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怎麼雕刻在民國小鎮
A. 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記不太清了,大概是民國的時候,有一個大院子,每年都會選美人住進去。外人開
《玲瓏女》是一部由張軍釗執導,高鋒編劇,袁立、鄭曉寧、虞夢、商蓉主演的民國愛情劇。根據高鋒同名小說改編。
該劇講述的是發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江南水鄉某小鎮挑選「扇面美人」的凄婉動人的故事。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中國江南地區一個制扇名鎮。鎮里出產的團扇扇面上的美人,都是依照真人的容貌繪成。小鎮每隔三年便要進行一次美人「照影會」,選出新的美女。有意思的是評選美女的方式並不是靠人,而是靠魚唇,有幸當選為扇面美人的女子均必須有「沉魚」之貌。
故事起始的這一年,現任美人一位得了肺癆、一位跳河,還有一位也有許多流言。按照族規,鎮里要補選扇面美人。鎮長白立齋為了完成十幾年前因為選美而被自己誤殺的妻子的遺願,命女兒杭州女子師范學校學生白鳳衣回玲瓏鎮參加選美。新喪雙親的孤女劉玉指,為了出人頭地,不顧男友畫師袁小照的勸阻,執意要成為扇面美人。留學國外歸來的秋氏族長秋蓮蓬之侄秋洗月,攜法國籍妻子柳詩回到玲瓏鎮,正好遇上玲瓏鎮的選美會。漂亮、洋氣的柳詩因為好奇也參與到選美之中,結果與白鳳衣、劉玉指一起入選。
按族規祖制,中選的美人不能再有兒女私情,倘若違反,即被打入「無影小樓」,終生與世隔絕。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秋洗月為了拯救妻子與眾位扇面美人,聯合大扇商魏錦人,與傳統勢力展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斗爭。在秋洗月與白鳳衣等人的努力下,終於打破了封建家族的禁錮,並揭穿了大奸似忠的魏錦人的陰謀
B. 南京神秘的地方,還生活在民國時期,到底指的是哪個地方
南京玄武區中山東路南京博物館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館藏,因為這個地方不缺門票,憑身份證就可以進入,規模很大,佔地200畝左右,有著很多珍貴的藏品,但是說最吸引人的還是地下的那座民國小鎮,被稱為民國館。
南京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比如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南京博物館都是很出名的,南京這座城市是有著非常深的歷史文化的積累的,雖然說首都定在這個地方的朝代似乎都沒有特別長壽的,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古都歷史文化的積累,是有文化上的積累,還是有的和新興的現代化城市不太一樣。
C. 尋找一個電視劇,記得小時候看過的 是民國時候的事情,劇情有 是記錄一個小孩子 雕刻的故事
我也在問,那個電視劇的名字?那個小木匠好像是姓盧,後來他手藝比他師父還厲害。
D. 容縣民國小鎮怎麼樣啊啊啊啊
還可以,晚上去的話體驗會好些。
E. 杭州在民國時有小鎮嗎
在杭州民國的時候的話,它是有一些小鎮存在的,所有很多的。
F. 容縣民國小鎮
小鎮上不現實吧,因為女方條件很好,唔。。。。。可以考慮相遇是女方去男方所內在的小鎮度假?之後兩容人認識,甚至可以考慮讓男方開頭作為為女方服務的服務人員。因為是短篇,所以我覺得設定什麼的其實可以比較簡略,因為是英文的話可以考慮在名字和一些細節方面,比如小鎮的名字,人名,人們的生活方式,談話方法啊之類的,女方可以是商人的女兒或者寫古風的貴族,男方就是低賤的平民。如果是寫比較現代可以依據背景許可安排男方的才能,女方肯定是漂亮又有才,我覺得古風設定比較好,因為階級問題男方的才能無法施展,現代的話努力就可以了。唔。。。其實背景設定具體的還是要自己來,因為關繫到你的文風問題,我提個大概思路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G. 民國時期有機器木雕嗎
林元水(1876~1937年),閩縣後嶼鄉人。幼隨堂兄林元珠學習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古獸,尤擅雕刻飛鰲印鈕。刻人物須發、海浪波濤,喜用尖刀開絲,接連不斷,精巧絕妙,頗稱「絕技」。
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人。早年師從陳可應,後停刀學習國畫,致力古代石刻、畫磚銘文等研究。他以刀代筆,融畫理於雕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開創當代薄意藝術之先河。作品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布局雅緻、景物生動;其薄意墨拓,舒展大氣,渾如一體,妙似韻味無窮的國畫,令人贊嘆不已。林清卿的「薄意」風格對當代壽山石雕刻工藝很有影響。被譽為「西門清」。福州的高官富商請他到家中雕刻印章者甚多。龔綸在《壽山石譜》中贊他:「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尚鈞)二家,別開生面者」。
