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木頭用什麼鋼
① 木雕需要用什麼木質的材料
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我認為是紫檀
② 木雕用什麼材質的好
如何識別和選擇木材,是初學者首先遇到的問題。一般地說,在木頭當中除去朽木,差不多都可以用來做雕刻。區別只在於有的木頭輕軟好雕,有的木頭粗硬難刻,有的質感強些,有的質感弱些。本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合臘性強、切面光滑的稱為硬木,如南方的紅木、黃楊木、花梨木、紫檀木等,具有雕刻材料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最適合造型的結構復雜、玲攏剔透、精雕細刻、有枝條感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劈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但是雕起來很吃力、費工夫。北方的硬木如:核桃木、柏木、杜梨木。這三種木料雖然種類、色澤各有差異,但質地較硬,不易變形且韌性高,含臘性強,可以雕刻各種類型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和收藏價值,優於北方的其它木種,歷代藝人都把它們視為雕刻之佳料。
木質比較輕松,適合初學者用的有:松木、銀杏木、柳安木、楸木、楠木、樟木等軟雜木均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作著色處理以加強其質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的材料如:水曲柳、松木、色木、榆木、香椿木等,就可以用來巧設計妙安排。一般說來,造型的起伏面越大,木紋的變化就越豐富,也就越有趣味;造型的形體動態越是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致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料的造型設計應該是最簡潔概括,最充分利用木紋的因素,過於復雜和過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木紋固然美麗,但因木質成份中有含脂性與不含脂性,兩者相間界線分明的,雕刻起來就軟硬不勻,有一定的難度,故需較鋒利的刀具才能鏟平修光(上圖:《紋身》水曲柳木 王小蕙作)。
北方果園或農村庭院常有淘汰的老果樹,如:桃木、梨木、棗木,蘋果木等,也是較好易得的雕刻木材,但因其樹身短,分枝點低,疤節蟲眼多,選用的時候要格外注意。
總之,木材是最容易雕刻的材料,其表面有變化多端的紋路,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形狀,從事木雕藝術創作要懂得因材施藝,要有「相木」的本領。不少成功的木雕作品就是在揣摸木料的形、質、紋等方面,以稍加雕鑿的整體美、裝飾美與材料自身的質地紋理相統一,既協調了木材的整體性,又保持了它們生長的運動性,從而達到了比較理想的藝術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未經乾燥處理的生濕木料不易馬上用來雕刻,否則沒等雕完木頭就出現彎曲、炸裂等變形現象,影響作品的順利進行以至破壞整體的效果。應當選擇經過乾燥處理後(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左右)或是自然風干一年以上的木料為好。有結疤或蟲蛀、發霉的木頭也要盡量避免使用,或力求放在作品的背面及次要部位,以免影響作品的質量或收藏價值。在這個方面,我國傳統的工藝木雕就很有講究,。如:樹有陰面、陽面、上風、下風之分,陽面年輪較疏,陰面年輪較密;上風紋細,下風紋粗。雕刻人物臉部及鏤空作品應選陽面、上風木料,既美觀又堅韌。
雖然材料的選擇天地很大,但是選擇的好或不好,卻直接關繫到一件作品的「命運」。初學木雕者可以先從自己的周圍尋覓扔舊的桌椅板、搓衣板、木頭鍋蓋、桌椅腿等,先用軟雜木練習。首先要掌握材料的性能,做到得心應手,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創作。木材是一種極為樸素也是極易征服的材料,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有機會注入我們的感情,發揮我們的才能,創造我們的理想。
一、各種木雕用材及性能介紹
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圖右:水曲柳)。
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圖左:松木)。
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二、木材乾燥法介紹
人工乾燥法:將木材密封在蒸氣乾燥室內借蒸氣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乾燥。乾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後的木質受到損壞,容易發脆失去韌性而不利於雕刻。一般講原木乾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簡易人工乾燥法:一是用火烤乾木頭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頭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乾燥,稱作水浸風干法。這二種方法乾燥時間可以縮短,方法簡便且樹木的變異性也縮小,但只適合於小塊木頭(放在柏油桶內),而且浸水後的本材易變色也有損木質。
自然乾燥法:通常採用風干法。將鋸好的木材分類(板材、方材或圓材),擱置成垛,垛底離地500-700毫米,中間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乾燥。自然乾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數月,才能使木材達到一定的乾燥要求(下圖左:自然乾燥法)。
三、處理浮雕板料變形的方法
干壓法:將翹曲變形的板料放在平整的桌上或地面上,用重量較大的物體(如石塊、鐵塊),壓在翹曲的部位,利用物體的壓力將翹曲部位壓平。如果板料彎弓翹曲,須將板料的凹面朝下平放,將重物體壓放在板料的凸面上,直至彎弓翹曲部位壓平再取出進行雕刻(下圖中:干壓法)。
水壓法:與干壓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利用上述於壓法的同時,將所需要壓平的翹曲部位灑水或整塊浸水。板料壓平後要注意平放要平、豎放要陡、要直,通風透氣要均勻,否則還會恢復原狀(下圖右:水壓法)。
在一般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通常都是以西方學院派的造型方法為泥塑訓練的基礎。前幾年我教研室對裝飾雕塑專業在素描、泥塑上都作了許多的改進,然而作為浮雕課題的基礎教程還待進一步的探討。
