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雕刻衣紋
㈠ 雕塑人物的衣紋怎麼處理最佳
衣紋有一個規律,受力的影響,衣紋的方向也就是力的方向,或是力的合成方向。
兩個點回之間的拉力答會使衣紋走勢兩端分別在兩個受力點,由於重力的合力,中間向下墜一點,受力越松向下墜得越多,兩個點形成的衣紋一般都在關節;如果只有一個點掛住,那就是豎直向下,受到的是扭力那就是扭曲的衣紋;身體的彎曲導致的衣紋都是彎曲內部受擠壓而密集的皺紋,外圍則是放鬆的輻射出去。。。
知道了規律,以不變應萬變。
做衣紋的時候盡量避免太規則,比如相鄰的衣紋不要太平行,也不要成直角,彎曲關節處一般都是輻射,衣紋要經常出現一條分成兩條、兩條合並成一條的狀態,松馳的位置衣紋深,緊綳的位置衣紋淺,衣紋不能與人體結構矛盾。。。等等。
記住衣紋是千變萬化的,記住規律,在規律中尋找變化。
㈡ 如何自學石頭雕刻
尋找所在城市有做雕刻的,可先觀察,後有針對性學習白描,有了白描做基礎,還要多買些南方壽山石雕刻及十二生肖,觀音羅漢等雕刻書籍,還要看動物和人體肌肉骨骼的書籍。
可先買些生肖樣品用泥捏個大型,試著用泥巴練,一般泥巴是多用加法,雕刻用減法,捏得差不多了再刻,也省料,最好能找個老師,本人學過雕刻,建議你要吃苦耐勞,堅持不懈。
(2)如何雕刻衣紋擴展閱讀:
石材雕刻必需的七樣基本工具有:
1、雕塑刀。為泥塑工具,用於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
雕塑刀分為3種:
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發藍防銹)、不銹鋼、黃銅等製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
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骨、象牙、牛角、塑料等材料製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斜三角形等;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小腳形、球形、條形等。
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
2、石雕鑿。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
3、石雕錘。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於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4、木雕刀。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4種,按頸狀分有曲頸、直頸兩種,每一類又各有大、中、小3號。
5、弓把。為雕塑用卡鉗。可測量距離,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
6、比例弓把。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
7、點型儀。為三坐標定位儀,用於復制石雕。在石膏像上找出3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准並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准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
㈢ 石室石棺和墓誌雕刻是怎樣的
在東漢時代盛行的墓祠石室,到南北朝時期,仍偶有一見,即較為著名的北魏寧懋墓石室。一般的漢代墓祠是建置在墓旁地面上的石建築物,而寧懋墓祠是埋在墓內體積較小的石室(高1.38米、長2米)。石室於1931年在洛陽出土,通室石壁內外,遍刻人物故事,有的是陰線減地法刻畫,因藝術價值很高,所以立即引起古董商人的垂涎,出土不及半年,即盜運上海,賣給美國,現藏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石室的形制和所刻人物內容,多為前代孝子的故事和護衛車馬等。其雕刻形式有的是運用很薄的陰刻減地法,與山東沂南摹室的刻法很相類似,因此,沂南墓室浮雕,被人斷定為東漢以後的製作。
