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架為什麼雕刻龍頭
① 新手毛筆開筆問題
1
准備好需要開鋒的毛筆,以及一大碗清水,可以是溫水,但是溫度不宜過高(不燙內手)。
2
看一下毛筆的類型。一容幫情況下,兼毫開鋒的時候,不要全開,全開容易開叉。一般開三分之一。羊毫、狼毫可以全開。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用手指將筆頭輕輕的捻開。
3
捻開之後,將毛筆浸泡在准備好的水中,一般情況下10分鍾左右就好了。
4
因為新買的毛筆,筆頭之所以是尖的,黏在一起,是因為使用了膠質讓其定型的。所以泡好之後,用手指擠壓毛筆將膠質清理掉。清洗一下,就完成了開鋒。
② 怎樣才能練好書法
好好寫字之如何練好書法
一個困擾很多小學生的問題,怎樣練好一手工整漂亮的字。
說到寫字,從入學的第一天,有的孩子甚至在入學前就已經接受了爸爸、媽媽的指導,會寫一些簡單的字。但是也有很多小學生到了初中、甚至高中也「寫不好字」,寫出來的字東倒西歪,時間久了,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寫的是什麼了。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宋朝時,有個人叫做張商英,做過宰相,但是寫的字卻異常潦草,人們都譏笑他為「草聖」,但是他卻毫不在意。有一天,他詩興大發,揮毫潑墨,詩成,於是將手稿交給侄子去謄寫。因為很多字都難以辨認,他的侄子也只能左猜右想,但是有的字實在是太難猜了,於是只好硬著頭皮、拿著詩稿去請教張商英。張商英接過自己寫的詩稿,橫看豎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卻始終也認不出自己寫的是什麼,於是大怒:「你怎麼不早一點拿來問我?現在我也認不出自己寫的是什麼了!」
另一個故事也是非常有名:
米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蘇軾、黃庭堅、蔡襄齊名,被稱為「宋四家」。米芾的書法造詣非常高,擅長篆、隸等多種書體,且擅長臨摹古人的書法,作品幾乎可以亂真。
但是根據傳聞,在最開始的時候,米芾的字寫得並不好。他的父母送其至私塾學了三年書法,卻絲毫不見任何長進。一天,他聽聞一位過路的進京趕考的秀才書法了得,於是哀求父母去請秀才教自己書法。秀才看過米芾寫的字後,說:「你想要跟著我學習書法,就得買我的紙。我的紙不便宜,要五兩紋銀一張。」米芾沒聽說過這么貴的紙,但是求學心切,還是硬著頭皮買了秀才的紙。秀才說:「你回去好好練吧,三天後再拿給我看。」
可是這么貴的紙,米芾又哪裡捨得輕易使用,於是對照著字帖,用沒蘸墨的筆在書案上反復臨摹,用心去領悟每一個字的奧妙。很快三天就過去了,秀才來了,看見米芾正對著字帖出神,而字帖上卻一筆未動。秀才問:「三日過去了,你為何一字未寫?」米芾回答:「我怕把紙作廢了。」秀才又說:「那好,你已經琢磨了三天,現在就寫一個出來給我看看吧!」
三天之後,秀才來了,可米芾還在對著字帖出神呢。秀才問米芾:「三日過去了,你怎麼還一字未寫呢?」,米芾這才意識到自己還未寫一字,對秀才說到:「我怕把紙作廢了。」秀才又說到:「琢磨三天了,現在寫個字給我看看吧。」米芾便提筆寫了個「永」字,秀才看米芾寫的永字落筆蒼勁,便道:「你知道以前你為什麼寫不好字了嗎?寫字不只是用手和筆,還要用心。不僅要觀其形,還要悟其神,只有這樣才能寫好字。」接著,秀才在米芾寫的「永」字後面,又加了七個字,合起來就是「永誌不忘,紋銀五兩。」寫完之後秀才便將之前收取的五兩銀子退還給米芾,轉身趕考去了。
書法是我國文化幾千年來的結晶,也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藝術,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責無旁貸。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得一手美觀大方的中國字,給人以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也有助於陶冶情操,對人格的形成、生命涵養的豐富和提高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平時如若不注意加強書寫的意識,作業中書寫隨意性大,書寫不工整、格式不規范、卷面不整潔都會影響到作業的質量,也會制約學習的成績。因此要及早地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而一年級和二年級,是書寫習慣矯正的最佳時期,而毛筆字則放在三、四年級學習比較適宜。
③ 毛筆架是兩個龍頭犯不犯煞在風水上看
毛筆家是兩個龍頭,不會是放什麼上在風水上來看也是一個很好的風水家寶。
④ 為什麼大多北京清真寺都建於明朝
一、北京清真寺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北京地區最早的清真寺是牛街禮拜寺。潘夢陽在《伊斯蘭與穆斯林》一書中說到:「牛街禮拜寺是北京市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清真寺。它建於遼統和十四年(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重修。」 牛街禮拜寺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建築壯麗、中外盛名的古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學術界對此觀點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有的學者認為牛街禮拜寺的歷史不足千年,其始建於元朝,也有的學者認為牛街禮拜寺始建於明朝。盡管學術界對牛街禮拜寺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但是都認為牛街禮拜寺是北京地區最早的清真寺。牛街禮拜寺的歷史,是北京伊斯蘭教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北京清真寺文化形成的寫照。
