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爺爺擁有什麼的雕刻藝術

爺爺擁有什麼的雕刻藝術

發布時間: 2021-02-22 06:30:58

⑴ 爺爺是一位老藝術家,擅長於雕刻藝術

精巧精心精力精美精湛

⑵ 爺爺是一位藝術家,擅長於雕刻藝術,他( )製作的工藝品,構思( ),工藝(),

精心 精巧 精緻

⑶ 爺爺()雕刻藝術

精通。精力。精心。精巧。精湛。

⑷ 什麼是雕刻藝術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內塑材料(如石容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⑸ 這對水牛角雕刻藝術品是我爺爺20年前在上海花一千元美金買的,現在我想請有專業的人士幫我評估評估,

水牛角不是抄貴重物品。犀牛角倒是襲罕貴之物。 水牛角的價值主要是它要大型、成對,關鍵是雕刻工藝的高低和歷史年代的早晚。 您這個看形體完整,雕工精湛,現在收藏市場不景氣,大概可以在千元上下。建議保留,待價而沽。

⑹ 王師傅什麼的雕刻藝術

王師傅(精於 )雕刻藝術,他花費了畢生(精力 ),( 精心)研究,製作的工藝品構思(精巧 ),工藝(精湛),受到人們的稱贊.

⑺ 你喜歡的雕刻藝術都有哪些

我喜歡的雕刻藝術冰雕,我把覺得一塊兒非常大的冰,雕成非常美麗的藝術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⑻ 爺爺喜歡什麼的竹雕藝術品

一般大件就是擺件!小的就是手把件!一般老年人喜歡手把件!盤玩還可以鍛煉!

⑼ 佛教的雕刻藝術的名稱是什麼

一、中國佛雕的藝術特點

我國雕刻藝術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印度佛教雕塑傳人之前,

就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宗教雕刻,在世界雕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很早就有人物雕刻,被西方人稱為"史前維納斯"的最早人物雕像,在我國東北地區已發掘了多尊。1976年在天水北道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能將人物眉骨、眼睛、鼻翼、嘴唇等結構加以區別的雕像,說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已有較高的雕塑技藝。陶俑雕塑,藝術水平也很高,臨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具有高度的寫實風格。雕塑匠師不僅能描繪人物的外部特徵,還注重表現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徵,說明秦代的人物塑造,已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能力。陵墓雕刻也十分講究,無論是漢朝霍去病陵墓雕刻,還是南朝陵墓石雕,都達到了很高水平。特別是南朝陵墓雕刻,所雕石獸形體高大,氣勢雄偉,雄視闊步,渾身充滿了力量。在造型手法上,重視雕刻的整體感,並注重誇張和變形,極富表現力。南朝陵墓石刻所取得的成就,與同時期的石窟寺藝術正好交相輝映,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成就。

印度佛教雕刻傳人中國後,經歷了一個與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相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佛雕藝術對印度的佛雕藝術進行了不斷地吸收、揚棄、改鑄,最終形成符合中華民族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體現中國作風和氣派的佛雕藝術。大體說來,中國佛雕藝術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點:

其一、佛造像的民族化。佛教剛傳人我國時,出於對佛的景仰,中國人還不便隨便改變佛陀的形象。我國石窟早期佛像,都為印度面孔,高鼻深目,頭發捲曲,連胡須也向上翻卷著。服裝為偏袒右臂、裸露胸膛的印度披肩裝。到了北魏時期,佛像開始民族化,但程度有限,衣服漢化了,面孔還保留著印度人模樣。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後,隨著佛教的迅速發展,佛教造像的民族化程度也愈來愈高。特別是西魏時代的佛雕像,普遍為面貌清瘦,脖項細長的形象。面孔已是中國人的面孔,衣著也漢化了。佛陀一般內穿交領襦,胸前束帶作小結,外套為對襟式袈裟。菩薩造像的民族化程度更高,大冠高履,褒衣博帶,一派南朝士大夫的形象。唐代以後,佛造像已完全中國化,無論是面孔、衣著,都按中國人傳統審美理想和審美習慣進行改造。這是因為到了唐代,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世俗化了。可以說,這時的中國佛教藝術,已完成了與印度佛教文化相融合的過程。

其二、佛造像的男相女性化傾向。印度的佛、菩薩造像,都為男性。傳到中國後,卻趨於女性化。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佛、菩薩造像,女性化傾向十分明顯。

