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雕是用什麼雕刻的
⑴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上的那些神秘圖案到底在訴說著什麼
良渚文化為什麼會出現在,昌南山區?這里出現的玉蟬玉豬龍和玉璧。還有玉玄機。骨笛,這里會不會是良渚的先祖。
⑵ 在古代是怎樣製造出通神通靈的良渚玉器
198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江餘杭良渚遺址西部的反山墓地發掘出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各類玉器1200餘件(組),次年,又在反山墓地東北方向約5公里處的瑤山墓地發現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700餘件(組)。這兩處墓地出土玉器的總量大大超出了過去發現的所有良渚文化玉器的總和。反山、瑤山墓地的發掘,把人們對良渚文化及其玉器的總體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就目前的資料顯示,良渚文化玉器已有30多個品種,主要器物有璧、琮、、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和鐲、管、珠、墜、柱形器、錐形器、帶鉤、環等。
玉璧是一種圓形薄餅狀、中部有一圓孔的器物。良渚文化玉璧幾乎都是素麵無紋,孔為對鑽,璧體較大,出土數量也較多。在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璧有的集中堆放在墓主人的腿腳部位,有的則平鋪在死者周圍或屍體之下,在製作上又呈現出明顯的精緻和粗劣的差異,同時還存在有琮無璧、有璧無琮的現象。據此,人們認為,玉璧在良渚文化時期除了作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禮玉外,還應有其他的功能,如代表某種財富的觀念或是貴重的饋贈禮品等。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十分精緻的應是玉琮。所有發掘到的良渚文化玉琮都有繁簡不一的雕刻紋飾,其主題是由獸面和神人組成的神人獸面像。琮的形狀大多是外方內圓,琮體上大下小,有的還分層分節。最短的玉琮只有一節,最長的則在10節以上。被譽為「玉琮王」的標本出自浙江反山12號墓,這件「琮王」為矮方柱體,中有圓孔,上下貫通,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琮體高8.8厘米,射徑17.1~17.6厘米,孔徑4.9厘米,在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制一神人獸面圖像,共8個,系首次發現。圖像主體為一神人,臉面呈倒梯形,圓眼重圈,鼻寬嘴扁,16枚牙齒由橫長線和豎短線勾出,頭上所戴,內層為帽,線刻8組細密的卷雲紋,外層為寬大的冠,刻22組以單線為莖、雙線為邊、短線為根的放射狀翎羽,臉面與冠帽均為微凸的淺浮雕。下部為肢體,上肢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蜷曲,四肢上為陰紋線刻的卷雲紋、弧線、橫豎短直線,神人的胸腹部以淺浮雕凸出威嚴的獸面紋。在琮的四角,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左右對稱,第1、3節為神人獸面像的簡化形象,第2、4節為神人獸面像胸腹間的「獸面紋」,惟省去了鼻和細密的紋飾,在兩側各增加一組鳥紋圖像。這件「琮王」所表現出的繁縟獨特的紋飾、構思絕妙的匠心、精湛超凡的工藝和寬闊碩大的形體均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也是全面認識良渚文化玉琮的珍貴例證。關於良渚文化玉琮的演進及其功能,學術界仍在不斷探索,有些學者認為,玉琮可能是與圖騰崇拜有關的某種物體的轉化物,玉琮內圓外方的造型象徵著天圓地方、天地合一,這種玉質禮器既是貫通天地的法器,又是某些權力的象徵。玉琮上的神人獸面圖像及其與鳥像的組合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崇拜的神徽,鳥、獸、人寓意天、地、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在原始宗教進化過程中對崇拜對象多神「兼並」的最終亦是最高形式。
在良渚玉器中玉冠形器的形狀很像神人獸面像上部的插羽披茅的冠。以素麵較多,只有少數在器身上刻有精美的神人獸面圖像。反山、瑤山出土的冠形器,多數位於死者頭部一側,附近常擺放串飾或與玉管貫連的玉璜,似非實用器。該器用途目前還未明確,有人認為具有求神的意義,是巫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器物。
三叉形器僅見於反山、瑤山墓地,器物上端有3個並列的枝杈,杈均有孔,可以上下貫通,常和一枚長玉管相接,與成組的錐形器相鄰或疊壓,有的器背有3個鑽有豎孔的方突或在兩側杈上各鑽橫穿。該器只反山和瑤山有出土,約半數琢有精緻的神人獸面圖像,有的正反面進行花紋雕刻,工藝十分精良。串飾是以管、珠、墜為主體的貫穿而成的裝飾品。玉管數量較多,每件串飾通常有10餘件或數十件,管截面呈圓形,同串中相鄰的玉管能對接並合。珠的數量較少,有的形似短管,有的僅兩端磨成圓形,有的呈球狀,有的一側平齊。墜的形狀與錐形器相近,但較短矮,剖面渾圓,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對。
