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雕刻葫蘆
① 墓碑上雕刻葫蘆什麼寓意
葫蘆為鐵拐李的法器寶物,有著"葫蘆豈止存五福",有長壽、救濟眾生之意,包含對逝者的美好祝福。墓碑上可圖案可千姿百態,但共同的都是要表達對逝者的緬懷之情,後後人的祝福之意。
② 怎樣在葫蘆上雕刻
這個我試過比較難,就這個人覺得它比較硬而且那時候我也沒好的刀具,這個要先知道你怎麼刻,要刻什麼!!!
③ 玉雕刻葫蘆和蝴蝶是什麼寓意
蝴蝶:「蝴抄」與「福」諧音,寓意福在眼前,福運迭至。
掛件題材更為豐富多樣。
葫蘆、玉米、石榴、葡萄:因為它們內含多粒的形象,被取寓意為「多子多福」,「子孫萬代」雕葫蘆、花葉、蔓枝,取葫蘆內多籽,蔓與萬諧音之意。
望採納
④ 怎樣雕刻葫蘆
聊城 東昌那裡 專門雕刻葫蘆,有很多網站上也有關於東昌雕刻的,那裡應該有很多葫蘆的雕刻圖案吧,你可以查一下。 http://www.hudong.com/wiki/%E8%81%8A%E5%9F%8E%E9%9B%95%E5%88%BB%E8%91%AB%E8%8A%A6 http://www.lcxw.cn/Html/lcwt/0612209354341270.html這是其中的網站,你可以先上去看看。。哪裡都是歷史悠久的雕刻工藝了。很漂亮很具有藝術價值。下面這個網站上有很多葫蘆雕刻的圖案,你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378.cn/wz_shows.asp?id=506這個網站上的圖案相對於東昌的來說很簡單,應該比較適合初學者。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⑤ 如何雕刻葫蘆
從雕刻技法的角度去品鑒蘭州刻葫蘆
邱臨俊作於二OO九年十二月(此文乃本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蘭州葫蘆藝術區別於我國其它地域葫蘆藝術的最主要一點,就是重於雕刻,用雕刻技法來體現傳統書畫。這門技藝自清代萌芽至今已過百年。起初,工匠們在沒去皮的葫蘆上用針刻花草,以供自己玩賞。到民國初年,有幾位藝人開始雕刻人物和戲劇臉譜,作為兒童玩具售於街市,此時的作品已經是將葫蘆去皮後雕刻的。時過境遷,目前全甘肅省內葫蘆雕刻者人數約300左右,多集中在我省蘭州市和臨夏州兩地,其中農民占總人數的95%以上。隨著藝人們不斷地摸索創新,其工藝水平在不斷提高,就創作用的工具而言,以最初的只用針刻,發展為現在的用針、刀、針刀並用、甚至使用烙鐵等等,他們雕刻用的工具還是以針為主,也有較少數人只用刻刀雕刻,但由於只用刻刀刻不出很精細的圖案,故至今使用的人少,未成氣候。除了針和刀以外,還有一種是針刀並用刻法,本文主要談談針、刀、針刀並用三種刻法的利弊,以使廣大愛好者從技法的角度深入了解蘭州刻葫蘆藝術。
我們在葫蘆上雕刻美妙絕倫的傳統書畫,是件不容易的事,作畫有畫法,寫字有書法,刻金石有刻法,這么多「法」就是處理細節問題的方法,精湛的刻功能體現無盡變化的細節,有了到位的細節處理才能構築美的整體,才能產生美感,才能有「韻」,如同寫一個漢字,點畫細節的精到是寫好一個字的前提。我們判斷一件刻葫蘆作品的優劣,就要看是刻者是否抓主傳統文化的根本,對細節的問題處理的如何,而不是被外在的華麗、工多、內容繁雜、雕刻內容等所迷惑,這也是欣賞葫蘆藝術作品的唯一標准。
先說說針,舊時刻葫蘆用的針就是平常縫紉、做針線活時用的針,這種針做為最常見的工具,在刻葫蘆上一直使用了很多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用,但縫紉用的針硬度小,刻沒幾下就容易斷尖,很費事,老一代的藝人在雕刻前要事先磨好若干個針,以備雕刻時用。現在用的針都是從五金店買來小麻花鑽頭,把鑽頭的平端磨成針的形狀,然後進行在葫蘆上進行刻劃,鑽頭的材質硬度比縫紉針高,軟硬合適,刻劃時不易斷尖,使用很方便,一個作品下來就磨兩三次就行了。針刻的技法簡單,刻者幾乎不用專業雕刻的底子,加以時日就能掌握,而且刻的速度快,能出產量,目前市場上很多中底檔的葫蘆都是用針雕刻的,這也是蘭州刻葫蘆為什麼被叫做「針劃葫蘆」的原因。