由於寧懋石室的線刻,在表現形式和體裁上都與洛陽同地區出土的佛座線刻相似,因此,將留待下一節佛教裝飾雕刻中作為對比的資料來論述。至於這一時代其他的墓內雕刻物,還有北朝多見的石棺上的雕飾。中國古代在石棺上施以雕飾,最早出現在東漢時代,著名的如四川蘆山出土的王暉石棺,棺的左右側浮雕青龍白虎,前雕朱雀,後雕玄武。南北朝石棺,仍多沿襲漢代,如河南出土的北魏石棺(現藏開封博物館),兩側用線刻減地的平雕法,所雕內容仍是青龍白虎,只是在龍虎前後各雕有四個守護神,其中之一騎在龍虎身上作飛舞疾進的姿態,整體刻線流利,衣紋飛動,使人聯想到東晉畫家顧愷之「堅勁連綿、循環超忽,格調移易,風趨電疾」的線畫人物造型。在龍虎人物周圍,更襯以雲彩花草,構成一幅繁復緊密的圖景,一般所稱道的「龍飛鳳舞」的神仙境界,不難從這石棺裝飾刻畫上體現出來。棺的前後所雕朱雀,玄武,也有仙人飛舞其間,這樣就把整個石棺都雕為羽化而登仙的仙境了。又陝西出土的全用陰線刻的北周石棺,所刻題材,也是青龍白虎,但手法更為簡練生動,整個內容是用龍虎驅逐鬼魔以保衛死者安全。還在石棺蓋上刻有伏羲女媧手舉日月以表現天象的月亮一邊,刻了一隻極其寫實的並且在頸項上系著一條綬帶的兔子,賓士在雲彩中。這種題材的穿插,顯然是與石棺蓋上所刻伏羲女媧手中所擎的日月有著連帶關系的。
北朝墓葬中的墓誌石刻,在河南洛陽北邙山一帶曾大量出土,志蓋(與墓誌同樣大小的蓋石)上除有當時字體崢嶸、筆姿別致的題名外,在志蓋和志側上,還多刻有線刻和陽線減地的裝飾花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其內容多為「四神」以及與之相關連的雲彩山樹等,也有以兇猛力士和人騎龍鳳為飾的。如洛陽出土的北魏爾朱襲墓誌及蓋石上的圖案,可稱為北魏墓誌裝飾雕刻中的代表作,志蓋中心篆書「魏故儀同三司爾朱君墓誌」題字,字體規則一如現代的美術字。在志身四側面,分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配以流暢的行雲,裝飾性既強烈,意境更悠遠,令人感到虎嘯,龍吟、鳳鳴高崗,一片幽美的樂聲演奏氣氛。
從以上列舉的石棺和墓誌的例子,可以看出北朝製作,多承襲了東漢墓室擘雕的手法,即線刻減地的薄肉雕的合用或單用。到北朝後期,可能由於正式浮雕形式的出現以及繪畫藝術發展的影響,因而減地法漸少應用,多數演變為單純的陰線刻劃,如上述北周石棺即全為線刻。這種演變,到後來的隋唐時代,特別到盛唐時代,就完全成為與繪畫同一形式的「線刻畫」了。
㈣ 石頭雕刻需要哪些步驟
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
1、相石是根據壽山石的形狀、石質,色彩來設計構圖的,是一項繁復、艱難的過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雜質、裂格等瑕疵時,那就是難上加難了,因為除色彩的搭配利用外,還要懂得如何化解瑕疵。
2、打坯要用上十幾種大小形狀不一的卡鑿,因此傳統雕刻藝人有一個屬於雕刻功夫外的功夫——磨刀。磨刀在雕刻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若是刀不鋒利,就打不出或打不好准確的切面。
3、鑿坯是繼打坯之後的雕刻動作,它用的是手鑿,旨在將打坯後的粗坯鑿實。手鑿一頭是木製的手把,另一頭就是刀口。鑿坯如果說打坯是勾畫作品的輪廓的話,那麼鑿坯就是將這一輪廓描實,使原本的平面有了凹凸變化。
4、修光是雕刻的最後過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畫出景物的氣質和精神。
5、磨光分粗磨」、「細磨」和「揩光」3道程序。揩光經過細磨後的石雕,用清水漂洗,清除殘留的石粉及雜質。干後, 取一塊桐油瓦灰磚沾白茶油和羊肝石粉,細磋石雕的各個部分,使其表面光澤如鏡。
(4)如何雕刻衣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
2、微雕施工面積極小,沒有相當高的書法功底和熟練運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難以完成的,且刻作時,要屏息靜氣,神思集中,一絲不苟.