在玉器中還有一些錐形器長短不一,短者幾厘米,長者近40厘米,形體有圓錐形、方柱形等。部分斷面方正如琮,並飾有簡化神人獸面圖像,其功能尚待研究。牌飾以平面圓形的較多,圓形牌飾的中心都有孔,形體較小,一側常有作穿系貫連用的一小孔。該器多素麵,少數外廓雕出三或四個順向或相向的龍首。出土位置在胸部,常與璜相伴,應是裝飾類器物。
品種繁多的玉器是怎樣造成的呢?良渚文化的琢玉工藝是人們長期以來十分關注和熱心研究的一個課題。在尚未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先民們能琢制出如此精美絕倫、異彩紛呈的玉器世界,確實是人世間的奇跡。
良渚文化玉器的生產過程大致分為選料、切割、研磨、勾畫、鑽孔、雕琢、拋光等幾道工序。
良渚文化玉器之所以工整、美觀,與研磨、拋光等工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玉料切割後,胎料表面必然出現深淺不一、凹凸不平的狀況。在雕琢之前,必須進行表面平整。工匠們可能採取磨製石器的方法,將胎料在平的砂石或在鋪有一層細沙一類物質的平台上反復研磨。這種處理方法雖然最終也會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跡,但經過研磨後留下的痕跡畢竟是淺細的,在此後的拋光過程中都會消失。玉器的拋光,使用的可能是獸皮和麻絲織物等,在這些物品上來回摩擦,玉器會產生光潔如鏡的效果。
鑽孔工藝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廣為運用。一些大孔徑的孔洞,是用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鑽成的,如琮、璧等玉器上的穿孔。一些直徑較小,有的只有1~2毫米甚至更小的穿孔,則是由石質工具加工的。
良渚文化時期,鏤空技術已經出現,從張陵山東山遺址的杖頭、反山的冠形器、瑤山的璜上看,製作時有的先鑽出單孔,有的是鑽出連孔,然後可能使用鎪弓子或鎪條一類工具再進行勾勒。當時的鏤空工藝雖然顯得比較粗糙,造型也較簡單,但這一工藝的出現卻是對玉器製作的一種突破,它為後世玉器鏤空雕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礎。
⑶ 良渚玉器鑒定的幾個小竅門
良渚玉器鑒定的幾個小竅門
曾面紋玉琮
中國人歷來喜歡玉器,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內蒙古查海興隆窪文化發現的一對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國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使用和製造玉器了。中間還有河姆渡文化、羅家角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都有玉器的發現,而且琢玉逐漸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中國人對於玉石的喜愛從來沒有中斷過。
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由於在浙江餘杭的良渚鎮發現,所以叫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玉器(仰韶文化則以豐富的陶器而著名),良渚玉器數量眾多,雕刻非常繁密細致,工整和諧。尤其在良渚玉器上的細細的陰刻線,其精細程度讓人難以想像是五千年前的人類所做。
良渚玉鉞
考古工作者比較系統地對良渚文化進行了考古發掘,因此良渚玉器的特點總結也比較系統全面。不存在太多的爭論(有很多人為了攪渾水,經常在在各種媒體病毒式地宣傳很多錯誤的鑒別口訣和知識,好令人上當。不光是在古董市場上,像醫學知識,尤其在中醫領域和癌症領域尤甚,在占卜風水領域也是,大量的杜撰的信息令人防不勝防)。
良渚玉曾文面紋鐲式琮
良渚玉器的特點分析:
一、種類: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飾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鐲三種單體玉器外,絕大多數是組合件,良渚玉器製作的技術比較成熟,造型規整對稱,厚薄均勻,線條端正,輪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體型較大(紅山玉器的體型較小),上面常見淺浮雕,刻線技藝幾乎空前絕後,是良渚玉器的最顯著的特點。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這是符合那個時代的邏輯的,主要用了浙江一帶產的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江蘇溧陽的梅嶺玉),質地不純,以青色為主,少部分是黃色的,土沁後呈乳白色。另外還有附近地區產的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石料。這種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鋼制刻刀的硬度要大,不能用這種刻刀雕刻。仿製品一般用岫岩玉仿製。
良渚玉鱉
