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有什麼東西雕刻
『壹』 古埃及的後期埃及有什麼雕塑代表作品
《卡羅抄瑪瑪女王立像》襲(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作於二十二王朝,高35厘米,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青銅雕像。女王身著高貴的緊身服裝,體型優美,端莊華麗。雕像的全身用金、銀、琥珀進行了鑲嵌裝飾,雕刻工藝相當精湛,繁而不亂。
《塔庫謝特立像》(現藏雅典國立美術館)高69厘米,青銅和金,銀混合鑄造,作於二十五王朝。這件雕刻塑造了一位儀容端莊,體態豐腴的女性形象。她豐滿軀體的優美起伏完全通過薄如蟬翼的衣服透露出來。這件雕刻極寓感性美。
《孟圖姆哈特立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灰色花崗岩雕刻,高135厘米。孟圖姆哈特是底比斯的總督和祭司,他曾奮力抵抗亞述人的侵略,但未能如願,亞述人離開後,他修復了被破壞的紀念物。為紀念他的功績,埃及人為他作了不少雕像。這件雕像是其中之一,它較為寫實地再現了孟圖姆哈特的真實形象,雕像的造型單純簡練,強悍的身軀充滿力量感。孟圖姆哈特雙目炯炯,神色嚴峻,反映了動盪年代中的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徵。這件雕像也反映了二十五王朝埃及藝術曾開始由衰微趨向復興,力圖恢復古埃及精神的情形。
『貳』 古埃及雕塑簡介
女神大型雕塑,屬古埃及文明,
花崗岩 高 210厘米
新王國,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Amenhotep)三世 (公元前1390-1352年.)
泰伯 (Tebe),姆特(Mut)女神廟或者阿蒙霍特普(Amenhotep)三世的陵殿
德羅維迪(1824)收藏 編號 265
這件雕塑刻畫了古埃及的醫葯之神賽克麥特(Sekhmet),她擁有女性的身體和雌獅的頭。在古埃及語中醫葯之神的名字意為「強大的女神」。她是一個戰神,是代表太陽摧毀與治癒雙重力量的象徵,也正因如此也成為醫葯的保護之神。神像上頭頂帶有咄咄逼人的眼鏡蛇的圓盤以及獅頭都代表著太陽的力量,因為蛇和獅都代表著太陽在大地上的影響力。而在古埃及醫生和獸醫都被稱為「醫葯神的祭司」。神像右手中的象形文字ankh, 意為「生命」;而左手中的棍棒的外形與象形文字uag相同,意為 「綠色」,因為綠色代表著植物周而復始的生長,因此也是對生命的祝願。
在尼羅河漲水之前,人們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息女神」的儀式,其目的在於讓熾熱的太陽能給當年的農業帶來好收成。在當地的神話中,由於人類的罪惡,摧毀之神塞克荷邁特(Sekhmet)受太陽神拉之命大量殺戮人類。拉隨後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於是他在女神必經之路上灑滿了啤酒,女神在飲酒之後變得安靜下來,變成了一個慈善之神貝斯特,外形也變成了貓,喜歡舞蹈和歌聲。在阿蒙霍特普(Amenhotep)三世在位期間,埃及製作了大量的站姿和坐姿女神鵰像,廣泛分布於首都泰伯(Tebe)城、尼羅河西岸國王的陵殿內以及東岸的穆特( Mut)女神殿內。今天保存在都靈埃及博物館內的賽克麥特女神像即來自這些地區,這些坐姿像都帶有不同的名字和祈禱詞,從一些古代圖片資料中可以得知這些神像原來被安放在與女神有關的湖泊周圍,這一系列雕像代表完整的祭祀祈禱詞,表達了古埃及人要讓自己的祈告永存的願望。
本詞條版權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許可不得轉 載、鏈接、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傳播,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叄』 古代埃及的雕刻特點是什麼
埃及的雕塑藝術大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建築業的誕生,孕育了藝術裝飾的萌芽。從古王朝(公元前4000-3000年)到中王朝(公元前3000-2000年)、新王朝的漫長歲月中,古埃及長期保存了原始社會的殘余,埃及的神話與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神話、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決定埃及雕刻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和少數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美術家墨守陳規,在圓雕中嚴格地遵守「正面規」,不論人物站著還是坐著,人體都處在靜止中,而且面部表情總是庄嚴平靜地對著觀眾。立像多數僵直呆立,從頭頂經胸腰直到腳跟都在一條垂直線上。直立的男人體,左腳向前,重心落在腳掌上。坐像總是促膝並足地坐著的。從表面上看,埃及雕刻似乎是大同小異,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面部各有不同的特點,而且表現得相當細致。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享受生前的一切,包括繼續使喚那些侍候他們的奴隸仆從,所以在埃及陵墓中,除了死者的雕像、死者生前活動的浮雕外,還有大批殉葬奴僕小雕像和描寫奴隸或社會下層民眾生活的浮雕構圖。小雕像不受陳規的約束,因此人物形象比較自然生動。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響的還是陵前和神廟的裝飾雕刻及紀念性雕刻。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法老的陵墓,其形體為正方錐形,四面正向方位,形似「金」字故名。在今開羅近郊有胡夫(海歐普斯)金字塔、哈佛拉(海佛林)金字塔和孟卡拉(米克林)金字塔。其中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獅身人面像採用一整塊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龐大、最著名的雕刻。從新王朝開始,法老不再建造金字塔。