四年制裝飾雕塑專業培養學生的目的有兩大方面:第一要掌握全面、扎實的泥塑基礎本領;第二是樹立正確的裝飾雕塑設計思想和掌握設計方法這把鑰匙,把學到的基礎知識用於設計實踐。近年來,我在浮雕基礎教學上,著重從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上,努力使學生從過去單純的西洋傳統具象寫實中,過渡到適應建築裝飾特點的實踐上。在課題安排上,拿出一半的時間,用於指導學生對浮雕的材料、構性、加工工藝製作上的重視,把諸多因素統一在一個具有抽象功能的形態中。這個形態又必須是人的對象化——即對人的生理、心理要求的反映。這個訓練從浮雕設計的本質出發,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即拋開了形勢框框的束縛,又鍛煉了學生落腳在邏輯推理的理性基礎之上。它既是正確設計思想的引導過程;也是對材料、構造的認識過程。
整個教程中強調和培養學生的構思的多樣性、系列性,並在過程中不斷綜合、篩選、歸納。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課題必須跟工藝實踐課結合起來,學生可運用不同的材料(玻璃鋼、銅皮、木頭、大理石、花崗石),根據其材料、構性及構造的形式、節點、工藝達到一個抽象功能——量感的需要。
「裝飾浮雕」的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屬性,同時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勞動中具有直接的實際用途,或者專門用來裝飾住宅、建築物、廣場、公園等等。在裝飾浮雕作品中,功能的結構的特點(經濟、堅固)和審美屬性(美、藝術形象等等)是融和在一起的。「裝飾浮雕」,也就是裝飾性浮雕。裝飾性,肯定要超脫自然形象,要改變形體與體量和空間深度。這個「變」字,像戲曲里的化妝、服裝,舞蹈中的舞姿一樣,是強調人物個性特徵而進行的誇張,還為了適應工藝製作而單純化了。這個「變」,必須服從意境、情調,要擺脫自然的約束。
「裝飾性」,要從三個基本方面來考慮,一是形象的概括,(不單單是一張臉)要誇張美的部分。二是構圖,強調形式美。三是具體凹凸體量的細節變化。每一個簡單的形體,都存在這個細節的變化,每個細節的變化,都決定著整個作品的成功與失敗。
「裝飾性」,就是要強調某些東西和舍棄某些東西。任何藝術,要成為自己的某種獨特風格,總要排除一些它無法表現的,或雖能表現,但不能超過其他藝術所特有的東西。繪畫沒有樂音,音樂沒有看得見的形體,雕塑沒有色彩關系和靈活的舞步,圖案不需要透視和量感。只有舍棄某一方,集中到另一方,才突出了個性和裝飾性。
「裝飾性」,在藝術處理上,往往採取以圓化方,依曲強直,舍縱學求平整,取形態去質感,把自然形態改變為工藝形態,突出了裝飾效果。這就是裝飾性的強化與削弱和誇張與簡化的重要方法。
「裝飾浮雕」除了藝術上的構思以外,還要考慮到功能性和製作施工上的問題。特別是安放在建築上的作品,應注重放大加工的准確性,不至於在施工中產生誤差,誤差太大,不僅不能保證藝術質量,也會影響到作品最後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在輔導學生的創作中,怎樣塑一個體、摳一個洞、取一個勢,表達一種感受、一種認識、一種因客觀變化而變化著的觀念,它總是有思維與心境的交流;直覺與理性的相伴;設想與任意的互生,只到你覺得構圖夠味了,也許這時合情而不合理。
我常常啟發學生,從某個形來說,哪怕一塊石頭或木頭、一根鋼筋,他一旦出自你的手,它所得的氣血、靈魂乃是你身上所分,一定帶著你的氣質。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孩子。
裝飾浮雕和其他雕塑作品一樣,是極有個性的,個體的;心血來潮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種技巧,也絕對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甚至會象羊吃草和用鍋煮草的區別,一個變成奶,一個還是草。作品既然因人而異,也就是說:作品就是你。你的凈與濁、厚與薄、幼稚與成熟,就一定是作品的氣勢和格調。難怪有人說:會看雕塑的人,能通過你的作品,看到你的性情和修養。
聆聽一部大型交響樂曲的過程與創作一件雕塑作品,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樂音象變化莫測的形體,指揮家就象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家,他調整與控制著「形體」的微妙變化。一件雕塑作品,形象中客觀的成份占幾分?主觀的成份占幾分?只是風格和觀念的問題,然而一件活靈活現的肖像與一個抽象的「體」,在造型價值上似乎是相等的。是選擇具象的人物還是抽象的「體」在構成作品,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現的內涵是否明了和選擇、處理形象的形式和手段。
在課堂上,面對擺好的model,讓學生充分觀察、分析每個model的男性的陽剛、或女性的陰柔;這一個帶有幾分苦澀和凄艷之感;那一個帶有純凈和崇高之感。這一個豐腴、圓滑而富有旋律感;另一個清瘦、勁挺而產生節奏感。但不管多麼的入木三分的深刻,只有把所看到的、心中體會到的真實,都用裝飾浮雕的獨特的語言表現出來,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裝飾浮雕作品。
石膏像是雕塑作品的「半成品」,雕塑作品必須用實際的用硬質材料來加工製作,即使在展覽會中展出石膏作品,大多也做出仿銅、仿石材效果來。因為,它本身也存在著「材料美」尤其是裝飾浮雕作品,用什麼材質加工製作,在構思設計時就要考慮到,設想出某種材質的完成後的效果,預計到在加工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意想不到的材質變化和困難。我系成立的教學實踐研究所,正是為了改進教學方式和用於教學實踐而成立的。為了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夠參與、嘗試硬質材料與石膏稿子在肌理上不同以及產生的視覺沖擊力。實踐課前,系裡准備了玻璃鋼材料、銅皮和白色大理石。學者鍛打銅皮的同學,在設計構圖時,就考慮到大小尺寸,用料的多少;學貼玻璃鋼的同學,可以把尺寸做的略大一些,因為玻璃鋼材料相對來說,稍便宜一些,並且操作也容易一些。
面對現有的幾種硬質材料,哪位同學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夢幻式的理念和處理手法的多樣化,明確本作品放置的地點:是室內的案頭上,還是室內的牆壁上;是公園的影壁牆上,還是某個建築物的外牆上。誰能夠注重和利用這些材質本身的美,加上造型簡潔、結構合理、製作精巧,其作品肯定會取得突出成績。
一般情況下,玻璃鋼材料的作品,可以在外層噴塗銅粉和「真石漆」,還可以塗各種色彩的進口「自噴漆」。這種材料適合表現輕松、歡悅的題材。鍛銅材料的作品,通過紫銅皮的鍛打、拋光,然後在噴上一層硝磯漆,最後把它鑲嵌在義大利進口的「大花白」理石板上,(它適合放置在室內來裝飾牆面)。表現題材上,一般用於塑造人體美的構圖上。大理石材料的作品,一般利用「剁斧」塑痕與磨光體面的對比,表現人物和冷峻的動物。(其他材料,如「不銹鋼、鑄銅、鑄鐵、鋼鐵焊接」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