五、一些文獻說良渚玉器使用了軟玉法雕刻。因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較高的玉料,在遠古時期沒有高碳的合金工具,無法使用金屬刻刀進行雕刻。在清代葉爾寬的《摹印傳燈卷》中記載了軟玉法:玉石堅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薺數枚與木通入水煮玉一晝夜,再用明礬三厘、蟾酥三厘塗刻處,炙干,再塗,葯盡為止;又法取蝦蟆肥者,煎膏塗之,則柔軟可刻。經過軟玉法處理的玉石,玉器表面的硬度會降低一到兩個摩氏硬度,就可以用金屬刻刀(錕鋙刀)雕刻,但是軟玉法使玉器軟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紋不深。在金庸寫的《神鵰俠侶》中王重陽和林朝英打賭,看誰能用手指在石碑上寫字,林朝英就用了軟玉的葯。
古墓派祖師林朝英
常見的雕刻方式有三種:直接式、全遮蓋式,半遮蓋式。直接式是直接把玉器全部用軟玉法處理,然後在上面雕刻。全遮蓋式是類似染布,整個玉器用不透水的材料保護起來,然後雕刻去除較軟的保護層,再用軟玉法處理玉器,將軟化的部分去除。半遮蓋式,就是用畫上的保護層保護不要雕刻的地方,要雕去的地方不保護,再進行軟玉處理,如同蠟染的技藝一樣。
關於軟玉法的存在問題:2000年吳京山先生用「氟化鈣和多種酸鹼溶劑調配的試劑」對玉料進行直接式、全遮蓋式、半遮蓋式軟玉法處理,仿製了良渚玉器的雕刻效果,並發表了《試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之謎》的文章。但是由於強酸試劑在古代得到的可能性比較小,並且受腐蝕的仿製品的性狀與實際良渚玉器的形狀有差別,吳京山的這篇文章也受到不少人的質疑。
其實上面說的是不對的,哈哈哈哈哈。良渚玉器的陰刻線是反復蹭刻做出來的,金屬的刻刀硬度不夠,但是有很多石質刀具的硬度比透閃石高啊,具體的方式下面我們會討論。但是就像我上面說這么多,有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人就會信以為真,這種說法一旦出現就會被反復引用,以至於現在在網上搜索的還會找到很多。這種信息的鋪墊實際為作偽來做准備的。
由於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相對較廣,我們沒有辦法進行完全的保護,從良渚文化被發現開始到現在,有很多盜掘現象,就有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私人藏家之手,甚至海外藏家,其中有很多精品玉器。但是市場上更多的良渚玉器是仿製品,因為藏家對於良渚玉器的追捧,造就了利潤可觀的市場,有利潤的地方就一定有仿製品,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餘杭瓶窯鎮就有眾多的仿製良渚玉器的作坊。大部分銷往香港和日本(所以日本假貨特多)
這個金閣就是個假古董,復製品,真的燒掉了
辨別這些良渚玉器的真偽,了解良渚文化,以及這些玉器的來歷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一、玉料:
上面我們講了,良渚玉器的玉料主要使用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一類是未沁色時是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後變成雞骨白的玉料(同一塊玉器上更好比較),這種玉料主要用於製作琮、鉞、三叉形飾物、冠狀飾物等。
另一類是未受沁色是暗綠色,受沁後變成五色斑駁的顏色,並且在玉石表面可以看到絹雲母狀交叉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主要被用來製作較大的玉璧,從良渚早期一直使用到晚期。到良渚晚期,這種暗綠色的玉料也被用來製作高節玉琮。但早期玉琮一般用第一種玉料製作,但是早期沒有這種高節玉琮。這是玉器儲量發生變化的規律和玉器形制由簡到繁的演變規律。
現在作偽的技術是提高了,但是玉料與以前不同了,這是一個大破綻。因為作偽必然是用便宜的東西和便宜的方式,去博取高價的東西。像那種花二十萬做十萬的假貨的事情他們是不會去做的。
岫岩玉料
作偽的比較便宜和易得的材料就是現在遼寧還在大量出產的岫岩玉。岫岩玉的硬度是4.8-5.5度,良渚玉器的硬度在6·6.5度,更硬一些,顏色和做工可以近似,但是硬度無法模仿。
其他玉料作偽也有用硬度和顏色相似的獨山玉、地方雜玉,1982年在江蘇溧陽地區發現的小梅嶺玉也被用來仿造。這些是新玉,成器後,還要進行染色和仿沁,這些工序的不同也成為我們進行判斷的依據。
獨山玉
二、沁色
良渚玉器多雞骨白,雞骨白是玉質受沁後失色的一種狀態,實際的顏色有黃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黃色等顏色,根據玉質本身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雞骨白的玉器的沁色深入肌骨,是不透明的,不能透光。由於玉石是多種礦物質的集合體,同一塊玉石的不同組成部分的鈣化程度也不會一致,雞骨白玉器表面會有一些較為穩定的物質沒有受沁,就會在玉器表面保留大小不一的晶點(小如芝麻,大如豆瓣),這種晶點通常是紅褐色的,用手電筒貼在玉器表面觀察,這些晶點是透光的。由於仿製雞骨白是用火燒或腐蝕的辦法,均勻變白,這種晶點是不容易造成的,幾乎在仿品上是看不到的。
用硬度較高的獨山玉仿製的雞骨白,由於硬度大,玉器表面是呈現雞骨白的樣子,但是未透入玉質,用強光照射,依然是透光的。
上面我們談到,良渚玉器中有一種暗綠色玉質,受沁後呈現五色斑駁的沁色,這種仿製較難,太容易露餡,少見仿品。
良渚雞骨白
三、寶光
良渚玉器,特別是在反山、瑤山、匯觀山、橫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會有一種薄薄的緻密的玻璃狀的光膜。使玉器呈現一種我們傳統所說的:寶光,這種寶光是強烈而柔和的光澤。這是仿製品用打磨拋光上蠟所無法體現的,仿製品的玻璃光往往看起來有些刺眼。獨山玉仿製良渚玉器一般不會拋光,因為獨山玉表面結構不均勻,一旦拋光,表面往往不平整。