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法老的祭廟和陵墓分開,陵墓一般建在荒野的山坡上。 埃及雕刻多以石頭、木材、象牙、銅、陶土為材料,巨型雕刻花崗岩、閃綠石、玄武岩等做材料,一般的雕刻用石灰石、沙石雕成,小型雕塑取材木頭或銅,有時部分採用鑲嵌工藝完成。埃及雕刻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得來的。埃及雕塑在古代世界美術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古希臘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包括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當時,一些開明的統治者除致力於內政武力外,還提倡發展美術和文藝,在公元前6世紀以後的幾百年中,古希臘科學、文學、藝術的名家輩出成就輝煌,雕塑藝術是這個時期燦爛的文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肆』 埃及的雕塑又哪些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端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所以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興盛起來,並且形成了人類雕塑史上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占埃及雕塑有著准確的造型、風格化的語言和相當內在而神秘的精神風貌。在古王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紀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類為之驕傲的傑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薩的獅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長,僅面孔就高達5米,它和臨近的金字塔一起構成了建築之謎。它在造型上服從於「正面律」程式,似乎是一個獅身人面,帶著國王的頭巾,與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較接近,它是當時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別的法老肖像一樣在形式上給予人的印象是:庄嚴、雄偉、渾厚、穩固、猶如不可動搖的大山.
無論是獅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別的古埃及雕塑,它們都是恆古不變的遵循著「正面律」的程式,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則是追求「真實的美」。希臘雕塑家創造了越來越憑藝術家靈性和天賦使雕塑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的形式,並一點一點的從平面趨向小的起伏。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擲鐵餅者》、《米洛的維納斯》等寫實性雕塑的千古典範。古希臘雕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在「古風時期」希臘雕刻處於「摸索」階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則來製作人像,形成了「古風」程式,這一時期的雕像形體大都比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總是落在雙足之間。到了一批製作於公元前五世紀的青年裸體立像被發現時,人們看到舊的程式被突破了,人體的重心落在了一隻腳上,整個人體因而放鬆,顯得自然、真實。於是這一批青年裸體立像的出現標志著希臘雕塑進入「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即希臘雕刻的全盛時期,這時的希臘雕塑在追求「真實的完美」,追求客觀真實之美的境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從從亞歷山大遠征遠征開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階段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的題材相當豐富,出現的地區也十分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一種文化的擴張,其影響覆蓋了整個歐洲,並且成為了整個西方藝術的奠基,其崇尚客觀真實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講究思辯性、講究客觀之真的最初體現。希臘雕塑創造了一種美的綜合,對於人體本身也充滿了贊美,這些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的許多裸體雕塑上得以體會。反過來說崇尚裸體的風俗也給廠寫實雕塑語言的發揮以淋漓盡致的機會。
在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以後,西方的文化藝術中心由希臘轉移到了義大利早期的城市,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的國土,但在文化上它卻是一個被征服者。羅馬人大量的復制和學習希臘的雕塑,今天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古希臘雕塑都是羅馬時期的摹製品。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真實之美」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為他們塑造肖像,甚至羅馬人還經常性的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這客觀的在寫實的道路是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羅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現在肖像雕塑和紀念碑雕塑上,這些肖像雕塑不僅形似,同時還十分的講究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比較著名的有《奧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時在紀念性雕塑上以宏偉和庄嚴取代廠過去的優美典雅。