總的來說,各種材料的加工製作,都有自己特殊的技巧和奧妙。做為一個雕刻家來說,它本身與工匠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一個雕刻家既是個有榮譽的工藝師,又是個有著高超技藝的石匠才對。我們在校培養學生,就是培養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後,能夠獨立設計、製作豐富多彩的裝飾雕塑作品。
③ 做雕刻用什麼材料
雕刻不同的東西需要不同的材料,例如易水硯的雕刻使用鑽、刀、鏟、鋸等工具。
水硯的雕刻依料定型,因石構圖,根據硯璞石質,去粗存精,因材施技,採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鏤雕、陰陽雕等技法製作完成。
易水硯硯石生有天然石眼或石膽,對巧妙利用天然石眼、石膽,活靈活現地表現花鳥魚蟲、自然風物、亭台樓閣和歷史人物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易水硯設計也就成為表達藝術靈性的重要環節,成為化腐朽為神奇、給予厚重的石料以鮮活生命和靈魂的偉大創造。
潮州金漆木雕選用優質的樟木,先鑿粗坯,然後再精雕細刻。再經磨光,最後貼上金箔,它呈現出閃閃發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在題材上,大多選用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地方戲劇等。在構圖上,飽滿、布局勻稱,常常帶有連續性,並以「之」字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面。
在技法上,有浮雕、拉花鏤雕、多層雕、圓雕等。並加上適當的藝術誇張。在建築上的雕刻比較粗獷,刀法簡練,注重動態。如人物的五官則鼻高、眼深、嘴尖,放在高處,仰首望去,使它恰到好處。常使用的茶櫥,或供祭品的饌盒、香爐罩等雕刻得精緻入微,便於細心觀賞。
(3)雕刻木頭用什麼鋼擴展閱讀
玉器雕琢的構思和設計:
玉雕要追求藝術美,就要了解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的正確含義。這里講的山川之精英,是指雕琢玉器玉料的顏色要美麗,質地要溫潤,雕琢玉器是採用的軟玉還是硬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玉石,要選好的玉料,還要設計適合各種玉料的雕琢題材;
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觀和雕琢要精湛,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渚因素。由於歷代玉村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
現代玉雕也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這是玉雕人員必須注意的。多少年來許多中國玉雕作品超凡脫俗給人們帶來意境之美讓人無限遇想和感嘆不已。中國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產品是世界雕塑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宗教觀念、美學思想等豐富的內容。
細雕在玉雕工藝中就是對粗雕的玉器進行精細修飾是使玉雕作品進一步完美和增添神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玉器的許多細部進行雕琢,例如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睛、服飾花紋;獸鳥的眼睛、毛發、爪尖、嘴時;花草的莖、葉等最能顯現神韻的部位進行逼真的刻劃。
④ 幾種常用雕刻木材介紹
木雕在木質的選用上比擬的考究,太硬的木材不容易雕琢,太軟的木材不易保管, 直絲的木材容易缺損,在選料上必需軟硬統籌,選擇質地細密而又暢通,堅韌牢實的木材 為之。核桃木、紫檀木、紫柚木、香檀木、青皮木、椿木是運用較多的木材。由於香樟樹 和椿樹具有自然的抗病蟲才能,而且質地細膩柔韌,材源豐厚,所以運用較普遍,核桃木 青皮木、水冬瓜木、豆花木、楸木、野櫻桃木、杜鵑木等運用也較多,紫檀木由於消費量 小,比擬昂貴,運用較小,此外,還有許多 產的雜木、松木。各地工匠習氣量體裁衣 合理應用當地出產的或容易取得的適宜木材。介紹幾種高擋雕刻用木材:
1、紫檀木
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紋不明顯。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將立即分解成粉紅色,且與酒形成較粘的膠狀物,傾倒時能連成線,這是鑒別紫檀木的有效方法。紫檀木的產地主要在印度,我國的雲南、兩廣等地也有生產。其中有兩種分布於我國:一為紫檀,俗稱小葉檀;一為薔薇木,俗稱大葉檀。小葉檀很少有大料,材料直徑多在20厘米以內,再大就會空心而無法使用,小葉檀木紋不明顯,色澤紫黑,有的黝黑如漆,幾乎看不出紋理。一般認為中國從印度進口的紫檀木是薔薇木,即大葉檀。大葉檀紋理較粗些,顏色較淺些。打磨後有明顯木線,即棕眼出現。我國自古認為紫檀木是最名貴的木材,由於過於名貴,故紫檀器物比黃花梨的要少。雖然紫檀不及黃花梨那樣華美,但靜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擬的。
2、黃花梨
這種材料顏色不靜不喧,恰到好處,紋理或隱或現,生動多變。花梨木顏色從淺黃到紫赤,木質堅實,花紋精美,成八字型,鋸解時芳香四溢,中國海南產的花梨木最佳,其顯著特點是花紋面上有鬼臉,即樹結子為最佳,花粗色淡者為低。另一特點是其心材和邊材差異很大,其心材紅褐至深紅褐或紫紅褐色,深淺不勻,常帶有黑褐色條紋。其邊材灰黃褐或淺黃褐色。黃花梨古無此名,只有「花梨」或寫作「花櫚」,後來冠之黃花梨,主要是區別現在的所謂「新花梨」,因為海南花梨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砍伐殆盡,所以現在用料多為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進口花梨木,但品種繁多,質次各異,品質相差很大。
3、雞翅木
雞翅木屬紅豆科,計約四十到六十種,在我國有二十六種,主要產於福建省。因其花紋秀美似雞翅膀而改名。匠師普通認為雞翅木有新、老兩種,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僵直無旋轉之勢,且木絲有時容易翹裂、起茬。老雞翅木肌理細致緊密,紫褐色深淺相間成文。尤其是縱切面絲細浮動,具有禽鳥頭翅那樣燦爛閃耀的光輝。目前市場的雞翅木,絕大部分是新雞翅木。
4、鐵力木
鐵力木或作「鐵犁木」或「鐵栗木」,在幾種硬木中長的最高大,價值又較低廉。鐵力木有時有花紋,似雞翅木而較粗,過去傢具商曾用它冒充雞翅木出售。鐵力木是較大的常綠喬木,樹干直立,高可十餘丈,直徑達丈余。原產東印度。我國兩廣皆有分布:木質堅硬耐久,心材暗紅色,色澤及紋理略似雞翅木,質糙紋粗,棕眼顯著。在熱帶多用於建築,極經久耐用。
5、櫸木 6
櫸木屬榆種,產於江、浙等地,別名櫸榆或大葉榆,木材堅致,色澤兼美,用途極廣,頗為貴重,其老齡木材帶赤色故名「血櫸」。又叫紅櫸。它比一般木材堅實,但不能算是硬木,故老匠師及明式傢具的真正愛好者都予以重視,認為不應因用料較差而貶低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櫸木材質堅硬,色紋兼美,有很美麗的大花紋,層層如山巒重疊,被木工稱之為「寶塔紋」。