十二層玉琮高40cm直徑8cm,體量就很大了,但是依然一個人可以拿動。
四、琢痕
良渚玉器的切割使用的方法是:線切割法、鋸切割法,也發現用砣切割痕跡,在玉石的表面會發現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跡。
良渚玉器的紋飾用燧石、石英、瑪瑙等石質的刀具加解玉砂與水反復琢磨而成,陰刻線條挺拔有力。鑽孔採用實心鑽、管鑽方法,中孔多由兩面對鑽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紋,偽品常常打磨光滑。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玉器表面的拋光面有粗細不均較順暢的細凹線。
用石質刀具加解玉砂的方式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石質刀具的硬度其實比玉料的硬度大不了太多,不能一次性畫出很長的線條,要現在玉料上畫出要雕刻的內容,再用石刀一點點沿著之前畫好的圖案蹭劃,這樣同一條線條的深淺也會不一樣。直線基本可以保持平滑,而曲線就比較容易偏離原來計劃的圖案,在轉角處就會出現跑位的痕跡。
用放大鏡觀察,良渚玉器上的陰線會呈斷斷續續的游絲狀,線條邊緣有崩齒痕,腐蝕而成的玉器不可能有崩齒痕。同一條線的粗細也有細微變化,變化的距離一般在4cm之內。仿製品一方面玉料硬度稍低,一方面為了快速大量製造仿品,造假者會用硬度更高的鑽石刀具(一隻割玻璃刀很容易獲得),刻出的線痕絕對不能模仿出真品的痕跡。雖然現在很多仿品也會刻意模仿彷彿蹭劃的刻線,但是由於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做出的東西認真比較,分出真偽並不難。
由於雕刻時使用的石質工具也會磨損,工具本身的刃部不會太尖銳,用放大鏡觀察,弦紋底部的痕跡是比較圓潤的,仿品用金剛石刻刀,刻紋底部是比較尖銳的。
五、形制
良渚玉器都是手工單件製作,每件都不一樣,不會成對出現。
因為《良渚文化玉器》圖錄大家都比較容易看到,仿製品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形制,只是在仿製的過程中,不注意細節。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仿製者往往會挑選有精美紋飾的琮、鐲三叉形飾等來仿製,而且為了增加其美觀度,會做很多畫蛇添足的做法。例如現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中,沒有淺浮雕和陰劃線相結合的神人獸面紋飾,仿製者問追求華麗,就湊在一起,反而是畫蛇添足。還有就是追求高大,以致璧、鉞、帶鉤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場上三節以上神人、獸面組合的柱狀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鉞、鐲、帶鉤、三叉形器、半圓形器和琮形管均為仿品,並產量大。
良渚玉琮
這件玉琮的尺寸是高5厘米,射徑7.1至7.4厘米,實際是很小的,可以托在手裡,太重的玉琮就失去實用性了。
⑷ 良渚古國的良渚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諸多神秘的色彩。
⑸ 良渚文化的玉器用什麼工具雕刻的為什麼要製作如此多的玉器
有的學者說是用水晶瑪瑙一類比良渚玉更硬的玉石,有的說恰恰相反,是用最柔軟的絲線反復打磨出來的。這時的玉器是用來與天神交流和祭祀用的
⑹ 什麼是良渚文化 玉器的特點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000年,它與東北紅山文化玉器並駕齊驅,是中國新內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
它的容特點是:
1,玉種多樣。有岫玉,蛇紋石玉,陽起石玉還有透閃石玉等質地。
2,工藝精湛。無論是雕琢工具還是製作工藝,都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
3,款式,紋飾繁多。品種的多樣性,代表著當時審美情趣和實際用途的廣泛。
⑺ 良渚文化玉編鍾是禮器還是實用器
玉為美石,習慣上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我國古玉用材主要是軟玉。30年代,由於對史前考古的局限,當時把出土的玉統統定為漢代;到了50年代,在長江下游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玉器,後來又陸續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紅山、良渚、龍山文化中都發現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學者對玉器的出現不得不重新認識。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型器、錐形器和斧鉞等,這些大都是非實用器;實用器有鐲、璜、串飾、帶鉤等。在大墓中常見鉞、琮、壁三種,有研究者認為這是軍權神權和財權的顯示。因為鉞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財富的象徵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玉器,這些足以說明,玉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需要說明的是:玉器的出現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現與發展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我們從仰韶文化的直系遠祖裴李崗文化中的一些精緻的石器:如橫斷面成橢圓形的石斧、扁長條弧刃鏟、舌形鏟或帶肩石鏟、和弧背鋸齒鐮可以看出;磨製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礫石。