伊斯蘭教究竟何時傳入北京?目前尚無確切的文字記載。如上所述:牛街禮拜寺迄今是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除據《古教西來歷代建寺源流碑文總序略》記載該寺始建於宋代外,現又經南京工業學院劉敦楨教授鑒定牛街禮拜寺「禮拜殿的後窯殿藻井彩繪,系出自北宋年間建築畫家,可作該寺始建年代的佐證,也是伊斯蘭教傳入之時。」 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伊斯蘭教在宋遼時期始傳入北京地區,並且修建了清真寺。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伊斯蘭教在北京地區的發展時期是元朝。元代北京地區穆斯林人口確實很多,而且清真寺也不少。據《秋澗先生全集》卷88記載:「為在都(即元大都)回回入戶,自壬子年元籍,並中統四年(公元1259年)續抄,計兩千九百五十三戶。」 有人統計:「按每戶五人計算,共達一萬五千人,約占元大都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多。當時已有清真寺三十五座。」 這一記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伊斯蘭教在元大都發展的狀況與地位。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元大都被明軍攻克,明永樂皇帝大舉營建北京城,致使元代修建的清真寺所剩無幾。由於明朝政府對「保國有功的回回」始終以「敬禮勛臣」相待,而北京的伊斯蘭教尤得近水樓台之便,不但重新了許多清真寺,而且有的清真寺還是皇帝敕建的。北京地區許多古老的清真寺,大部分是明朝時期修建的。明朝,是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發展時期。
明朝滅亡以後,由滿洲權貴建立的清朝政府在清初對伊斯蘭教採取了「恩威並用」的政策,這使伊斯蘭教在大清王朝京城的地位十分艱難。清初,伊斯蘭教在清朝政府高壓政策的統治下,開始由北京的內城向北京城的外城和近郊地區拓展。隨著北京穆斯林居住地區的擴展,北京地區的清真寺頓時成倍地增加起來,所以清代反到成為伊斯蘭教和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發展時期。
民國期間為中國的多事之秋,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與全國人民一起投入到民主革命的運動中。在此期間北京地區的伊斯蘭教發展非常緩慢,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穆斯林在北京地區修建的清真寺卻很少,僅有鼓樓、天橋和米市三座清真寺為民國時期所建。盡管北京清真寺文化在民國時期發展極為緩慢,但是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北京第一座清真女寺在民國年間誕生了。牛街壽劉胡同興建的清真女寺,就是北京地區第一座清真女寺。不過從北京地區清真女寺來看,大部分規模比較簡陋,有的存在時間也不長,但是其數量卻居全國之首。
中國伊斯蘭教真正得到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地區的伊斯蘭教也隨之迅速地發展起來。從北京的情況來看,居住在北京地區的穆斯林人口之多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其民族成分之全也是全國各大城市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全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都有穆斯林在北京地區居住。北京地區的穆斯林主要以回族為主。從歷史上來看,雖然北京地區的回民一向很多,但是從其發展變化來看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作為「老北京」的居民,即回族人口發展變化是很快的。「30年代全市共有穆斯林17萬多,佔到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強」。 到了二十世紀末,北京地區的穆斯林已經達到20多萬(按公元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北京地區穆斯林知名人士較多,並且在全國伊斯蘭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新中國成立後,由穆斯林知名人士包爾漢、達浦生、張傑、馬玉槐、馬堅等在北京發起籌備的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於公元195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推動下,北京地區也建立了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現在,北京地區的清真寺已達六十八所之多。這一數字足以說明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發展。每一座清真寺都是一軸歷史的長卷,不但向人們展述著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而且還在向世人敘述著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