6、沉香
A 進口沉香 ,又名沉水香、燕口香、蓬萊香、密香、芝蘭香、青桂香等。來自瑞香科植物沉香的含樹脂的心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伊朗、泰國等地。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所產的沉香習稱新州香,質量最好,燃之香味清幽,並能持久。越南產的沉香習稱會安香,質量稍次,燃之香味甚善,帶有甜味,但不能持久。
進口沉香多呈圓柱形或不規則棒狀,表面為黃棕色或灰黑色;質堅硬而重,能沉於水或半沉於水;氣味較濃,燃之發濃煙,香氣強烈。進口沉香性微溫,味苦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的功效,葯效比白木香佳。
B國產沉香,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耳香、上沉、白木香、海南沉香、女兒香、莞香、嶺南沉刀香。來自瑞香科植物白木香的含樹脂的心材。
土沉香分為一號香(質重香濃)、二號香(質堅香濃)、三號香(質較松、香味佳)、四號香(質浮鬆、香淡)四種規格。其狀不規則,表面多呈朽木狀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見黑褐色樹脂與黃白色木質相間的斑紋。
7、黑檀木
黑檀木屬柿樹類,主要產於印度、印尼、泰國、緬甸等國。黑檀木心邊材區別明顯,邊材白色(帶黃褐或青灰)至淺紅褐色;心材黑色(沌黑色或略帶綠玉色)及不規則黑色心材(其深淺相間排列條紋)。木材有光澤、無特殊氣味。紋理黑白相間,直至淺交錯,結構緬而勻,耐腐、耐久性強、材質硬重、細膩,是一種十分稀少的珍貴傢具及工藝品用材。
8、綠檀木
綠檀主要生長在亞熱帶地區,主要為印度越南、非洲,我國雲南也有少量分布,因其木質堅硬,香氣怡人,色彩絢麗多樣,且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其中,硒、鈷為抗癌物質,其香味需經攝氏35度以上方可蒸發出,而人體正常體溫為攝氏37.5度,中醫理論認為檀香味能起到定心、安神、醒腦、鎮邪、通竅等,所以人們常把它作為吉祥物,自己佩戴或饋贈親友。
9、檀香木
檀香木是檀香的芯材部分,不包括檀香的邊材(沒有香氣,呈白色)。檀香隸檀香科檀香屬,是一種半寄生性小喬木,高可達8至15米,胸徑約20至30厘米,小者僅3至5厘米。原產地為印度哥達維利亞河流域,南至邁索爾邦及印度尼西亞,東、西努沙登加省及東帝汶。檀香木一般呈黃褐色或深褐色,時間長了則顏色稍深,光澤好,包漿不如紫檀或黃花梨明顯。香氣醇厚,經久不散,久則不甚明顯,但用刀片刮削,仍香氣濃郁,與香樟、香楠刺鼻的濃香相比略顯清淡、檀香分老山香,新山香,地門香,雪梨香。
10、酸枝木
酸枝木有多種,為豆科植物中蝶形花亞科黃檀屬植物。在黃檀屬植物中,除海南島降香黃檀被稱為「香枝」(俗稱黃花梨)外,其餘盡屬酸枝類。酸枝木大體分為三種,黑酸枝、紅酸枝、和白酸枝。它們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過程中發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故名酸枝。
在三種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顏色由紫紅至紫褐或紫黑,木質堅硬,拋光效果好。有的與紫檀木極接近,常被人們誤認為是紫檀,唯大多紋理較粗。
紅酸枝紋理較黑酸枝更為明顯,紋理順直,顏色大多為棗紅色。
白酸枝顏色較紅酸枝顏色要淺得多,色彩接近草花梨。有時極易與草花梨相混淆。
11、花梨木
花梨木,屬於紫檀屬樹種,它的木質比較硬,顏色大多是赤色或紅紫色,紋理很清晰,色澤也比較柔和,木材的顏色有點淡時靠近木材的中心,但是越往外顏色就越深,就是赤色或紅紫色,其實這才是花梨木的本色。
12、香樟木
香樟木有一種很好聞類似有樟腦的香味。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生於山坡、溪邊;多栽培。主產長江以南及西南各地。木材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紅棕色至暗棕色,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味清涼,有辛辣感。香樟木有治療祛風濕,通經絡,止痛,消食的功效。
13、黃楊木
黃楊木,樹小而肌理堅細,色彩極艷麗,有的呈蛋黃色,因其難長,故無大料,常用其製作木梳及用於刻印,用於傢具則多做鑲嵌材料。
黃楊木是熱帶、溫帶較常見的常綠植物,我國東南沿海、西南、台灣都有廣泛的分布。黃楊科樹種有4屬100多種。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木材淡黃色,質地堅韌,紋理細膩,硬度適中,沒有棕眼,生長期長,無大料,黃楊木生長非常緩慢,逢冬開花,春到結子,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長到3—5米高,直徑也不足15厘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舊時傳說黃楊遇閏年不僅不長,反要縮短。宋蘇軾:「俗說,黃楊一歲長一寸,遇閏退三寸」故有「千年矮」之謂,
14、楠木
楠木中比較著名的品種可分三種: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帶清香,紋理也很美觀;二是金絲楠,木紋里有金絲,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更為難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結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紋;三是水楠,木質較軟,多用其製作傢具。
楠木屬樟科,種類很多,常用於建築及傢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 前者為常綠大喬木,產於四川雅安、灌縣一帶;後者別名金絲楠,產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蘇南部。楠木的色澤淡雅勻稱,伸縮變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軟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種。
15、椴木
椴木的白木質部份通常頗大,呈奶白色,逐漸並入淡至棕紅色的心材,有時會有較深的條紋。這種木材具有精細均勻紋理及模糊的直紋。椴木機械加工性良好,容易用手工工具加工,因此是一種上乘的雕刻材料。釘子、螺釘及膠水固定性能尚好。經砂磨、染色及拋光能獲得良好的平滑表面。乾燥尚算快速,且變形小、老化程度低。乾燥時收縮率頗大,但尺寸穩定性良好。椴木重量輕,質地軟,強度比較低,屬於抗蒸汽彎曲能力不良的一類木材。抗腐力,白木質易受常見傢具甲蟲蛀食。可滲透防腐處理劑。
16、陰沉木