下面我們不妨從良渚文化出土的情況探討一下關於玉器加工的各方面問題:
一 關於采礦: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玉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據此推斷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
二 玉器的設計、開眼: 玉璞運回玉作坊後,玉工必審材度勢進行設計,按其大小,形狀和玉色製作所需的玉料,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稱「開眼」、「開料」等。在沒有發現金屬工具的上古時代,古人是怎麼樣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較為普遍認可的方法有三種:
1、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見到拋物線形的線鋸痕跡,可能採用此法剖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人力、時間、勞動效率,只求通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種耗時、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會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試問五千年前的良渚社會肢有那麼多的人力供玉器製作消耗嗎?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發現,有明顯的同心圓旋紋以及中間較寬深而兩端稍細線的切割痕跡,專家們認為,這些應該是砣具加工的痕跡。至於砣輪的質地在沒有金屬的前提下,很可能為硬石質。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種方法。這是根據良渚玉器上出現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來推測的。
三玉器的鑽孔
良渚文化許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淺的,如玉琮、玉璧、玉錐形器等。在沒有金屬的工具的時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鑽孔呢?據現有考古資料分析,良渚文化時期鑽孔除用石鑽外,可能發明了圓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鑽的工藝,並有實芯鑽、管鑽等方法。實芯鑽孔較原始,難度也較大,一般只能施行於較薄的部位或較小的孔,鑽具可能近於今日的土製木工鑽。鑽桿目前尚未發現,但鑽頭出土較多。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遺址的石鑽頭、玉鑽頭、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的石鑽頭、寧波慈湖遺址出土的木鑽鑽頭。江蘇丹徒磨盤墩遺址出土石鑽頭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長片製成,有三角形鑽、葉形鑽、細腰扁身鑽、長身鑽和兩頭鑽等。管鑽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現,但良渚文化時期發展得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發現的多件管鑽遺下的玉芯可作證明。但有關管鑽工具的爭論較多。有的認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鑽,有的認為先鑽小孔而後擴大,有的懷疑當是金屬工具所為,也有的認為這種鑽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鋒利的小石刀片,鑽具整體與今日的套筒式鑽刀近似。另外,從許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鑽孔後留下的玉芯上還可以看出良渚先民當時對器物鑽孔時是在器物的兩面同時進行的,這樣可以減少玉器受力面的壓力,從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損破裂。良渚先民是何等的智慧啊!
四、玉器的打磨
「打磨』是將己割截好、鑽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良渚文化時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兩種:一是將玉料固定,用礪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將礪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礪石上打磨。這實際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時,也將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跡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於割截痕跡較深而保留下來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見不到前幾道工序的加工痕跡,這便是打磨的結果。