隨著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它在15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前結束。中世紀的到來標志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這一時期宗教對雕塑產生的很深的影響,墓督教的禁慾主義思想影響了雕塑家創作靈感。當時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帶有濃厚的禁慾主義色彩,藝術中所體現的宗教精神傾向在中世紀達到丁頂點。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哥特式藝術成為完全為上帝歌頌光榮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傑山典範有巴黎聖母院和沙特爾大教堂。也許正是由於中世紀雕塑長期受到桎梏和壓抑才會產生十五世紀出現的之藝復興的非凡的爆發力。
從十四世紀起,在義大利,由於人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肯定和對世界的發現導致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將人作為了自己美學象徵和追求的對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紀的上半葉這種思想得到發展與傳播,從而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面貌。許多雕塑大師在這時相繼涌現。比如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博隆那等,文藝復興的雕塑以共完美
的技巧、宏偉的氣魄和深刻的思想標志著歐洲雕塑史上繼希臘羅馬以後的第二個高峰,米開朗基羅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一身創作了無數藝術精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最經典的範式。十九世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總結說「菲底亞斯的雕像由四個面構成,而米開朗墓羅的雕像則由兩個面構成。」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形體構成變化不是輕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創作中米開朗基羅強調遣「應該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測量,因為手只會製作,而眼睛才會判斷。」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特別是他後期的作品運用強烈對比的造型來宣洩內心悲憤的傾向越來越明顯。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該時代藝術家們缺乏個性,缺乏創造性,一味的創作出一套完整的雕塑範式,摹仿前人的樣式,使它成為了文藝復興這一輝煌時代的後繼衰落階段。此後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巴洛克藝術盛行於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的歐洲。它通過繪畫、建築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為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以幾乎可以亂真的寫實技巧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貝尼尼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的復雜,這種「體積」的扭動,誇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少了些庄嚴、肅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覺,它廣泛的進入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紀同時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這種風格追求嚴謹、宏偉的和諧及平直的線條,它正好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形式相反。
十八世紀,在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羅可可美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變出來的,並自覺脫離了巴洛克風格,羅可可風格的雕塑在氣勢上不象巴洛克時期的那樣有力,它追求纖細柔弱的藝術效果。羅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爾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藝術在羅馬興起,並且迅速擴大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該運動尋求以絕對美的理淪為美學理想,來抨擊羅可可的肉慾傾向及形式繁瑣。新古典主義雕刻流行於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卡諾瓦、丹麥的托爾瓦德遜、法國的烏東等。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爾泰像》。