在中國民間,陰沉木即炭化木,蜀人稱之為烏木,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神木」。陰沉木的形成久遠,據可考資料記載:遠古時期,原始森林中的百年千年名貴古木,由於遭受到突如其來的重大的地理、氣象變化(如地震、山洪、雷擊、台風等),有的被深埋於江河湖泊的古河床、泥沙之下,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陰暗地層中,時間長達數千年,甚至幾萬年,它們歷經激流沖刷、泥石碾壓、魚啄蟹棲,以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經大自然千年磨蝕造化,陰沉木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其質地堅實厚重,色彩烏黑華貴,斷面柔滑細膩,且木質油性大、耐潮、有香味,萬年不腐不朽、不怕蟲蛀,渾然天成。古籍中記載個別樹種還具有葯用價值。它集「瘦、透、漏、皺」的特性於一身,不愧享有 「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的美譽。
陰沉木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貴及地位的象徵。我國民間素有「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和「黃金萬兩送地府,換來烏木祭天靈」的民諺。在古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皆把陰沉木傢具及出自陰沉木雕刻的藝術品視為傳家、鎮宅之寶,辟邪之物。歷代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陰沉木尤其成為各代帝王建築宮殿和製作棺木的首選之材。清代帝王更將其列為皇室專用之材,民間不可私自採用,致使陰沉木更加稀少。民國時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逆歷史潮流而動,「皇帝夢」沒做多久就一命嗚呼。但為了顯示曾有過帝王身份,其家人費盡心思,耗費大量家財覓得陰沉木,為其拼了一副棺木。這雖是歷史笑談,但從中也看出了陰沉木的貴在難求。
嚴格說來,陰沉木已超出了木頭的范圍,而應將之列為「珍寶」的范疇。這是因為,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苑」就珍藏有陰沉木雕刻而成的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可見其珍貴的程度已遠遠不是一般木頭所能企及的。陰沉木傢具及藝術品就其質地、文化價值和升值前景看,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名貴的紫檀木。
17條紋烏木
條紋烏木,又稱紋烏木,顧名思義是有條紋的烏木。《紅木》國標將條紋烏木從烏木中分出,獨立成為一個類別。條紋烏木與烏木同屬於柿樹科(Ebenaceae)柿樹屬(Diospyros),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材色: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烏黑,而條紋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間有淺色條紋。柿樹屬(Diospyros),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材色: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烏黑,而條紋烏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間有淺色條紋。條紋烏木古時稱木、文木、烏文木,晉代崔豹《古今注》:「木出交州林邑,色黑而有文,亦謂之文木。」晉代嵇合《南方草木狀》:「文木樹高七八尺,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馬鞭,日南有之。」據古籍記載:「烏文」舶上將來,烏文爛然。在日本對烏木與條紋烏木有黑檀的稱謂,據須藤彰司《南洋材》介紹:條紋黑檀,心材黑色,有灰色或紅褐色的條紋。由於烏木為不可再生資源,開發量越來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烏木藝術品極具 收藏價值。
⑤ 木雕的木頭是用什麼材料(木頭)
紫檀木
我國自古即認為紫檀是最名貴的木材 由於過於名貴 故紫檀器物留存少
雞翅木專
雞翅木」有不同的寫法 或作屬 「雞翅木」 或作「杞梓木」
鐵力木
鐵力木 或作「鐵梨木」 「鐵栗木」 在幾種硬木樹種中長得最高大
紅木
紅木為熱帶地區豆科檀屬木材 主要產於印度 我國廣東 雲南及南洋群島也有出產 是常見的名貴硬木
櫸木屬榆種 產於江 浙等地 木材堅致 色澤兼美 用途極廣 頗為貴重 其老齡木材帶赤色故名「血櫸」
榆木
榆木亦稱『白榆』廣布性樹種 產於我國的平原地區 紋理直 花紋較大 結構稍粗 棕眼顯著 質地較軟 歸為柴木或叫軟木類
柏木
柏木屬柏科 古有"悅柏"之稱 有扁柏 側柏 羅漢柏等多種
癭木
癭 樹瘤也 樹根
楠木
楠木屬樟科 種類很多 常用於建築及傢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
⑥ 什麼材料適合用來木雕
如何識別和選擇木材,是初學者首先遇到的問題。一般地說,在木頭當中除去朽木,差不多都可以用來做雕刻。區別只在於有的木頭輕軟好雕,有的木頭粗硬難刻,有的質感強些,有的質感弱些。本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合臘性強、切面光滑的稱為硬木,如南方的紅木、黃楊木、花梨木、紫檀木等,具有雕刻材料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最適合造型的結構復雜、玲攏剔透、精雕細刻、有枝條感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劈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但是雕起來很吃力、費工夫。北方的硬木如:核桃木、柏木、杜梨木。這三種木料雖然種類、色澤各有差異,但質地較硬,不易變形且韌性高,含臘性強,可以雕刻各種類型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和收藏價值,優於北方的其它木種,歷代藝人都把它們視為雕刻之佳料。
木質比較輕松,適合初學者用的有:松木、銀杏木、柳安木、楸木、楠木、樟木等軟雜木均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作著色處理以加強其質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的材料如:水曲柳、松木、色木、榆木、香椿木等,就可以用來巧設計妙安排。一般說來,造型的起伏面越大,木紋的變化就越豐富,也就越有趣味;造型的形體動態越是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致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料的造型設計應該是最簡潔概括,最充分利用木紋的因素,過於復雜和過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木紋固然美麗,但因木質成份中有含脂性與不含脂性,兩者相間界線分明的,雕刻起來就軟硬不勻,有一定的難度,故需較鋒利的刀具才能鏟平修光(上圖:《紋身》水曲柳木 王小蕙作)。