五、玉器雕琢
見過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像」的人,都會驚嘆於良渚玉工的雕琢技藝。兩手叉腰的神人騎坐在神獸之上的「神徽」,高不足3厘米,寬不及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胸和神獸的頭部與前肢都刻劃得十分生動逼真,線條纖細如發絲,通過放大鏡,甚至能看到在1毫米寬度內竟刻著四、五條細線,堪稱史前微雕傑作,令寓目者拍案叫絕。
人們不禁又要問,在沒有金屬工具的良渚時代,硬度達6—6.5度的玉器是如何雕刻的呢?這是任何一個稍加留心的觀眾都會提到的問題,學術界卻爭論至今,有人說除了傳統的細石器外別無它物能刻劃出那麼繁縟的圖案;有人則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紋飾是用鯊魚牙刻劃出來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鯊魚牙的出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聞廣先生研究的結果是良渚玉器大部分呈雞骨白和象牙白,是採用焚燒加熱的辦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後再進行加工的。上述種種說法卻遭到日本著名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林已奈夫的否認,他認為,細石器雖然有的硬度很硬,可以超過良渚玉的硬度,但用來雕刻玉器時立即會鈍化,不適合作精細加工工具。而鯊魚的牙齒,硬度在5—6度之間,不能用於刻劃6—6。5度的良渚玉器。至於聞廣先生的先加熱玉器降低硬度再雕刻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從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紋飾來看,其加工工具是非常堅硬的,線條勻稱流暢,迸裂開叉的極少見到,且表面非常光亮;而對於加熱軟化後的玉器卻不再需要那麼硬的加工工具,線條之間容易進裂開又,而且埋人土中至四五千年後的今天,不僅表面會失去光澤,而且會出現粉末狀。林已奈夫教授主張良渚玉器上的刻劃紋飾的刻刀是鑽石。鑽石的硬度足以用來雕刻玉器,可是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對鑽石有所認識,同時太湖流域也不見有發現鑽石的報道,況且鑽石鑽具又是用什麼工具或方法製成的呢?這一雕刻工具之論戰陷人了僵局。
良渚文化是一支石器文化,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思索一下良渚時期的石器,屬細石類的燧石,硬度達7度左右,要高於良渚古玉,可以用來雕刻玉器。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說法。雖說用它來雕刻玉器容易鈍化,但是從考古發掘來看,石器時代的良渚時期,這種燧石非常多,隨處可見,完全可以滿足作為一種易鈍化的玉雕工具的需要。
六、玉器的拋光
「拋光」是治玉的最後一道程序。幾乎每一件玉器都要經過拋光(當然也有個別小件玉器,在用竹片截割時已很光滑而不再拋光)。良渚文化時期拋光的物質可用光滑的竹片或獸皮,而用獸皮拋光的機會更多一些。獸皮上有動物性,呈弱酸性,用獸皮在玉器上來回摩擦直至光滑即可以了。竹子莖桿亦含弱酸性的「竹瀝」,也可以用於玉器的磨擦拋光。
⑻ 什麼是良渚文化玉雕藝術中最重要的造型樣式之一
良渚玉璧光如鏡:玉璧是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祀神禮器之一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古代玉器製造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其中以良渚文化為代表。良渚文化是以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命名的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000年。良渚文化玉器品種繁多,玉質精美,工藝水平精湛,是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的典範。主要品種有璧、琮、璜、鐲、墜等飾物和龜、蟬、鳥等物形,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良渚文化玉璧,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古代玉器製造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其中以良渚文化為代表。良渚文化是以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命名的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000年。