針刻出的線條纖細,可以做到「細如絲」的地步。但針的表現手法單一,針尖的形狀決定了其在線條變化的表現能力有限,比如書法線條要達到古人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的效果,針的刻劃是很難辦到這點的。目前針只適合雕刻某些白描(亦稱線描)圖案和線條變化較少的動物毛發、裝飾紋案等,例如,就拿一幅用白描技法畫的佛像繪畫作品來講,其畫面對線條的走向和弧度要求嚴格,但單個線條的粗細、枯濕、濃淡等的變化較小,這類圖案單用針雕刻是可行的。但在中國藝術中,白描作品在詮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在用針雕刻對線條變化有相當復雜要求的傳統國畫線條時,針刻出的線條就顯的十分死板,沒有變化,很「匠氣」。如果要刻一幅水墨畫,人物或者是山水等等,就先要把原畫簡化為白描,把很多富有變化的東西轉化為單一的線,把構成美的元素「簡化」掉了,的這種做法在藝術上是很不可取的,還有,尤其在雕刻中國書法這類極盡變化的線條時,單一用針更是不行,即使用直徑不同的鋼針刻,只能在線條粗細上有些變化,在刻點畫時卻不能准確體現筆畫的細節,沒有細節也就更沒有韻味可言了。所以針刻的缺點就充分的暴露了。
再說說刀,除了用針雕刻葫蘆外,還有少數雕刻者們用刻刀雕刻葫蘆,作品內容也是以傳統國畫為主,刻出的線條粗大,水墨意味濃厚。本地商人們把這類作品叫做「寫意風格」,刻刀的雕刻技法就比鋼針復雜的多,挑、拉、皴等技法能夠表現中國水墨畫和書法的韻味,其表現線條變化、畫面墨色濃淡等細節的能力基本上和毛筆接近,其技法就和「木雕」中的「刀法」類似。但這種刻法用在葫蘆上也暴露了其弱點:因為在葫蘆的表面,一層極薄的硬皮在刻破後露出白色海綿狀物質,這個物質很柔軟,刻刀無法在這里體現木刻的效果,刻出的總體效果感覺不如在木板上雕刻的好,容易把葫蘆搞的比較「臟」。
甘肅刻葫蘆的最大特點,就是刻出圖案的效果要細膩精緻。然刀刻葫蘆的線條粗大,毛糙感強,就失去細的特點,若用刀刻細小的線條就很難,搞微雕基本不可能。可是,針的細節表現力卻有限,雕刻的畫面僅限於一些白描作品,針在表現書法、金石印章等的韻味時更顯得力不從心。針的細節處理能力有限,刀刻線條又太粗,如何讓針和刀取長補短呢?
針刀並用刻法將針和刀的優點進行了互補,仔細觀察一下,在蘭州老一輩名家的傳世葫蘆作品中,比如王德山刻的葫蘆上可以看到:他試圖努力的用針和刀並用的方法來達到毛筆的效果,王德山大師的師傅李文齋先生在創作過程想盡辦法,甚至不惜使用一些化學葯品來進行刻制。這些動機在葫蘆雕刻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前人由於當時社會種種環境的因素,未能全面吸收正宗木刻、板畫、金石等等藝術門類的經驗和知識,作品中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和刀並用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先用鋼針打「底稿」,然後用小刻刀(類似木刻刀)進行細節的修飾,以表現「韻味」,這種方法刻出的文字圖案線條圓潤又不失細節之美,而且可以用運於微雕。其實 「刀法」古以有之,在刻者具備了書法、金石等藝術的良好素質後,會自然而然的想辦法把這些流傳了千年的精妙技法用到葫蘆上來。 這種刻法比前面所講的單一用針或刀來的復雜,且難掌握。但藝術的復雜性決定了製作技法的復雜性,復雜的技巧並不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這點復雜還是必要的!要創造好的藝術品,掌握嫻熟的、高超的、多變的製作技巧是必須的,正如王羲之書論所雲: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口,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如折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我們雕刻的線條唯有如此才能給作品以生命,才能在作品中准確充分的表現自己的能力,使作品分格獨具,讓人百看不厭。
針刀並用刻法能表現所有的傳統繪畫題材,包括書法、水墨、白描、印章等等,同時且不失甘肅葫蘆「細發」的特點。這將是目前製作「高檔」葫蘆工藝品所採用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們這一代葫蘆雕刻者門必須要繼承並發揚的重要方法。
(完)
⑥ 葫蘆代表什麼寓意