佛造像女性化最典型的例子,是龍門石窟先奉寺的大盧舍那佛造像。印度佛教里,盧舍那佛為男性形象,先奉寺里的大盧舍那佛,其儀表、神態、形體,都被有意識地作了女性化處理。其形貌皓麗,含睇若笑,曲眉豐頰,溫雅敦厚,端莊,顏面和悅,肌體柔潤,具有明顯的中國女性美特徵。雕塑匠師還以"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親切感,來表現大佛的女性特點。其實,大盧舍那佛並不是惟一的範例,它只不過是當時男相女性化傾向的突出代表而已。唐代菩薩雕像,不僅由男相變為女相,而且同現實生活中年輕貌美的女陛毫無兩樣。這些婀娜多姿、嬌媚艷麗的菩薩,已失去了神的威嚴,具有中國婦女的美貌和善良。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石窟造像中,其它藝術種類的佛造像,也多為女性形象。中國菩薩的女性形象,始於南北朝而盛於唐代,之後逐漸定型。

中國佛雕男相女性化的特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於這一現象,有人解釋說:"菩薩本來作男相的,因他們有大慈大悲、和藹可親的美麗神情,面容溫柔慈愛,姿態文靜矜持,再加上一身珠光寶氣的裝飾,以至逐漸趨於女性化。"也有人認為,這是唐代佛雕藝術高度發達並民族化的表現,"盛唐時期,藝術家們在佛教題材中不斷糅入現實人的形象,更加明顯的走向世俗化,也進一步體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菩薩的形象最富感情色彩,唐代的雕塑家不僅有意識的突出慈祥和藹、關懷世事的屬性和那睿智仁愛的神情,而且努力打破'神'與'人'的界限,更多的賦予溫柔娟美的女性特點。"這些解釋都不無道理,但從實質上看,我認為佛雕男相女性化,是與我國道教崇尚女性的觀念有直接關系。

我國道教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對女性的崇拜。在其它宗教里,看不到眾多的女神形象,而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女神、女仙多達上百人。其中西王母、斗姆、上元夫人、湘君、玄女、水母、天妃、女皇、女媧、皇娥、紫微王夫人等,是著名的女神;碧霞元君、女靈、天王神、太玄女、花神,風母、龍女等為著名的女仙。這些女神、女仙,在道教中都有很高的地位。據《漢武帝內傳》載,漢武帝就曾在女神西王母和上元夫人面前,不僅對其政事進行了自我批評,而且還把帝王說得甚為低下。他稱西王母為"上聖",自稱"下臣",Vl氣十分謙卑。可見連不可一世的帝王對女神也畢恭畢敬。

道教崇尚女神的觀念,來自老子。在老子那裡,道被賦予一種母體的特徵,它化育天地萬物而生生不息,故"可以為天下母"。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認為萬物都包含著陰與陽兩個方面,但陰卻是陽的先導,足見老子對陰性的看重。道教崇尚老子學說,尚陰,崇拜女性,便成為道教的重要思想。唐代是道教發展的昌盛時期,把外來文化融於本土文化之中,變佛教造像為女性,是情理中之事。

其三、佛雕題材與道教傳說相結合。在中國佛雕藝術中,我們不僅看到崇尚女性的傾向,而且還可以看到道教傳說故事。突出的例子是四大天王的塑造。四大天王在印度佛教中為"護世四天王",他們分別住在須彌山上,各護一方天下。唐代以前,我國佛雕中的天王,基本與印度佛教中的形象相同,為身著胄甲,手持各種武器的武將。唐代以後,四大天王從形象到職能,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北方多聞天王,變成了唐代鎮守邊關的武將李靖,他一手持中國近古才出現的兵器"方天畫戟",一手擎著寶塔,成為著名的"托塔李天王"。其職務也作了調整,被任命為道教中玉皇大帝的天兵總司令,掌握著所有的天兵天將。把佛教天王,調到道教中任職,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現象。在宋代的一些寺廟中,我們還可以見到釋迦牟尼與孔子、老子並列而坐的雕像。佛寺里供奉道教送子娘娘造像,則更為普遍。這種佛道相融合的雕刻藝術,幾乎在所有佛教藝術中都可見到,而佛雕藝術表現得尤為突出。

其四、佛教造像的人間化。人問化,即世俗化。把佛、菩薩從天上拉向人間,將神變為人,是中國佛教雕刻的又一特點。從佛教觀點看,佛教藝術是用來宣揚佛教教義的"無數方便"之一,目的在於把人們引向超現實的極樂世界。但任何藝術家,包括佛雕藝術家在內,都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並受著時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他們的宗教藝術創作,不可能完全迴避世俗生活,必然帶有人間氣息。更何況中國人是一個重視現實生活、務實的民族,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安家落戶,只有走世俗化的道路。

⑽ 用聰和精組詞並填入句子中.爺爺()雕刻藝術

參考答案:
爺爺(精通)雕刻藝術。

願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