十九世紀,巴黎取代了羅馬成為了歐洲的文化藝術的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許多流派和主義,除了上一世紀就有的新古典主義外還先後交叉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
十八世紀,浪漫主義出現在歐洲,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漸漸衰落。浪漫主義運動宣告丁人與個性先於一切的地位,它以強烈的感覺和想像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國,表現了對新古典主義的反叛。它標志著藝術與往昔一切想法的徹底決裂。浪漫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呂德,他是巴黎凱旋門著名的《馬賽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徵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現為正義而戰的人民時激情涌動。還有大衛
『伍』 古代埃及古王國時期的雕刻所用的材料都有哪些
古王國時期的雕刻所用的材料包括石頭、木材、象牙、銅、陶土等。埃及版雕塑家可以雕刻任何尺寸權的作品,從小型木製雕刻到龐大的獅身人面像。大型雕刻多用花崗岩、閃綠岩、玄武岩等,一般雕刻用石灰岩或砂石岩,小型雕刻用木頭和銅等。而各種雕像的外表幾乎都塗有顏色,男性用赭紅色,女性用淡黃色。
『陸』 古埃及使用的雕塑材料有哪些
雕塑的材料,是隨處可見的泥土、木頭或者石頭,相比而言,後兩種材料對技巧的專要求屬要更高一些。後期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金屬也成為雕刻的材料之一,不過古埃及青銅雕像的數量非常少,這和金屬的稀缺程度有關系。金屬的介入更有利於表現內容的細節,使被表現的對象表面產生一種其他材質所沒有的光滑和細膩。至於貴重的象牙(也許那個時候的象牙一點也不貴重)就只有在練習雕蟲小技時才能派上用場了。
『柒』 古埃及浮雕的特色有哪些
在我們看來,浮雕和雕刻當然是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在古埃及人看來浮雕卻回有著經濟上的考慮,顯然浮答雕比雕刻要更節省人力和物力。
浮雕和雕刻關系密切,和繪畫也有著極深的淵源。古埃及的浮雕源於繪畫,它的大部分是線刻,然後塗上顏色。除了技法上的相同之處,在表現原則上也非常一致。在人物的表現上浮雕和繪畫都使人物的上身為正面,面部和腿部為側面的正側面混合表現的原則。
這種別扭的姿勢,從古王國時期就已經確立了,幾千年從沒有改過。這種表現手法,除了能突出人物的方向性以外,別無什麼優點。如果你按照浮雕中人物的姿勢堅持幾分鍾,只會扭得脖子疼,真難為他們幾千年來一直按這個姿勢站在那兒了。
『捌』 古埃及哪兩件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
在古埃及,有兩件比較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
一、古埃及人物雕塑大多是專著色的,頭發、胡須和屬眼圈塗以黑色,衣服則全塗成白色。在男女膚色上也有差別,男人的皮膚是棕色的,女人則為淺棕色或者棕黃色。大型雕像的眼睛不作進一步的加工,而小型雕塑的眼睛則用黃銅做成,更高級的還可以飾以玻璃或者寶石。
少女著色木雕《搬貢品者》,第十二王朝
二、《哈夫拉像》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個雕像的材質是閃長岩。畫面中的國王神聖威嚴,腦後是一隻展翅的雄鷹。而在《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費爾特坐像》中則把女性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座石灰石雕像中不僅在著色上奈費爾特和她的丈夫不同,在造型上她穿了一件性感的低胸裝,領口低垂,胸部豐滿。雕像線條陰柔,展示出一種女性曲線的美。
『玖』 關於古埃及雕塑的介紹有哪些
古代雕塑作品流傳到現在的名作,值得圈點的也只有寥寥可數的幾件,其中希臘和內羅馬的雕塑作品名氣要大一些。容而古埃及的雕塑除了專門的研究人員提及的已經很少了,其實正是因為這兩個民族在對埃及的佔領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才催生了諸如《擲鐵餅者》等名作的誕生。
在宗教介入雕塑之前,氏族社會的人們用繪畫和雕塑的形式再現生活。那個時候,文字的作用還很有限,適合表現生活的方式也只有繪畫和雕塑。雕塑的材料,是隨處可見的泥土木頭或者石頭,相比而言,後兩種材料對技巧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後期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金屬也成為雕刻的材料之一,不過古埃及青銅雕像的數量非常少,這和金屬的稀缺程度有關系。金屬的介入更有利於表現內容的細節,使被表現的對象表面產生一種其他材質所沒有的光滑和細膩。至於貴重的象牙(也許那個時候的象牙一點也不貴重)就只有在練習雕蟲小技時才能派上用場了。
『拾』 古埃及浮雕有哪些種類
古埃及浮雕在很久以前就有凸浮雕和凹浮雕的分類了。凸浮雕顧名思義就是使圖像的輪廓凸出底面,而凹浮雕自然是凹入底面了,我們平時所說的淺浮雕就是指的這種凹浮雕。
從納爾邁調色板開始,浮雕藝術就已經是成熟的藝術形式了。此後的製作者們墨守成規,基本沒再做任何改進。到了中王國時期,出現了精美的淺浮雕,代表作是卡維特王後石棺上的浮雕,內容刻畫的是國王和幾個女兒的家庭生活場景。阿赫那吞倡導的自然主義同樣在浮雕藝術中表現出來,在同時代的浮雕作品中慶功典禮、宗教儀式、葬禮、宴會、建造陵墓、炮製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駕舟、捕鵝、牧羊、播種、收割、造船、制陶、紡織、釀酒、雜耍、舞蹈等等都成了浮雕表現的內容。有意思的是在一幅浮雕作品中,雕刻者把自己也雕刻進了畫面,畫面的內容是兩個赤裸上身的雕刻者在雕刻一個裸體的男人。兩個匠人都著棕紅色,而他們的作品則沒有著色。兩個雕刻者也都遵循正側面混合表現原則,而他們的作品則完全是側面形象展示給觀眾。
從第20王朝開始,浮雕的內容受到嚴格的限制,世俗生活被嚴格禁止雕刻在石頭上。宗教成為浮雕的主要內容,觀賞浮雕變成了一件讓人肅然起敬的事情。於是古埃及的浮雕藝術也就自然而然地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