林文寶(1883~1944年),小名牛姆,侯官縣西門半街人,師從西門派創始人潘玉進,專攻獸鈕雕刻,造型古樸、風格超逸,名重一時,被譽為「鈕工一巨擘」。他的作品對後代影響較大。林文寶雕鈕,題材廣泛,精於古獸、博古,凡魚蟲走獸皆可入鈕。陳子奮《頤諼樓印話》評他:「獅、虎、魚、龍,絕肖古刻,博古彷彿於鍾鼎彝器之紋。尤以印頂尖、圓、斜、扁之不同,依勢肖形,俱能契古。」他身懷絕技,晚年卻貧病交加,慘死於街頭。
林友清(1894~1970年),原名友琛、友深,號渭承,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珠學藝,得其真傳。擅長鈕雕及人物圓雕,亦喜作薄意、浮雕。其作品古意濃郁,雅淡靈巧,與林清卿齊名,被號為「東門清」。1955年,參加後嶼壽山石刻生產小組,翌年,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作品多次被選送出國展覽。他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作品《和平之友》、《西山跨虎》、《牛郎織女》等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他的雕刻要訣是:「相度石勢,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變為上」。在實踐與理論上均有建樹。
林友竹(1904~1952年),乳名「竹竹」,福州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水學習壽山石雕,後拜鄭仁蛟為師,專攻圓雕,作品以仙、佛、仕女為佳。代表作有《紅樓夢》、《走單騎》、《太白醉酒》。能依石造型,用刀簡練,巧用俏色,以善於「量材取巧」聞名於世。他性情豪爽,多交藝友,廣收門徒。除傳藝於長子林炳生外,還收有郭功森、郭懋介、林發述等高徒。
這些是民國時期的雕刻家!
這么多雕刻家當然有木雕!!
H. 中國清朝至民國著名微雕刻家有哪些
如下:林元水(1876~1937年),閩縣後嶼鄉人。幼隨堂兄林元珠學習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古獸,尤擅雕刻飛鰲印鈕。刻人物須發、海浪波濤,喜用尖刀開絲,接連不斷,精巧絕妙,頗稱「絕技」。
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人。早年師從陳可應,後停刀學習國畫,致力古代石刻、畫磚銘文等研究。他以刀代筆,融畫理於雕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開創當代薄意藝術之先河。作品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布局雅緻、景物生動;其薄意墨拓,舒展大氣,渾如一體,妙似韻味無窮的國畫,令人贊嘆不已。林清卿的「薄意」風格對當代壽山石雕刻工藝很有影響。被譽為「西門清」。福州的高官富商請他到家中雕刻印章者甚多。龔綸在《壽山石譜》中贊他:「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尚鈞)二家,別開生面者」。
林文寶(1883~1944年),小名牛姆,侯官縣西門半街人,師從西門派創始人潘玉進,專攻獸鈕雕刻,造型古樸、風格超逸,名重一時,被譽為「鈕工一巨擘」。他的作品對後代影響較大。林文寶雕鈕,題材廣泛,精於古獸、博古,凡魚蟲走獸皆可入鈕。陳子奮《頤諼樓印話》評他:「獅、虎、魚、龍,絕肖古刻,博古彷彿於鍾鼎彝器之紋。尤以印頂尖、圓、斜、扁之不同,依勢肖形,俱能契古。」他身懷絕技,晚年卻貧病交加,慘死於街頭。
林友清(1894~1970年),原名友琛、友深,號渭承,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珠學藝,得其真傳。擅長鈕雕及人物圓雕,亦喜作薄意、浮雕。其作品古意濃郁,雅淡靈巧,與林清卿齊名,被號為「東門清」。1955年,參加後嶼壽山石刻生產小組,翌年,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作品多次被選送出國展覽。他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作品《和平之友》、《西山跨虎》、《牛郎織女》等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他的雕刻要訣是:「相度石勢,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變為上」。在實踐與理論上均有建樹。
林友竹(1904~1952年),乳名「竹竹」,福州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水學習壽山石雕,後拜鄭仁蛟為師,專攻圓雕,作品以仙、佛、仕女為佳。代表作有《紅樓夢》、《走單騎》、《太白醉酒》。能依石造型,用刀簡練,巧用俏色,以善於「量材取巧」聞名於世。他性情豪爽,多交藝友,廣收門徒。除傳藝於長子林炳生外,還收有郭功森、郭懋介、林發述等高徒。
這些是民國時期的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