良渚文化玉器品種繁多,玉質精美,工藝水平精湛,是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的典範。主要品種有璧、琮、璜、鐲、墜等飾物和龜、蟬、鳥等物形,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良渚文化玉璧,玉材選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製作不夠規整,璧體往往厚薄不勻,有的表面留有鋸痕。其特徵是外緣薄,內緣厚,中央孔徑較小。打孔有對鑽、單面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麵無紋,打磨較光亮。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祀神禮器之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種神秘而珍貴的器物。其用途廣泛,既可作為原始宗教活動中的祭品,也可作為貴族們佩戴的飾物,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也很可能是先民們財富的標志物。《周禮·大宗伯》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考工記·玉人》中也有「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的記載。這足以說明,作為一種祭祀禮器,玉璧對於當時的統治者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7年春夏之際,浙江海鹽縣橫港鄉一個良渚文化時期的龍潭港遺址,出土了陶、玉、石等400餘件(組)器物。此件玉璧是在第12號墓葬中發現的。玉璧直徑20厘米,厚1.2厘米,正中有孔。製作規整,色彩斑斕絢麗,敲擊可發出舒揚致遠的聲音。正反面都為光素,並經過打磨拋光,使其達到晶潤光亮如鏡面般的效果,這種對光潤的追求與玉璧的功能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
⑼ 怎樣鑒定良渚玉器
您好
良渚文化玉器的鑒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鑒定要細辨玉質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質料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另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美石。依其纖維結構的差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類是未受沁時為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後為雞骨白玉料,這種玉料當時多用於製作琮、鉞、三叉形飾、冠狀飾等玉器。另一類是未受沁時為不透明的暗綠色,受沁後五色斑駁,肉眼常可見絹雲母狀交雜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經被採用,主要用於製作面積較大的玉璧,個別也製作成玉琮,但製作的玉琮工藝粗率,從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禮儀上的地位明顯遜於採用第一種玉料製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於第一種玉料匱乏,第二種玉料被普遍用於製作高節琮。
實際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沒有較純凈的雞骨白,自然環境下形成的玉質白化,是由於透閃石內部的結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會經歷紅化、失透、白化的漸變過程,這是辨別良渚質料上最基本的特徵。
市場上經常所見仿製的良渚雞骨白玉器一般沒有這種色澤的自然變化過程,而是用高溫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溫環境下,玉器失透變白,硬度降低,但這種仿雞骨白在質料上存在很多破綻,比如:整器死白,裂紋均勻分布,與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顯不同。仿製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蘇溧陽的小梅嶺玉礦,與良渚先民選用的玉材相同,晶體較粗,明顯區別於微晶結構的和田玉質,這樣的仿品要從工和沁上著手辨別,僅從玉料出發經常會「打眼」。也有的仿製品選用遼寧的岫岩玉礦,顏色有黃色、褐色、雜色、青綠色等,透明度較高,經常用來高溫仿製雞骨白玉器。
其次,良渚玉器的鑒定要辨別透明度、光澤和顏色變化。在江浙平原地區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現明顯的玻璃光。古人製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環境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了玻璃光的效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則的細微磨痕,這是現代電動工具加工所無法仿製的特徵。