㈤ 自己學雕刻怎麼學
需要先買工具哈。
雕塑的基本工具有:①雕塑刀。為泥塑工具,用於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又分為3種: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發藍防銹)、不銹鋼、黃銅等製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骨、象牙、牛角、塑料等材料製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斜三角形等;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小腳形、球形、條形等。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②石雕鑿。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③石雕錘。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於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④木雕刀。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4種,按頸狀分有曲頸、直頸兩種,每一類又各有大、中、小3號。⑤弓把。為雕塑用卡鉗。可測量距離,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⑥比例弓把。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⑦點型儀。為三坐標定位儀,用於復制石雕與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3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准並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准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把點型儀挪到石塊或木料上,鋼針對准相應的基準點,指針能把石膏像上的點標於石頭或木塊上,就能准確地復製成石雕和木雕。
㈥ 兩河流域的雕刻藝術是怎樣的
兩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起源於蘇美爾,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產生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雕像作品。各種形狀的蘇美爾雕刻,無論是圓雕還是浮雕,都具有宗教特點,並在神廟內各具不同的宗教職能。在瓦爾卡遺址發現的公元前3000年的烏魯克的埃安納塔廟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高90厘米,上面有三行精美的人物雕刻。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蘇美爾人都供奉她,是最受歡迎的女神,雕像上一個裸體的祭司正向她獻上一籃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廟和一些動物的身上。第二行是裸體的祭司們拿著祭品。第三行是動物和植物,代表了她的兩個「領域」。
阿卡德王國的建立帶來了藝術上的飛躍,豐富了蘇美爾人稚朴的造型語言,出現了短暫的「蘇美爾文化的復興」。在尼尼微出土的銅制雕塑頭像,可以作為這一方面的範例,這個頭像被認為是阿卡德王朝奠基者薩爾貢一世的頭像。塑像面部塑造簡練而逼真,須發的裝飾手法獨特而有力,在蘇美爾石雕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
巴比倫時期遺留下來的雕塑很少。在馬里發現的「手持流出液體的石瓶」的女神像,從風格上看,基本是傳統的處理方法:女神手持石瓶,瓶中流出象徵豐收的液體,水紋和衣紋融為一體。在蘇撒山區發現的一尊黑色花岡岩雕鑿的帝王頭像,與漢謨拉比法典碑上的帝王形象十分相似:頭戴寶冠,長石雕局部的精彩展現。髯編織成規則的紋樣,眉毛和眼眶的造型保持著蘇美爾—阿卡德時期的古老傳統,兩眉相連,形成呆板的半圓形。這個頭像被假定為漢謨拉比的肖像。還有一個臉和手都鍍了金的青銅小雕像,它表現了一個態度虔誠、神態動人的供養人形象。
獅頭鷹和雙鹿。中間這個古怪的神獸竟象徵什麼,至今無人知曉。修復後的伊什塔爾門。兩側整齊排列著各種動物的浮雕。浮雕藝術幾乎同巴比倫一樣古老,在各城神廟里,都發現了某種題材的浮雕。浮雕鐫刻在正方形的石灰石板上,從石板中部都有空隙這一點來揣測,石板製成後是用來固定在某一地方或掛在神廟內宗教禮器上的。這些石板上鐫刻的題材主要是頌揚石刻的主人為神祗大興土木的業績和為此舉行的慶典,或是記錄軍隊挺進、戰勝鄰邦的史實。