北方果園或農村庭院常有淘汰的老果樹,如:桃木、梨木、棗木,蘋果木等,也是較好易得的雕刻木材,但因其樹身短,分枝點低,疤節蟲眼多,選用的時候要格外注意。
總之,木材是最容易雕刻的材料,其表面有變化多端的紋路,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形狀,從事木雕藝術創作要懂得因材施藝,要有「相木」的本領。不少成功的木雕作品就是在揣摸木料的形、質、紋等方面,以稍加雕鑿的整體美、裝飾美與材料自身的質地紋理相統一,既協調了木材的整體性,又保持了它們生長的運動性,從而達到了比較理想的藝術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未經乾燥處理的生濕木料不易馬上用來雕刻,否則沒等雕完木頭就出現彎曲、炸裂等變形現象,影響作品的順利進行以至破壞整體的效果。應當選擇經過乾燥處理後(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左右)或是自然風干一年以上的木料為好。有結疤或蟲蛀、發霉的木頭也要盡量避免使用,或力求放在作品的背面及次要部位,以免影響作品的質量或收藏價值。在這個方面,我國傳統的工藝木雕就很有講究,。如:樹有陰面、陽面、上風、下風之分,陽面年輪較疏,陰面年輪較密;上風紋細,下風紋粗。雕刻人物臉部及鏤空作品應選陽面、上風木料,既美觀又堅韌。
雖然材料的選擇天地很大,但是選擇的好或不好,卻直接關繫到一件作品的「命運」。初學木雕者可以先從自己的周圍尋覓扔舊的桌椅板、搓衣板、木頭鍋蓋、桌椅腿等,先用軟雜木練習。首先要掌握材料的性能,做到得心應手,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創作。木材是一種極為樸素也是極易征服的材料,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有機會注入我們的感情,發揮我們的才能,創造我們的理想。
一、各種木雕用材及性能介紹
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圖右:水曲柳)。
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圖左:松木)。
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二、木材乾燥法介紹
人工乾燥法:將木材密封在蒸氣乾燥室內借蒸氣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乾燥。乾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後的木質受到損壞,容易發脆失去韌性而不利於雕刻。一般講原木乾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簡易人工乾燥法:一是用火烤乾木頭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頭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乾燥,稱作水浸風干法。這二種方法乾燥時間可以縮短,方法簡便且樹木的變異性也縮小,但只適合於小塊木頭(放在柏油桶內),而且浸水後的本材易變色也有損木質。
自然乾燥法:通常採用風干法。將鋸好的木材分類(板材、方材或圓材),擱置成垛,垛底離地500-700毫米,中間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乾燥。自然乾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數月,才能使木材達到一定的乾燥要求(下圖左:自然乾燥法)。
三、處理浮雕板料變形的方法
干壓法:將翹曲變形的板料放在平整的桌上或地面上,用重量較大的物體(如石塊、鐵塊),壓在翹曲的部位,利用物體的壓力將翹曲部位壓平。如果板料彎弓翹曲,須將板料的凹面朝下平放,將重物體壓放在板料的凸面上,直至彎弓翹曲部位壓平再取出進行雕刻(下圖中:干壓法)。
水壓法:與干壓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利用上述於壓法的同時,將所需要壓平的翹曲部位灑水或整塊浸水。板料壓平後要注意平放要平、豎放要陡、要直,通風透氣要均勻,否則還會恢復原狀(下圖右:水壓法)。
在一般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通常都是以西方學院派的造型方法為泥塑訓練的基礎。前幾年我教研室對裝飾雕塑專業在素描、泥塑上都作了許多的改進,然而作為浮雕課題的基礎教程還待進一步的探討。
四年制裝飾雕塑專業培養學生的目的有兩大方面:第一要掌握全面、扎實的泥塑基礎本領;第二是樹立正確的裝飾雕塑設計思想和掌握設計方法這把鑰匙,把學到的基礎知識用於設計實踐。近昀矗?以詬〉窕?〗萄?希?胖卮癰?陸萄?諶藎?慕?萄Х椒ㄉ希??κ寡??庸?サゴ康奈餮蟠?塵呦笮詞抵校??傻絞視?ㄖ?笆翁氐愕氖導?稀T誑翁獍才派希?貿鮃話氳氖奔洌?糜謚傅佳??願〉竦牟牧稀⒐剮浴⒓庸すひ罩譜魃系鬧厥櫻?閻疃嘁蛩贗騁輝諞桓鼉哂諧橄蠊δ艿男翁?小U飧魴翁?直匭朧僑說畝韻蠡???炊勻說納?懟⑿睦硪?蟮姆從場U飧鮁盜反癰〉襠杓頻謀局食齜ⅲ??⒀??拇叢炷芰Γ?磁卓?誦問瓶蚩虻氖?浚?侄土讀搜??浣旁諑嘸?評淼睦硇曰?≈?稀K?仁欽?飛杓撲枷氳囊?脊?蹋灰彩嵌圓牧稀⒐乖斕娜鮮豆?獺?
整個教程中強調和培養學生的構思的多樣性、系列性,並在過程中不斷綜合、篩選、歸納。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課題必須跟工藝實踐課結合起來,學生可運用不同的材料(玻璃鋼、銅皮、木頭、大理石、花崗石),根據其材料、構性及構造的形式、節點、工藝達到一個抽象功能——量感的需要。
「裝飾浮雕」的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屬性,同時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勞動中具有直接的實際用途,或者專門用來裝飾住宅、建築物、廣場、公園等等。在裝飾浮雕作品中,功能的結構的特點(經濟、堅固)和審美屬性(美、藝術形象等等)是融和在一起的。「裝飾浮雕」,也就是裝飾性浮雕。裝飾性,肯定要超脫自然形象,要改變形體與體量和空間深度。這個「變」字,像戲曲里的化妝、服裝,舞蹈中的舞姿一樣,是強調人物個性特徵而進行的誇張,還為了適應工藝製作而單純化了。這個「變」,必須服從意境、情調,要擺脫自然的約束。
「裝飾性」,要從三個基本方面來考慮,一是形象的概括,(不單單是一張臉)要誇張美的部分。二是構圖,強調形式美。三是具體凹凸體量的細節變化。每一個簡單的形體,都存在這個細節的變化,每個細節的變化,都決定著整個作品的成功與失敗。
「裝飾性」,就是要強調某些東西和舍棄某些東西。任何藝術,要成為自己的某種獨特風格,總要排除一些它無法表現的,或雖能表現,但不能超過其他藝術所特有的東西。繪畫沒有樂音,音樂沒有看得見的形體,雕塑沒有色彩關系和靈活的舞步,圖案不需要透視和量感。只有舍棄某一方,集中到另一方,才突出了個性和裝飾性。
