可)畫的時候要沿著石料左側邊緣畫一條線,然後轉一個方向,還是在左側的邊緣畫線,這樣畫出第一個大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第二個第三個,按照同樣的方法畫出許多正方形,把印面充滿,然後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緊(切記初學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傷著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刻了,刻的方法有兩種(握拳式切刀法和執筆式沖刀法)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握成拳狀把刀桿捏在掌心。執力角度較沖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下、向外,刀桿向外傾斜,由外點入刀,刻一點起來,再刻下,再起來。一點點向前推進。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章,這種方法通常用來刻巨型印章或質地堅硬石料。執筆式沖刀的方法:中指要頂住刻刀的側面離刀約1厘米處。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桿,小指之後,角度約45度,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明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進速度,沖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側邊緣向前沖。運刀的方式是由右側向左側。石料可以不停的轉動方向。這種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我們用執筆式沖刀法進行直線的練習。無名指要頂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側邊緣向前沖,一直都要由右側向左側運刀刻完一筆,就可以轉動印章,刻下一筆。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較容易把直線刻直,刻下來的石屑要用無名指輕輕抹掉,切記不能用最吹,以免影響健康。用這樣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直線刻好。然後檢查角落裡是否干凈了,如果沒有再作以修整,最後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凈。這樣一方練習印就刻好了,接下來就要鈐蓋了,方法:找一張宣紙,下面墊上一騾紙或一本書(不能墊平時辦公蓋章用的橡皮墊,以免鈐蓋效果模糊失真),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輕輕地多沾幾下,爭取每個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線印蓋上去。蓋的時候用力要勻、要穩。用力向下壓。
刻白文印: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紅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我們拿一個剛才寫好的印面,以單字『印』字為例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刻白文印。我們用切刀法,刻單字印,首先刻直線,從『印』字最上邊一筆橫劃入刀,切下一點,起刀,再向下切一點,由點連成線,把筆畫內的印材刻掉,在拐彎的時候,由小點切入,並轉動石頭,刻完一刀後,換一個方向,第一刀是由內側向外側運刀,每個拐彎處和起筆處都要用刀小心刻掉。起筆處不要出現丁頭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時候,刻刀刀口沿著印文的內側向里刻,把印文的筆畫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學刻白文的時候可以適當留一點量,以免刻的太多無法彌補,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個字刻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頭時用的較多,最常用的還是沖刀法)。刻完之後,用鏡子對比一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濃墨塗在印面上,沒有受力的地方是白色的,對於有不滿意之處,可略做修飾。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這樣一方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朱文印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紅色,也叫陽文印。我們以『修庵』為例,來演示怎樣刻出石骨文效果的兩字朱文印。我們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講的章法和如何寫印稿的方法,比照著原稿將『修庵』兩字直接寫在印面上,首先要把邊框描出來,描的時候,要用毛筆的右側邊緣貼住印章的左側。把四邊描好。然後用鉛筆把印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從右向左寫。由於『庵』字比較密,並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疏密關系,寫『修』的時候要注意和『庵』字同樣位置的橫劃在一條水平線上。字與字之間的比例要恰當得體,寫好後,我們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內部的空白處入刀,刀慢慢的右向左推進,如遇到推進困難,可微微晃動刀桿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處的多餘部分,依照寫印稿的筆畫順序遵循從上到下,由左至右的原則,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筆快要結束時,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筆畫連接處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積空白的時候注意要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時候,鈐蓋出多餘的點,按照同樣的方法把『修』刻好,由於我們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後要做殘破處理,首先要用力在筆畫的疏密處把筆畫刻斷一點,隨後就用刀桿敲擊印面。首先從四個角敲起,然後在敲擊印中筆畫的邊框,平行或者重復部分。這樣的認為的造成印章圖案的邊角等處類似自然磕碰痕跡。有一中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後,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凈,沾上印泥鈐蓋在列印紙上。看這樣一方印章就做好了,和原作比較一下,有沒有不妥之出做一下修改。
刻肖行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能遇到要刻肖形因印。肖形因印一般以畫像石的風格為主,所以從畫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隨意靈活為主,不要求沒一點都很精緻,擔印面上的圖畫,一定要顯的和諧生動。我們以『倒騎毛驢』為例,講解刻肖印的方法。現先准備一副畫樣,跟據上面講過的寫印稿的方法把它寫在磨號的石面上,在這里選擇根據圖樣直接畫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畫出邊框直接用鉛筆構出圖像的輪廓先在印面上的空白處,畫幾點當作地面,然後再依著圖樣,勾勒出「倒騎毛驢」的輪廓,然後用毛筆把輪廓描黑寫完印稿後,我們用刻朱文的方法,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開始刻起把白色的部分刻掉。然後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入刀,因為頭部是橢圓形的所以用刀依著橢圓的輪廓慢慢向前推進,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倒弧線處,要微微轉動章料,然後小心的刻出弧線刻動物的腿部和刻直線的方法一樣,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動物的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膽刻掉,不要留下多餘的殘點刻完之後,也要做殘破處理的方能顯出古樸的風格,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鈐蓋到列印紙上顯出立體效果。
刻邊款:一方印刻好之後有時還要刻上邊款。邊款是指刻在印石側面和印石頂面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項重要內容,刻邊款所用刀法個刻印一樣。邊款文字都是正著寫的漢字,字體一般用行楷小字,寫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筆直接寫在印石上,注意:無論在印章的那一側面寫,都要從右面開始結束與左面。我們現在只刻一面,我們以「丙戌冬末,士乾刻於雲水齋」為例。我們同樣用執筆式沖刀法,但是刀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筆畫具體刻法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刻「點」的時候,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橫」的時候,刻章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橫畫收筆的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石刀角向右略微彎曲一按即可。刻筆畫「豎」的時候先將右刀角鍥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筆畫「撇」的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刻「豎勾的時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劃在量未處,刀尖向下按壓出勾的效果。刻「橫折彎勾」時要分解成幾部分完成。先刻橫在刻豎,再刻一橫劃,共同完成橫折彎勾。行楷中很少有「捺」這個筆畫,邊款中的筆畫「捺」多用長點代替。刻刀款的時候,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
印章的養護:刻好的印章如果長時間不用,我們就要用毛筆沾上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幾個面都刷一下,然後放到特製的盒子里保存,這樣會防止印章產生裂紋。
END
注意事項
選材:學刻用的常規石料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著可用青田石來練習。
基本步驟:磨石料、寫引稿、雕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注意: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個方印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