二、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特徵
清真寺是伊斯蘭文化的載體,每一座清真寺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建築風格和形制是隨著宗教職能的多樣化而發展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清真寺「是深嵌在時代文化框架之中,包含著有關穆斯林民族深刻歷史與宗教哲學意境的一種宗教藝術。」 北京清真寺文化是中阿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是各族穆斯林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它集中體現了宗教、民族、教育、建築、書法、藝術等方面的歷史文化,並且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築體系與藝術風格。
北京清真寺多為外中內阿合璧式的建築。北京大多數清真寺整體建築布局對稱嚴謹,有明顯中軸線,琉璃瓦覆蓋、巍峨富麗、具有中國皇家建築的氣派。從建築形制看:庭院數進、寬敞明亮,大門、禮拜大殿、主要配殿、邦克樓和碑亭都是大木起脊、用斗拱飛檐的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有的清真寺大門外還建有中國式的影壁。細觀就可發現北京清真寺建築群的布局形式靈活多變,禮拜大殿和窯殿均坐西朝東、與中國傳統建築坐北朝南的建制截然不同,其影壁上的裝飾也與中國傳統圖案不同,仍然保留著伊斯蘭教特有的風格。從北京清真寺禮拜大殿內裝飾來看:則採用了中阿合璧、豐富多彩的裝飾藝術,將精細的阿拉伯裝飾藝術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手法融會貫通,並且突出了伊斯蘭教的宗教內涵,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北京清真寺文化。清真寺禮拜大殿內沒有任何偶像,也不以動物形象作裝飾,多以阿拉伯文經文、幾何圖案和花草為飾,這顯然是阿拉伯文化的體現。北京牛街禮拜寺充分體現了融會貫通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而突出伊斯蘭文化的特點,如「無眼獸建築構件」從造型看獸件像龍頭,卻無眼睛等器官,眼睛部位被水紋浪花所代替,這是因為伊斯蘭教忌諱形象,所以早期北京清真寺建築構件都是無眼獸構件。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和改革開放政策的確立,北京地區許多清真寺得到修復與重建,牛街禮拜寺於1979年重新貼金並油飾彩繪後,古寺更是光彩輝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和改革開放政策的確立,北京地區許多清真寺開始修復與重建,有的新建清真寺直接引用或借鑒了阿拉伯建築形制和風格。圓形的綠色穹頂和新月,是北京新建阿拉伯風格清真寺的主要建築與標志,這些新建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築為北京清真寺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由於北京地區的清真寺絕大多數為元朝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以來修建的,所以外中內阿式的建築形式仍然是北京清真寺文化的主要特徵。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清真寺還建有圖書館、計算機房,清真寺也實現了現代化。從北京清真寺的建制來看,每一座清真寺都是中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晶。
三、北京清真寺是中阿文化的載體
清真寺本身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是展示中阿文化的博物館。如上所述:北京清真寺就是中阿建築藝術融合的典範。從世界來看,阿拉伯書法歷史悠久,書體繁多,在書法界享有盛名。阿拉伯書法隨著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毛筆體阿拉伯文書法、榜體阿拉伯文書法、以及各種各樣的阿拉伯文匾在北京地區的清真寺隨處可見,中阿文字相互交融並用的「阿漢合書幅式」在清真寺內保留的也不少。上百年的手抄本阿文的《古蘭經》和《塞布蓋》,雕版印製的《古蘭經》,以及中文版本的中國伊斯蘭教古籍(漢奇他布)等等都珍藏在北京清真寺內。如北京東四清真寺珍藏的元朝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伊斯蘭教歷718年)手抄本《古蘭經》一部,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世界罕見珍品」,寺內珍藏的明清時期的白地藍字阿文「清真言」瓷牌堪稱佳品。在北京清真寺內還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的碑記、漢文匾、各國版的《古蘭經》和工藝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