在餘杭地區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與人們意識中的反差很大。實際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綠、黃綠、碧綠、深綠色,這種白色行內稱為雞骨白和老泔黃。因為地質作用和物理變化,次生變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經損壞,紋飾模糊,泥土侵入後猶如石灰和石膏,稱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發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雞骨白的玉器經過陰干會恢復一些硬度,經過盤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後會逐漸恢復瑩潤,顏色也會改變,主要是變紅,台北故宮和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很多清宮舊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紅色的。
良渚玉器的製作工藝,有一些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這些切割痕分為鋸切割和線切割。鋸切割是用片狀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線切割,用於玉器的開料和剖面。而線切割則是用獸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藝,由於沒有精確的定位技術,經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拋物線形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鉞的表面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專家推測,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當年一種線切割工藝的痕跡,線切割是制玉工藝的第一道工序,稱之為「解玉」,所謂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狀。
在今天,由於有了各種型號的機械裝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變得非常簡單,但是在古代,這種切割最為普遍的工藝就是採用了線切割。古人把獸皮拿下來割成小細條,然後捲成繩子狀,因為它本身有堅硬程度,然後加上解玉砂,在玉料上進行反復地拉鋸。經實驗,一塊10公分左右的玉料經過獸皮加解玉砂,在幾十小時內就可以拉開一面。
在良渚玉器上,最讓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藝極為繁復的神秘紋飾,在堅硬的玉石上雕刻這些精美而細密的線條,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藝。在江蘇一個良渚文化遺址內,曾出土了200多件尖狀石器,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過良渚玉石,而且有著鋒利的尖頭和弧形的薄刃,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來雕刻良渚玉器紋飾的工具。
研究良渚玉器,就必須鑽研其鑽孔工藝,良渚玉器上的鑽孔採用了管鑽和鋥鑽,前者用於口徑較大的孔,如玉琮;後者用於小型配飾的鑽孔,如玉牌和錐形器上的鑽孔。由於解玉砂在鑽孔過程中會不斷磨損,越深入鑽孔就越困難,從工程學的角度出發,古人採用了雙面對鑽的方式來提高鑽孔效率,由於原始工具無法精確定位,經常在對接處出現錯茬和台階的現象,良渚後期隨著高節琮的出現,玉琮鑽孔一般不加打磨,這也是鑒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現代仿製良渚玉器的作坊,多是採用電動工具鑽孔,因此在孔壁內部經常可以看到連續的螺旋紋,這是鋼質鑽頭直接切削玉料的結果。有的鑽速過快,經常在孔的邊緣造成崩茬現象。而真品鑽孔內部雖然可以觀察到螺旋紋,但是大多不連續,特別是採用鋥鑽工具的鑽孔,多出現多個軸線相互交錯的同心圓鑽孔,對光觀察疊壓效果特別明顯,這就是收藏界常說的「台階」,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琮型管和圓柱形器上,藏家當細辨之。
總之,良渚玉器種類龐雜,色彩光澤也常隨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變化,仿製者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擇手段,但只要我們掌握真品在質料、製作工藝、造型紋飾等方面的特點,尤其是那些無法仿製的細部特徵,就不難明辨真偽
⑽ 良渚的玉器有什麼用
良渚文化為我國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之一 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 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內
社會形態處於原始社容會末期奴隸社會早期
當時的玉器除了具有神玉祭祀的作用 還有作為氏族首領或奴隸主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