「裝飾性」,在藝術處理上,往往採取以圓化方,依曲強直,舍縱學求平整,取形態去質感,把自然形態改變為工藝形態,突出了裝飾效果。這就是裝飾性的強化與削弱和誇張與簡化的重要方法。
「裝飾浮雕」除了藝術上的構思以外,還要考慮到功能性和製作施工上的問題。特別是安放在建築上的作品,應注重放大加工的准確性,不至於在施工中產生誤差,誤差太大,不僅不能保證藝術質量,也會影響到作品最後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在輔導學生的創作中,怎樣塑一個體、摳一個洞、取一個勢,表達一種感受、一種認識、一種因客觀變化而變化著的觀念,它總是有思維與心境的交流;直覺與理性的相伴;設想與任意的互生,只到你覺得構圖夠味了,也許這時合情而不合理。
我常常啟發學生,從某個形來說,哪怕一塊石頭或木頭、一根鋼筋,他一旦出自你的手,它所得的氣血、靈魂乃是你身上所分,一定帶著你的氣質。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孩子。
裝飾浮雕和其他雕塑作品一樣,是極有個性的,個體的;心血來潮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種技巧,也絕對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甚至會象羊吃草和用鍋煮草的區別,一個變成奶,一個還是草。作品既然因人而異,也就是說:作品就是你。你的凈與濁、厚與薄、幼稚與成熟,就一定是作品的氣勢和格調。難怪有人說:會看雕塑的人,能通過你的作品,看到你的性情和修養。
聆聽一部大型交響樂曲的過程與創作一件雕塑作品,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樂音象變化莫測的形體,指揮家就象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家,他調整與控制著「形體」的微妙變化。一件雕塑作品,形象中客觀的成份占幾分?主觀的成份占幾分?只是風格和觀念的問題,然而一件活靈活現的肖像與一個抽象的「體」,在造型價值上似乎是相等的。是選擇具象的人物還是抽象的「體」在構成作品,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現的內涵是否明了和選擇、處理形象的形式和手段。
在課堂上,面對擺好的model,讓學生充分觀察、分析每個model的男性的陽剛、或女性的陰柔;這一個帶有幾分苦澀和凄艷之感;那一個帶有純凈和崇高之感。這一個豐腴、圓滑而富有旋律感;另一個清瘦、勁挺而產生節奏感。但不管多麼的入木三分的深刻,只有把所看到的、心中體會到的真實,都用裝飾浮雕的獨特的語言表現出來,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裝飾浮雕作品。
石膏像是雕塑作品的「半成品」,雕塑作品必須用實際的用硬質材料來加工製作,即使在展覽會中展出石膏作品,大多也做出仿銅、仿石材效果來。因為,它本身也存在著「材料美」尤其是裝飾浮雕作品,用什麼材質加工製作,在構思設計時就要考慮到,設想出某種材質的完成後的效果,預計到在加工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意想不到的材質變化和困難。我系成立的教學實踐研究所,正是為了改進教學方式和用於教學實踐而成立的。為了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夠參與、嘗試硬質材料與石膏稿子在肌理上不同以及產生的視覺沖擊力。實踐課前,系裡准備了玻璃鋼材料、銅皮和白色大理石。學者鍛打銅皮的同學,在設計構圖時,就考慮到大小尺寸,用料的多少;學貼玻璃鋼的同學,可以把尺寸做的略大一些,因為玻璃鋼材料相對來說,稍便宜一些,並且操作也容易一些。
面對現有的幾種硬質材料,哪位同學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夢幻式的理念和處理手法的多樣化,明確本作品放置的地點:是室內的案頭上,還是室內的牆壁上;是公園的影壁牆上,還是某個建築物的外牆上。誰能夠注重和利用這些材質本身的美,加上造型簡潔、結構合理、製作精巧,其作品肯定會取得突出成績。
一般情況下,玻璃鋼材料的作品,可以在外層噴塗銅粉和「真石漆」,還可以塗各種色彩的進口「自噴漆」。這種材料適合表現輕松、歡悅的題材。鍛銅材料的作品,通過紫銅皮的鍛打、拋光,然後在噴上一層硝磯漆,最後把它鑲嵌在義大利進口的「大花白」理石板上,(它適合放置在室內來裝飾牆面)。表現題材上,一般用於塑造人體美的構圖上。大理石材料的作品,一般利用「剁斧」塑痕與磨光體面的對比,表現人物和冷峻的動物。(其他材料,如「不銹鋼、鑄銅、鑄鐵、鋼鐵焊接」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
總的來說,各種材料的加工製作,都有自己特殊的技巧和奧妙。做為一個雕刻家來說,它本身與工匠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一個雕刻家既是個有榮譽的工藝師,又是個有著高超技藝的石匠才對。我們在校培養學生,就是培養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後,能夠獨立設計、製作豐富多彩的裝飾雕塑作品。
⑦ 雕刻應該用什麼木材
雕版:梨木。
工藝品雕刻:梨木、黃楊木、各種紅木(酸枝、檀木、黃花梨)。
刻字(按材料檔次排序):樺木、紅松白松、梨木、水曲柳、核桃木。
高檔刻牌匾:梨木、紅木。
使用激光雕刻和切割,過程非常簡單,如同使用電腦和列印機在紙張上列印。您可以在Win98/Win2000/WinXP環境下利用多種圖形處理軟體,如CorelDraw等進行設計,掃描的圖形,矢量化的圖文及多種CAD文件都可輕松地「列印」到雕刻機中。
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列印將墨粉塗到紙張上,而激光雕刻是將激光射到木製品、亞克粒、塑料板、金屬板、石材等幾乎所有的材料之上。
(7)雕刻木頭用什麼鋼擴展閱讀:
為了作品達到預期效果,應注意以下要求:
了解宴會形式。宴會的形式多種多樣,簡單的可分為「祝壽宴」、「慶功宴」、「聚會宴」、「家宴」,國際交往中的:『國宴」,貿易往來的工作宴及大型酒會等。
了解宴會形式,就可以刻制出與宴會形式相適應的雕刻作品,來烘托宴會氣氛,如:「祝壽宴」可以刻制「松鶴長春」、「老壽星」等,「喜慶宴」刻制「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孔雀牡丹」等,「慶功宴」刻制「雄鷹展翅」、「駿馬奔騰」等。
了解客人風俗習慣。隨著中國與國際問交往越來越多,需要更多的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喜好,忌諱等,以便因客而異,刻制出客人喜愛的作品。
突出主題。在雕刻前應首先確定主題,構思出所要雕刻作品的結構、比例(布局)等問題,確保主題突出,同時又要考慮到一些附加作品陪襯作用,如「百鳥朝風」作品的「百鳥」,「孔雀牡丹」中的;『牡丹花,等。附加作品不要牽強附會,胡拼硬湊,以免畫蛇添足,起不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精選原料與因材施藝,在選料時,要選擇質優色美原料,還要在原料形體方面加以考慮,一般講原料的形狀與作品形象大體形態相近似,雕刻起來就比較順利,另外對一些形狀奇特的雕刻原料,應充分發揮作者的想像能力,開闊視野,因材施藝,以便物盡其用,創作出新奇別致的藝術作品。