我們抄中國古代,葫蘆是一種吉祥物,並且葫蘆和「福祿」是諧音。而不相同的葫蘆代表寓意也不相同,枝葉繁茂、多果的藤蔓與多籽的葫蘆代表「子孫萬代,繁茂吉祥」。
(6)為什麼選擇雕刻葫蘆擴展閱讀:
文化
葫蘆者,福祿也。
葫蘆栽培七千載有餘,工藝葫蘆自唐始,成於宋,興於明清。因乾隆紀曉嵐等聖賢名家追寵而得以廣布民間。
葫蘆形體優美,色黃如金,寓意吉祥,賞玩者甚眾,為大儒名家推崇,愛之彌厚,經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長,葫蘆通體掛磁包漿,紫潤光潔,價值千金。
社會推進,文明式微,傳統葫蘆日漸消弭,瀕危的范制,打結、火繪、雕刻等工藝得以挖掘保存,傾心制一、二精品,自賞、饋友,美不勝收。樂莫大焉。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葫蘆也不例外,它是藝術品也是很好的遠古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其作品大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歷史題材為基礎,全憑純朴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去創作,因此形成葫蘆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
1.葫蘆藝術的天然性。
2.葫蘆藝術的觀賞性。
3.葫蘆藝術的技巧性。
4.葫蘆藝術的獨特性。
5.葫蘆藝術的趣味性。
6.葫蘆藝術的通俗性。
參考資料:葫蘆-網路
⑦ 葫蘆雕刻的發展前景如何
不樂觀,雖然說現在走民族路線吧……
看看你的繪畫功底怎麼樣了
好東西是能買得上價的
現在燙花雕刻的工匠太多太雜,沒人捧你很難走出路子來。
我家做過這些 不好做 不做了
⑧ 葫蘆雕刻的傳承發展
東昌雕刻葫蘆歷經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依然保持著獨特的民族、地區特色和藝術風格。大批雕刻愛好者投身這門工藝,人才濟濟,已經度過人才青黃不接的衰落時期。市區文化部門通過舉辦全市雕刻葫蘆大賽、民間絕活大賽等形式,讓民間藝人們進行學習、交流;通過傳、幫、帶培養出了「山東省十大農民青年文化名人」「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獲得者李玉成等一批中青年高水平雕刻人才。當地還成立了多個葫蘆研究基地、葫蘆工藝公司等,開發出上千個新品種。除了雕刻,還有烙畫葫蘆、押畫葫蘆、彩繪葫蘆、漆繪葫蘆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 當地政府目前正在規劃建設「東昌葫蘆一條街」、准備舉辦葫蘆文化博覽會等,為傳統工藝葫蘆的發展搭建平台,形成民間特色文化區,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東昌府區被命名為中國葫蘆雕刻文化藝術之鄉。2013年,東昌府區葫蘆種植總面積達6000多畝,年產葫蘆6000萬個,佔全國份額的60%,本地種植基地集中在堂邑鎮、梁水鎮、閆寺辦事處等,外地開發的種植基地主要在新疆。東昌府區葫蘆種植加工銷售企業360餘家,從業人員近3000人,加工量佔全國的60%以上,年銷售額近3億元。東昌葫蘆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出口到英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眾多專家、學者,還將就東昌葫蘆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種植指導、工藝技藝、產品研發、銷售指導等展開專題研究。
⑨ 自然葫蘆好還是用別的雕刻的葫蘆好
用高檔翡翠雕刻的好,比鑽石,比金還貴,有靈氣,保存久一萬年不變。缺點就是貴。
⑩ 葫蘆雕刻的傳承意義
東昌葫抄蘆雕刻的價值主要有三點:一是文化價值。其內容在神話、民俗、工藝美術領域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是學術價值。二是其地域的適宜性,質地的獨有性,題材的廣泛性,技法的獨特性,風格的多樣性,在中國民間工藝品中實不多見。三是社會價值,就有傳揚歷史文化弘民族文化的作用。