具有「鷲碑」稱號的安那吐姆石柱,是阿卡德浮雕中的傑出典範。這件紀念碑是用來歌頌拉伽什城邦統治者安那吐姆擊敗毗鄰城邦烏瑪所取得的勝利。這塊石碑也是一塊邊界界石,上面刻著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契約。從石碑的上層的畫面上,可清楚地看到安那吐姆王正率領軍隊去戰斗,後面跟著一排方形列隊的士兵。士兵頭戴戰盔,手持長矛,身上用大塊盾牌連成牆以作掩護。下一層畫面是國王站在戰車上,正投擲長矛,指揮士兵與敵奮戰。石碑的背面描繪的場面是把勝利象徵性地歸於戰神恩利爾之子寧吉爾蘇,他把俘虜集中在一個網中,用獅首鷹伊姆杜古德的形象看守著。在石碑的一個斷片上,刻畫了飛翔著的兀鷹帶著敵方士兵的被砍下來的頭顱。石碑上的題字揭示出畫面的內容,它敘述了拉伽什軍隊的勝利,並且宣布,被打敗的烏瑪居民必須向拉伽什的神獻納貢品。這件浮雕反映出蘇美爾人紀念性浮雕的基本原則,刀法圓潤有力,開始突破蘇美爾時期的宗教神秘色彩,注重世俗化的寫實主義。
亞述王宮內的椴木浮雕由於各種原因,保存下來的古巴比倫浮雕藝術作品,為數極少。從這些藝術作品看,巴比倫人並沒有創造出新的東西,他們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蘇美爾—阿卡德人的傳統。《漢謨拉比法典》也可看作是一篇浮雕藝術作品,它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體高2米多,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了漢謨拉比王肅立在太陽神沙瑪什面前接受法典。太陽神的威嚴與國王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場面充滿了宗教的虔誠和嚴肅。這時期還有另外一種赤陶浮雕。其中最完好的一件是繪有裸體女神莉麗思以及支撐她的獅子和貓頭鷹的鑲板。
到亞述時期,浮雕藝術漸趨完善,代表了美索不達米亞藝術的最高成就。亞述時期的浮雕相當發達,但圓雕很少發現。最著名的雕塑品要算霍爾薩巴德宮殿門口的「人頭有翼獅身之守護神像」。這個怪物人頭,獅身,蹄如公牛,頭戴雙層寶冠,留有整理過的長髯。雕塑家為了把怪物表現成在同一時間里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別出心裁地給這個怪物雕了五條腿。這樣一來,從正面看,它是站著的;而從側面來看,它卻是走動的。整個雕像給人以威風凜凜的感覺,不愧是霍爾薩巴德宮殿的守護神。守護亞述宮殿的巨型人頭獅烏爾軍旗局部亞述藝術最出名的是宮廷浮雕。它常常具有一種真正的美,表現了亞述人所取得的最偉大的獨創的成就。亞述雕刻較少宗教色彩,其主題通常是國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作品大部分表現國王在閱兵、在休息、在接受貢品、在率軍打仗、在打獵散心等,但幾乎從未見到在履行祭司職能。妖怪、半神和英雄也有刻畫,神卻明顯沒有(除岩雕上外)或減少為符號了,如插在祭壇上的一桿矛或天空中的一個帶翅圓盤。一般看來,亞述雕刻家似乎是歷史上最早進行「人化」藝術嘗試的一批人之一,他們要去掉藝術身上從史前繼承下來的巫術或宗教含義。亞述浮雕用極為寫實的手法表現了戰爭、狩獵等驚心動魄的緊張場面,充滿著激烈的緊張的氣氛。
一枚印章和它留下的印痕《亞述帝國戰爭》浮雕,表現的是國王亞述巴尼拔率領士兵攻打一個城堡的場面:沙場上戰車急馳,橫屍遍野,一片悲壯景象。亞述巴尼拔王身先士卒,站在戰車上,正向敵軍射箭,士兵們兇猛地沖向敵陣。城堡中的敵軍還在抵抗,正用密集的弓箭射向亞述軍隊。國王身旁一匹駕車的轅馬已經受傷倒下,但國王仍鎮定自若地指揮作戰。整幅浮雕採用散點透視手法,構圖宏闊,各種道具、衣飾和建築物都刻畫得十分精細。浮雕上還刻有文字,記載著這場戰爭的歷史背景。
㈦ 雕刻人物的衣紋,點樣才能夠雕刻到舒服,自然呢
自己穿個類似的衣服照相參考,如果是古裝就直接披上被子照相參考。多看多畫多雕刻,就能舒服自然。功多藝熟。不得半點取巧的。
㈧ 哥特式雕刻的風格是怎樣的
法國的夏爾特爾教堂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教堂的西邊大門建於1145年,回它代表了哥特式雕答刻最早最完整的風格。西大門入口處的3個大門並排,他們被兩側排列著的門像柱圖聯系在一起。這些像柱是具有建築結構作用的裝飾雕刻。在羅馬式的大門側柱上也有過這一類拉長的人像雕刻,但它們是被設計成為建築物上的浮雕,而夏爾特爾教堂側柱上的人物則被處理成為獨立的雕像,並顯示出脫離建築而獨立的傾向,人物形象不是緊貼柱子的僵硬模式,而是左右顧盼形象生動的高浮雕。這些雕像為了要與建築的垂直線條取得統一,因而對人體的處理顯得過於纖長,但這些雕像的衣紋處理精緻優雅,每個雕塑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表現,他們彷彿都在深思內省,富於神聖感。這些雕像的身體雖然還有些僵直,但已開始向較為自然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革命式的發展,它標志著希臘羅馬古典時期以來三度空間中的立體雕塑傳統的逐漸恢復。