⑧ 木雕刻的擺件,選用什麼木質最好
以下木頭都可以用於雕刻,最好的是紫檀。
1、紫檀:名貴木材,產於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2、烏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海南,質地堅實,色黑而有紋,通稱烏紋木。有真假之分,置水則沉是真、置水不沉是假。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高檔工藝品。
3、紅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紋理交錯美觀,材質堅實略粗糙,初 時色淡黃赤色,久時變為紫紅色,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適合做各類精緻的小件工藝雕刻品和紅木傢具雕刻。
4、檀香木:名貴進口木材,產於東南亞一帶,色灰黃,質地較堅韌、紋理細密,有極好的香味,適合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
5、花梨木:名貴木材。是我國海南島特產,邊材色淡,質略疏鬆,心林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各類高檔工藝品和傳統傢具雕刻。
6、柚木:名貴木材。產於東南亞及我國南部地區,木質堅硬耐久,結構略粗,灰色有波浪與平直二種紋理,不易變形,極其美觀,但雕刻時需要很高技巧。由於柚木徑紉較大,可製作大型木雕。
7、楠木:名貴木材,產於南方,材質細密,松軟,色灰褐兼綠,有波浪形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適合雕刻簡潔概括及仿古作品,有古樸之美。
8、香樟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尤以江、浙、湘、川兩廣為最。味香、色黃至灰褐色、紅褐色。材質粗獷,耐久性能強。紋理交錯明顯,光澤美麗。自古以來作為木雕行業的上等材料,多用於仿古木雕和傢具木雕,不易蟲蛀。
9、柏木: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色淡黃至久變深黃褐。材質細密堅實,紋理直但略顯粗脆,適合雕刻比較大型粗獷的作品。
10、椴木:產於我國北部地區,與銀杏木相似,色微黃呈白(又稱白木),材質輕軟細密,紋理通直均勻,有絹絲光澤,極易雕刻。有不變形不開裂之特點,但不耐磨磕。適合精雕細刻,多用於各類浮雕壁飾和普通工藝品。
11、黃楊木:名貴木材,產於我國南方,屬黃色硬木,有象牙效果。材質堅韌細密,紋理細致均勻,雕刻後經高度拋光上臘極其美觀,最適合做精雕細刻的小型圓雕人物。
12、樺木:產於我國北方地區,黃白略褐,紋理純細均勻,有優美之斑點。材質堅硬細密光亮,略重易開裂,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13、色木:材性與樺木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木紋較明顯有奇異的立體感,經過染色可以代替紅木,適合雕刻小型作品及實用工藝品。
14、楸木:產於我國東北地區,色灰白,有淡褐呈灰綠褐或淡紅褐,木材重量及硬度適中,結構略粗,較疏鬆。紋理呈波紋形,經過染色可代替楠木效果,不易變形翹裂,特別適合做大型浮雕,或簡潔概括的圓雕作品。
15、黃波羅:材質特點稍遜於楸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木紋美觀細膩光亮,初時色鮮黃。
16、山白楊:產於我國江南地區,生長量少,紋理細密。木質中軟、百年成材。多用於製作屏風屏掛等工藝雕刻品。
17、水曲柳:與花曲柳相似,產於我國東北地區,材質堅硬,紋理通直、木紋美觀。徑切面呈美麗的平行條狀花紋,半弦向切面呈明顯多變的帶狀花環。因木材易翹裂變形,僅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或較大抽象性圓雕作 品,以特殊的木紋趣味見長(圖右:水曲柳)。
18、柳安木:產於東南亞地區。分白柳安和紅柳安。白柳安結構粗、紋理鈄、易於乾燥和加工;紅柳安結構紋理同上,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與加工較難,二種均適合雕刻簡潔抽象的作品。
19、松木:產於我國東北,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灣地區。松木分落葉松、紅松、馬尾松。紅松為黃褐色微顯肉紅;馬尾松深黃褐色略微紅;落葉松色黃白略微褐。松木因年輪分界明顯,樹脂道多,而顯得木紋粗放美麗,有強烈的裝飾趣味,但不易加工,只適合雕刻簡潔概括,抽象性作品。著色方面可以發揮樹脂條紋作特別處理,如對比色,以加強其木紋的裝飾性。
20、銀杏木:又稱白果木,也是製作木雕的上乘材料,產於我國大江南北。木材呈淺黃色,質地紋理輕軟細密,有黃楊木外觀,不易變形,久時色愈深,適合做浮雕與概括性圓雕。但因其有葯用價值,屬國家保護植物,當前用於雕刻材料極少。
本回答由健康生活分類達人 盧紅雙推薦
⑨ 做木雕刻用些什麼工具
工具:刀(雕刻刀)、鑿子、圓鑿、錐子(圓錐)、扁斧和敲錘
相關介紹:
1.刀(雕刻刀):
基本分為二大類。一類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稱「砍大荒」、「毛坯刀」,一類是「鑽條形」的修光刀,主要用於掘細坯和修光。
2.鑿子:
雕刻師用鑿子雕鑿石頭、木頭、金屬或其他材料,而版畫家用鑿子製作木刻印版。
3.圓鑿:
是指一種做成曲形的有鋒利刀刃的鑿子,用於木材雕刻。
4.錐子:
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一個圓錐,是最常用的,二是一個類似圓錐但磨出了四條棱的,主要用來鑽孔,也可以在金屬上畫線用。
5.斧子:
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
6.敲錘:
木雕敲錘的形狀以扁、平、寬、方為好。敲錘分木製與鐵制二種,木製敲錘一般採用木質比重大的硬木,如紅木、黃楊、檀木、櫸木及果樹木料等。
(9)雕刻木頭用什麼鋼擴展閱讀
傳統雕刻即以手工的方式運用刀、斧等工具在木材、石材等基料上進行藝術創作。現代雕刻根據工具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化學蝕刻、電蝕刻、手工雕刻、激光雕刻、標記雕刻、機械雕刻、輥模雕刻等。
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在木雕的工藝製作過程中,雕刻刀及其輔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看一個人的手藝如何,只須觀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曉,而工具的保養修飾,也能證明勞動者素質的高低。
在木雕創作中,工具齊備,會磨會用,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使行刀運鑿洗煉灑脫,清晰流暢,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