㈨ 自己想學小件的木雕需要什麼工具
1、圓弧刀:最好用、最常用、最重要的刀,我買了一整套,基本上最常用的就是各種大小的圓弧刀。
所以,初學必備,建議從大到小來一套,推薦:刀口寬2cm、1cm、0.5cm,淺弧度的,0.5cm以下就不建議買了,手工打造的刀微小尺寸的基本都不能用。
2、平口刀:買一把1CM左右的就夠了,挖個直角什麼用用,基本上在功能上都被圓弧刀替代了,平口刀的切削實際沒有圓弧刀省勁好用,刀口平滑。
3、電動刀,如果你雕刻硬木,比如酸枝木、紅木、紫檀反正之類的,那真是硬,那你的手磨破了皮,也刻不了多少,因為真的硬。最有效率的就要上電動刻刀。
二,輔助工具
主要是敲錘、木銼、斧子、鋸子,斧子。
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時不宜用力過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應與垂直的木紋保持在45度左右,否則,木料會開裂。木銼的用途主要是在圓雕的細坯階段,可代替平刀將刀痕鑿跡銼磨平整以便修光。
又可代替圓刀或斜刀作鏤空處理。木銼的作用還在於能大面積迅速地調整造型結構,並能與雕刻刀結合使用,將人物衣紋的輾轉翻折處理得生動流暢,虛實有致。木雕敲錘的形狀以扁、平、寬、方為好。錘面尺度可掌握在7×5.5×2.5厘米左右。
太窄或太厚,都會影響錘子著落點的准確與力的均勻。敲錘分木製與鐵制二種,木製敲錘一般採用木質比重大的硬木,如紅木、黃楊、檀木、櫸木及果樹木料等,其規格可掌握在長27厘米,寬55厘米,厚45厘米左右;握柄部位呈圓形略扁一些,大小以握在手中適宜為准。
木雕的輔助工具還包括小型電動木工拋光機和電動手槍鑽。拋光機的用途僅在於作品完成後的表面處理,可以代替手工作大面積的磨光,比較省時省力,但只限於大中型的體積較為平展的作品使用,手槍鑽主要用手鏤空打洞,做大型雕刻時,可用它打點切輪廓。
三,操作設備
主要是指帶交叉拉條的特別穩定堅固的工作台和木鉗台,上面可安置台鉗和G字夾。台鉗用於鑿圓雕,鉗口必須配備軟木以防止雕刻木料及工具被夾損。G字夾用於鑿浮雕粗坯用。初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設置一些經濟簡便的工作台,如坯坯凳等。大件作品可放在地上或站著或蹲著靈活操作。
(9)如何雕刻衣紋擴展閱讀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採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
2008年6月7日,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
網路-木雕
㈩ 如何用雕刻機製作浮雕,方法有哪些
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
浮雕的製作方法,在這里僅介紹低淺浮雕與裝飾性的鏤空雕。
低淺浮雕的視覺范圍一般是在室內能近距離觀看的,通常運用於室內建築裝飾和小型壁飾,其主要方 法是利用光影以立位、起伏、刻線等處理手法進行較大幅度的比例壓縮,並把所有層次關系都保持在同一高點的平面上,充分體現空間層次感。
所謂層次就是物體相 互間的前後關系。關系在前的用立面表示,關系在後的用斜面表示,立面在上,斜面在下,從而產生納光納陰的立體效果,這是一般的浮雕處理手法。
裝飾性的鏤空 浮雕則是在此基礎上運用剪紙剪影效果,使造型的輪廓線條更加明確,同時還要考慮構圖的虛實關系、構圖與材料的結構關系。在製作之前,要畫白描線稿,浮雕的效果可在泥稿上多加推敲,或用素描、色彩畫出浮雕的效果圖。
製作步驟一:鑿坯。
如果是鏤空或異形浮雕,可用鋼絲鋸(搜弓)將輪廓與鏤空處鋸 出。然後用大三角刀在畫好的白描線上全部刻一遍,以切斷木材表面絲縷,再用大反口圓鑿和大平鑿交替使用鑿坯出大形。
一般先用作大體分層分面、後做局部細節 處理。首先依據自上而下不同層次,由淺入深地打出與畫面景物相應深度的輪廓線,接著刻出「空地」,也就是畫面空隙的地方,如天空、地面。讓所雕部分浮現出來。
在浮出部分,根據景物的前後、遠近交錯參差的關系,打出相應高低、厚薄、深淺的大層次。最後進入「分大面」的階段。分大面時,先打出物體的基本大形, 再准確分出圖像大體的比例結構。最後分層,分細節,對人物的五官衣紋、花卉的葉瓣、鳥類的羽毛、山石的安排,逐項處理好起伏、轉折、質感、肌理等變化,再 刻畫出物象的特徵和基本精神(如人物的表情)。
製作步驟二:修光。先用鋒利的平刀切好修好浮雕的邊框或外輪廓線,再用反口圓刀或彎桿刀剔好 「底地」,然後分別情況,從上層到底層或從底層到上層有順序的修光。
由於浮雕面積較大,層次多且內容豐富,假如東一刀西一刀,很不容易見效果,必須採取集 中精力,各個擊破的方法,修一處,清一處,直至最後完成。
有些浮雕經修光後再用三角刀刻線,加工人物的發鬢,胡須,服裝的衣紋,動物、鳥類的羽毛,山石的 線紋,流水的波紋,花草的莖葉等。
地腳光潔,線腳平整,刀腳流暢,圖案潔凈,無絲縷掛牽,無邊角脫落,是對修光的最起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